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实施院区气泡式管理的实践和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柳龚堡 顾莺 +17 位作者 张晓波 王传清 曾玫 沈国妹 陆国平 曹云 张明智 王中林 马健 葛艳玲 张澜 李志华 夏爱梅 翟晓文 周文浩 桂永浩 徐虹 黄国英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68,共8页
背景新型冠状(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力极强,使得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疫情(简称:本次疫情)在防控之初就兼具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多重特质,使得医院的防控更具挑战。目的探讨实施气泡式管理策略对防控新冠... 背景新型冠状(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力极强,使得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疫情(简称:本次疫情)在防控之初就兼具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多重特质,使得医院的防控更具挑战。目的探讨实施气泡式管理策略对防控新冠病毒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的效果。设计观察性研究。方法将本次疫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院内接诊-门诊-急诊-住院-出院设计为一个大气泡,大气泡中6个疫情防控医疗关键部门设计为中气泡,中气泡的9个要隘部门设计为小气泡。①新冠门急诊中气泡接诊健康码红码患儿,五级分诊Ⅰ和Ⅱ级导入抢救室小气泡,Ⅲ~Ⅴ级导入阳性小气泡、既往感染小气泡、密切接触者(密接)小气泡,放射检查室小气泡内接诊新冠门急诊和新冠病房需进行X线/CT检查的患儿;②发热门急诊中气泡接诊绿码/黄码伴发热的患儿;③急诊中气泡接诊绿码/黄码不伴发热的患儿,根据患儿有无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分流至缓冲区和急诊区,配备第二急诊室备用;④新冠病房中气泡接收新冠门急诊需要收治住院的患儿,重型/危重型收入新冠ICU小气泡,轻型/普通型收入新冠普通病房小气泡;⑤过渡病房中气泡接收除危重症和新生儿外的新入院患儿;⑥新生儿隔离病房中气泡接收医疗机构通过120救护车转运到我院院区的新生儿,收入新生儿隔离病房负压病室小气泡,连续3 d核酸检测,阳性即转入新冠病房,均阴性则转至非负压病室小气泡。不同风险等级的气泡间人员、物品不流动,工作人员从低一级风险进入高一级风险需上报医务科。设立气泡破泡预案。根据工作人员不同岗位制定规范的培训内容及考核要求,通过语音视频监控系统和现场督查进行检查。主要结局指标职业暴露和新冠病毒医院感染。结果我院累计收治新冠阳性患儿432例,其中轻型341例(78.9%),普通型88例(20.4%),危重型3例。3例危重型患儿均行有创机械通气,1例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无死亡病例。伴基础疾病29例。陆续有109名医务人员进入新冠门急诊和新冠病房工作,其中医生46人、护士49人、医技人员9人、医辅人员5人。未发生职业暴露,未发生新冠病毒医院感染。门急诊接诊253571人次,在医院入口筛查,拦截红码189人次,红码患儿均顺利导入新冠门急诊,未进入普通门急诊区域。急诊接诊12114人次,经核酸检测筛查出6例新冠阳性患儿,其中3例进入急诊区小气泡,引起急诊中气泡3次封闭消杀,启用第二急诊。发热门急诊接诊8328人次,核酸检测阳性50例,转入新冠门急诊;新冠门急诊接诊763人次,五级分诊Ⅰ级和Ⅱ级共4例,3例为新冠肺炎危重型;收治新生儿690例,其中低危流行病史516例,高危流行病史174例;过渡病房收治693例,其中急诊入院223例,择期入院470例。所有进入隔离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均参加基础理论培训,高风险气泡专项培训29次,培训291人次,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均考核合格,视频监控和现场督查304人次。结论本次疫情期间在我院实施气泡式管理取得了新冠病毒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双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气泡式管理 医院感染 职业暴露
下载PDF
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诊实施气泡式管理的实践和效果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雪 张燕红 +5 位作者 程晔 陈扬 何丽明 王文超 陆国平 马健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5-178,共4页
背景上海市2022年3至5月发生的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疫情(简称:本次疫情)使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重症医学科急诊救治和疫情防控非常具有挑战。目的探讨实施气泡式管理策略对急诊救治和疫情防控的效果。设计观察性研究。方... 背景上海市2022年3至5月发生的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疫情(简称:本次疫情)使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重症医学科急诊救治和疫情防控非常具有挑战。目的探讨实施气泡式管理策略对急诊救治和疫情防控的效果。设计观察性研究。方法本次疫情期间我院为大气泡,急诊作为中气泡,设置缓冲、急救、诊室和留观4个小气泡。基于“四区二通道二预检”对急诊原来的布局和流程加以改造。四区:①清洁区为医务人员生活区、办公室、库房及个人防护设备(PPE)穿戴区,②潜在污染区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第一脱卸间(一脱间)和第二脱卸间(二脱间),③污染区包括第二预检区、候诊区、急救小气泡、诊室小气泡、留观室小气泡,④高风险区为第一预检区和缓冲小气泡;二通道:清洁和污染通道;二次预检:预检初筛在急诊入口处,入急诊后根据五级分诊预检。急诊缓冲小气泡接诊健康码红码、无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预检初筛时医生判断为危重症的患儿;抢救室小气泡接诊有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第二次预检五级分诊Ⅰ级和Ⅱ级患儿;诊室小气泡接诊有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或虽无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但现场抗原检测阴性、第二次预检Ⅲ~Ⅴ级患儿;留观小气泡收治我院当天核酸检测结果阴性、需要留观的患儿。