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莹莹 李华 +2 位作者 管佳琴 张霞 吴炅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3年第3期242-248,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淋巴水肿分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128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1岁(平均49.0±6.8岁)。术后6个月...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淋巴水肿分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128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1岁(平均49.0±6.8岁)。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时随访,采用诺曼问卷和臂围测量,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评估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情况及淋巴水肿治疗情况。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结果乳腺癌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的上肢淋巴水肿比例分别为9.4%(12/128)、25.0%(32/128)、23.4%(30/128)、23.4%(30/128),诺曼问卷得出的结果为12.5%、26.6%、25.0%、25.0%。128例患者中,最终30例诊断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其中,Ⅰ、Ⅱ、Ⅲ期淋巴水肿的发生比例分别为15.6%、6.3%和1.6%。体重指数(BMI)、放疗、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在淋巴水肿及对照组中存在差异。乳腺癌术后的CDT治疗及淋巴外科手术均对淋巴水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结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患者在腋窝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于术后1年内发生,术后1~3年内淋巴水肿的发病率无明显变化。BMI、放疗、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均可能影响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水肿 发生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庄志刚 余剑敏 +2 位作者 蒋蓓琦 李正东 庄传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与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测定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钙水平明显低于无淋巴... 目的:探讨乳腺癌与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测定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钙水平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无关。在基因亚型分型中Basal-like组(三阴性乳腺癌)与各类型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与乳腺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与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B超引导空芯针穿刺活检对于乳腺肿块诊断作用的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小丰 张家新 +4 位作者 沈瑾 陈飞 周茜 谢晖 陆澄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700-702,共3页
目的:评价B超引导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在可触及的乳腺肿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讲述操作中的技术事项。方法:回顾分析可触及肿块的乳腺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总结B超引导CNB的适应证、优缺点、注意点。结果... 目的:评价B超引导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在可触及的乳腺肿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讲述操作中的技术事项。方法:回顾分析可触及肿块的乳腺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总结B超引导CNB的适应证、优缺点、注意点。结果:CNB的敏感性为94.85%,假阴性为5.15%;病理低估为5.83%;诊断符合率为89.32%。14Gauge穿刺针的标本数应该是3根以上的合格标本;行ER、PR、neu检测的患者,需取合格穿刺标本4根以上。结论:对于临床可触及的乳腺肿块,该检测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B超引导CNB适用于超声发现的乳腺病灶。B超引导的CNB的优点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避免了手术切除肿块时可能带来的肿瘤播散。从术中冰冻病理到术前明确诊断是一种治疗模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 超声 活检
下载PDF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与乳腺癌抑癌基因LKB1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成小林 蒋蓓琦 +3 位作者 李正东 傅韵 庄志刚 庄传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4期658-663,共6页
目的:研究环靶明(cyclopamine)抑制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后,转染LKB1基因的乳癌细胞的凋亡、周期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抑癌基因LKB1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MDA-MB-231组(231组)和转染LKB1基因的MDA-MB-231... 目的:研究环靶明(cyclopamine)抑制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后,转染LKB1基因的乳癌细胞的凋亡、周期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抑癌基因LKB1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MDA-MB-231组(231组)和转染LKB1基因的MDA-MB-231(LKB1组)两组,每组分别采用0,5×10-6mol/L,10×10-6mol/L,20×10-6mol/L 4种浓度的环靶明处理细胞,各小组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hh、Smo、Ptch、Sufu、Hip及LKB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LKB1组和231组中,各小组细胞的凋亡率变化与Sonic Hedgehog相关基因Shh、Smo表达变化一致,随环靶明浓度增大凋亡率增加、基因表达受抑制,在环靶明浓度达10×10-6mol/L时变化最明显,且LKB1组较231组的变化更为明显。在231组中,各小组细胞周期变化与Sonic Hedgehog相关抑制基因Sufu、Hip表达变化一致。而在LKB1组中,各小组细胞周期与抑制基因Sufu、Hip表达变化均无明显差异。在231组中,各小组抑癌基因LKB1的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渐增强。