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肝药物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孙春玲 董充慧 +2 位作者 高海英 冯婷婷 刘亚楠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6期965-966,共2页
化学药物治疗己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指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而达到治疗目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化疗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1]。本研究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化学治疗后发生Ⅲ级肝功能损伤使用保肝治疗药物... 化学药物治疗己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指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而达到治疗目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化疗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1]。本研究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化学治疗后发生Ⅲ级肝功能损伤使用保肝治疗药物的选择。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019年我院肿瘤科乳腺癌患者应用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治疗4周期后序贯紫杉醇(AC-P)方案化学治疗的女性患者7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药物治疗 化学治疗药物 乳腺癌术后患者 保肝药物 表柔比星 肝功能损伤 保肝治疗 肿瘤科
下载PDF
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辅助对术后转移性胃癌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晓通 杜红梅 《系统医学》 2022年第8期186-189,共4页
目的分析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应用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52例,应用随机抽签方式划分为对照组(26例)与观察组(26例),对照组临床用药为伊立替康,观察组临... 目的分析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应用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52例,应用随机抽签方式划分为对照组(26例)与观察组(26例),对照组临床用药为伊立替康,观察组临床用药为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肿瘤标志物、血清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癌胚抗原、糖链抗原242、基质金属蛋白酶2、脂肪酸合酶、神经纤毛蛋白-1、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46%、(5.09±0.98)ng/mL、(15.12±3.18)IU/mL、(55.69±7.58)ng/mL、(3.84±2.37)mg/L、(10.14±1.41)μg/mL、15.38%,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5,P=0.024;t=7.681,P<0.001;t=4.710,P<0.001;t=2.853,P<0.001;t=3.620,P<0.001;t=7.780,P<0.001;χ^(2)=4.591,P=0.032)。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在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其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肿瘤标志物与血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阿帕替尼 术后转移性胃癌 肿瘤标志物 安全性
下载PDF
吡咯替尼治疗曲妥珠单抗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李晓通 杜红梅 《系统医学》 2022年第9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吡咯替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0月—2021年2月收治的58例曲妥珠单抗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应用多西他赛化...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吡咯替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0月—2021年2月收治的58例曲妥珠单抗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应用多西他赛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观察组应用多西他赛化疗联合吡咯替尼靶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肿瘤标志物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5,P=0.02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A153、CEA及TPS分别为(7.11±1.04)μg/L、(10.21±3.69)U/mL、(14.06±3.12)μg/L,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87、10.962、5.605,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79%)与对照组(34.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85,P>0.05)。结论曲妥珠单抗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吡咯替尼进行治疗,可以提升疾病控制率,有利于优化患者肿瘤标志物指标,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妥珠单抗 耐药 晚期乳腺癌 吡咯替尼 不良反应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4
作者 李晓通 杜红梅 《系统医学》 2022年第11期165-168,共4页
目的分析小细胞肺癌应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并观察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大庆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5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单盲分组方式对患者进行划分组别,名称为参照组(27例)... 目的分析小细胞肺癌应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并观察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大庆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5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单盲分组方式对患者进行划分组别,名称为参照组(27例)与观察组(27例)。参照组应用伊立替康为患者治疗,观察组应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对患者实施治疗。对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效果、血清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控制率为92.59%,客观缓解率为62.96%,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4、6.033,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391.92±103.54)μg/L、多效蛋白为(310.33±34.65)ng/L,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1、6.447,P<0.001)。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的疾病缓解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伊立替康 小细胞肺癌 安全性 疾病缓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