设立第二急诊作为急诊出现新冠阳性患儿需要临时封控时的备用急诊室。建立气泡破裂预案,当患儿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但因报告延迟而进入急诊抢救室和诊室小气泡时,暴露场所先进行环境采样以评估环境污染程度,终末消毒后再次采样以评估环境安全性,核酸检测阴性再恢复使用。必要时启用第二急诊。主要结局指标医护、医辅人员职业暴露和医院感染。结果我院急诊共接诊患儿12114例,Ⅰ~Ⅴ级分别有15、310、8728、2564、497例。进行大抢救7次,中抢救32次,小抢救1070次。58例收入PICU,急诊就诊死亡3例。未发生医院感染。陆续有急诊医生36名、护士38名、医辅人员3名参加了每5 d 1次的出入泡换防,未发生医护、医辅人员职业暴露。急诊缓冲小气泡接诊29例,其中3例核酸检测阳性,3例因疾病危重转入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收治652例,12例因病情加重转入PICU。预检初筛引导55例至新冠门诊,其中4例核酸检测阳性。急诊共接诊6例新冠病毒感染患儿,其中3例患儿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但报告延迟而进入急诊抢救室和诊室小气泡,造成环境污染,经终末消毒后再次采样核酸检测阴性恢复使用。结论调整急诊气泡布局、优化就诊流程,满足急诊急症及危重症首诊救治和疫情防控,达到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双零是可以实现的,破泡风险是存在的,须做好预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医院感染 职业暴露 急诊 危重症
下载PDF
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在中国儿童重症医学科应用状况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27
3
作者 杨雪 钱素云 +7 位作者 祝益民 许煊 刘春峰 许峰 任晓旭 王莹 张育才 陆国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7-351,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儿科血液净化技术2012年至2016年的发展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案,选择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科急救或重症学组成员单位为调查医院,基于2012年相同调查问卷修改完善《CBP应用现状调查表》(简称调查表),调查内容:(1... 目的了解中国儿科血液净化技术2012年至2016年的发展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案,选择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科急救或重症学组成员单位为调查医院,基于2012年相同调查问卷修改完善《CBP应用现状调查表》(简称调查表),调查内容:(1)调查医院性质、规模和PICU床位数;(2)各项血液净化技术开展情况:腹膜透析(IPD)、血液透析(IHD)、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浆置换技术(TPE)、血液灌流(HP)、血液吸附(PA)和人工肝支持(ALSS);(3)CBP救治病种及并发症的分布情况,对调查医院统一培训后完成填写。结果 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3月30日28个省中39个城市53/55家医院完成调查表填写,儿科专科医院39家,综合性医院14家,三级甲等医院49家;均有PICU病房,PICU平均床位数25张。开展CRRT的23家医院共有6 618例;开展TPE的32家医院2 580例,开展HP的23家医院2 238例,开展ALSS的20家医院开展961例。应用各项技术的病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IPD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CBP各技术的实施80%以上的医院以ICU为主,其次为肾内科;CBP主要应用于脓毒症24.3%,MODS 20.3%,药物中毒12.7%等的治疗。9家医院已开展新生儿CBP技术,共46例新生儿接受CBP治疗。5年间共有1 093例肝功能衰竭患儿应用CBP的治疗,各模式成活率HP 85.7%,TPE+HP 72.0%,TPE 70.5%、CRRT 69.8%,TPE+CRRT模式50.0%。CBP的主要并发症为深静脉置管吸壁、堵膜等。结论 2012年至2016年CBP技术在全国儿童重症领域得到很大推广,尤其在脓毒症等疾病的应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连续血液净化 重症医学 脓毒症
下载PDF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单中心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铮铮 陈伟明 +5 位作者 陈扬 马健 程晔 祝益民 陆铸今 陆国平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526-530,共5页
目的调查PICU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05至2014年10年间,PICU的总体病死率为8.5%。与2005至2009年比较,2010至2014年期间PICU病死率从... 目的调查PICU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05至2014年10年间,PICU的总体病死率为8.5%。与2005至2009年比较,2010至2014年期间PICU病死率从9.7%降至8.0%。2005至2014年间736例死亡病例中,婴儿329例(44.7%),幼儿191例(26.0%),学龄前儿童118例(16.0%),学龄期及青春期98例(13.3%);2005至2009年269例死亡病例中,婴幼儿占65.4%,2010至2014年467例死亡病例中,婴幼儿占73.7%。致死疾病中,重症肺炎(包括肺炎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是主要病因(21.6%),其次为恶性肿瘤(16.3%)、脓毒症(15.4%)、意外伤害(13.7%)、重症脑炎(8.0%);不同年龄组中,婴儿组以重症肺炎(34.3%)为主,幼儿组以意外伤害(16.8%)为主,学龄前组以意外伤害和恶性肿瘤为主(均为23.7%),学龄前及青春期以恶性肿瘤(28.6%)为主。2005至2009年死亡病例中,危重和极危重病例共占77.5%,极危重病例中,脓毒症为首位(27.6%);2010至2014年死亡病例中,危重和极危重病例共占83.0%,极危重病例中,意外伤害为首位(23.2%),脓毒症占17.9%。入PICU7d内死亡345例(46.9%),以意外伤害为主(20.9%);住院时间超过7d死亡391例(53.1%),以重症肺炎为主(24.3%)。所有死亡病例中,402例(54.6%)为心肺复苏失败,334例(45.4%)为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2010至2014年PICU病死率较2005至2009年明显下降;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重症肺炎、恶性肿瘤、脓毒症是引起患儿死亡的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还与疾病危重程度、住PICU时间有关。心肺复苏失败和放弃治疗仍是主要的死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死亡 重症监护病房 心肺复苏
