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消化系统障碍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2
1
作者 尹曙明 郑松柏 +4 位作者 张伟 张赣生 项平 王一倩 于晓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1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E)患者消化系统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地调查分析近5年笔者所在医院MODSE病例中具有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表现的158例患者资料,并与66例非老年MODS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158例MODSE患者中,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E)患者消化系统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地调查分析近5年笔者所在医院MODSE病例中具有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表现的158例患者资料,并与66例非老年MODS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158例MODSE患者中,平均年龄(84.23±11.46)岁,男女之比2.59:1。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无性别差异(P>0.05),基础疾病累技脏器平均6.7个,感染为常见诱发因素。MODSE器官障碍序贯顺序分析发现消化器官障碍大多排在第5位(46.20%)及第4位(30.38%)。老年组胃肠功能障碍(包括胆囊)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80.38%vs54.55%,P<0.01),而肝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41.14%vs46.97%,P>0.05)。老年人消化器官功能障碍起病隐匿,症状及体征不典型,易被原发疾病及其他并发症所掩盖而延误诊治。结论认识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在MODSE中的临床特点,早期给予有效干预,既是抢救MODSE患者的重要一环,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存活率,为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多器官功能衰竭 消化系统 功能障碍
下载PDF
老年人消化道动力异常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小雯 郑松柏 《胃肠病学》 2014年第12期746-749,共4页
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自然老化过程中,消化道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这些改变是老年人诸多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深入研究老年人消化道动力异常及其发生机制,对提高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 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自然老化过程中,消化道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这些改变是老年人诸多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深入研究老年人消化道动力异常及其发生机制,对提高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消化道(包括口咽、食管、胃、小肠、结肠、直肠和肛管)动力的增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活动 肠神经系统 CAJAL间质细胞 老年人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与消化道肿瘤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颖 于晓峰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72-75,共4页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可通过直接接触和细胞因子依赖等方式下调机体免疫反应,维持自身免疫耐受。近年来,Treg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就Treg细胞在消化道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可通过直接接触和细胞因子依赖等方式下调机体免疫反应,维持自身免疫耐受。近年来,Treg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就Treg细胞在消化道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肿瘤免疫 消化道
下载PDF
重视消化系统衰老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4
作者 庄艳 郑松柏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3年第5期873-875,共3页
随增龄,消化系统从形态结构基础到功能均会发生一系列的退化表现,又称之为衰老。这些变化影响消化系统的运动、消化、吸收和代谢等多种功能,不仅使老年人消化系统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老年人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 随增龄,消化系统从形态结构基础到功能均会发生一系列的退化表现,又称之为衰老。这些变化影响消化系统的运动、消化、吸收和代谢等多种功能,不仅使老年人消化系统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老年人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了解消化系统衰老的特点和规律,对阐明老年人消化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并制订相应的诊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 衰老 临床价值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老年冠心病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何菡 贾明磊 赫明萍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8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及影响因素,以预防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连续诊治的CHD服用抗栓药物治疗后出现上消化道出... 