Ptch表达在两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抑癌基因LKB1可协同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环靶明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推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如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而实现。信号通路抑制剂环靶明可提高乳腺癌细胞抑癌基因LKB1的表达,推测此也是信号通路抑制剂降低癌细胞活性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 LKB1基因 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转染LKB1基因乳腺癌细胞与胚胎发育信号通路及cAMP/PKA通路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成小林 李正东 +2 位作者 蒋蓓琦 庄志刚 庄传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5-491,共7页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LKB1与胚胎发育(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cAMP/PKA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抑癌基因LKB1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MDA-MB-231组(231组)和转染LKB1基因的MDA-MB-231(LKB1组)两组,每组分别采用0、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LKB1与胚胎发育(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cAMP/PKA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抑癌基因LKB1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MDA-MB-231组(231组)和转染LKB1基因的MDA-MB-231(LKB1组)两组,每组分别采用0、5×10-6、1×10-5、2×10-5 mol/L等4种浓度的SHH信号通路抑制剂环靶明(cyclopamine)作用于细胞,各小组细胞分别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HH、Smo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用cAMP、PKA试剂盒检测cAMP、PKA数值水平。结果 LKB1组的细胞通过不同剂量环靶明抑制后,SH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HH、Smo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相应较231组明显抑制,且与环靶明剂量呈正相关,抑制效果在环靶明浓度为10×10-6 mol/L时最明显,继续增加环靶明浓度到20×10-6 mol/L,抑制效果保持不变。231组和LKB1组中细胞的PKA和cAMP数值均随环靶明浓度增加而增高,至10×10-6 mol/L时达到最高,继续增加环靶明浓度到20×10-6 mol/L,两组中的PKA和cAMP数值保持不变。在相同环靶明浓度下,LKB1组中PKA和cAMP数值高于231组中相应数值。结论抑癌基因LKB1协同环靶明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SHH信号通路的同时亦协同增加cAMP/PKA信号通路的表达,且在环靶明浓度为10×10-6 mol/L时效果最明显;推测存在LKB1-SHH-cAMP/PKA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KB1基因 胚胎发育信号通路 cAMP/PKA信号通路 乳腺癌
下载PDF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 被引量:11
6
作者 庄志刚 庄传经 《肿瘤防治杂志》 2001年第5期569-572,共4页
发生于妊娠哺乳期的乳腺癌较少见 ,约占全部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的 1%~ 2 %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妊娠和哺乳与乳腺癌的发病及病程有关系。妊娠前的乳腺检查是很重要的 ,对实质性肿块在乳腺充血前作活组织检查。虽然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 发生于妊娠哺乳期的乳腺癌较少见 ,约占全部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的 1%~ 2 %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妊娠和哺乳与乳腺癌的发病及病程有关系。妊娠前的乳腺检查是很重要的 ,对实质性肿块在乳腺充血前作活组织检查。虽然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较晚 ,但和相同年龄的非孕患者比较 ,生存率没有明显的差异。治疗性流产手术仅在个体中采用 ,因为那些患者需要化疗和放疗 ,且化疗和放疗对发育中的胎儿是有影响的 ,而延迟治疗对母亲来说又是有害的。早期患者乳腺癌治疗 2年后可再次妊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哺乳期 乳腺癌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中国上海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 被引量:29
7
作者 宋传贵 胡震 +4 位作者 袁文涛 狄根红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40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40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突变分析先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筛查,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位点——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另两个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移码突变(1100delAT;5640delA)。BRCA2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位于11号外显子上,为移码突变(5802delAATT)。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频率(11·4%)高于BRCA2基因(2.9%)。结论新发现的2个BRCA1基因的拼接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上海人群家族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我国上海地区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BRCA基因的突变谱,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BRCA1基因 BRCA2基因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miR-155预测乳腺癌侵袭及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宋传贵 吴雪英 +3 位作者 傅芳萌 韩忠华 王川 邵志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探讨miR-155在乳腺癌侵袭中的作用及其作为乳腺癌预后预测新指标的可能性。方法88例乳腺癌患者于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接受改良根治术,随访资料完整。采用real—timePCR对原发肿瘤蜡块进行miR-155表达水平的测定,配对t检验比较... 目的探讨miR-155在乳腺癌侵袭中的作用及其作为乳腺癌预后预测新指标的可能性。方法88例乳腺癌患者于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接受改良根治术,随访资料完整。采用real—timePCR对原发肿瘤蜡块进行miR-155表达水平的测定,配对t检验比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55的水平差异,MannWhitney—U非参数检验比较miR-155表达水平和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相比癌旁正常组织,癌组织中miR.155表达明显上调(t=6.75,P=0.000),在淋巴结转移、肿瘤较大、分期晚、HER.2阳性及伴有脉管瘤栓的乳腺癌组织中miR-155表达水平较高(Z=-6.320~-2.041,P=0.000~0.041)。以中位值2-ACt:4.87为截断值,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低miR-155表达者总生存率高于miR-155高表达者(X^2=6.396,P=0.01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miR-155表达与总生存率相关(HR=1.58,95%CI:0.87~3.16,P=0.082)。结论miR-155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HER-2基因表达显著相关,可作为乳腺癌侵袭潜能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浸润 微RNAS 预后