原文传递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现况及其临床结局分析
5
作者 沈静丽 杨玉霞 +6 位作者 顾莺 陆国平 陈伟明 胡静 沈伟杰 高萱 朱婷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1186,共6页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现况及其临床结局,为提高重症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连续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33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早期肠内营养...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现况及其临床结局,为提高重症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连续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33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早期肠内营养、能量及蛋白质摄入情况及患儿临床结局。结果:330例患儿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有275例(83.3%),发生营养延迟的有55例(16.7%),能量摄入不合理的有125例(37.9%),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有155例(47.0%),幽门后喂养的有6例(1.8%),发生肠内营养中断的有210例(63.6%),发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有77例(23.3%)。早期肠内营养组患儿体质量增加值、机械通气时间、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PICU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与肠内营养延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摄入合理组患儿体质量增加值、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PICU住院时间与能量摄入不合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摄入合理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与蛋白质摄入不足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营养中断及营养并发症发生率高、能量及蛋白质摄入不合理率高、幽门后喂养率低,早期开展肠内营养、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合理的患儿PICU住院时间等临床结局更佳。需要规范肠内营养支持管理,以提高PICU患儿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 临床结局
原文传递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的研究
6
作者 杨玉霞 陆国平 +5 位作者 顾莺 胡静 陈伟明 沈伟杰 高萱 朱婷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4-98,共5页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患儿肠内营养中断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儿童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9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调查患儿肠内营养中断情况及原因。将患儿分为肠内营养中断组与肠内...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患儿肠内营养中断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儿童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9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调查患儿肠内营养中断情况及原因。将患儿分为肠内营养中断组与肠内营养未中断组,分析肠内营养中断对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299例患儿发生肠内营养中断190例(63.5%),共373例次,平均每例患儿发生营养中断2.0(1.0,3.0)次,发生营养中断16.0(8.0,29.3)h。喂养不耐受是营养中断最常见的原因;肠内营养中断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多脏器功能不全、PICU住院时间及PICU住院费用显著高于未中断组(均P<0.05)。结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发生率高,影响患儿结局。应制定肠内营养中断的干预策略,缩短肠内营养中断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肠内营养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重症监护病房 肠内营养 营养中断 影响因素 喂养不耐受 机械通气 营养管理
下载PDF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肌力测试在重症监护室患儿中的评定者间信度