目的探讨并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及影响因素,以预防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连续诊治的CHD服用抗栓药物治疗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7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期连续诊治的CHD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9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调查法观察2组患者基本情况,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测定血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按照年龄进一步分为2组(60~80岁老年人群和>80岁高龄人群),比较这2组人群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体质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TG、TC和LDL-C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CRP为(26.00±12.67)mg/L,高于对照组的(22.20±10.9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肌酐(Cr)为(97.74±25.49)mg/L,高于对照组的(88.75±21.2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80岁、有吸烟史、有消化疾病史、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比例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有吸烟史、有消化疾病史、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是CHD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吸烟、既往有消化疾病史及存在Hp感染是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CHD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治疗CHD同时应积极干预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上消化道出血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国内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874例临床荟萃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庄艳 杜杰 +1 位作者 郑松柏 张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11-2213,共3页
目的汇总分析近20年来国内报道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SMAI)病例,探讨国人ASMAI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提取符合标准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ASMAI共有874例,急性肠系... 目的汇总分析近20年来国内报道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SMAI)病例,探讨国人ASMAI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提取符合标准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ASMAI共有87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MAE)800例,占91.5%;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SMAT)53例,占6.1%;急性非阻塞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NOSMAI)21例,占2.4%。男∶女=1.7∶1,平均年龄为61.9岁。主要相关疾病:心房颤动患者占53.5%(429/802),动脉硬化症患者占38.1%(69/181),冠心病患者占27.9%(195/698),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占24.2%(169/698),高血压患者占15.2%(106/698)。主要症状为剧烈腹痛(99.1%)、恶心呕吐(63.8%)、腹胀(40.8%)、便血(29.4%),而发病早期腹部体征较轻,与严重的腹部症状不符。561例(64.2%)通过手术确诊,263例(30.1%)通过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50例(5.7%)通过CTA确诊,但初步诊断的误诊率达58.1%。手术治疗占82.3%(710/863),介入治疗占13.9%(120/863),内科保守治疗占7.5%(65/863),病死率37.3%(326/874)。结论 ASMAI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通过CTA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早期确诊、积极治疗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缺血 栓塞 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荟萃分析
下载PDF
健康正常人群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的增龄变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尹曙明 郑松柏 +3 位作者 周骅 高臻晖 李茹 于晓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01-1203,共3页
目的探讨健康正常人群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增龄变化特点。方法将我院2008年健康体检人群中年龄≥20岁,且符合入选条件者分为8个年龄组,并分层随机抽样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各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其增龄变化... 目的探讨健康正常人群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增龄变化特点。方法将我院2008年健康体检人群中年龄≥20岁,且符合入选条件者分为8个年龄组,并分层随机抽样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各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其增龄变化规律。结果健康正常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测定水平均呈正态分布,并随增龄出现下降趋势,三者与年龄间的相关分析Pearson系数(r)分别为-0.502(P<0.01)、-0.225(P<0.01)、-0.241(P<0.01)。结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是人类血液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基线水平对于诊治临床相关疾病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 球蛋白 血红蛋白 增龄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颖 赵尚敏 +3 位作者 姚健凤 郭正扬 张自妍 于晓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224-3226,共3页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在中国老年和非老年患者间的差异。