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性鼻咽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郑实兴 张焕康 +5 位作者 薛凯 李万鹏 顾晔 刘全 孙希才 余洪猛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316-1324,共9页
调强放疗(IMRT)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鼻咽癌(NP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但仍有10%左右的局部复发率,而再程放疗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内镜手术成为复发性NPC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案,然而复发性NPC病变部位复杂且危险,尚未... 调强放疗(IMRT)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鼻咽癌(NP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但仍有10%左右的局部复发率,而再程放疗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内镜手术成为复发性NPC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案,然而复发性NPC病变部位复杂且危险,尚未形成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复发性NPC手术仍是鼻颅底外科的重大挑战和重要议题。本文将从内镜手术对复发性NPC的疗效、局部淋巴结复发的手术方式、新的手术T分期和内镜手术分型、术后切缘阳性处理策略、颈内动脉处理方案、颅底修复手段、可切除标准的重新定义、放射性鼻颅底坏死的治疗以及原发性NPC外科治疗的思考等方面作一综述,并对NPC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外科治疗 颈内动脉 颅底重建
下载PDF
内镜下复发性鼻咽癌外科治疗创新体系建设
2
作者 张焕康 杜崑 +13 位作者 刘全 薛凯 顾晔 赵卫东 李万鹏 宋小乐 赵可庆 李晗 胡俐 刘强 于华鹏 顾瑜蓉 孙希才 余洪猛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9期863-869,共7页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放疗是初发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案。经过放疗后仍有5%~15%的患者出现疾病复发。再次放疗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同时发生严重放疗后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所以复发性鼻咽癌患者推荐经鼻内镜入路的挽救性手术治疗。相...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放疗是初发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案。经过放疗后仍有5%~15%的患者出现疾病复发。再次放疗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同时发生严重放疗后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所以复发性鼻咽癌患者推荐经鼻内镜入路的挽救性手术治疗。相比再次放疗,内镜手术可以更好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患者总体医疗费用,然而鼻咽颅底解剖的复杂性增加了内镜手术切除病变的难度和风险。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是鼻颅底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这需要基于解剖的深入研究、颈内动脉的充分评估、手术分型的积极探索、重建方式的合理应用,以及多学科合作,建立鼻咽癌外科诊疗的创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鼻咽癌 鼻内镜手术 颈内动脉 颞肌瓣 颅底修复
下载PDF
原发性外耳道癌30例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3
作者 李亦蒙 王雪乔 +5 位作者 吴净芳 赵卫东 梅红林 鲁小玲 王镜涵 倪玉苏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5期427-433,共7页
目的分析30例原发性外耳道癌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1月—2022年1月手术治疗的30例外耳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要点,分析并评价术后1~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TSS)及无瘤生存率(TFS),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30例... 目的分析30例原发性外耳道癌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1月—2022年1月手术治疗的30例外耳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要点,分析并评价术后1~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TSS)及无瘤生存率(TFS),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中,鳞癌15例、腺癌(腺样囊性癌、耵聍腺癌、汗腺癌)15例。鳞癌组1年、3年、5年TSS分别为92.3%、84.6%、84.6%,TFS分别为92.3%、84.6%、84.6%。腺癌组1年、3年、5年TSS均为100%,TFS分别为92.3%、84.6%、76.9%。术后切口感染2例,一过性后组脑神经麻痹1例,经过治疗后均康复。结论彻底的手术治疗及辅助放化疗治疗外耳道癌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耳道癌 颞骨外侧切除 颞骨次全切除 生存率
下载PDF
内镜下经口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颈静脉孔区解剖学研究
