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肿瘤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慧 陈颖秀 +2 位作者 叶绿茵 卢仁泉 郭林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30-335,共6页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肿瘤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结直肠癌患者100例(结直肠癌组),其中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47例、Ⅲ期34例、Ⅳ期11例;有淋巴转移55例、无淋巴转移45例。...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肿瘤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结直肠癌患者100例(结直肠癌组),其中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47例、Ⅲ期34例、Ⅳ期11例;有淋巴转移55例、无淋巴转移45例。以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细胞百分比(CD3^(+)%)、CD3^(+)CD4^(+)T细胞百分比(CD3^(+)CD4^(+)%)、CD3^(+)CD8^(+)T细胞百分比(CD3^(+)CD8^(+)%)、CD3^(+)CD4~-CD8~-T细胞[双阴性T细胞(DNT)]百分比(DNT%)、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CD4^(+)Treg%)、CD3^(+)PD-1^(+)T细胞百分比(CD3^(+)PD-1^(+)%),计算CD4^(+)/CD8^(+)比值。同时检测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72-4、CA50、CA24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淋巴转移的效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组CD3^(+)CD8^(+)%显著升高(P<0.05),CD3^(+)CD4^(+)%、DNT%、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2个组之间C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之间CD4^(+)/CD8^(+)比值、CD4^(+)Treg%和CD3^(+)PD-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淋巴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比较,有淋巴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01),CD4^(+)Treg%和CD3^(+)PD-1^(+)%显著升高(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4^(+)/CD8^(+)比值、CD4^(+)Treg%和CD3^(+)PD-1^(+)%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淋巴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2、0.775、0.765、0.825。以CEA、CA19-9、CA72-4、CA50、CA242任意1项阳性为肿瘤标志物阳性,TNMⅠ期患者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分别为48.9%(23/47)、52.9%(18/34)、90.9%(10/11)。在TNMⅡ期和Ⅲ期患者中,肿瘤标志物阳性者CD4^(+)/CD8^(+)比值显著低于阴性者(P<0.001),CD4^(+)Treg%显著高于阴性者(P<0.001),CD3^(+)PD-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抑制功能增强,T淋巴细胞亚群与肿瘤进展和肿瘤标志物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比值 CD4^(+)调节性T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结直肠癌
下载PDF
肿瘤患者念珠菌血症病原学特点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徐菲 陈祝俊 +4 位作者 喻靓 张菁 卢仁泉 郭林 庄亦晖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888-894,共7页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念珠菌血症病原学特点和预后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所有念珠菌血症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和生存组疾病谱、临...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念珠菌血症病原学特点和预后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所有念珠菌血症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和生存组疾病谱、临床分离株微生物学数据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验结果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念珠菌血症肿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判断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共纳入67例念珠菌血症肿瘤患者,以胰腺癌(25.4%)、结直肠癌(16.4%)、食管癌(16.4%)患者为主;死亡26例(38.8%)。共分离出念珠菌68株,以白念珠菌(44.1%)、近平滑念珠菌(20.6%)、光滑念珠菌(11.8%)为主;98.4%的念珠菌为两性霉素B野生型,90.9%为伊曲康唑野生型。原发肿瘤远隔转移、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血液透析、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合并细菌血流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真菌感染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原发肿瘤远隔转移(P=0.003)和机械通气(P=0.019)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43例患者送检(1,3)-β-D-葡聚糖(BDG),阳性率为48.8%。死亡组和生存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预测念珠菌血症肿瘤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高于其他指标;DD预测念珠菌血症肿瘤患者死亡的敏感性(88.0%)高于其他指标;PCT预测念珠菌血症肿瘤患者死亡的特异性(77.3%)高于其他指标。结论念珠菌血症肿瘤患者预后差,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且主要为两性霉素B野生型菌株。原发肿瘤远隔转移和机械通气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BDG和血培养联合送检有助于早期诊断;CRP、PCT、PLT计数、Fib、DD、FDP水平可一定程度预测患者预后;PCT和DD可用于预测患者生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血症 肿瘤 凝血功能障碍 (1 3)-β-D-葡聚糖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肿瘤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的临床价值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晗 郭林 +1 位作者 卢仁泉 陈福祥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11-316,M0004,共7页