方法以"溃疡性结肠炎"或"炎症性肠病"和"老年"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在中国老年和非老年患者间的差异。方法以"溃疡性结肠炎"或"炎症性肠病"和"老年"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12月,提取其中有关中国老年UC的回顾性对照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5篇,老年组670例,非老年组2 742例,男女发病比例分别为1.44∶1和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以便秘、贫血多见(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03),尤以癌变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0);肠外表现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初发型病例多见(45.3%vs.29.4%,P=0.000),病变大多累及左半结肠(75.8%vs.49.2%,P=0.000),活动期病变相对较轻(41.4%vs.29.6%,P=0.000)。结论提高对老年人群UC临床特点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性别 便秘 贫血 癌变
下载PDF
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2
9
作者 张颖 保志军 +3 位作者 张赣生 郭正扬 张自妍 于晓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6470-6473,共4页
目的探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功能性便秘(FC)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按入选患者的用药不同,分为乳果糖组、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并... 目的探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功能性便秘(FC)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按入选患者的用药不同,分为乳果糖组、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并对老年患者(年龄≥60岁)进行亚组分析。对比三组临床显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累计FC患者1 069例,其中老年患者68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乳果糖组总有效率达79.2%,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OR=7.14,95%CI为2.93~17.38)(P<0.05)。联合治疗组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乳果糖组(OR=2.45,95%CI为1.56~3.83;OR=6.38,95%CI为2.99~13.63),且复发率低(P<0.05)。老年乳果糖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同样不及联合治疗组(P<0.05)。乳果糖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老年患者中亦无增加趋势(P>0.05)。结论乳果糖口服液治疗FC的疗效较好且安全,以乳果糖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更优于单药治疗,尤其适合老年FC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果糖口服液 功能性便秘
下载PDF
老年住院患者躯体衰弱和认知衰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王姣锋 纪雪莹 +6 位作者 崔月 李瑾 杜丽侠 张艳 俞卓伟 陈洁 保志军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9年第4期451-455,459,共6页
目的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住院患者的躯体衰弱和认知衰弱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月—12月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科65岁及以上住院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同时进行躯体衰弱和认知... 目的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住院患者的躯体衰弱和认知衰弱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月—12月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科65岁及以上住院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同时进行躯体衰弱和认知衰弱评估。采用SPSS23.0软件对躯体衰弱和认知衰弱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躯体衰弱患病率为50.36%,衰弱前期为38.85%,认知衰弱为43.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衰弱组年龄较高、Tinetti评分较低,衰弱组营养不良、嗜睡、功能依赖、认知功能障碍、抑郁、肌少症等占比例较高(P<0.05);有序多分类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是躯体衰弱的危险因素(P=0.035),OR值为2.60(1.07,6.4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少症是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P=0.007),OR值为5.46(1.57,18.35)。结论老年住院患者躯体衰弱和认知衰弱患病率较高,躯体衰弱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认知衰弱与肌少症密切相关,老年科临床医师和护理工作者应对入院患者进行躯体衰弱和认知衰弱评估,并有重点的采取干预措施,提高老年住院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衰弱 认知衰弱 老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海部分社区老年人共病患病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王姣锋 张紫欢 +2 位作者 崔月 保志军 黄一沁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7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群慢性病共病患病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获得19 185例上海市某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资料。分析老年人群共病患病模式,并根据慢性病共病数量,将结果变量分为4组:0、1、2、3+,利用多分类Logistic回...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群慢性病共病患病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获得19 185例上海市某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资料。