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泌体与骨代谢 被引量:4
1
作者 史宏利 姜鑫 程群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7-402,共6页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骨代谢在维持骨发育、骨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骨组织内的细胞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如直接接触、分泌旁分泌因子、细胞与骨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等,共同维持骨代谢平衡。近几年来...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骨代谢在维持骨发育、骨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骨组织内的细胞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如直接接触、分泌旁分泌因子、细胞与骨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等,共同维持骨代谢平衡。近几年来,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之间的交流方式,开始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就骨代谢中外泌体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潜在的以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 外泌体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下载PDF
甲状旁腺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旁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唐雯菁 杜艳萍 +2 位作者 洪维 李慧林 程群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素(PTH)对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增殖、分化、干性(stemness)和旁分泌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培养基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PTH干预组,用细胞计数测试和BrdU增殖检测细胞增殖变...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素(PTH)对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增殖、分化、干性(stemness)和旁分泌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培养基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PTH干预组,用细胞计数测试和BrdU增殖检测细胞增殖变化。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染色、阿利新蓝染色检测细胞分化情况。用Real-time PCR检测hMSCs OCT-4、Nanog、SOX-2、CCND1、C-MYC等基因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hMSCs培养上清液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Angiopoietin1蛋白水平。结果使用10-8mol/L^10-9mol/L的PTH干预6 d可明显促进hMSCs增殖(P<0.05),PTH 10-8mol/L促进成骨、软骨分化,抑制脂肪分化。PTH 10-8mol/L可明显诱导CCND1和C-MYC基因表达(均P<0.01),抑制OCT-4表达(P<0.01),抑制Nanog和SOX-2等表达(均P<0.05)),升高培养液中SDF-1、IGF-1、VEGF、BMP2和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蛋白水平(均P<0.05)。结论 PTH能促进hMSCs增殖,调节其分化,但不能维持hMSCs的干性。调节hMSCs的旁分泌功能对局部微环境合成代谢、细胞迁移和血管发生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甲状旁腺素 增殖 分化 旁分泌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和甲状旁腺素对糖皮质激素性骨丢失的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程群 杜艳萍 +4 位作者 李慧林 洪维 朱晓颖 张雪梅 薛思红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2年第3期205-213,共9页
目的比较并探讨甲状旁腺素和阿仑膦酸钠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将40只9月龄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皮下注射;糖皮质激素(GC)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5mg/kg·d皮下注射;GC+双... 目的比较并探讨甲状旁腺素和阿仑膦酸钠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将40只9月龄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皮下注射;糖皮质激素(GC)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5mg/kg·d皮下注射;GC+双膦酸盐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5mg/kg·d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4mg/kg·d灌胃;GC+甲状旁腺激素(PTH)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5mg/kg·d皮下注射+rPTH80μg/kg·d皮下注射。所有动物喂养3个月后处死。