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Cystatin 6(CST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分析CST6在正常结肠上皮、无转移性结肠癌和转移性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目的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Cystatin 6(CST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分析CST6在正常结肠上皮、无转移性结肠癌和转移性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表达高低与结肠癌预后的关系。同时,采用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及免疫组化方法探究结肠癌中CST6所影响的信号通路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CST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肠上皮,转移性结肠癌中CST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结肠癌;(2)具有高CST6表达水平的结肠癌患者疾病特异性生存期以及无进展生存期显著缩短;(3)GSEA分析提示在结肠癌中CST6高表达的患者中,上皮-间充质转化和血管生成通路显著富集;(4)结肠癌中CST6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PDGFR的表达呈现正相关。结论CST6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高表达CST6的结肠癌患者预后更差,可能与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有关,提示其可能在结肠癌中作为一个新型癌基因发挥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基于症状(symptoms)、狭窄(stenosis)、斑块(plaque)和颅内代偿(collateral compensation)的颈动脉新型分级体系SSPC的四维度评价方法,评价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判断及血运重建获益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目的运用基于症状(symptoms)、狭窄(stenosis)、斑块(plaque)和颅内代偿(collateral compensation)的颈动脉新型分级体系SSPC的四维度评价方法,评价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判断及血运重建获益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945例患者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血运重建组(514例)和最佳药物治疗组(best medical therapy,BMT)组(431例)。比较患者的基线情况、临床和病变特征、SSPC分级和随访5年的预后情况,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计算患者免于卒中率。结果血运重建组患者中,10.3%被分类为SSPCⅡ级,41.4%为SSPCⅢ级,45.1%为SSPCⅣ级,而BMT组患者19.7%被分类为SSPCⅡ级,49.2%为SSPCⅢ级,13.2%为SSPCⅣ级。颈动脉SSPCⅢ级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和BMT的5年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3%和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血运重建组5年免于卒中发生率为(94.1±1.1)%,而BMT组为(89.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免于卒中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而在被分类为SSPCⅢ级的无症状患者中,血运重建和BMT之间的5年免于卒中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96.0±2.0)%比(89.1±2.4)%,P=0.041]。结论颈动脉SSPC分级体系能够通过多维度的颈动脉狭窄卒中风险分层,以提供更合适的治疗策略,丰富颈动脉的治疗指征。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顺行开通失败后,在仰卧体位下行腘动脉逆行入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5月—2012年10月21例SFA出现CTO病变的患者,在仰卧体位下接...目的:评估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顺行开通失败后,在仰卧体位下行腘动脉逆行入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5月—2012年10月21例SFA出现CTO病变的患者,在仰卧体位下接受经腘动脉逆行入路开通手术,SFA平均病变长度(87.4±5.8)mm,21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7例患者有静息痛,3例患者有足趾缺血性溃疡。患者均先行经对侧股总动脉穿刺入路,当顺行开通失败后采用经腘动脉逆行开通,在路径图或X线的引导下行腘动脉穿刺,一旦导丝逆行通过闭塞段进入真腔以后,再顺行置入球囊预扩、释放支架、后扩。结果:21例患者均在仰卧体位下通过路径图或结合X线成功穿刺腘动脉,成功率为100%,无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夹层等并发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例术前存在静息痛患者术后缓解,术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均未再出现静息痛症状。3例足部溃疡患者2例术后1个月内愈合,1例术后2个月内完全愈合。21例间歇性跛行患者术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均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3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再次出现间歇性跛行,造影证实支架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再狭窄,随后予以球囊扩张,症状得到缓解。结论:患者仰卧体位下经腘动脉逆行开通治疗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可行且安全有效,尤其对于自股浅动脉起始端就完全闭塞、闭塞段位于股浅动脉中远段或者有较大的侧枝从股浅动脉闭塞段发出的病变,一旦顺行入路失败,经腘动脉逆行入路可作为首选的下一步治疗方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Cystatin 6(CST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分析CST6在正常结肠上皮、无转移性结肠癌和转移性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表达高低与结肠癌预后的关系。同时,采用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及免疫组化方法探究结肠癌中CST6所影响的信号通路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CST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肠上皮,转移性结肠癌中CST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结肠癌;(2)具有高CST6表达水平的结肠癌患者疾病特异性生存期以及无进展生存期显著缩短;(3)GSEA分析提示在结肠癌中CST6高表达的患者中,上皮-间充质转化和血管生成通路显著富集;(4)结肠癌中CST6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PDGFR的表达呈现正相关。结论CST6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高表达CST6的结肠癌患者预后更差,可能与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有关,提示其可能在结肠癌中作为一个新型癌基因发挥作用。
文摘目的运用基于症状(symptoms)、狭窄(stenosis)、斑块(plaque)和颅内代偿(collateral compensation)的颈动脉新型分级体系SSPC的四维度评价方法,评价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判断及血运重建获益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945例患者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血运重建组(514例)和最佳药物治疗组(best medical therapy,BMT)组(431例)。比较患者的基线情况、临床和病变特征、SSPC分级和随访5年的预后情况,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计算患者免于卒中率。结果血运重建组患者中,10.3%被分类为SSPCⅡ级,41.4%为SSPCⅢ级,45.1%为SSPCⅣ级,而BMT组患者19.7%被分类为SSPCⅡ级,49.2%为SSPCⅢ级,13.2%为SSPCⅣ级。颈动脉SSPCⅢ级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和BMT的5年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3%和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血运重建组5年免于卒中发生率为(94.1±1.1)%,而BMT组为(89.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免于卒中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而在被分类为SSPCⅢ级的无症状患者中,血运重建和BMT之间的5年免于卒中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96.0±2.0)%比(89.1±2.4)%,P=0.041]。结论颈动脉SSPC分级体系能够通过多维度的颈动脉狭窄卒中风险分层,以提供更合适的治疗策略,丰富颈动脉的治疗指征。
文摘目的:评估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顺行开通失败后,在仰卧体位下行腘动脉逆行入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5月—2012年10月21例SFA出现CTO病变的患者,在仰卧体位下接受经腘动脉逆行入路开通手术,SFA平均病变长度(87.4±5.8)mm,21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7例患者有静息痛,3例患者有足趾缺血性溃疡。患者均先行经对侧股总动脉穿刺入路,当顺行开通失败后采用经腘动脉逆行开通,在路径图或X线的引导下行腘动脉穿刺,一旦导丝逆行通过闭塞段进入真腔以后,再顺行置入球囊预扩、释放支架、后扩。结果:21例患者均在仰卧体位下通过路径图或结合X线成功穿刺腘动脉,成功率为100%,无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夹层等并发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例术前存在静息痛患者术后缓解,术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均未再出现静息痛症状。3例足部溃疡患者2例术后1个月内愈合,1例术后2个月内完全愈合。21例间歇性跛行患者术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均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3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再次出现间歇性跛行,造影证实支架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再狭窄,随后予以球囊扩张,症状得到缓解。结论:患者仰卧体位下经腘动脉逆行开通治疗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可行且安全有效,尤其对于自股浅动脉起始端就完全闭塞、闭塞段位于股浅动脉中远段或者有较大的侧枝从股浅动脉闭塞段发出的病变,一旦顺行入路失败,经腘动脉逆行入路可作为首选的下一步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