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领域,正在推动医疗模式的深刻变革[1]。AI通过复杂数据的自动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基于统计数据的精准预测...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领域,正在推动医疗模式的深刻变革[1]。AI通过复杂数据的自动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基于统计数据的精准预测,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和患者管理等方面,显著提升了医疗效率和质量。医学与AI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个性化医疗、减少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推动科研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耳科疾病种类繁多,涵盖听力障碍、平衡功能异常和形态畸形等,诊断往往依赖高精度的影像分析和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然而,医疗资源短缺和基层医疗水平不足限制了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AI通过精确的影像分析、智能信号处理和辅助诊断,有望弥补这些不足,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率,尤其在中耳炎、耳郭畸形和眩晕疾病的识别与干预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2-4]。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植入式骨导助听器在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听觉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对2018年5月~2019年2月在我院行全耳郭再造手术的15例双侧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同期植入索菲康Alpha骨导助听器。耳再造采用Nagata二期法,于全耳郭...目的评估植入式骨导助听器在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听觉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对2018年5月~2019年2月在我院行全耳郭再造手术的15例双侧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同期植入索菲康Alpha骨导助听器。耳再造采用Nagata二期法,于全耳郭再造二期手术时行骨导系统植入。术前进行声场下纯音测听(PTA)及言语识别阈(SRT)测试;术后2周进行骨导助听器外机佩戴,开机当天、佩戴后3个月及6个月重复测试其在声场下PTA及SRT,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双侧小耳畸形患者在未进行助听前的声场下PTA为(57.6±4.6)dB HL,开机当天和佩戴3、6个月后的PTA分别为(21.8±3.5)、(20.7±4.5)、(19.5±2.9)dB HL。平均声场PTA改善了37 dB H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听后患者各方向SRT较助听前亦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无明显手术及佩戴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植入索菲康骨导助听器可有效改善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听阈及言语识别能力。展开更多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microtia and atresia,MA)俗称小耳畸形,是颅面部较为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因其形态和结构的异常多涉及耳郭、外耳道及中耳,所以在听觉言语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传导性为主的听力损失。在婴幼儿的早期,言语发育的滞后会超...先天性外中耳畸形(microtia and atresia,MA)俗称小耳畸形,是颅面部较为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因其形态和结构的异常多涉及耳郭、外耳道及中耳,所以在听觉言语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传导性为主的听力损失。在婴幼儿的早期,言语发育的滞后会超前于外形对患儿心理上的影响,严重者会影响后续的学习和教育,故合理、有效的听觉干预往往需由听力学专家及耳外科医生尽早介入[1]。展开更多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microtia and atresia,MA)俗称小耳畸形,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以传导性为主的听力损失,如不加以干预,患者易出现言语发育滞后,进而影响其生活和学习[1]。传统的外耳道成形术可使外耳道狭窄患者获得稳定的术后听力改善,但...先天性外中耳畸形(microtia and atresia,MA)俗称小耳畸形,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以传导性为主的听力损失,如不加以干预,患者易出现言语发育滞后,进而影响其生活和学习[1]。传统的外耳道成形术可使外耳道狭窄患者获得稳定的术后听力改善,但是对于外耳道闭锁者往往效果不佳[2]。因而,使用人工听觉设备,尤其是骨导助听设备(bone conducted hearing device,BCHD),是该类患者听觉功能康复的重要手段[3]。展开更多
文摘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领域,正在推动医疗模式的深刻变革[1]。AI通过复杂数据的自动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基于统计数据的精准预测,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和患者管理等方面,显著提升了医疗效率和质量。医学与AI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个性化医疗、减少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推动科研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耳科疾病种类繁多,涵盖听力障碍、平衡功能异常和形态畸形等,诊断往往依赖高精度的影像分析和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然而,医疗资源短缺和基层医疗水平不足限制了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AI通过精确的影像分析、智能信号处理和辅助诊断,有望弥补这些不足,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率,尤其在中耳炎、耳郭畸形和眩晕疾病的识别与干预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2-4]。
文摘目的评估植入式骨导助听器在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听觉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对2018年5月~2019年2月在我院行全耳郭再造手术的15例双侧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同期植入索菲康Alpha骨导助听器。耳再造采用Nagata二期法,于全耳郭再造二期手术时行骨导系统植入。术前进行声场下纯音测听(PTA)及言语识别阈(SRT)测试;术后2周进行骨导助听器外机佩戴,开机当天、佩戴后3个月及6个月重复测试其在声场下PTA及SRT,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双侧小耳畸形患者在未进行助听前的声场下PTA为(57.6±4.6)dB HL,开机当天和佩戴3、6个月后的PTA分别为(21.8±3.5)、(20.7±4.5)、(19.5±2.9)dB HL。平均声场PTA改善了37 dB H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听后患者各方向SRT较助听前亦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无明显手术及佩戴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植入索菲康骨导助听器可有效改善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听阈及言语识别能力。
文摘先天性外中耳畸形(microtia and atresia,MA)俗称小耳畸形,是颅面部较为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因其形态和结构的异常多涉及耳郭、外耳道及中耳,所以在听觉言语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传导性为主的听力损失。在婴幼儿的早期,言语发育的滞后会超前于外形对患儿心理上的影响,严重者会影响后续的学习和教育,故合理、有效的听觉干预往往需由听力学专家及耳外科医生尽早介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