7
作者 陆恺 柳宇鑫 +7 位作者 王素娟 陈伟明 许业涛 周昊 姚叶林 尹欢欢 张铮铮 杜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3-496,共4页
目的确定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肌力测试应用于危重症儿童的评定者间信度。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的2~12岁危重症患儿41例,由两名治疗师分别对患儿进行MRC肌力测试。结果MRC总分评定者间... 目的确定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肌力测试应用于危重症儿童的评定者间信度。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的2~12岁危重症患儿41例,由两名治疗师分别对患儿进行MRC肌力测试。结果MRC总分评定者间信度良好(ICC=0.788,95%CI 0.636~0.881,P<0.001),上、下肢MRC总分信度良好至极好(ICC=0.641~0.803,95%CI 0.419~0.890,P<0.001);对≥7岁儿童,MRC总分信度极好(ICC=0.855,95%CI 0.692~0.935,P<0.001)。结论MRC肌力测试在危重症患儿人群中具有满意的评定者间信度,对学龄儿童信度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危重症 肌力测试 信度
下载PDF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非感染患儿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预测医院感染的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程晔 陆国平 +5 位作者 陆铸今 闫钢风 蔡小狄 胡静 张燕红 贺骏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炎症指标评价其对医院感染预测的价值,并寻找入住PICU后最易发生医院感染的时点.方法 以入住PICU时非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在PICU中发生医院感染结局为医院感染组,余为非医院感染组;收集4个时点的3项炎症指标[CRP、PC...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炎症指标评价其对医院感染预测的价值,并寻找入住PICU后最易发生医院感染的时点.方法 以入住PICU时非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在PICU中发生医院感染结局为医院感染组,余为非医院感染组;收集4个时点的3项炎症指标[CRP、PCT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分析炎症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等.结果 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危重症患儿75例.医院感染组23例,非医院感染组52例,两组在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和有创操作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危重症患儿在PICU中均分别得到238个CRP、PCT和pro-ADM值,医院感染组与非医院感染组的3个炎症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佳界值分别为21.3 rmg·L-1、0.85 ng·mL-1和0.86 nmol·L-1,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67和0.839.入住PICU至医院感染发生的时间为(118.9±70.8)h,入住PICU至距医院感染发生最近1次采血时点间隔为(96.5 ±66.4)h,医院感染发生与其最近1次采血时点间隔为(23.6±21.9)h.3个炎症指标不同组合,CRP+ PCT+ pro-ADM、PCT+ pro-ADM、CRP+ PCT和CRP+ pro-ADM预测医院感染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0.885、0.882和0.879;敏感度均为91.3%,特异度44.2%~63.5%.结论 CRP、PCT和pro-ADM单项及其组合均对医院感染有较好预测价值,入住PICU4d左右是适宜的以炎症指标判断医院感染的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前降钙素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敏感度 特异度
下载PDF
基于i-PARIHS框架的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评估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沈伟杰 顾莺 +9 位作者 胡雁 王文超 胡静 石玉沄 春晓 马敬香 王林娟 周敏 赵雅珣 张淑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32-1137,共6页
目的:描述国内6所综合性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证据应用过程中评估及识别障碍因素的现状。方法:以“PICU中心静脉维护证据应用的多中心研究项目”的6个证据应用场所(PICU)障碍... 目的:描述国内6所综合性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证据应用过程中评估及识别障碍因素的现状。方法:以“PICU中心静脉维护证据应用的多中心研究项目”的6个证据应用场所(PICU)障碍因素分析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i-PARIHS理论框架中“变革”层面7个条目、“变革接受者”层面17个条目以及“组织环境”9个条目的3个评估清单,以单个证据应用场所评估内容完成率、单个条目评估完成率进行评价。结果:6个PICU对“变革”层面评估内容完成率、单个条目评估完成率均为100%,“变革接受者”层面的评估内容完成率为41.2%~82.4%,“组织环境”为11.1%~66.7%。所有的证据应用场所在“变革接受者”层面有3个条目、“组织环境”层面有2个条目均未作评估。结论:PICU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评估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克服障碍因素以促进证据在临床的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重症监护室 证据应用 i-PARIHS框架 中心静脉导管