4
作者 李静 张焕康 +4 位作者 刘全 顾晔 薛凯 孙希才 余洪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1-598,共8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口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进入颈静脉孔区的解剖步骤,分析其临床施行之可行性。方法与结果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单元解剖实验室以5具(10侧)尸头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经口翼下颌皱襞内...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口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进入颈静脉孔区的解剖步骤,分析其临床施行之可行性。方法与结果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单元解剖实验室以5具(10侧)尸头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经口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进入颈静脉孔区及其相邻结构的解剖步骤,观察并描述重要解剖标志。(1)颈静脉孔区解剖步骤:首先通过翼下颌皱襞内侧切口切开软腭黏膜、咽上缩肌进入咽旁前间隙,剔除间隙内脂肪组织,显露茎突咽筋膜和茎突肌群,切除茎突咽筋膜后进入咽旁后间隙,进一步显露颈内动脉并进入颈静脉孔区。(2)颈静脉孔及其毗邻解剖结构:颈静脉孔上界为颈静脉球窝,前方为颈内动脉,前外侧为茎突前外侧,后方为头外侧直肌、寰椎横突,内侧为舌下神经和枕髁内侧,外侧为乳突、二腹肌和面神经。结论经口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进入颈静脉孔区视野良好,显露范围广泛,路径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咽旁间隙 内窥镜检查 尸体解剖
下载PDF
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强 赵卫东 +3 位作者 沙炎 戴春富 余洪猛 王德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28-1233,共6页
球囊闭塞试验(BOT)主要用于评估牺牲一侧颈内动脉的可行性。临床常用于侵犯颈内动脉的颅底、鼻咽、咽旁间隙、颈部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及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等治疗。目前不同术者在BOT麻醉方式选择、球囊类别选用、球囊闭塞位置、血流阻断... 球囊闭塞试验(BOT)主要用于评估牺牲一侧颈内动脉的可行性。临床常用于侵犯颈内动脉的颅底、鼻咽、咽旁间隙、颈部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及颈内动脉复杂动脉瘤等治疗。目前不同术者在BOT麻醉方式选择、球囊类别选用、球囊闭塞位置、血流阻断时间及结果评判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又有静脉相延迟时间计算、残端压测定、低血压考验、脑灌注评估、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脑电图检查、经颅多普勒流速测定等多种BOT结果评判技术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这些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闭塞试验 颈内动脉 颅底肿瘤 鼻咽肿瘤
下载PDF
恶性肿瘤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余洪猛 薛凯 +5 位作者 孙希才 张焕康 刘全 赵可庆 顾晔 宋小乐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2年第5期479-484,共6页
咽后淋巴结(RPLNs)位于咽后间隙,解剖位置深,周围毗邻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等重要而复杂的血管、神经结构,因此,恶性肿瘤发生RPLNs转移时难以通过病理组织活检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恶性肿瘤RPLNs转移尚无标准的... 咽后淋巴结(RPLNs)位于咽后间隙,解剖位置深,周围毗邻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等重要而复杂的血管、神经结构,因此,恶性肿瘤发生RPLNs转移时难以通过病理组织活检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恶性肿瘤RPLNs转移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目前常采用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术切除是重要手段。手术入路包括开放入路、内镜辅助入路及机器人辅助入路,其中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ETO-MPF)入路RPLNs切除术是近期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微创、精准、安全的手术方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后淋巴结 咽后间隙 鼻咽癌 内镜经口
下载PDF
咽旁间隙解剖及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薛凯 王磊 +7 位作者 郑实兴 张焕康 刘全 顾晔 李万鹏 宋小乐 孙希才 余洪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4-540,共7页
