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六盘水煤田构造煤储层特征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方向 被引量:1
1
作者 邱文慈 桑树勋 +7 位作者 郭志军 韩思杰 周效志 周培明 吴章利 桑国蕴 张斌斌 高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9-966,974,共9页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构造煤的发育制约了煤层气增储上产,通过研究贵州构造煤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适配的勘探开发技术,为提高贵州构造煤储层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煤层力学性质非均质性和构造应力...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构造煤的发育制约了煤层气增储上产,通过研究贵州构造煤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适配的勘探开发技术,为提高贵州构造煤储层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煤层力学性质非均质性和构造应力场不均匀分布的控制下,构造煤分层现象更为普遍。以六盘水煤田大河边向斜11号煤层为例,开展等温吸附、压汞、低温液氮、低温CO_(2)吸附实验,研究了各分层储层物性特征,讨论了厚煤层构造煤分层形成机制及煤层气富集模式,比较了复杂煤体结构厚煤层煤层气适配性勘探开发技术及其适用性。研究表明:(1)大河边向斜11号煤层平均厚度为4.48 m,厚煤层的形成是盆地沉降速率和物源沉积补偿平衡的结果,在后期挤压和推覆构造作用下,11号煤层出现挤压、破碎甚至层间滑动,构造煤分层开始发育,中部分层应力集中且煤岩力学性质偏弱;(2)11号煤层在垂向上发育“三明治”特征,自上而下分别为原生结构煤、糜棱煤和碎裂煤;(3)中部煤储层的微孔比例最高,吸附能力最强,最大吸附量的兰氏体积呈现出中分层(16.55 cm^(3)/g)>下分层(14.69 cm^(3)/g)>上分层(13.96 cm^(3)/g)的规律;(4)研究区11号煤层形成岩性-断层-水力封堵型气藏,针对煤体结构分层特征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的开发技术路线,提出适用性最强的水平井构造煤软分层造穴卸压煤层气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分层 煤层气 厚煤层 储层特征 勘探开发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