肿瘤局部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所形成的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肿瘤免疫微环境由肿瘤细胞、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构成,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影... 肿瘤局部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所形成的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肿瘤免疫微环境由肿瘤细胞、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构成,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影响机体免疫状态。外周血免疫指标检测可为肿瘤患者的辅助诊断、预后判断和疗效预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尤其是在免疫治疗评估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肿瘤患者个体免疫状态差异大,因此检测结果的解释具有挑战性。文章针对肿瘤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进行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分群 细胞因子 肿瘤相关自身抗体 可溶性免疫检查点 恶性肿瘤
下载PDF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在卵巢上皮性肿瘤进展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严天晴 杨小香 +1 位作者 郭林 卢仁泉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36-342,共7页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12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IL-17、γ-干扰素(INF-γ)、α-干扰素(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12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IL-17、γ-干扰素(INF-γ)、α-干扰素(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67例(卵巢癌组)、卵巢良性肿物(卵巢囊肿、囊腺瘤等)患者22例(卵巢良性病变组)、健康体检者21名(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12种细胞因子水平。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23年9月1日。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所有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卵巢癌组血清IL-5、IL-8、IL-10、IL-17、TNF-α和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卵巢癌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卵巢良性病变组(P<0.05),其他细胞因子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IL-6阳性率最高(85.1%),其次为IL-10(49.3%)和IL-8(40.3%),其他细胞因子阳性率均<40.0%。在糖类抗原(CA)125和人附睾蛋白4(HE4)阳性的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中,IL-4、TNF-α和IFN-γ阴性率显著高于阳性率(P<0.05)。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为进展期、组织学类型为浆液性、有腹水和有淋巴转移的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辅助性T细胞(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阳性率显著高于Th1型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阳性率(P<0.05)。除不同FIGO分期之间Th1型细胞因子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其他不同临床病例特征的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之间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2、IL-6和IL-10阳性组无进展生存期(PFS)短于相应的阴性组(Log-rankχ^(2)值分别为3.567、4.463、3.997,P值分别为0.046、0.013、0.035),IL-17阳性组PFS长于阴性组(Log-rankχ^(2)=3.659,P=0.043),其他细胞因子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因子检测有助于监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炎症状态和免疫功能,在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卵巢上皮性肿瘤 免疫功能紊乱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在肿瘤患者感染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25
5