原文传递
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的肢体肌肉萎缩趋势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昊 秦妍 +3 位作者 陈伟明 许业涛 陈逍天 王素娟 《上海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22-25,59,共5页
目的:观察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的四肢肌肉萎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纳入2020年6月到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患儿(2~14岁)22例,测量并记录患儿每周四肢围度变化,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2次四肢围度测量的变化趋势,并校正年龄... 目的:观察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的四肢肌肉萎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纳入2020年6月到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患儿(2~14岁)22例,测量并记录患儿每周四肢围度变化,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2次四肢围度测量的变化趋势,并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和入院诊断疾病协变量,计算校正的β值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随着PICU住院天数增加,第二次测量患儿的四组肢体围度较第一次均有下降趋势。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和入院诊断疾病类型等因素后,PICU患儿四肢围度随时间延长有显著下降(P<0.001)。结论:患儿四肢围度的变化可以用于辅助判断肌肉萎缩程度,对早期发现肌肉萎缩并进行康复介入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萎缩 重症监护 早期康复 肢体围度
下载PDF
儿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对呼吸机依赖患儿家属实施家庭机械通气照护培训现状的多中心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妍 杨玉霞 +8 位作者 顾莺 陆国平 沈伟杰 刘盼 张铮铮 朱嘉英 张羿 陈伟明 胡静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17期1623-1627,共5页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医护人员对呼吸机依赖(VAIs)患者家属实施家庭机械通气照护培训现状。方法自制问卷调查11所医院PICU的医护人员对VAIs家属的家庭机械通气照护培训现状。结果11家PICU中实施VAIs家属家庭机械通气照护的...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医护人员对呼吸机依赖(VAIs)患者家属实施家庭机械通气照护培训现状。方法自制问卷调查11所医院PICU的医护人员对VAIs家属的家庭机械通气照护培训现状。结果11家PICU中实施VAIs家属家庭机械通气照护的培训人员:8个PICU为护士,3个PICU为医生和护士共同培训。培训方式:11个PICU均采用了床旁培训,仅有少数PICU采用了培训手册培训、视频培训和模拟培训。家庭照护培训项目:80.0%以上PICU提供手卫生技术、吸引技术、管饲喂养、肺部评估、气管造口护理、正确给药等,但不到40.0%PICU提供BLS技术、营养指导和康复锻炼。培训时间:4个PICU<7 d,6个PICU为7~14 d,1个PICU为14~21 d。培训后考核: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模拟考核较少。VAIs家庭机械通气家庭照护培训开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主要为缺乏标准培训方案(9/11),其次是缺乏固定培训人员(6/11)、照护者恐惧(6/11)、患儿原发疾病不稳定无法开展培训(6/11)、照护者学习能力差(5/11)、照护者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无法前往医院学习(5/11)。结论国内亟待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长期家庭机械通气家庭照护培训方案,规范照护者家庭照护行为,保障患儿居家安全,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依赖 家庭机械通气 儿科重症监护室 家庭照护 护理
下载PDF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玉霞 顾莺 +3 位作者 胡静 陆国平 沈伟杰 庄文鹰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71,共3页
肠内营养在维持危重患儿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机能和保护器官功能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更容易启动,成本低,且感染风险更低[2]。因此,肠内营养为危重患儿主要营养支持方式。但危重患儿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常因各... 肠内营养在维持危重患儿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机能和保护器官功能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更容易启动,成本低,且感染风险更低[2]。因此,肠内营养为危重患儿主要营养支持方式。但危重患儿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被频繁中断,且未及时重新启动.难以达到目标喂养量,出现喂养不足[3]。累积的肠内营养中断会导致患儿住院期间热量不足,营养状态恶化.并增加对肠外营养的依赖。因此,为使肠内营养的获益最大化,必须科学有效地预见、预防和管理危重患儿肠内营养中断。