原文传递
CHEK2基因c.1100delC与中国人遗传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宋传贵 胡震 +4 位作者 袁文涛 狄根红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45,共3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非BRCA1/2基因突变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CHEK2基因c.1100delC突变的携带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来自114例遗传倾向性乳腺癌,包括家族性乳腺癌76例,其中8例发病年龄低于40岁;38例单纯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非BRCA1/2基因突变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CHEK2基因c.1100delC突变的携带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来自114例遗传倾向性乳腺癌,包括家族性乳腺癌76例,其中8例发病年龄低于40岁;38例单纯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0岁)。对照组为121名无乳腺癌的健康女性,静脉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对CHEK2基因的第10~14外显子进行长片段PCR扩增,PCR产物再进行含突变的第10外显子的扩增。突变分析全部由DNA直接测序进行鉴定。结果研究人群和对照人群中都没有发现c.1100delC的突变;在3例(3/114,2.6%)家族性乳腺癌中发现邻近c.1100delC的新的错义突变位点1111C〉T(p-His371 Tyr),对照组中则无此突变发现。结论CHEK2基因c.1100delC突变可能是中国人群罕见的突变位点,在中国人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非常有限;1111C〉T可能与中国上海地区遗传倾向乳腺癌低度外显的易感性有关,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HEK2基因 BRCA1基因 BRCA2基因 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的频发突变5589del8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震 李文凤 +13 位作者 柳晓义 张斌 曹明智 王永胜 赵林 宋传贵 陆劲松 吴炅 狄根红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目的研究在中国大陆乳腺癌人群中是否存在BRCAI/2基因突变的“热点”。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77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426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前期研究中已发现的BRCAI/2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变性高... 目的研究在中国大陆乳腺癌人群中是否存在BRCAI/2基因突变的“热点”。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77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426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前期研究中已发现的BRCAI/2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DNA测序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已知位点的突变检测。结果在前期研究的7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本研究的177例患者(共247例)中,共发现3例BRCAl5589del8突变的携带者,在426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也发现了2例BRCAl5589del8突变的携带者。单倍型分析的结果显示这5例患者具有相近甚至相同的单倍型。结论BRCAl5589del8突变是中国人群中BRCAl基因的频发突变,它是否是中国人群中的“始祖突变”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RCAl基因 BRCA2基因 基因突变 始祖突变
原文传递
ER-α基因多态性与无BRCA1/2基因突变的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传贵 胡震 +4 位作者 袁文涛 狄根红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37-640,共4页
目的探讨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在上海地区无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3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1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ER-α基因2号内... 目的探讨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在上海地区无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3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1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ER-α基因2号内含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PvuⅡ和XbaⅠ多态性的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OR及95%CI,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113例病例和113例对照均成功进行测序,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6例(14.2%),58例(51.3%),39例(34.5%);XbaⅠ多态性AA、AG、GG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6例(67.2%),34例(30.1%),3例(2.7%)。分别以CC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为参照,PvuⅡ和XbaⅠ多态性与乳腺癌无明显关联;但在绝经前妇女中,PvuⅡ多态性的C/T基因型提高乳腺癌发病风险达2.1倍(P=0.044);XbaⅠ多态的GG基因型携带者患乳腺癌发病危险降低达9倍(OR= 0.11,P=0.058)。基因型的联合分析表明,与CC+GG基因型相比,同时携带PvuⅡCT和XbaⅠAA的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增加达11倍(OR=11.4;95%CI 1.12-116.7),P=0.03。结论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可能与有遗传倾向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尤其是绝经前发病者(含早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雌激素受体Α 疾病遗传易感性 多态现象 遗传