咽旁间隙是头颈部复杂的筋膜间隙,其内包含血管、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发生于咽旁间隙的肿瘤少见,以良性病变为主,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由于解剖结构复杂,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具有挑战性。传统咽旁间隙肿瘤手术以开放入路为主,手术创伤大... 咽旁间隙是头颈部复杂的筋膜间隙,其内包含血管、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发生于咽旁间隙的肿瘤少见,以良性病变为主,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由于解剖结构复杂,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具有挑战性。传统咽旁间隙肿瘤手术以开放入路为主,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解剖研究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发展,近年咽旁间隙解剖和手术入路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内镜 经口入路 颈内动脉
原文传递
带蒂鼻中隔黏膜瓣静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鼻颅底修复中的应用
8
作者 薛凯 彭博 +7 位作者 张焕康 刘全 郑实兴 李万鹏 宋小乐 顾晔 孙希才 余洪猛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5-1209,共5页
目的通过对鼻中隔黏膜静脉系统的尸头解剖学研究, 探索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静脉引流系统分布和主要引流部位, 研究鼻中隔黏膜瓣静脉系统的保护方法及其在鼻颅底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13侧新鲜冰冻灌注尸头标本进行大体解剖, 将鼻中隔黏膜... 目的通过对鼻中隔黏膜静脉系统的尸头解剖学研究, 探索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静脉引流系统分布和主要引流部位, 研究鼻中隔黏膜瓣静脉系统的保护方法及其在鼻颅底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13侧新鲜冰冻灌注尸头标本进行大体解剖, 将鼻中隔黏膜瓣及其蒂部从软骨及骨面进行分离。拍照记录鼻中隔黏膜瓣及其蒂部静脉的形态、分布、引流部位及蝶腭孔静脉数量。观察获取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及分离黏膜瓣蒂部不同范围时对其静脉损伤的影响。回顾性分析自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 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用保护静脉系统的改良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术后修复的鼻咽病变患者, 根据术后电子鼻咽镜检查结果判断黏膜瓣是否成活。结果鼻中隔黏膜静脉主要位于其后部, 呈丛状, 以骨性结构为标志将其分为犁骨区、蝶窦前壁区、斜坡区及鼻腔外侧壁区, 可见穿支静脉引流至上述骨性结构。10侧标本未观察到明显蝶腭静脉, 3侧存在蝶腭静脉, 其中1侧蝶腭静脉呈细小单支, 2侧蝶腭静脉呈静脉丛状。在犁骨翼部前缘以前游离鼻中隔黏膜时, 不会损伤鼻中隔黏膜瓣主要静脉, 鼻中隔黏膜瓣蒂部游离范围越大则损伤的静脉越多。当仅保留蝶腭孔血管蒂时, 3侧尸头标本可保留蝶腭静脉, 其余10侧标本引流静脉均被离断。本研究连续收集到15例患者, 其中复发性鼻咽癌8例, 鼻咽部放射性坏死7例, 病变切除后均使用病变对侧分离至犁骨的带蒂鼻中隔黏膜瓣修复, 术后用电子鼻咽镜平均随访7个月(3~12个月), 鼻中隔黏膜瓣均成活。结论鼻中隔黏膜引流静脉主要位于鼻中隔和鼻腔后部, 并穿经上述部位的骨质。蝶腭孔很少有静脉穿行。在制备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时, 过度分离其蒂部会损伤黏膜瓣的静脉回流, 可能影响黏膜瓣的成活率, 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 黏膜瓣 鼻中隔静脉 蝶腭静脉 鼻咽 颅底重建
原文传递
单侧额窦入路DrafⅢ借道引流术
9
作者 蒋晓文 赵可庆 +6 位作者 张焕康 薛凯 刘全 顾晔 郑实兴 孙希才 余洪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6-731,共6页
目的:患侧额窦的引流通道解剖变异或瘢痕闭锁,经患侧额窦引流通道开放额窦,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本研究拟探索一种借健侧额窦和额隐窝为通路,磨除额窦底壁及额窦间隔,连通双侧额窦的改良DrafⅢ手术术式,完成患侧额窦的引流。方法:通过对... 目的:患侧额窦的引流通道解剖变异或瘢痕闭锁,经患侧额窦引流通道开放额窦,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本研究拟探索一种借健侧额窦和额隐窝为通路,磨除额窦底壁及额窦间隔,连通双侧额窦的改良DrafⅢ手术术式,完成患侧额窦的引流。方法:通过对2个头颅骨性标本和2个新鲜冷冻标本的解剖研究,探索手术相关标志及手术路径。回顾性分析4例采用此术式进行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的技术细节和优缺点。结果:通过2例头颅解剖研究,确认手术路径,借健侧额窦和额隐窝为通路,磨除双侧额窦底壁和额窦间隔,将双侧额窦在鼻中隔上方扩大成为一个大的共同腔,完成患侧额窦在健侧鼻腔的中线引流。4例患者因单侧额窦乳头状瘤行DrafⅡb手术,术后发生额窦闭锁、额窦炎,遂采用DrafⅢ借道引流术进行治疗。术后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内镜下检查额窦引流口宽敞、黏膜愈合良好、引流通畅,无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单侧额窦入路DrafⅢ借道引流术能充分引流患侧额窦。该术式创伤小,成功率高,有临床应用价值,适合单侧DrafⅡb手术失败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fⅢ 上颌骨额突 额鼻嵴 单侧额窦
原文传递
内镜经口侧颅底手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焕康 李静 +8 位作者 蒋晓文 李帅 薛凯 孙希才 刘全 顾晔 李万鹏 宋小乐 余洪猛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1-527,520,共8页