本文就营养中断的定义、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等进行综述,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重症监护病房 肠内营养 营养中断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非感染外科患儿体温、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晓磊 程晔 +4 位作者 张铮铮 金爱丽 秦妍 沈伟杰 陆国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动态监测PICU非感染外科患儿体温(T)、WBC、CRP和IL-6,探讨这些指标对发生医院感染(院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3日至2017年3月15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且符合本文纳入、排除和剔除标准的外科急危重症患儿。根据... 目的动态监测PICU非感染外科患儿体温(T)、WBC、CRP和IL-6,探讨这些指标对发生医院感染(院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3日至2017年3月15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且符合本文纳入、排除和剔除标准的外科急危重症患儿。根据是否发生院感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记录4个时点T、WBC、CRP和IL-6[P1为入住PICU后4 h内,P2~P4分别为P1后(48±1)h、(120±1)h和(192±1)h],分析其对院感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等。结果 42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院感组11例,非院感组31例,两组在性别,入PICU时年龄、体重、T、WBC、CRP、IL-6,基础疾病分布和有创操作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心静脉置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院感组与非院感组T、WBC、CRP和IL-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分别为0.778、0.765、0.767和0.704,预测院感的最佳界值分别为T 37.3℃、WBC 10.3×10~9·L^(-1)、CRP 27.0mg·L^(-1)和IL-6 55.0 pg·m L^(-1),敏感度63.6%~90.9%,特异度64.5%~83.9%。性别、年龄、入PICU时CRP、原发疾病、4种有创操作、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和留置尿管均不是院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项观察指标共有11种不同的组合,预测院感的AUC为0.754~0.842,敏感度72.7%~90.9%,特异度71.0%~96.8%。结论 T+WBC+IL-6同时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院染的预测价值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 白细胞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基于多中心队列数据的机器学习预测重症感染患儿死亡风险和筛选临床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雪梅 陈申成 +4 位作者 章莹莹 陆国平 叶琪 阮彤 郑英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背景科学、有效地预测重症感染患儿死亡关联因素对降低儿童病死率意义重大。既往重症患儿的病情与死亡关系多采用评分预测(如PCIS等),准确度欠佳。目的通过机器学习联合特征筛选的方法,挖掘对重症感染患儿死亡风险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敏... 背景科学、有效地预测重症感染患儿死亡关联因素对降低儿童病死率意义重大。既往重症患儿的病情与死亡关系多采用评分预测(如PCIS等),准确度欠佳。目的通过机器学习联合特征筛选的方法,挖掘对重症感染患儿死亡风险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敏感指标。设计队列研究。方法基于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54家PICU的儿童多中心感染性疾病协作网数据库,纳入年龄>28天至18岁、确诊感染和至少有1个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的患儿,统计122项临床特征信息,以出PICU时死亡/恶化或治愈/好转为结局,通过机器学习构建逻辑回归模型(LR)、随机森林模型(RF)、极端梯度提升树(XGB)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筛选重要的临床特征建立重症感染患儿死亡风险预测模型。主要结局指标模型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和模型筛选临床特征性能的优劣。结果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协作网数据库中入PICU时确诊重症感染且入PICU时、入PICU 24 h时和出PICU时临床特征记录均完整的(病例1738例,经过数据预处理包括异常值处理、缺失值填充、强制值区间范围检验、归一化处理)1738条信息进入机器学习构建模型。存活或好转患儿1396例,死亡或恶化患儿342例(19.6%)。队列数据按4∶1分为训练集(1390条)和验证集(348条),训练集中存活或好转1116条,死亡或恶化274条;验证集中存活或好转280条,死亡或恶化68条。在训练集中,共输入模型122个临床特征,经过机器模型学习以及特征筛选后,在50轮的5折分层交叉验证下,验证集LR、RF和XGB的AUROC为0.74~0.78。LR、RF和XGB选择重要性大于均值的临床特征构建最优临床特征,尚无比较好的衡量BP特征重要性的方法,LR模型较RF和XGB构建的最优临床特征较为接近临床预期。结论机器学习预测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死亡/恶化结局表现一般,预测模型筛选的临床特征与临床预期尚有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儿童重症监护室 感染 随机森林模型 极端梯度提升树