原文传递
miR-195与乳腺癌侵袭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传贵 吴雪英 +2 位作者 王川 傅芳萌 邵志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检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iR-195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对88例乳腺癌患者原发肿瘤蜡块提取的RNA进行miR-195表达水平的测定,Mann Whitney-U非参数检验比较miR-195表达水平和乳腺癌... 目的检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iR-195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对88例乳腺癌患者原发肿瘤蜡块提取的RNA进行miR-195表达水平的测定,Mann Whitney-U非参数检验比较miR-195表达水平和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分析,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在高组织学分级、肿瘤大(134)、淋巴结转移及伴有脉管瘤栓的乳腺癌中miR-195表达水平相应地比低组织学分级(Z=-2.271,P=0.023)、肿瘤小(T1-2)(Z=-2.687,P=0.007)、无淋巴结转移(Z=-1.967,P=0.049)及无脉管瘤栓(Z=-2.432,P=0.015)的乳腺癌下调。miR-195水平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表达、肿瘤TNM分期、是否复发、组织学类型及月经状态等未见明显关联(P〉0.05)。以中位数2^-ACt=0.270为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miR-195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无复发生存率(X^2=5.985,P=0.014)或总生存率(X^2=30.050,P=0.000)呈正相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miR-195(HR=0.040,95%CI:0.009-0.179,P=0.000)、组织学分级(HR=8.360,95%CI:2.25-31.00,P=0.001)、雌激素受体表达(HR=0.220,95%C1:0.06-0.80,P=0.022)及复发状态(HR=6.860,95%CI:l.70-27.60,P:0.007)是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miR-195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高级别、肿瘤大(13-4)、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形成呈负相关。miR-195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浸润 微RNAS 预后
原文传递
CYP19A1基因R264C在中国上海BRCA1/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传贵 胡震 +4 位作者 袁文涛 狄根红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研究CYP19A1基因R264C的(C→T)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在上海地区BRCA1/BR-CA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名正常对照者进... 目的研究CYP19A1基因R264C的(C→T)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在上海地区BRCA1/BR-CA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YP19A1基因第7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其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比值比(odd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应用非条件Logistie回归分析计算。结果CYP19A1基因R264C多态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4(77.8%),22(20.4%),2(1、8%);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77.7%),24(21、4%),1(0.9%);在研究的总人群中,CT基因型的频率为20.9%(46/220),TT基因型的频率为1.4%(3/220)。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或TT基因型没有显著性地提高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其中携带CT基因型风险为(OR=1.16,95%CI:0.53。2.55),携带TT基因型风险为(OR=1.44,95%CI:0.12-17.15);经过月经状态和身体质量指数分层,也未能发现其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结论CYP19A1基因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有别于其他种族,有其自身的分布特点;R264C可能与上海地区中国汉族人群乳腺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无关,尚不足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不建议作为未来临床基因筛查的候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YP19A1基因 遗传多态
原文传递
MDM4基因rs1563828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及发病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传贵 傅芳萌 +2 位作者 吴雪英 王川 邵志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murine double minute4(MDM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rs1563828(C〉T)在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及其与发病年龄的潜在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对124例早发性乳... 目的探讨murine double minute4(MDM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rs1563828(C〉T)在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及其与发病年龄的潜在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对124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35岁)和101名健康对照者进行MDM4基因rs1563828(C〉T)基因型鉴定。采用X2检验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危险度,两组发病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MDM4基因rs1563828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CC43.6%(44/101)、CT42.6%(43/101)、TT13.9%(14/101),病例组则依次为42.7%(53/124)、46.0%(57/124)、11.3%(14/1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49,P=0.799)。