分析老年人群共病患病模式,并根据慢性病共病数量,将结果变量分为4组:0、1、2、3+,利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共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老年人群共病患病率为22.26%,其中患任2种慢性病者16.02%,最常见模式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8.14%)、高血压+冠心病(6.35%)和高血压+脂肪肝(5.20%);患任3种慢性病者5.18%,最常见模式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2.03%)、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1.75%)和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1.02%)。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75~79岁组65~69岁组,80岁及以上组65~69岁组)、丧偶、超重或肥胖、既往吸烟(已戒烟)者有较高的共病患病风险。结论上海社区老年人共病患病率较高,最常见共病模式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脂肪肝中2种/3种疾病共存,年龄、丧偶、超重或肥胖、以前吸烟史可能是共病的危险因素,应根据老年人共病的患病模式及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分配医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共病 共病模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重基因分析系统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丽芳 保志军 +4 位作者 缪应新 季大年 黄一沁 赵付菊 赵虎 《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4期350-356,共7页
目的评估一种全新的幽门螺杆菌(HP)检测方法,即利用多重基因分析系统(GeXP系统)检测HP感染。方法分别用培养法、快速尿素酶法、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多重基因检测法检测胃活检组织标本中的HP,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评估各种方法的敏... 目的评估一种全新的幽门螺杆菌(HP)检测方法,即利用多重基因分析系统(GeXP系统)检测HP感染。方法分别用培养法、快速尿素酶法、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多重基因检测法检测胃活检组织标本中的HP,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评估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从检测方法角度横向评估多重基因法检测HP的有效性;选取16S rRNA、ureA、ureC、26KDa、cagA基因作为HP的诊断基因并做多重基因检测,从多重基因检测角度纵向评估GeXP系统检测HP感染的有效性。结果培养法的敏感性为76.8%,特异性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57.7%;快速尿素酶法的敏感性为87.8%,特异性为80.8%,阳性预测值为93.5%,阴性预测值为67.7%;普通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均为100.0%。GeXP系统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71.3%,阳性预测值为90.9%,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初步建立的诊断HP感染的多重基因检测法(GeXP系统)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以及高通量的特点,不仅可以满足临床标本检测的需求,还可以进行根除治疗后的预后监测,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基因检测法 GeXP系统 幽门螺杆菌 鉴定 基因 高通量
下载PDF
白塞病合并肠道病变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永 刘文静 +3 位作者 邹峻 罗丹 蔡剑飞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3-497,531,共6页
目的分析白塞病合并的肠道病变类型,为进一步诊治白塞病合并肠道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401例完成纤维结肠镜检查的白塞病患者的基本资料、肠镜、病理及血液学检查情况,对肠道病变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不同肠道病变的部位及血液学指... 目的分析白塞病合并的肠道病变类型,为进一步诊治白塞病合并肠道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401例完成纤维结肠镜检查的白塞病患者的基本资料、肠镜、病理及血液学检查情况,对肠道病变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不同肠道病变的部位及血液学指标的差异。结果401例白塞病患者中有肠道改变者88例(21.95%)。肠溃疡(包括活动期及愈合期)52例(12.97%),以回盲部多见,其中62.86%(占白塞病患者5.49%,22/401)未诉胃肠道相关症状。溃疡活动期炎症指标较愈合期高,其中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腺瘤(包括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3例(8.23%),以直、乙状结肠,尤其是直乙交界处最为常见;腺瘤主要发生于年龄较大者,与白塞病无肠道病变或合并溃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00),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nsferase,GGT)及尿酸(uric acid,UA)升高,临床实验室检查差异与年龄增高相关。另见2例大肠黑变病及1例盲肠憩室。结论白塞病合并肠溃疡或腺瘤占相当一部分比例,且白塞肠病或白塞病合并腺瘤患者常未诉相关症状,故行常规肠镜检查对白塞病的诊治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肠溃疡 腺瘤 结肠镜 病理
下载PDF
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效果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77
14
作者 纪丽 白姣姣 +1 位作者 顾幼敏 项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4期33-35,共3页
目的了解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526例结肠镜受检者的肠道清洁效果进行调查。结果 526例患者中,肠道清洁有效者397例(75.5%),清洁无效者129例(24.5%);气泡影响不显著者414例(78.7%);是否... 目的了解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526例结肠镜受检者的肠道清洁效果进行调查。结果 526例患者中,肠道清洁有效者397例(75.5%),清洁无效者129例(24.5%);气泡影响不显著者414例(78.7%);是否住院、性别、是否首次检查、肠道准备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及末次口服泻药时间是肠道清洁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加强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指导,尤其关注门诊、首次受检及男性受检者;对口服泻药出现不良反应者,可考虑采取分次口服泻药法;末次口服泻药时间与肠镜检查时间间隔控制在4~6h,以提高肠道准备清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肠道清洁 肠道准备护理