作者 胡昊昀 周磊 +2 位作者 高翔 卢仁泉 郭林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在肿瘤感染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并观察其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PC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6例肿瘤发热患者,测定其CRP水平,并按照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感染情况进行分组研究。从其中选取57例进行跟踪,评估CRP在...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在肿瘤感染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并观察其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PC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6例肿瘤发热患者,测定其CRP水平,并按照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感染情况进行分组研究。从其中选取57例进行跟踪,评估CRP在肿瘤发热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结果在206例肿瘤发热患者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组CRP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19.95(57.22,182.62)mg/L,较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组[64.55(26.92,119.25)mg/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组[80.45(42.00,123.35)mg/L]显著升高(P<0.05)。在各类发热的肿瘤患者中,感染组和肿瘤晚期组患者CRP水平高于术后状态组、药物反应组及其他组。在疗效评估方面,治疗无效组CRP水平为101.00(69.50,143.00)mg/L,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10.00(4.00,27.00)mg/L](P<0.05)。在病情监测方面,CRP的变化趋势与PCT基本一致。结论CRP可以作为肿瘤患者感染时的诊断指标,同时也是治疗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肿瘤 感染
下载PDF
网织红细胞计数在肿瘤患者化疗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拥黎 卢仁泉 +1 位作者 周磊 郭林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目的监测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网织红细胞(RET)的变化情况,评估RET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与恢复早期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肿瘤患者化疗均以21 d为1个治疗周期,其中第0天为化疗前,第1~3天采用化学药物治疗,第7~21天为化疗后。采用SYSMEX X... 目的监测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网织红细胞(RET)的变化情况,评估RET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与恢复早期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肿瘤患者化疗均以21 d为1个治疗周期,其中第0天为化疗前,第1~3天采用化学药物治疗,第7~21天为化疗后。采用SYSMEX XE-4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简称XE-4000)检测48例肿瘤患者化疗前、后RET百分比(RET%)的变化,并与传统手工计数进行比较。同时检测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数量。根据第10天RET%升高是否超过25%将48例肿瘤患者分为RET明显升高组(RET%升高≥25%)和RET升高不明显组(RET%升高〈25%),分析2个组外周血RBC、WBC的变化情况。结果 XE-4000 RET%检测结果与手工计数法基本一致。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不同程度的骨髓造血功能抑制,随访显示第7天、第10天外周血RBC、WBC计数和RET%均低于化疗前(P〈0.05);随后,RBC计数随RET%的升高而升高。RET明显升高组第21天的RBC计数结果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而RET升高不明显组第21天RBC计数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RET明显升高组WBC在骨髓恢复期的早期即已升高,但波动范围较大;而RBC则稍晚升高。RET升高不明显组WBC升高时间较晚,RBC基本无变化。结论 RET计数可作为肿瘤患者化疗后反映骨髓抑制或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恶性肿瘤 化学治疗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分析及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祝俊 丁志敏 +4 位作者 马晓路 王砚春 胡昊昀 卢仁泉 郭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27-935,共9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治疗结果与感染病原密切相关,同时血糖对该类患者病情发生、发展亦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BSI时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并探讨合并...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治疗结果与感染病原密切相关,同时血糖对该类患者病情发生、发展亦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BSI时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并探讨合并BSI时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变化趋势及其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434例患恶性肿瘤合并BSI及同时期409例患恶性肿瘤未并发BSI患者的临床特征,统计患者合并BSI病原菌情况、空腹血糖、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指标,并收集患者的随访信息。采用SPSS 26.0、Graphpad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合并BSI最常见病原菌前3位是大肠埃希菌(29.4%)、肺炎克雷伯菌(13.8%)、铜绿假单胞菌(4.8%)。8.5%的患者存在两种及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最终与致死有关菌株100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仍列前3位,分别占21.0%、12.0%和10.0%。生存分析显示两种及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与单一感染相比预后较差(P=0.000)。恶性肿瘤合并BSI患者症状初期空腹血糖水平(中位数为7.39 mmol/L,四分位区间为5.95~9.88 mmol/L)显著高于未发生BSI患者(中位数为5.97 mmol/L,四分位区间为5.25~7.06 mmol/L,P=0.000)。疾病初期空腹血糖水平判定患者发生BS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18,高于经典诊断标志物PCT(AUC=0.708);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AUC=0.76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SI初期空腹血糖水平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HR=3.067,95%CI:1.375~6.838,P=0.000)。此外,BSI初期空腹血糖变化程度越大,患者死亡风险越高(HR=2.150,95%CI:1.125~4.109,P<0.01)。结论:临床怀疑BSI患者应结合病原菌分布使用抗生素,并监测血糖水平以早期了解感染情况,采取干预措施,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血流感染 血清葡萄糖 病原分布特点
