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实施院区气泡式管理的实践和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柳龚堡 顾莺 +17 位作者 张晓波 王传清 曾玫 沈国妹 陆国平 曹云 张明智 王中林 马健 葛艳玲 张澜 李志华 夏爱梅 翟晓文 周文浩 桂永浩 徐虹 黄国英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68,共8页
背景新型冠状(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力极强,使得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疫情(简称:本次疫情)在防控之初就兼具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多重特质,使得医院的防控更具挑战。目的探讨实施气泡式管理策略对防控新冠... 背景新型冠状(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力极强,使得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疫情(简称:本次疫情)在防控之初就兼具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多重特质,使得医院的防控更具挑战。目的探讨实施气泡式管理策略对防控新冠病毒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的效果。设计观察性研究。方法将本次疫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院内接诊-门诊-急诊-住院-出院设计为一个大气泡,大气泡中6个疫情防控医疗关键部门设计为中气泡,中气泡的9个要隘部门设计为小气泡。①新冠门急诊中气泡接诊健康码红码患儿,五级分诊Ⅰ和Ⅱ级导入抢救室小气泡,Ⅲ~Ⅴ级导入阳性小气泡、既往感染小气泡、密切接触者(密接)小气泡,放射检查室小气泡内接诊新冠门急诊和新冠病房需进行X线/CT检查的患儿;②发热门急诊中气泡接诊绿码/黄码伴发热的患儿;③急诊中气泡接诊绿码/黄码不伴发热的患儿,根据患儿有无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分流至缓冲区和急诊区,配备第二急诊室备用;④新冠病房中气泡接收新冠门急诊需要收治住院的患儿,重型/危重型收入新冠ICU小气泡,轻型/普通型收入新冠普通病房小气泡;⑤过渡病房中气泡接收除危重症和新生儿外的新入院患儿;⑥新生儿隔离病房中气泡接收医疗机构通过120救护车转运到我院院区的新生儿,收入新生儿隔离病房负压病室小气泡,连续3 d核酸检测,阳性即转入新冠病房,均阴性则转至非负压病室小气泡。不同风险等级的气泡间人员、物品不流动,工作人员从低一级风险进入高一级风险需上报医务科。设立气泡破泡预案。根据工作人员不同岗位制定规范的培训内容及考核要求,通过语音视频监控系统和现场督查进行检查。主要结局指标职业暴露和新冠病毒医院感染。结果我院累计收治新冠阳性患儿432例,其中轻型341例(78.9%),普通型88例(20.4%),危重型3例。3例危重型患儿均行有创机械通气,1例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无死亡病例。伴基础疾病29例。陆续有109名医务人员进入新冠门急诊和新冠病房工作,其中医生46人、护士49人、医技人员9人、医辅人员5人。未发生职业暴露,未发生新冠病毒医院感染。门急诊接诊253571人次,在医院入口筛查,拦截红码189人次,红码患儿均顺利导入新冠门急诊,未进入普通门急诊区域。急诊接诊12114人次,经核酸检测筛查出6例新冠阳性患儿,其中3例进入急诊区小气泡,引起急诊中气泡3次封闭消杀,启用第二急诊。发热门急诊接诊8328人次,核酸检测阳性50例,转入新冠门急诊;新冠门急诊接诊763人次,五级分诊Ⅰ级和Ⅱ级共4例,3例为新冠肺炎危重型;收治新生儿690例,其中低危流行病史516例,高危流行病史174例;过渡病房收治693例,其中急诊入院223例,择期入院470例。所有进入隔离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均参加基础理论培训,高风险气泡专项培训29次,培训291人次,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均考核合格,视频监控和现场督查304人次。结论本次疫情期间在我院实施气泡式管理取得了新冠病毒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双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气泡式管理 医院感染 职业暴露
下载PDF
高原地区低氧与胎儿新生儿呼吸循环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顾秋芳 邱全芳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4期308-316,共9页
高原是世界范围内人类居住的极端恶劣环境之一,物理环境如低氧、寒冷、干燥、紫外线和风沙等,给高原上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挑战,其中最严峻的考验是高原上氧气的可利用性。高原上特殊的物理环境以及人群基因背景的共同作用下,不同类型的高... 高原是世界范围内人类居住的极端恶劣环境之一,物理环境如低氧、寒冷、干燥、紫外线和风沙等,给高原上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挑战,其中最严峻的考验是高原上氧气的可利用性。高原上特殊的物理环境以及人群基因背景的共同作用下,不同类型的高原人群表现出各自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特征,其中西藏人是世界上公认的对高原环境适应最佳的人群。目前很多针对成人医学研究在高原上开展,而对新生儿这一独特群体的关注甚少。根据中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年鉴历年的数据显示,藏族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 高原地区 呼吸循环 低氧 病理生理特征 胎儿 物理环境 高原人群
下载PDF