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以rs1563828的CC野生基因型为参照,含T基因型(CT,TT)并未改变乳腺癌的发病危险(OR=1.024,95%C1:0.581~1.806,P=0.934)。在乳腺癌人群中,TT基因型携带者的发病年龄低于CT/CC基因型携带者[(30±4)岁比(32±3)岁,P=0.028]。结论MDM4基因rs1563828(C〉T)多态性可能与早发性乳腺癌人群的遗传易感性关联微弱,尚需进一步明确;其TT基因型可能是发病年龄提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发现重复出现的BRCA1 1100delAT突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文凤 胡震 +9 位作者 张斌 曹明智 王永胜 柳晓义 赵林 刘雁冰 袁文涛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观察以前在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发现的 BRCA1基因突变是否在扩大的样本中有重复出现。方法对来自国内4个乳腺癌临床研究中心的60个独立的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进行检测,家系中至少有2个一级亲属或3个二级亲属患原发性乳腺癌... 目的观察以前在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发现的 BRCA1基因突变是否在扩大的样本中有重复出现。方法对来自国内4个乳腺癌临床研究中心的60个独立的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进行检测,家系中至少有2个一级亲属或3个二级亲属患原发性乳腺癌。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 DNA,对以前报道过的 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1100delAT、IVS17-1G>T、IVS21+1G>C和5640del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DNA 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特异性分析。选取4个与 BRCA1基因连锁的标记(D17S855、D17S1322、D17S1326和 D17S1327)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结果在来自中国北方的2个家系中发现有重复出现的 BRCA1 1100delAT 突变,并在其中一例的患病亲属中发现携带相同的突变。在检测的片段中还发现了1个新的致病性突变-BRCA1 5589del8。用与 BRCA1基因连锁的标记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显示,两个来自中国北方的BRCA1 1100delAT 突变携带病例有相同的等位基因型,而与前期研究中发现的上海地区此突变携带者的等位基因型有所差异。BRCA1 1100delAT 突变在所有检测家系中出现的频率为3.16%(3/95)。结论首次在中国大陆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发现 BRCA1基因有重复出现的突变。BRCA11100delAT 突变可能是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 BRCA1基因的突变热点;在中国北方人群中,此突变可能有"始祖效应",需要在大规模人群中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BRCA1基因 突变 始祖效应
原文传递
miR-34a与乳腺癌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传贵 吴雪英 +3 位作者 傅芳萌 韩忠华 王川 邵志敏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探讨miR-34a在乳腺癌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88例乳腺癌患者均施行改良根治术,并有完整的随访资料。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qPCR)对原发肿瘤蜡块提取的microRNA进行miR-34a表达水平的测定,配对t检验比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 目的探讨miR-34a在乳腺癌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88例乳腺癌患者均施行改良根治术,并有完整的随访资料。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qPCR)对原发肿瘤蜡块提取的microRNA进行miR-34a表达水平的测定,配对t检验比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iR-34a的水平差异,MannWhitney-U非参数检验比较miR-34a表达水平和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计算,多因素统计分析采用COx回归。结果相比癌旁正常组织,在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明显下调(P〈0.001),在组织学高分级的乳腺癌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低分级的乳腺癌(P=0.024);在随访中复发的乳腺癌患者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复发的乳腺癌(P=0.008)。miR-34a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ER/PR表达、HER2状态、脉管瘤栓、组织学类型、肿瘤病理分期及月经状态等未见明显关联(P〉0.05)。以中位值2-△Ct=0.117为截断值,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miR-34a高表达患者其乳腺癌无复发生存率(P=0.026)及总生存率(P=0.019)均高于miR-34a低表达患者。结论miR-34a可促进组织分化,其表达下调增加肿瘤复发,可做为乳腺癌侵袭潜能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预后 MIR-34A 侵袭
原文传递
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在BRCA1/2基因无突变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的分布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传贵 胡震 +4 位作者 狄根红 沈镇宙 邵志敏 袁文涛 黄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310-1313,共4页
目的探讨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 Vall58Met(G→A)多态性在BRCA1/BRCA2基因无突变的具有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 BRCA1/BRCA2突变的家族性或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例... 目的探讨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 Vall58Met(G→A)多态性在BRCA1/BRCA2基因无突变的具有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 BRCA1/BRCA2突变的家族性或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COMT 基因第4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 DNA 直接测序鉴定 Vall58Met 多态的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相对危险比值比(odd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应用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 COMT 基因 Vall58Met 多态的 GG,GA 和 AA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58(65例),0.32(36例)和0.10(11例);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60(66例),0.37(41例)和0.03(3例)。在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含 A 基因型的频率为0.57(21例),显著高于家族性乳腺癌的0.35(26例)(P=0.026)。以 GG 基因型为参照,AA 基因型(158Met)显著提高了乳腺癌的发病危险(OR=3.15;95% CI:0.70~14.19)(P=0.039),在绝经前妇女尤为明显(OR=9.98;95%CI:1.00~99.64)(P=0.004);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 kg/m^2的妇女中,AA 纯合基因型(158Met)临界显著提高了乳腺癌的发病危险(OR=7.57;95%CI:0.57~101.28)(P=0.056)。结论 COMT 基因 Vall58Met 可能与乳腺癌、特别是绝经前或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可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 遗传学 医学