下载PDF
出凝血检测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砚春 卢仁泉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4期341-347,共7页
出凝血功能异常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肿瘤细胞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并诱导血小板活化和增多,均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肿瘤患者常表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出凝血功能异常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肿瘤细胞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并诱导血小板活化和增多,均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肿瘤患者常表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缩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增高,呈现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的同时,纤溶系统激活,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升高,两者是纤溶系统常用标志物,计算FDP/D-二聚体比值,可提高诊断血栓或出血的准确率。血小板功能及血小板表面标志物等新型出凝血标志物,可用于评估血小板活化状况。在肿瘤高凝状态和纤溶过程中,血栓新4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lasmin-α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1 complex,t-PAIC)和血栓调节蛋白]可作为恶性肿瘤和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志物。血栓弹力图可同时反映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活性、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展示了凝血与纤溶的整体动态过程。传统凝血6项与血小板计数联检、血栓新4项联合D-二聚体、FDP检测,以及多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在不同肿瘤的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新标志物的发展,出凝血异常检测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凝血检测 肿瘤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COPS5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苗苗 郭林 卢仁泉 《检验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98-102,共5页
光发生因子9复合体第5亚基(COPS5)是一种进化保守的多功能蛋白质,在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基因组不稳定和DNA损伤修复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COPS5可通过抑制负调控蛋白和肿瘤抑制因子(P53、P27等)促进肿瘤发生,并... 光发生因子9复合体第5亚基(COPS5)是一种进化保守的多功能蛋白质,在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基因组不稳定和DNA损伤修复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COPS5可通过抑制负调控蛋白和肿瘤抑制因子(P53、P27等)促进肿瘤发生,并与肿瘤进展及放化疗耐受性密切相关;针对COPS5的小分子抑制剂已被初步应用于临床。在不久的将来,COPS5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在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系统回顾了COPS5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以及COPS5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发生因子9复合体第5亚基 肿瘤 基因组不稳定 DNA损伤修复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抗TP抗体S/CO比值与确证试验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晓峰 江铭磊 +4 位作者 卢仁泉 邹淳缘 龚志赟 沈利 郭林 《检验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185-1189,共5页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筛查试验信号/临界值(S/CO)比值与确证试验阳性的相关性。方法经Abbott i2000 CLIA系统(简称Abbott i2000)或科美东雅Chemclin 600 CLIA系统(简称Chemclin 600)检测...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筛查试验信号/临界值(S/CO)比值与确证试验阳性的相关性。方法经Abbott i2000 CLIA系统(简称Abbott i2000)或科美东雅Chemclin 600 CLIA系统(简称Chemclin 600)检测抗TP抗体S/CO比值≥1.0的血清样本208份,用免疫印迹法(WB)对抗TP抗体筛查试验结果进行确认评价。采用SPSS 19.0软件绘制抗TP抗体S/CO比值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得到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时的S/CO比值;计算各个S/CO比值区间的阳性预测值,得到阳性预测值≥95%的S/CO比值。结果 Abbott i2000或Chemclin 600检测抗TP抗体S/CO比值≥1.0的血清样本208份,WB检测阳性128份,阴性35份,不确定45份,2个CLIA系统与WB的符合率分别为82.2%和82.8%。当Abbott i2000和Chemclin 600抗TP抗体筛查的S/CO比值分别为≥3.0和≥4.0时,阳性预测值≥95%。结论 Abbott i2000和Chemclin 600检测抗TP抗体的S/CO比值分别为1.0~3.0和1.0~4.0的样本应进行WB确证试验,S/CO比值大于上述上限的样本可直接报告抗TP抗体阳性,这样既能减少确证试验的样本数,又可提高检测报告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梅毒螺旋体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免疫印迹法