单中心汉族足月新生儿18个体表信息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鹏 梅枚 +5 位作者 詹国栋 杨琳 严卫丽 汪吉梅 程国强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在单中心汉族人口中建立正常足月新生儿18个体表信息的参考范围值。方法依据《人体测量手册》上提供的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37~40周生后2 h内的595名健康足月、汉族和单胎新生儿,行身长、体重、头围、乳距、胸围、内眦... 目的在单中心汉族人口中建立正常足月新生儿18个体表信息的参考范围值。方法依据《人体测量手册》上提供的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37~40周生后2 h内的595名健康足月、汉族和单胎新生儿,行身长、体重、头围、乳距、胸围、内眦间距、外眦间距、睑裂长、耳长、耳宽、鼻长、鼻宽、鼻高、口宽、人中线长、手长、手中指长和足长信息的直接测量,每个体表信息连续重复测量3次,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行统计学分析。应用LMS软件(light version)来构建分性别按照孕周的各测量的光滑的百分位数曲线。结果 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间符合本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新生儿595例进入分析,男性305例,女性290例,其中37周83例(男40例,女43例),38周218例(男118例,女100例),39周185例(男91例,女94例),40周109例(男54例,女55例)。构建18个体表信息第3~97百分位数。37周新生儿中5/18个(27.8%)体表信息值男性>女性,P均<0.05,分别为耳长、耳宽、鼻宽、鼻长和足长;38周新生儿中11/18个(61.1%)体表信息值男性>女性,P均<0.05,分别为身长、体重、耳长、耳宽、鼻高、鼻宽、鼻长、口宽、手长、中指长和足长;39周新生儿中14/18个(77.8%)体表信息值男性>女性,P均<0.05,分别为身长、体重、头围、胸围、内眦间距、外眦间距、睑裂长、耳长、耳宽、鼻宽、鼻长、人中线长、手长和足长;40周新生儿中11/18个(61.1%)体表信息值男性>女性,P均<0.05,分别为身长、体重、头围、胸围、内眦间距、外眦间距、耳长、耳宽、鼻宽、足长和乳距,其余体表信息值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建立了单中心汉族足月新生儿18个体表信息的参考范围值和百分位数。男女新生儿5~14个体表信息值有差异,男性体表信息值>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足月 人体测量 参考范围
下载PDF
COL7A1基因致病变异所致新生儿期大疱表皮松解症28例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5
4
作者 陆效笑 陆春梅 +6 位作者 王来栓 程国强 王慧君 周文浩 吴冰冰 杨琳 汪吉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了解COL7A1基因导致的大疱表皮松解症(EB)的致病变异谱,以及热点致病变异,并初步分析COL7A1基因的不同遗传模式与新生儿期皮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临床诊断为大疱表皮松解症,且高通量测序... 目的了解COL7A1基因导致的大疱表皮松解症(EB)的致病变异谱,以及热点致病变异,并初步分析COL7A1基因的不同遗传模式与新生儿期皮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临床诊断为大疱表皮松解症,且高通量测序检测到COL7A1基因致病变异/可疑致病变异的患儿。对于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表型-基因型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患儿28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 5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 23例,皮损、皮肤缺失和其他临床发现在AD和AR模式E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D模式EB疾病起始期的皮肤病变累及部位与疾病极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8,P=0.414);AR模式EB疾病起始期的皮肤病变累及部位与疾病极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96,P<0.01);疾病起始期和疾病极期AD模式EB与AR模式EB的皮肤病变累及百分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31和0.071)。共检测到COL7A1基因的54个变异位点,包括30个(55.6%)已知致病变异,21个新发致病变异,3个临床意义不明,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变异位点分别是c.8569G>T(p.E2857X) 4例、c.36253636delinsC(p.S1209Lfs*6) 3例、c. 40894090delinsC (p. P1364Lfs*35) 3例。结论不同遗传模式(AR或AD)下COL7A1基因致病变异导致的新生儿期EB,皮损、皮肤缺失和其他临床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模式EB疾病极期较起病初期皮肤病变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7A1基因 大疱表皮松解症 新生儿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下载PDF