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大鼠腰椎和股骨骨密度,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分析大鼠股骨力学参数,收集外周血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细胞实验:将原代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分为对照组;GC组:地塞米松(Dex)10-5mol/L;阿仑膦酸钠(ALN)组:ALN10-7mol/L;PTH组:人重组PTH1-3410-7mol/L;GC+ALN组:Dex10-5M+ALN10-7mol/L;GC+PTH组:Dex10-5mol/L+PTH10-7mol/L;分别采用MTT、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茜素红染色法观察各组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情况;采用Real-timePCR检测各组成骨细胞FGF23和SOST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GC组大鼠腰椎骨密度(0.232±0.021)和股骨骨密度(0.203±0.018)较各自对照组(0.247±0.03和0.226±0.037)明显降低(P<0.05);GC+ALN组股骨骨密度(0.224±0.03)和GC+PTH组腰椎骨密度(0.271±0.018)较GC组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GC组骨小梁容积、骨形成率、矿化沉积率和血BGP明显降低(P<0.05),破骨细胞表面积和血TRAP5b明显升高(P<0.05)。GC+PTH组骨小梁容积显著增加(P<0.05),GC+ALN组骨小梁容积与对照组持平。与GC组相比,GC+PTH组骨形成率和血BGP明显升高(P<0.05),GC+ALN组矿化沉积率升高(P<0.01),破骨细胞表面积和血TRAP5b降低(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GC可降低成骨细胞的增殖率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少矿化结节形成(P<0.05),GC+PTH和GC+ALN使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至对照组水平,但PTH能著抑制矿化,ALN促进矿化。Realtime-PCR结果提示经GC干预后骨硬化蛋白(SOST)和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表达显著升高(P<0.05),PTH抑制SOST表达(P<0.01),ALN抑制SOST和FGF23的表达(P<0.05)。结论过量GC可增加SOST和FGF23表达,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骨形成降低和骨矿化受损有关。PTH和ALN可提高骨量,改善骨强度;PTH可降低SOST表达,促进骨形成;ALN可降低FGF23表达,促进骨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阿仑膦酸钠 甲状旁腺素 骨硬化蛋白 FGF23
下载PDF
上海地区部分女性髋部骨几何结构与人体成分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杜艳萍 朱汉民 +6 位作者 朱晓颖 张雪梅 薛思红 李慧林 洪维 唐雯菁 程群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部分女性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随增龄的变化趋势,评估人体成分(骨骼、肌肉及脂肪)对其的影响,比较不同肌肉脂肪分布对骨结构影响的差异,探讨上海地区女性髋部骨结构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679名年龄...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部分女性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随增龄的变化趋势,评估人体成分(骨骼、肌肉及脂肪)对其的影响,比较不同肌肉脂肪分布对骨结构影响的差异,探讨上海地区女性髋部骨结构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679名年龄为21~94岁的上海地区健康成年女性纳入本研究。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1~40岁)、中年组(41岁~绝经)和绝经组。应用双能 X 线吸收仪( DXA)检测骨密度、肌肉量、脂肪量,用DXA自带软件髋部骨结构分析系统( HSA)测定股骨颈、转子间和股骨干3个部位的骨结构指标,包括横截面积( CSA )、平均皮质厚度( ACT )以及弯曲系数( BR )。采用Pearson (正态分布)或Spearman (非正态分布)进行相关性检验,采用多元回归Stepwise进行归因分析。结果上海地区部分女性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CSA和ACT在31~40岁达峰值,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腰椎骨密度在60岁后上升;肌肉量在31~40岁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脂肪量随年龄的增加上升。髋部骨密度与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3个部位骨结构指标CSA、 ACT、 BR具有相关性;全身肌肉含量与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CSA均呈正相关,与BR呈微弱负相关;全身脂肪对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的CSA、ACT以及BR影响不一致。青年组全身脂肪含量与CSA和ACT呈微弱正相关,但随年龄增长,全身脂肪量对骨结构的正性作用逐渐增强。随着增龄,躯干部位肌肉量对女性骨结构影响始终显著大于四肢部位肌肉量。结论髋部骨密度与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相关性最强,肌肉含量与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也明显相关;不同年龄女性人群脂肪量对骨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具有时间性差异;躯干肌肉量对骨结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四肢肌肉量,具有空间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几何结构 人体成分 骨密度 肌肉量 脂肪量
下载PDF
miR-124-3p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降低骨质量在老年骨质疏松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史宏利 姜鑫 +1 位作者 徐翠娣 程群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239,共7页