下载PDF
不同HER-2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杰 郑慧 +1 位作者 卢仁泉 郭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1-206,共6页
背景与目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中的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其表达差异在乳腺癌靶向药物的临床使用中起决定作用。该研究旨在筛选出HER-2不同表达水平的乳腺癌细胞株,... 背景与目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中的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其表达差异在乳腺癌靶向药物的临床使用中起决定作用。该研究旨在筛选出HER-2不同表达水平的乳腺癌细胞株,研究HER-2表达差异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对乳腺癌细胞系SK-BR-3进行克隆纯化,利用德国西门子公司ADVIA Centuar CP系统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HER-2(soluble HER-2,s HER-2)的表达水平,筛选出s HER-2高表达细胞株(大于50.0 ng/m L)、中表达细胞株(15.8~50.0 ng/m L)及低表达细胞株(小于15.8 ng/m L)。通过细胞培养观察以上3种乳腺癌细胞株的形态学变化,并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比较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检测等。结果: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相比,乳腺癌细胞系SK-BR-3表达的s HER-2水平明显增高。其中,s HER-2高表达细胞株的克隆形成率为(51.3±3.4)%,明显高于中表达细胞株[(42.0±3.7)%]和低表达细胞株[(26.7±2.9)%];s HER-2高表达细胞株的迁移率为(50.0%±0.6)%,明显高于s HER-2中表达细胞株[(19.5±3.4)%]和s HER-2低表达细胞株[(13.6±1.0)%];s HER-2高表达细胞株的侵袭能力为(53.5±4.2)%也明显比s HER-2中表达细胞株[(33.2±3.9)%]和低表达细胞株[(28.9±5.4)%]细胞株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s HER-2高表达细胞株具有促增殖、促细胞动力等生物学效应,因此能为临床合理使用乳腺癌靶向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可溶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细胞侵袭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在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14
12
作者 庄亦晖 龚燕 +3 位作者 许晓峰 卢仁泉 高翔 郭林 《检验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633-636,共4页
目的对临床上常用的2种梅毒螺旋体(TP)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进行评价。方法收集350份术前筛查样本,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结果分组(第1组125份样本,为TPPA有反应性;第2组25份样本,为TPPA 1∶80弱反应性;第3组200份样本,为TPP... 目的对临床上常用的2种梅毒螺旋体(TP)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进行评价。方法收集350份术前筛查样本,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结果分组(第1组125份样本,为TPPA有反应性;第2组25份样本,为TPPA 1∶80弱反应性;第3组200份样本,为TPPA阴性),采用免疫层析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平行检测3组样本,结果不一致的样本采用免疫印迹法复核。结果第1组和第2组150份样本中,免疫层析法检出有反应性样本145份,5份未检出,敏感性为96.7%(145/150);CMIA检出有反应性样本150份,敏感性为100.0%(150/150),2种方法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200份样本中,免疫层析法检出弱反应性样本8份,CMIA检出有反应性样本16份。免疫层析法与TPPA有13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不一致,2种方法的一致率为96.3%(337/350);CMIA与TPPA有16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不一致,2种方法的一致率为95.4%(334/350);免疫层析法的特异性为98.5%(192/195),CMIA的特异性为94.4%(184/195),2种方法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层析法和CMIA均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与TPPA一致性较好,可用于临床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免疫印迹法
下载PDF
放射耐受性结肠癌细胞亚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13
作者 冯景璩 肖然 +1 位作者 卢仁泉 郭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89-894,共6页