内镜经口侧颅底手术是内镜经鼻入路和传统颅底外科手术的重要补充,是不断发展与优化的微创入路,对于严格筛选的病例,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内镜经口侧颅底的手术视角有别于经典的经鼻入路,加之侧颅底结构复杂多变,使内镜经口侧颅底手... 内镜经口侧颅底手术是内镜经鼻入路和传统颅底外科手术的重要补充,是不断发展与优化的微创入路,对于严格筛选的病例,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内镜经口侧颅底的手术视角有别于经典的经鼻入路,加之侧颅底结构复杂多变,使内镜经口侧颅底手术成为极具挑战性的颅底外科手术。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本文将对内镜经口侧颅底手术涉及的颅底解剖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颅底 手术风险 经鼻入路 颅底外科手术 临床应用 内镜 微创入路 手术疗效
原文传递
内镜经口入路岩斜区、颈静脉孔区鼻咽癌切除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焕康 李静 +8 位作者 蒋晓文 李帅 薛凯 孙希才 刘全 顾晔 李万鹏 宋小乐 余洪猛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 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 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 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 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 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 男女比例1∶1, 年龄42~69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 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 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 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 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NPC切除术, 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 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 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 翼突后 复发性鼻咽癌 岩斜区 颈静脉孔区
原文传递
颏下瓣在鼻咽癌手术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焕康 张明 +7 位作者 蒋晓文 薛凯 孙希才 刘全 顾晔 李万鹏 宋小乐 余洪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06-509,514,共5页
目的:探索颏下瓣在鼻咽癌手术修复中的解剖要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在5例新鲜冰冻头颅标本上进行颏下瓣的解剖学研究,重点探索颏下瓣转位至鼻颅底区的通道,分析颏下瓣所能覆盖的颅底区域。对4例复发性鼻咽恶性肿瘤患者行鼻咽癌扩大切除术... 目的:探索颏下瓣在鼻咽癌手术修复中的解剖要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在5例新鲜冰冻头颅标本上进行颏下瓣的解剖学研究,重点探索颏下瓣转位至鼻颅底区的通道,分析颏下瓣所能覆盖的颅底区域。对4例复发性鼻咽恶性肿瘤患者行鼻咽癌扩大切除术并采用颏下瓣行鼻咽颅底修复。结果:解剖显示,颏下瓣经过下颌角后内侧-翼内肌后方-咽旁间隙通道可转位入鼻咽颅底,最远端可覆盖至斜坡旁段颈内动脉。临床实践显示,4例患者成功采用颏下瓣修复鼻咽颅底,随访见颏下瓣生长良好。结论:颏下瓣适用于鼻咽癌手术后的鼻咽颅底修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下瓣 鼻咽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颞肌瓣在晚期复发性鼻咽癌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焕康 孙希才 +6 位作者 于华鹏 刘全 顾晔 薛凯 李万鹏 王德辉 余洪猛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82-1287,共6页
目的总结颞肌瓣在晚期复发性鼻咽癌(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NPC)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情况, 为晚期rNPC广泛颅底缺损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科收治的晚期r... 目的总结颞肌瓣在晚期复发性鼻咽癌(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NPC)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情况, 为晚期rNPC广泛颅底缺损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科收治的晚期rNPC术后使用颞肌瓣修复的患者54例, 其中男42例, 女12例, 年龄29~71岁;rT3患者36例, rT4患者18例。总结颞肌瓣修复术的手术方法, 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存时间和术后并发症, 探讨颞肌瓣修复术的优缺点。结果使用颞肌瓣可完全覆盖鼻咽和颅底缺损区域, 不需要额外使用其他自体修复材料。随访时间2~28个月, 颞肌瓣成活率为98.1%(53/54), 患者1年总体生存率为84.5%, 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9.0%, 未出现面神经损伤的病例。3例(3/54, 5.6%)患者颞肌瓣远端的颅骨骨膜出现坏死且需要手术干预, 4例(4/54, 7.4%)患者因后鼻孔严重狭窄或后鼻孔闭锁需行后鼻孔成形术, 11例(11/54, 20.4%)患者出现张口受限、咀嚼无力、吞咽困难等进食困难症状。结论颞肌瓣修复术是晚期rNPC术后一种可选的修复方式。颞肌瓣成活率高, 覆盖范围广, 但术者应了解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肌瓣 复发性鼻咽癌 挽救性鼻咽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