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夏庆 曹云 +2 位作者 杨毅 陈超 钱甜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观察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renomedullin,pro—ADM)浓度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探讨其评估新生儿感染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定量法对我院2007年4月至12月间新生儿病房收治的356例新生儿(非感染160例... 目的观察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renomedullin,pro—ADM)浓度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探讨其评估新生儿感染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定量法对我院2007年4月至12月间新生儿病房收治的356例新生儿(非感染160例,普通感染114例,重症感染82例)进行pro—ADM血浆水平测定,并同时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得出pro—ADM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最佳临界值,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CRP的诊断效率相比较。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Wilcoxon检验。结果重症感染组pro—ADM为(2.079±1.195)nmol/L,较普通感染组和非感染组[(1.025±0.421)nmol/L和(0.853±0.488)nmol/L]明显升高(P〈0.01)。感染是血浆pro—ADM水平变化的独立因素,且呈正相关(r=0.78,P〈0.01)。pro—ADM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率较CRP高,其敏感性为71.95%,特异性为87.23%。pro—ADM在新生儿重症感染危重组中水平[(2.498±1.140)nmol/L]较非危重组[(1.810±1.162)n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而PCT水平在危重病例与非危重病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感染时pro-ADM水平升高,重症感染时尤为明显;pro—ADM对早期诊断新生儿重症感染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前体 肾上腺髓质素 婴儿 新生 脓毒症
原文传递
11q24-q25缺失2例临床表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琳 陈龙霞 +5 位作者 詹国栋 王来栓 程国强 马端 黄国英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4期278-284,共7页
目的应用全基因组微阵列芯片平台,对临床发现的多发性畸形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的检测,并寻找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cytogenetic whole genome芯片筛查全基因组CNVs,针对发现的CNVs进行分析,参照国际基因组CNVs... 目的应用全基因组微阵列芯片平台,对临床发现的多发性畸形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的检测,并寻找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cytogenetic whole genome芯片筛查全基因组CNVs,针对发现的CNVs进行分析,参照国际基因组CNVs多态性数据库除外正常人群多态性CNVs。结合本研究2例与已报道的Jacobsen综合征(JBS)患儿的临床表型进行比较。结果 2例患儿SNP芯片分析为11q24-q25缺失(7.5和5.6Mb),均为末端的非单纯性缺失,例1存在12号染色体短臂的较大片段重复(11.5Mb),例2存在11号染色体短臂的大片段重复(32.5Mb)。2例共同缺失的部分均为JBS的关键区段,但临床表型与已报道的JBS患儿有所区别。2例均表现为头面部畸形、心血管系统异常和头颅影像学异常,均未发现血液系统异常。例1还表现为隐睾,例2表现为脾肿大。结论对临床上难以诊断的多发性畸形可采用全基因组CNVs检测,以帮助明确诊断,对于丰富这一区段临床表型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针对罕见疾病,更多的相似报道的后续出现,才能使建立表型-基因型关联性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q部分单体 11p部分三体 Jacobsen综合征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表型
下载PDF
2018至2019年上海市腺病毒感染患儿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小玲 祁媛媛 +6 位作者 施鹏 叶颖子 黄国英 徐虹 陈超 桂永浩 张晓波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描述上海市医疗机构腺病毒感染患儿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上海市38家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和住院的腺病毒感染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诊断、病毒学检测等信息,比较2019与2018年同期(... 目的描述上海市医疗机构腺病毒感染患儿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上海市38家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和住院的腺病毒感染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诊断、病毒学检测等信息,比较2019与2018年同期(1~5月)腺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618例腺病毒感染患儿进入本文分析,16例(2.6%)入住PICU,无死亡病例。门、急诊患儿298例(48.2%),男176例(59.1%),腺病毒肺炎104例(34.9%)。住院患儿320例,男204例(63.8%),腺病毒肺炎278例(86.9%)。在2018年1月和2019年1月门、急诊腺病毒感染患儿均出现感染高峰,2018年1月后感染峰值迅速下降,2019年1~5月感染峰值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19较2018年同期(1~5月)门、急诊和住院患儿腺病毒感染分别增长1.8倍(148/84)和2.3倍(157/69);门、急诊就诊患儿中,2019较2018年同期(1~5月)就诊急诊比例增高(37.2%vs 9.5%)、平均年龄(岁)更小(3.0 vs 4.0),<2岁患儿比例增高,腺病毒肺炎比例增高(50.0%vs 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专科医院腺病毒检测方法主要为深部痰液抗原检测、鼻拭子腺病毒抗原快速检测和血清抗体Ig M检测;综合医院腺病毒检测方法主要为鼻拭子腺病毒抗原快速检测和血清抗体Ig M检测。