背景与目的:结肠癌是消化系统的常见肿瘤,放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诱导并筛选具有放射耐受性的结肠癌细胞亚株,为研究结肠癌放射耐受的机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应用梯度递增剂量的γ射线对SW620细胞株进行诱导照射,筛选得到放射耐... 背景与目的:结肠癌是消化系统的常见肿瘤,放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诱导并筛选具有放射耐受性的结肠癌细胞亚株,为研究结肠癌放射耐受的机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应用梯度递增剂量的γ射线对SW620细胞株进行诱导照射,筛选得到放射耐受细胞亚株SW620/R。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和生长情况,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照射的周期及凋亡的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和放射敏感性。结果:通过照射剂量梯度递增的诱导方法,成功建立了SW620/R细胞亚株。SW620/R细胞亚株形态与亲本细胞明显不同,并且在高剂量射线照射后仍能继续生长;鉴定实验显示SW620/R细胞亚株与亲本细胞相比倍增时间明显延长,克隆形成率显著下降;在细胞周期上S期的比例显著上升,并且在照射后未出现周期的阻滞现象,同时发现其自发凋亡率显著下降;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其放射耐受性明显升高。结论:成功建立了放射耐受的细胞亚株SW620/R,经鉴定其放射敏感性显著降低,且两者在增殖、克隆形成率、细胞周期和自发凋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放射耐受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下载PDF
TTK1在卵巢癌铂类耐药中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懿萱 文泽轩 +1 位作者 郭林 卢仁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2-191,共10页
背景与目的:苏氨酸酪氨酸激酶1(threonine tyrosine kinase 1,TTK1)是纺锤体组装检查点的一个组成部分,确保染色体的正确分离,可能是与化疗敏感性相关的潜在目标分子,但TTK1在铂类药物耐药方面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 背景与目的:苏氨酸酪氨酸激酶1(threonine tyrosine kinase 1,TTK1)是纺锤体组装检查点的一个组成部分,确保染色体的正确分离,可能是与化疗敏感性相关的潜在目标分子,但TTK1在铂类药物耐药方面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一。临床上,卵巢癌的化疗方案中常包含铂类药物,但是随着化疗时间延长,患者容易发生铂类药物耐受,影响其治疗进程和预后。因此,有必要寻找与铂类耐药性有关的基因作为卵巢癌治疗的有效靶点。探讨TTK1与卵巢癌铂类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大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TTK1相互作用的基因,进而探索TTK1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并建立耐药机制网络模型。利用GEO芯片分析卵巢癌铂类耐药相关通路。对TTK1敲低的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RNA进行测序,分析TTK1与耐药相关通路之间的关系。结果:TTK1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分化等过程,在染色体分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TK1在耐铂类化疗药物的卵巢癌患者中高表达,RNA测序结果进一步展示了卵巢癌铂类耐药的细胞中与TTK1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TTK1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使卵巢癌产生耐药现象,基于TTK1抑制剂的联合模式治疗卵巢癌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氨酸酪氨酸激酶1 卵巢癌 顺铂
下载PDF
联合凝血功能指标在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高凝状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陆悦 卢仁泉 +1 位作者 张杰 郑慧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8-285,共8页
背景与目的:常规凝血实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CCT)检测所用的血浆仅能够反映某个凝血时间点/段的单一成分,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能够描绘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的整体动态过程的曲线,更能独立完整地反映... 背景与目的:常规凝血实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CCT)检测所用的血浆仅能够反映某个凝血时间点/段的单一成分,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能够描绘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的整体动态过程的曲线,更能独立完整地反映血液的真实状态,可作为凝血功能检测的补充。本研究旨在评估联合凝血功能指标在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高凝状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监测高凝状态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6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的8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再将实验组以是否合并血栓分为未合并血栓组(82例)和合并血栓组(78例)。研究3组对象的TEG[包括凝血反应时间(coagulation reaction time,R)、凝血形成时间(coagulation formation time,K)、血细胞凝块形成速率(blood clot formation rate,Angle)、血栓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和凝血综合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CCT[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的差异。以是否合并血栓作为高凝状态的标准,选择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高凝状态的诊断效能。收集1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基础信息、肿瘤分期和深静脉血栓Autar评估量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编号:050432-4-2108*)。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未合并血栓组的R、TT和PLT均减小(P<0.05),APTT、PT、DD和FDP均增大(P<0.05);合并血栓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合并血栓组相比,合并血栓组的K减小(P<0.05),Angle、MA、CI、Fib、DD和FDP均增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高凝状态评估中,TEG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56,灵敏度为67.5%,特异度为73.8%;CCT检测的AUC为0.691,灵敏度为78.8%,特异度为56.2%;联合检测的AUC为0.840,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7.5%。