下载PDF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例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雷雷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医院感染的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医院感染的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ICU共收治6 241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病例503例,医院感染例次率8.06%。发生在肺部的院内感染290例,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211例,占肺部感染的72.76%和所有医院感染的41.95%。共检测出细菌341株,占医院感染67.79%,其中前3位分别为脑膜脓毒黄杆菌89株(26.10%),鲍曼不动杆菌65株(19.06%),洋葱伯克霍尔德菌62株(18.18%)。结论 PICU医院感染率较高,以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为主,病原体以格兰阴性菌为主,需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和监控以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下载PDF
中国38家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应用现况调查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雷雷 陆国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 了解连续血液净化(CBP)技术在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的应用现况,为促进CBP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2年3至7月期间,采用调查表形式对国内28个省市代表我国儿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40家儿童专科医院或大型综合医院儿科,进行... 目的 了解连续血液净化(CBP)技术在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的应用现况,为促进CBP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2年3至7月期间,采用调查表形式对国内28个省市代表我国儿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40家儿童专科医院或大型综合医院儿科,进行CBP应用现况调查.结果 收到38家医院回复,25家开展CBP技术,最早开展的在1997年,中位数年份为2008年,PICU能独立开展的有21家,18家医院配备专业的护士进行操作、日常维护.CBP实施最多的是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占51.9%.选用普通肝素抗凝的医院有23家,低分子肝素法有2家.选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作为凝血功能检测的医院有21家,由于缺乏设备,选用活化凝血时间作为凝血功能检测的医院仅4家.仅有3家医院可以应用前后稀释联合技术.CBP应用病种最多的仍是肾功能衰竭,占38.1%,其后依次为脓毒症19.1%,药物中毒16.7%.结论 中国PICU的CBP在10年前开始起步,近5年才得到重视和推广,但是相关人员、设备配备不足,抗凝、前后稀释等技术应用不够全面,高容量血液滤过模式应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儿科 问卷调查 连续血液净化
原文传递
儿科患者病情恶化早期预警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及应用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章莹莹 张晓波 +7 位作者 陆国平 黄勤 王颖雯 傅唯佳 胡静 沈伟杰 杨玉霞 顾莺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构建并评价儿科患者病情恶化早期风险评估及预警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risk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IRA-EWS)。方法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参考模型(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reference model,CDSS-RM)为理... 目的构建并评价儿科患者病情恶化早期风险评估及预警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risk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IRA-EWS)。方法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参考模型(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reference model,CDSS-RM)为理论框架,以半结构式访谈提炼IRA-EWS功能清单,以专家论证会讨论完成系统设计。采用临床护理信息系统有效性评价量表进行IRA-EWS的应用评价。结果IRA-EWS包括以下功能:颜色预警,以红黄绿代表高中低程度的病情恶化预警级别;评估触发,基于结构化字段自动触发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评估;决策支持,基于不同预警级别的护理计划予以决策支持;趋势展示,以可视化图表呈现单次住院周期内PEWS评分趋势;数据共享,医护实时共享中高风险预警。临床护士对IRA-EWS的使用体验平均得分为(97.46±0.90)分,得分最高的维度是“用户满意”,最低的是“系统质量”。结论基于CDSS-RM并评估临床护士需求,IRA-EWS的构建过程是科学的,护士对IRA-EWS有良好体验,后续还需对其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结局作有效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护理信息
下载PDF
融入引导式反馈的模拟教学在提升儿科住院医师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以腰椎穿刺为例
18
作者 谭慧 陆国平 +3 位作者 柴毅明 邱甜 吴昊 吴静燕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年第9期698-702,共5页