结论 2019较2018年同期(1~5月)上海市腺病毒感染呈现高发趋势且至少持续至5月,腺病毒肺炎比例高,<2岁患儿比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腺病毒感染 门急诊 住院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丹 陈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的动态变化,为早期诊断及预测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提供依据。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中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确... 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的动态变化,为早期诊断及预测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提供依据。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中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确认研究对象。将出生体重≤2000g或胎龄≤34周的患儿进行ROP筛查,将发生ROP患儿作为ROP组;选取与ROP组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早产儿作为ROP对照组。将未发生ROP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33+6周和~36+6周3个胎龄组。所有入选早产儿生后第7、14、21、28和35天分别进行采血,分离血清,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和PEDF的水平。采用SPSS13.0中混合线性模型-重复数据测量、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单变量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入选的早产儿共170例,其中6例在生后14d内自动出院失访而排除,11例发生ROP。未发生ROP的153例早产儿中,<32周54例,~33+6周48例,~36+6周51例。各胎龄组血清VEGF水平随日龄的增长而下降(r=-0.16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P=0.010;第21天,P=0.000),而自21d起基本保持稳定;血清PEDF水平在生后14d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713),14d后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r=0.28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1天,P=0.008;第28天,P=0.001;第35天,P=0.000)。胎龄对VEGF和PEDF水平的影响较出生体重显著,胎龄越小,生后血清VEGF和PEDF水平越高,在出生体重的协同作用下,胎龄与VEGF和PEDF水平均呈负相关(r=-0.162,P=0.027;r=-0.165,P=0.024)。早产儿生后PEDF/VEGF比值恒定,且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r=0.237,P=0.000)。ROP组血清VEGF(P=0.000)水平在生后21d均较ROP对照组低,且随日龄的增长反有上升;PEDF水平随着日龄的增长未能体现上升趋势;PEDF/VEGF比值在生后第7天显著升高(P=0.036),生后35d内随着日龄的增长反有下降(r=-0.449,P=0.047)。结论发生ROP的早产儿血清VEGF、PEDF水平以及PEDF/VEGF比值在生后1~3周可有变化趋势的改变,提示若早产儿生后血清VEGF水平较同胎龄者低,且随着日龄的增长反有升高,PEDF水平随着日龄的增长未能升高,PEDF/VEGF比值在第7天显著升高,在生后28d内随着日龄的增长反有下降,可能预示着ROP的发生。这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更早地预测ROP的发生,从而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减轻RO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新生大鼠缺血脑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孙金峤 周文浩 +2 位作者 杨毅 沙彬 高燕燕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03-406,共4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3日龄新生大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数目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其受体——Smad2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bFGF对...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3日龄新生大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数目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其受体——Smad2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bFGF对未成熟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结扎3日龄新生SD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33只)、治疗组(33只)。