下载PDF
MicroRNA在人结肠癌干细胞中的表达谱 被引量:7
15
作者 邹健 于晓峰 +5 位作者 虞阳 张颖 史冬梅 董洁 李天奇 刘雪静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人结肠癌干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iRNA调控结肠癌干细胞向结肠癌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miRNA表达谱芯片检测人结肠癌干细胞和已分化结肠癌细胞中miRNA的表达谱.利用实时定量PCR...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人结肠癌干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iRNA调控结肠癌干细胞向结肠癌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miRNA表达谱芯片检测人结肠癌干细胞和已分化结肠癌细胞中miRNA的表达谱.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种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iRNA,验证miRNA芯片结果的可靠性.应用软件对筛选出的显著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结果:与已分化结肠癌细胞相比,人结肠癌干细胞中表达上调超过1.5倍的miRNA有35个,为:hsa-miR-192,hsa-miR-29b,hsa-miR-215,hsa-miR-194,hsa-miR-33a,hsa-miR-32等;表达下调超过1.5倍的miRNA有11个,为:hsa-miR-93,hsa-miR-1231,hsa-miR-524-3p,hsa-miR-886-3p等.PCR技术验证,与miRNA芯片结果相符合.表达显著上调miRNA的共同靶mRNA有:AFF2、MTF1、RUNDC2C和ZFHX4.表达显著下调miRNA的共同靶mRNA有:ONECUT2、SH3TC2、PTPRT、RNABP10、NR3C1、RGSL1、RNASEL和TANC2.结论: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RNA可能参与结肠癌的发病,为该病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共同靶基因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结肠癌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结肠癌 干细胞 表达谱
下载PDF
IL-6显著调节亚油酸棕榈酸联合诱导脂肪肝细胞模型中脂代谢的通路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史冬梅 董方元 +5 位作者 张帆 黄一沁 胡晓娜 张赣生 于晓峰 保志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4期5235-5241,共7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亚油酸(sodium oleate)、棕榈酸(sodium palmitate)联合诱导L-02脂肪肝细胞模型中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将亚油酸和棕榈酸作用于人肝细胞株L-02形成脂肪浸润的肝脏细胞模型.实时定量PCR和ELISA... 目的:探讨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亚油酸(sodium oleate)、棕榈酸(sodium palmitate)联合诱导L-02脂肪肝细胞模型中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将亚油酸和棕榈酸作用于人肝细胞株L-02形成脂肪浸润的肝脏细胞模型.实时定量PCR和ELISA检测细胞内及外分泌IL-1β、IL-6和IL-17α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Grb2相关结合蛋白2(Grb2-associated binder 2,Gab2),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S O C S3)的信号表达.蛋白芯片方法检测对照组以及脂肪肝模型组中IL-6下游信号通路蛋白质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在脂肪酸处理的肝脏L-02细胞中,IL-6在细胞内外表达均明显升高,IL-17α在体外肝脏细胞表达无变化,IL-1β在体外肝脏细胞内m RNA水平表达显著升高,但是在细胞外无分泌(P<0.05).IRS-1、Gab2、a-tubulin、PI3K、A K T和S O C S3在两者细胞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芯片研究发现IL-6下游Shc/E R K信号通路(S h c,E R K)、m TO R信号通路(p70S6K)及P I3K/A K T信号通路(A K T2)均有激活,而下游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可能受到抑制(IKKβ).此外,IL-6能够引起磷酸化的GSK3β、PKCζ、e IF4E等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也显著上调.结论:IL-6在脂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L-02细胞脂肪浸润过程中,IL-6表达量上调并分泌后,其下游信号通路被广泛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6 亚油酸 棕榈酸 脂肪肝
下载PDF
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老年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虞阳 于晓峰 +4 位作者 姚健凤 邹健 张自妍 保志军 郑松柏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3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2例老年难治性GERD患者分为雷贝拉唑组+莫沙必利(LM)组和莫沙必利组(M)组。LM给予雷贝拉唑(波利特,卫材)10mg口服,2次,d和...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2例老年难治性GERD患者分为雷贝拉唑组+莫沙必利(LM)组和莫沙必利组(M)组。LM给予雷贝拉唑(波利特,卫材)10mg口服,2次,d和莫沙必利(新络纳片,康宏)5mg口服,3次,d;M组给予莫沙必利(新络纳片,康宏)5mg,口服,3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实验前后均行阻抗一pH监测了解反流物性质和反流次数。结果经治疗后,LM组总有效率高于M组(62.5%vs25.O%,P=O.033),2组患者总反流次数均减少(P〈O.001)。LM组弱酸反流与治疗前比较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非酸反流的次数减少(P=0.002);M组患者的弱酸反流和非酸反流次数经治疗后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但是酸反流的次数却增多,差异同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LM组和M组患者的液体反流、液气混合反流的次数与治疗前比较减少(P=0.016,P=0.002;P=0.045,P=0.001),气体反流减少(P〈0.001)。结论联合应用雷贝拉唑和莫沙必利能改善难治性GERD患者的症状,效果优于单用莫沙必利。反流总次数和气体反流次数的减少可能在难治性GERD患者的症状改善中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 阻抗-pH监测 雷贝拉唑 莫沙必利