原文传递
乳腺癌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传贵 邵志敏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925-928,共4页
乳腺癌是可遗传的肿瘤,特别是遗传倾向乳腺癌和遗传背景密切相关;鉴定高外显易感基因的突变或低外显易感基因的多态性位点是目前乳腺癌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近年来乳腺癌易感基因的遗传学研究及基因变异的筛查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疾病易感性 突变 多态现象 遗传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宋传贵 胡震 +4 位作者 袁文涛 狄根红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3期3030-3034,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对象为来自上海地区的50例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0岁),其中13例(26%)有一级亲属患病家族史。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 目的研究中国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对象为来自上海地区的50例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0岁),其中13例(26%)有一级亲属患病家族史。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之后进行DNA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6个致病突变位点,其中4个为新发现的位点,包括两个移码突变(3449insA,5587-1del8)和两个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BRCA2基因的两个致病突变位点都很接近位于11号外显子上;其中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为移码突变(5950delCT),另一个错义突变(5911G>C)可能为新的致病突变位点。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SNP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频率(12%)比BRCA2基因(4%)高;BRCA1基因突变频率在有无家族史的患者中分别为30.8%和5.4%。结论新发现的4个BRCA1基因的致病突变位点和一个BRCA2基因的错义突变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中国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本研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可能的筛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 BRCA1 突变
原文传递
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文凤 胡震 +9 位作者 柳晓义 张斌 曹明智 王永胜 赵林 刘雁冰 袁文涛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9-504,共6页
目的研究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l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发生情况以及家族史在突变携带者识别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4个乳腺癌临床医疗中心的188例早发性乳腺癌病例(发病年龄≤40岁),其中39例(20.1%)有乳腺/卵巢癌家... 目的研究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l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发生情况以及家族史在突变携带者识别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4个乳腺癌临床医疗中心的188例早发性乳腺癌病例(发病年龄≤40岁),其中39例(20.1%)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从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l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和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PER扩增。其中22例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方法进行突变初筛,166例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初筛;对发现的异常片段通过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确认。对发现重复出现突变的样本,选取5个与BRCAl基因连锁的标记(D17S855、D17S1322、D17S1323、D17S1326和D17S1327)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结果在15例(8.0%)患者中发现有12个BRCAl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其中BRCAl1100delAT和5589del8突变分别在3个和2个患者中发现。在39例同时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的病例中共发现有9例(23.1%)携带突变。有(无)乳腺癌家族史的早发性乳腺癌病例间BRCAl基因的突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出现的突变在所有检测病例中出现的频率为2.7%,在所有检测到的突变中占33.3%。两个来自中国北方的BRCAl1100delAT突变携带病例有相同的等位基因型,而与来自上海地区的此突变携带者的等位基因型在D17S1322位点上有所差异。两例5589del8突变携带者在所检测的5个Silt位点上有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型。结论这是到目前为止较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的BRCAl基因突变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l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布的全面认识。在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l基因致病性突变在肿瘤的发生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病例中该基因突变的意义尤为突出。两个重复出现的突变可能在中国人群中有始祖效应,在进行全基因检测前对其先进行检测可能非常合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乳腺癌 BRCAl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