在危险因素分析中,肿瘤分期、远处转移和Autar评分与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血栓的形成相关(P<0.05),3个危险因素在K、Angle、MA、CI、Fib、DD和FDP中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Angle、MA、CI、Fib、DD和FDP是反映高凝状态的主要指标,TEG与CCT联合检测能更好地反映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的凝血状态。肿瘤分期为Ⅲ~Ⅳ期、有远处转移和Autar评分高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提示可通过监测高危人群的相关凝血指标以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化疗 血栓弹力图 常规凝血实验 血栓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β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素红 胡宏峰 +2 位作者 郑慧 卢仁泉 郭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64-1270,共7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同时分析TNF-β特定基因型与血清TNF-β表达水平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53例为胃癌...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同时分析TNF-β特定基因型与血清TNF-β表达水平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53例为胃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0名为健康对照组。研究前期利用常规PCR扩增检测胃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DNA各30份,经测序鉴定TNF-β多态性位点(rs1041981、rs2229092、rs2229094和rs78613290)的基因型频率;后续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法进一步检测分析TNF-β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NF-β水平,并分析与TNF-β特定基因型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和Fisher检验分析TNF-β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血清TNF-β表达水平差异。结果30例胃癌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测序结果显示,多态性位点rs1041981在胃癌组的基因型分布是CC型16.67%(5/30)、CA型40.00%(12/30)和AA型43.33%(13/30),在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是CC型40.00%(12/30)、CA型43.33%(13/30)和AA型16.67%(5/30),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8,P=0.039);多态性位点rs2229092在2组的基因型为AA、AG和GG,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88,P=0.612);多态性位点rs2229094基因型(TT和TC)和rs78613290基因型(GG和AG)在2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扩大临床样本(胃癌组153例,对照组150例)验证发现,胃癌组位点rs1041981基因型[CC型15.69%(24/153)、CA型54.90%(84/153)、AA型29.4%(45/153)]与对照组[CC型27.33%(41/150)、CA型58.00%(87/150)、AA型14.67%(22/150)]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6,P=0.002),分析不同等位基因频率对于胃癌风险的影响,发现rs1041981的A等位基因发生胃癌的风险相对于C等位基因比值比(OR)为1.701(95%CI 1.235~2.355)。结合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基因表型分析,发现rs1041981的基因型在不同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组别中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s1041981位点AA基因型的胃癌患者其血清TNF-β的表达水平高于CA基因型和CC基因型患者(P均<0.05)。结论TNF-β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41981,C>A)在胃癌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存在差异,rs1041981位点A等位基因增加了胃癌发生的易感性,同时不同基因型胃癌患者其血清TNF-β的表达水平亦不同,AA基因型表达水平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胃癌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性
原文传递
卵巢癌微环境调控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珩 郑慧 卢仁泉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17-323,共7页
卵巢癌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免疫治疗方法已用于卵巢癌的临床治疗,但有效率较低。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免疫抑制因素,提示免疫系统失衡与卵巢癌进展密切相关。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群发挥抑制效应的T细胞亚群,作为维持... 卵巢癌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免疫治疗方法已用于卵巢癌的临床治疗,但有效率较低。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免疫抑制因素,提示免疫系统失衡与卵巢癌进展密切相关。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群发挥抑制效应的T细胞亚群,作为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肿瘤免疫、自身免疫和维持机体免疫稳态的关键。Treg在卵巢癌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介导免疫耐受,影响卵巢癌的进展和预后。文章对卵巢癌微环境调控Treg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卵巢癌 肿瘤微环境 免疫耐受
下载PDF