下载PDF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对老年慢乙肝患者肝脏弹性测量值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贾明磊 邹健 +3 位作者 史冬梅 黄海 黄一沁 于晓峰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5年第3期156-158,164,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对老年慢乙肝患者的FibroScan肝脏弹性测量值(LSM)的影响。方法应用FibroScan对112例老年慢性乙肝患者进行LSM值测定,采用逐步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对LSM的影响。结果合并非酒精性脂肪... 目的探讨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对老年慢乙肝患者的FibroScan肝脏弹性测量值(LSM)的影响。方法应用FibroScan对112例老年慢性乙肝患者进行LSM值测定,采用逐步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对LSM的影响。结果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老年慢乙肝患者的LSM低于不合并脂肪肝的慢乙肝患者(7.45±3.24vs.9.14±2.95,P=0.007)。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LSM与年龄、体质指数(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存在显著相关,不合并脂肪肝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1(P=0.014),-0.438(P=0.031),0.293(P=0.043)以及0.310(P=0.024),合并脂肪肝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4(P=0.021),-0.532(P=0.010).0.324(P=0.032)及0.289(P=0.041)。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下调LSM值(标准回归系数-0.521,P=0.010),而血清ALT、AST水平与LSM值正相关(P〈0.05)。结论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可降低老年慢性乙肝患者FibroScan检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弹性检测仪 肝脏弹性测量值 慢性乙型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9
作者 董方元 黄一沁 保志军 《胃肠病学》 2013年第9期565-568,共4页
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上升,经典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率明显降低。近年出现的新治疗策略可替代三联疗法作为一线疗法,包括序贯疗法、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伴同疗法、混合疗法等,以左氧氟沙星、利福布丁和呋喃唑酮为基础的... 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上升,经典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率明显降低。近年出现的新治疗策略可替代三联疗法作为一线疗法,包括序贯疗法、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伴同疗法、混合疗法等,以左氧氟沙星、利福布丁和呋喃唑酮为基础的疗法可作为补救治疗。此外,中药和益生菌亦可作为补充治疗。考虑到Hp的耐药性、CYP2C19基因表型、吸烟等诸多因素对根除效果的影响,临床医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Hp根除治疗方案和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治疗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评价 被引量:19
20
作者 曹忆嵘 彭利军 +2 位作者 欧阳阳阳 王吉耀 郭津生 《肝脏》 2013年第4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988例,分为健康恢复组274例,慢性肝炎肝硬化组429例,非肝硬化组285例。采集患者病史、血清学检查、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988例,分为健康恢复组274例,慢性肝炎肝硬化组429例,非肝硬化组285例。采集患者病史、血清学检查、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3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STATA11.0统计软件。结果健康恢复组2.2%的患者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5%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健康恢复组中垂直感染率为56.3%,慢性乙型肝炎组中为93.7%,其中非肝硬化组为89.4%,肝硬化组为96.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垂直感染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的高危因素,OR值为15.02(95%CI:9.57~23.94);同时也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高危因素,OR值为3.15(95%CI:1.39~7.4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程为(44.1±9.5)年,非肝硬化者为(39.3±9.8)年,男性比例为82.5%,也显著高于非肝硬化者的70.2%,且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为(41.7±9.3)年,女性为(45.0±11.4)年。健康恢复组、慢性乙型肝炎非肝硬化组及肝硬化组的各项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患者中HBsAg与HBV DNA呈负相关(r=-0.43);而HBeAg阴性患者中HBsAg与HBV DNA呈正相关(r=0.2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sAg超过1000COI占89.5%,显著高于非肝硬化患者的82.1%,OR值为1.86(95%CI:1.18~2.9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水平与病程无相关(P=0.21)。肝硬化组HBV DNA水平为(3.20±2.37)lg拷贝/mL,非肝硬化组HBVDNA(2.875±2.68)lg拷贝/mL,但HBV DNA>5lg拷贝/mL的患者比例在肝硬化组为31%,显著低于非肝硬化组的57.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有:病程、家族史、垂直感染、男性、HBsAg大于1000COI、HBVDNA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