目的探讨融入引导式反馈的模拟教学在儿科住院医师腰椎穿刺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7月—2022年7月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专业基地的第一年住院医师中,随机选取31名作为观察组,采取引导式反馈教学法;29名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融入引导式反馈的模拟教学在儿科住院医师腰椎穿刺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7月—2022年7月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专业基地的第一年住院医师中,随机选取31名作为观察组,采取引导式反馈教学法;29名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比较两组的前测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和课程结束后后测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并对培训课程的反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采用两种教学方法培训后,住院医师的理论和操作成绩均有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理论与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课程内容实用性、对临床工作的帮助、培训后技能提高程度和课程推荐程度等方面的评价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课程安排合理性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融入引导式反馈的模拟教学效果良好,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的自信心,提高住院医师对操作的掌握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式反馈 模拟教学 儿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腰椎穿刺
下载PDF
儿科护士疼痛评估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19
作者 荣心怡 顾莺 +2 位作者 王颖雯 王蓓蓓 孔梅婧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6-851,共6页
目的:了解儿科护士对住院患儿进行疼痛评估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儿科疼痛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理论域框架制定访谈提纲,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目的性选取儿科护士15人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主题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充分熟悉资料后... 目的:了解儿科护士对住院患儿进行疼痛评估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儿科疼痛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理论域框架制定访谈提纲,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目的性选取儿科护士15人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主题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充分熟悉资料后,进行初步编码、寻找主题、复查主题、定义和命名主题,最终形成报告,其间不断回顾,修改和完善编码和主题。结果:共提炼出个体的知识与技能、临床情境下的实践过程、工作价值和意义感知3个主题及其所附属的10个亚主题。结论:儿科护士在疼痛评估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定期培训,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强化团队沟通协作,增强整体认知,在规范行为的同时以循证依据为实践助力,促使患儿疼痛得到更有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护士 疼痛评估 影响因素 质性研究
原文传递
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10例临床分析
20
作者 蔡小狄 陆国平 +2 位作者 王晓红 王艺 朱启镕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 2010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总结小儿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9年11月19日至12月11日期间我院PICU和传染科收治的10例出现甲型H1N1流感样症状合并肺炎、低氧血症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等资... 目的总结小儿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9年11月19日至12月11日期间我院PICU和传染科收治的10例出现甲型H1N1流感样症状合并肺炎、低氧血症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儿全部经咽拭子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患儿平均年龄为(6.3±3.4)岁,其中〈5岁的3例;患儿平均体重(24.4±7.6)kg,体重指数〉30的有2例;5例既往有哮喘或过敏史;所有患儿都表现有典型呼吸系统症状,6例P/F比值〈300的病例不需要机械通气,吸氧和综合治疗可恢复;4例需行机械通气治疗,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高PEEP效果良好;9例小剂量激素治疗的病例快速恢复,而1例大剂量激素冲击的病例病程迁延并继发真菌感染;10mo的随访提示肺功能和胸片均恢复正常。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几病情进展迅速,以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为突出表现,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奥司他韦抗病毒、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综合治疗可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儿童 低氧血症 重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