目的寻找青年人与老年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中表达差异明显的高度保守microRNA(miRNA),分析该miRNA在年轻和老年小鼠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该miRNA在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通... 目的寻找青年人与老年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中表达差异明显的高度保守microRNA(miRNA),分析该miRNA在年轻和老年小鼠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该miRNA在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查找青年人与老年人BMSCs中表达差异明显且人鼠高度保守的miRNA;在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中转染该miRNA,检测转染后第7天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微CT)检测年轻小鼠与老年小鼠皮质骨与松质骨参数,验证自然衰老骨质疏松模型的构建;定量检测2组小鼠骨组织中该miRNA的表达差异;分析骨参数与miRNA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库)发现28个上调(下调)大于2倍且P<0.05的miRNA,hBMSC分别转染28个miRNA后发现可明显下调ALP活性的miRNA为mir-124-3p、mir-126-3p、mir-128-3p、mir-424-5p(P<0.05);微CT检测年轻小鼠与老年小鼠皮质骨和松质骨参数提示自然衰老骨质疏松模型构建成功;与年轻小鼠相比,mir-124-3p在老年小鼠骨组织内高表达;在皮质骨中,mir-124-3p与骨小梁分离度呈正相关,与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呈负相关。在小梁骨中,mir-124-3p与骨小梁分离度呈正相关,与骨小梁模式因子呈负相关(P<0.05)。结论青年人与老年人BMSCs表达差异明显的mir-124-3p可抑制hBMSCs向成骨分化,该miRNA在老年小鼠骨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iK-124-3p 成骨分化
原文传递
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缺乏伴不同PTH水平对骨转换和骨量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杜艳萍 朱汉民 +5 位作者 李慧林 朱晓颖 洪维 张雪梅 薛思红 程群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对骨转换和骨量的影响,比较维生素D缺乏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其骨代谢与骨量的差异。方法 542名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64.0 ± 10.8)岁]纳入研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对骨转换和骨量的影响,比较维生素D缺乏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其骨代谢与骨量的差异。方法 542名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64.0 ± 10.8)岁]纳入研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血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以及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结果(1)研究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为24%,血清25-OHD水平随季节不同存在明显差异(P=0.023),秋季来访的研究对象高于春季和冬季(P=0.012和P=0.039)。(2)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组1:25-OHD<10 ng/ml及PTH≥65 pg/ml(7.0%);组2:25-OHD<10 ng/ml及PTH<65 pg/ml(17.0%);组3:25-OHD≥10 ng/ml及PTH<65 pg/ml(73.6%);组4:25-OHD≥10 ng/ml及PTH≥65 pg/ml(2.4%)。与组1相比,组2血钙水平低,骨转换低,骨密度高。(3)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显示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体重指数(r^2=0.370,P<0.01),年龄(r^2=-0.158,P<0.01),PTH(r^2=-0.121,P<0.05),以及CTX(r^2=-0.118,P<0.05);股骨颈骨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绝经年限(r^2=-0.201,P<0.01)和体重指数(r^2=0.139,P<0.05);髋部骨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年龄(r^2=-0.239,P<0.01)和体重指数(r^2=0.239,P<0.01)。而血清25-OHD与腰椎、股骨颈、髋部骨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缺乏的发病率高,在维生素D缺乏伴甲状旁腺反应降低的人群中钙平衡受损,但PTH升高介导的骨丢失减轻。与髋部相比,腰椎对血PTH升高和骨转换加速引起的骨丢失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 血甲状旁腺激素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骨转换 骨密度
原文传递
维生素D缺乏现状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认识 被引量:10
7
作者 程群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1期5-10,共6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发展的以骨量和骨微结构下降为特征并易发生骨折的疾病,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加,其骨丢失增加,跌倒和骨折发生率也增加。维生素D可增加胃肠道钙吸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升高,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D缺乏 骨折