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在乳腺癌诊断与疗效监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卢仁泉 许晓峰 郭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84-886,共3页
目的评估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M2-PK)在乳腺癌诊断与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检测63例乳腺癌患者、22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4|D名健康对照者血浆TUM2-PK水平,并与糖类抗原15-3(CAl5-3)、癌胚抗原(CEA)测定结果对比... 目的评估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M2-PK)在乳腺癌诊断与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检测63例乳腺癌患者、22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4|D名健康对照者血浆TUM2-PK水平,并与糖类抗原15-3(CAl5-3)、癌胚抗原(CEA)测定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uM2.PK检测乳腺癌的临界值为14.1U/ml,敏感度为46.0%,特异度为86.0%,提示其诊断价值高于CAl5-3(敏感度为42.8%,特异度为85.4%)和CEA(敏感度为36.5%,特异度为90.0%)。乳腺癌患者血浆中TU M2-PK水平(13.3U/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7.2U/ml,U=408.5,P〈0.05)以及乳腺良性疾病患者(11.1U/ml,U=509.0,P〈0.05)。乳腺癌患者血浆TU M2-PK水平及敏感度随着肿瘤分期、分级的升高而升高;淋巴结转移患者TU M2-PK水平(23.3U/ml)显著高于未转移者(10.9U/ml,U=237.0,P〈0.01)。TuM2-PK水平与疗效密切相关,病情恶化或出现转移时TU M2-PK升高,在临床治疗有效时又有所下降;而患者病情稳定时,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结论TU M2-PK测定可提高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是乳腺癌患者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丙酮酸激酶 肿瘤标记 生物学 预后
原文传递
Vitros 350不同稀释液在线性评估中的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喻靓 张煜 +1 位作者 左桂兰 郭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4期1489-1490,1493,共3页
目的比较用不同稀释液稀释血清标本于强生Vitros 350干式生化分析仪上做线性评价实验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取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4个项目的高值血清,检测原倍结果及分别用低值血清、蒸馏... 目的比较用不同稀释液稀释血清标本于强生Vitros 350干式生化分析仪上做线性评价实验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取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4个项目的高值血清,检测原倍结果及分别用低值血清、蒸馏水与生理盐水倍比稀释(最高稀释倍数为1∶32)后的结果,然后进行线性评价和偏差分析。结果根据分析测量范围评价即线性评价,BUN、TBIL、ALT及Cr用3种稀释液稀释进行线性实验均符合AMR评价要求。在偏差分析中,BUN用低值血清稀释偏差值最小;TBIL、ALT和Cr在低稀释倍数时3种稀释液的偏差值无显著性差异,在较高稀释倍数时(>1∶16),低值血清比蒸馏水及生理盐水偏差值小。结论通过干式生化分析仪线性评价发现低值血清作为稀释液稀释标本比蒸馏水及生理盐水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释液 尿素氮 总胆红素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下载PDF
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计数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雨薇 黄啸 +3 位作者 郭林 杨文韬 吴佳文 平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1-246,共6页
背景与目的:中晚期宫颈鳞癌同期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治疗前性价比高的疗效判断方法较有限,该研究拟通过检测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亚群计数及血清鳞癌抗... 背景与目的:中晚期宫颈鳞癌同期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治疗前性价比高的疗效判断方法较有限,该研究拟通过检测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亚群计数及血清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水平,评价两者预测临床疗效的可行性。方法:采集44例ⅡB~ⅣA期宫颈鳞癌患者行CCRT治疗前的外周血标本,分别利用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和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计数及血清SCC-Ag水平。收集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统计检验2个指标对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计数在临床有效组低于无效组[(8.78±2.80)%vs(10.95±2.56)%,P〈0.05],血清SCC-Ag在不同临床疗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这2个指标之间未发现相关性(Spearman’rho=-0.093,P=0.540)。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及血清SCC-Ag最佳界值分别为9.76%与9.50 ng/m L。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计数(OR=1.901,95%CI:1.112~3.219,P=0.017)对CCRT疗效有预测作用,而血清SCC-Ag水平无预测作用(OR=0.998,95%CI:0.001~4.253,P=0.8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为独立的临床疗效预测因子(OR=3.115,95%CI:1.253~7.742,P=0.014)。结论: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计数用于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CCRT临床疗效预测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 同期放化疗 调节性T细胞 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