另取3日龄新生SD大鼠33只为假手术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三组大鼠术后4d、7d和14d脑室下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细胞数目;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三组大鼠术后4d、7d和14d脑室下区TGF-131及Smad2 mRNA表达变化。结果(1)假手术组GFAP阳性细胞术后7d达高峰[(325.4±52.5)个/视野],对照组、治疗组GFAP阳性细胞数术后14d达高峰[分别为(533.5±75.7)、(727.2±104.5)个/视野)],三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TGF-β和Smad2 mRNA表达在术后7d达高峰(分别为7.67±1.22和6.22±1.92),治疗组TGF-β1和Smad2 mRNA表达在术后14d达高峰(分别为8.65±1.02和7.67±1.41),三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未成熟脑缺血后,外源性bFGF可通过诱导TGF-β1的表达,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而发挥其神经营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脑缺血 转化生长因子Β 星形细胞 大鼠
原文传递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肛门成形术后再手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郑珊 张培 +1 位作者 董岿然 肖现民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6-299,共4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再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肛门成形术后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总结2003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55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肛门成形术后再手术的临床资料,再手术年龄为2~204个月,平均为50.33个月;... 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再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肛门成形术后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总结2003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55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肛门成形术后再手术的临床资料,再手术年龄为2~204个月,平均为50.33个月;根据以往病史低位畸形6例,中位13例,高位16例,一穴肛1例,病史不明19例。结果29例(52.7%)曾接受I期肛门成形术,26例曾肠造瘘后行肛门成形术。再手术的原因和手术方法为19例因直肠黏膜脱垂严重行脱垂直肠黏膜切除术;17例术后出现直肠尿道瘘复发,其中16例经Ⅱ期手术治愈,1例经Ⅲ期手术治愈;28例存在肛门狭窄或/和失禁,19例因严重的管形直肠狭窄或初期成形的肛门位置不在肛门外括约肌收缩中心位置而接受再次肛门成形术。结论大部分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并发症是可预防或减轻的,首次手术时机和方式的正确选择是预防并发症的最佳方法;对于并发症的再手术应慎重,不同并发症采用不同的针对术式亦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畸形 肛门 畸形 结直肠外科手术 再手术
原文传递
胆道闭锁血清及肝脏中白介素-33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瑞 董岿然 +6 位作者 沈淳 李凯 郑珊 肖现民 赵瑞 宋再 孙松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9-262,共4页
目的研究胆道闭锁(BA)血清及肝脏组织中白介素-33(IL-3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18例BA与12例无黄疸症状且肝功能正常的胆总管囊肿(CC)患儿血清和肝脏标本进行对比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33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 目的研究胆道闭锁(BA)血清及肝脏组织中白介素-33(IL-3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18例BA与12例无黄疸症状且肝功能正常的胆总管囊肿(CC)患儿血清和肝脏标本进行对比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33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RT-PCR技术和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IL-33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A组血清中IL-33的表达(791.0±22.22)pg/ml明显高于CC组的(607.1±20.68)pg/ml(P〈0.0001);并与γ谷氨酰转移酶呈正相关(r=0.629,P=0.005)。BA组肝组织中IL-33mRNA表达0.0420±0.0061明显高于CC组的0.0220±0.0027(P=0.0181)。BA组肝组织中IL-33蛋白表达0.4683±0.0188亦明显高于CC组的0.3433±0.0293(P=0.0137)。结论IL-33在BA组血清及肝组织中表达均明显升高,可能在BA炎症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胆总管囊肿 白细胞介素类 Γ谷氨酰转移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