原文传递
血管新生介导甲状旁腺素对靶器官代谢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姜鑫 程群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1-354,共4页
血管新生是组织损伤修复、肿瘤生长及激素作用等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甲状旁腺素(PTH)作为调节机体钙、磷与骨代谢稳态的基础激素,近年关于血管新生介导PTH发挥代谢调控作用的研究逐渐兴起,本文就PTH对靶器官尤其对骨组织作用时相... 血管新生是组织损伤修复、肿瘤生长及激素作用等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甲状旁腺素(PTH)作为调节机体钙、磷与骨代谢稳态的基础激素,近年关于血管新生介导PTH发挥代谢调控作用的研究逐渐兴起,本文就PTH对靶器官尤其对骨组织作用时相应的血管新生变化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素 血管新生 骨代谢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男性髋部骨几何结构与人体成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杜艳萍 朱汉民 +6 位作者 朱晓颖 张雪梅 薛思红 李慧林 洪维 唐雯菁 程群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43-649,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上海地区男性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随增龄的变化趋势,评估人体成分包括骨骼、肌肉及脂肪对其影响力度,并比较不同肌肉脂肪分布对骨结构影响的差异,探讨上海地区男性髋部骨结构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1168名年... 目的通过观察上海地区男性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随增龄的变化趋势,评估人体成分包括骨骼、肌肉及脂肪对其影响力度,并比较不同肌肉脂肪分布对骨结构影响的差异,探讨上海地区男性髋部骨结构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1168名年龄分布在21~96岁的上海地区健康成年男性纳入研究。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1~40岁)、中年组(4l~60岁)和老年组(〉60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进行骨密度、肌肉量、脂肪量的检测,同时利用DXA自带软件髋部骨结构分析系统测定股骨颈、转子间和股骨干这3个部位的骨结构指标,包括横截面积、平均皮质厚度以及弯曲系数。采用Pearson(正态分布)或Pearson(非正态分布)进行相关性检验,采用多元回归stepwise进行归因分析。结果(1)上海地区男性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横截面积和平均皮质厚度都在2l~30岁左右达到高峰,并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腰椎骨密度在60岁以后出现上升;肌肉量和脂肪量在31~40岁到达峰值,随后肌肉量和脂肪量逐渐下降,脂肪量在50岁后再次出现上升的趋势。(2)髋部骨密度与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这3个部位的骨结构指标横截面积、平均皮质厚度、弯曲系数的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全身肌肉含量,在这3个部位与横截面积都呈正相关.与弯曲系数呈微弱的负相关:全身脂肪对于这3个部位的横截面积、平均皮质厚度以及弯曲系数的影响作用并不一致。(3)在青年组中,全身脂肪含量和脂肪百分比与横截面积和平均皮质厚度呈负相关.与弯曲系数呈正相关,但是在中年组和老年组中,脂肪对骨结构的负性作用逐渐减弱,甚至转变为正性作用。(4)在青年组中,四肢的肌肉含量与股骨颈、转子间以及股骨干的横截面积以及平均皮质厚度起着最显著的正相关作用,而躯干的脂肪含量则发挥着最显著的负性作用。但是在老年组中,躯干的肌肉含量则取代了四肢,成为影响股骨颈、转子间和股骨干横截面积和平均皮质厚度最显著的正相关因素。结论髋部骨密度与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最相关,其次是肌肉含量;在不同年龄男性人群中,脂肪量对骨结构的影响力度不同,即具有时间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四肢肌肉量对骨结构的影响力度逐渐减弱,而躯干肌肉量的影响力度逐渐增强,即具有空间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几何结构 人体成分 骨密度 肌肉量 脂肪量
原文传递
间歇性注射甲状旁腺素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促进骨折骨痂血管发生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群 杜艳萍 +5 位作者 洪维 唐雯菁 李慧林 朱晓颖 张雪梅 薛思红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共5页
目的 观察甲状旁腺素(PTH)对老年小鼠骨折后骨愈合的作用.方法 12月龄野生型小鼠采用三点加压法制造右侧股骨稳定性骨折模型,术后分为对照组(6只,生理盐水皮下注射0.1 ml/d)和PTH干预组(6只,rhPTH 1-34皮下注射40μg·kg-1·d-1... 目的 观察甲状旁腺素(PTH)对老年小鼠骨折后骨愈合的作用.方法 12月龄野生型小鼠采用三点加压法制造右侧股骨稳定性骨折模型,术后分为对照组(6只,生理盐水皮下注射0.1 ml/d)和PTH干预组(6只,rhPTH 1-34皮下注射40μg·kg-1·d-1),14 d后血管造影并处死动物,取材右侧股骨中段,固定、micro CT扫描、包埋切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统计软件对骨痂各部位VEGF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TH干预14 d显著性增加骨痂部位骨容积和骨量(P<0.05),升高单位体积骨小梁数量,降低骨小梁分离度(P<0.05);增加骨痂部位血管发生,尤其管径≤50μm血管显著性增加(P<0.05);PTH干预组骨痂内骨小梁、软骨和间质部位VEGF表达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 PTH促进骨痂内软骨发生和骨发生,并且促进骨痂内血管发生,可能是通过上调骨痂内VEGF的表达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甲状旁腺素 血管发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