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68篇文章
< 1 2 2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科学系海洋科学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坚红 徐海明 《气象教育与科技》 2006年第3期-,共7页
介绍了依托大气科学学科、专业的品牌效应及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科学新专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根据大气科学系海洋科学专业的主要特色,给出了一些海洋科学专业近期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大气科学专业 海洋科学专业 建设模式 品牌效应
下载PDF
基于地质认识实习建立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地球科学知识构架——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教学研究与实践
2
作者 顾西辉 燕莹莹 +2 位作者 邓琪敏 陈蕾 孔冬冬 《教育进展》 2023年第11期9003-9008,共6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具有浓厚的地质学背景,对建立地球科学知识构架有着更为紧要的内在需求。在秦皇岛基础地质认识实习中,需要根据学生修读的地质类课程情况、大气科学教师的地质知识熟识度和实习路线设计与教学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具有浓厚的地质学背景,对建立地球科学知识构架有着更为紧要的内在需求。在秦皇岛基础地质认识实习中,需要根据学生修读的地质类课程情况、大气科学教师的地质知识熟识度和实习路线设计与教学内容,增加地质专业与大气科学专业学科交叉内容,采用实习前普通地质学知识培训、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方式,从大气–海洋–地质等地球圈层交互作用上构建学生的地球科学知识框架,促进学生对地质学和大气科学基本概念和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系统观和以地质时空思维方式探究大气科学的特征及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地质认识实习 学科交叉 地球系统相互作用
下载PDF
大气科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
3
作者 顾西辉 邓琪敏 +1 位作者 陈蕾 孔冬冬 《创新教育研究》 2023年第10期3297-3303,共7页
大气科学专业教学与科研融合的平台建设尚在完善,大气科学专业“研学融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尚不明晰。就目前大气科学学科的实际情况而言,需要以具体的课程作为案例研究,以点带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研学融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 大气科学专业教学与科研融合的平台建设尚在完善,大气科学专业“研学融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尚不明晰。就目前大气科学学科的实际情况而言,需要以具体的课程作为案例研究,以点带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研学融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建设大气科学专业教学与科研融合的特色品牌课程。气象统计方法是气象气候学三大分析与预报方法之一,也是开展大气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探索大气科学专业“研学融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最佳课程案例。以“研学融合”为导向,按照“文献研读导入→编程技能培养→科学问题聚焦→应用实践演练→案例分析讨论”的路径开发课程文档和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及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研学融合 研讨式教学模式 气象统计方法
下载PDF
一流大学背景下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研 被引量:13
4
作者 祝薇 郭丽青 黎伟标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89,共3页
本文在中山大学教学改革专项基金的支持下,介绍了大气科学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的"雷达气象学"课程创新改革探研情况,拟通过对课程改革建设成果的实践分析,探索分析大气科学学科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在大气科学专业课... 本文在中山大学教学改革专项基金的支持下,介绍了大气科学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的"雷达气象学"课程创新改革探研情况,拟通过对课程改革建设成果的实践分析,探索分析大气科学学科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创新性实验教学、开放性研究以及网络教学环节等平台和教学手段,无论学生还是教者均受益,教学效果远远可超过单纯专业理论教学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大气科学 课程建设
下载PDF
大气科学复合型人才需求和培养措施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德保 王式功 张武 《高等理科教育》 CSSCI 2003年第S2期126-129,共4页
本文分析了大气科学学科发展趋势和特点及现有大气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复合型人才 培养措施
下载PDF
郭晓岚教授对大气科学的杰出贡献——悼念郭晓岚先生逝世 被引量:3
6
作者 钱永甫 陈月娟 +1 位作者 王谦谦 巢纪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5-411,共7页
2006年5月6日我国旅美著名学者郭晓岚因病在芝加哥逝世,享年91岁。文中简要介绍郭晓岚的生平,并根据收集到的郭先生70多篇重要论文,总结了他数十年来在大气科学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介绍了他对大气动力学中的不稳定理论、大气环流形成... 2006年5月6日我国旅美著名学者郭晓岚因病在芝加哥逝世,享年91岁。文中简要介绍郭晓岚的生平,并根据收集到的郭先生70多篇重要论文,总结了他数十年来在大气科学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介绍了他对大气动力学中的不稳定理论、大气环流形成和大尺度热力环流理论、中尺度对流动力学和涡旋动力学理论以及低纬和热带动力学理论等方面的引导性和创新性贡献,还介绍了他的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以及青藏高原等大地形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天气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从该文可以看出郭先生对大气科学研究和教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晓岚 大气动力学 模式物理过程 参数化 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浅论大气科学发展趋势及大气科学人才培养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镭 陈长和 黄建国 《高等理科教育》 1995年第3期28-31,共4页
21世纪的中国既充满着巨大希望,又面临着严峻考验。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一个现代化进程加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新时期。而这个新时期的到来需要以科技发展作基础。地球科学是基础科学之一。大气科学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 21世纪的中国既充满着巨大希望,又面临着严峻考验。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一个现代化进程加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新时期。而这个新时期的到来需要以科技发展作基础。地球科学是基础科学之一。大气科学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一系列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综合性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几代人艰苦努力,不断探索。因此大气科学人才培养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就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大气科学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人才培养 发展趋势 高等理科教育 地球系统 云物理 21世纪 监测与研究 全球变化 地球科学
下载PDF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荻 何云红 +1 位作者 张翔瑞 曹杰 《高等理科教育》 2009年第3期124-127,共4页
文章根据云南大学大气科学专业2004-2007届本科毕业论文的原始材料。利用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手段,分析了云南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结果表明,云南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能达到学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并具有... 文章根据云南大学大气科学专业2004-2007届本科毕业论文的原始材料。利用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手段,分析了云南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结果表明,云南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能达到学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广度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对所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大气科学
下载PDF
科学基金在推动大气科学资料共享服务上取得初步成效 被引量:1
9
作者 罗云峰 周小刚 +2 位作者 何金海 王盘兴 郭品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7-571,共5页
科学资料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基础和科学研究赖以继续发展的物质积累和保障,是无数科学家和整个国家科技成果体系中的重要产出和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国家资源。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科学资料管理和共享体系建设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科技创... 科学资料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基础和科学研究赖以继续发展的物质积累和保障,是无数科学家和整个国家科技成果体系中的重要产出和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国家资源。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科学资料管理和共享体系建设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科技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高低的试金石。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率先在国内试点资助建立了“南京大气资料服务中心”,以推动科学基金大气科学领域资助项目中产生的重要科学资料的管理和“资料共享”。通过近10a的努力,该资料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推动我国大气科学资源、资料的共享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气资料服务中心 进展 简介
下载PDF
面向21世纪大气科学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6
10
作者 温之平 贺海晏 黎伟标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8年第2期38-43,共6页
面向21世纪大气科学教学改革探讨⒇温之平贺海晏黎伟标(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广州510275)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综合性大学大气科学系在地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会得到加强。为了21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 面向21世纪大气科学教学改革探讨⒇温之平贺海晏黎伟标(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广州510275)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综合性大学大气科学系在地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会得到加强。为了21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各校都在努力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教学改革 面向21世纪 应用性人才 计算机应用 教学计划 办学模式 学科建设 全球变化 教学内容
下载PDF
我国大气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必骐 范绍佳 陈毓芬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8年第2期170-174,共5页
我国大气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梁必骐范绍佳陈毓芬(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广州510275)大气科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随着生产和军事的需要而迅速发展,逐步发展成一门较成熟的多学科性质的科学。随着经济发展,社... 我国大气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梁必骐范绍佳陈毓芬(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广州510275)大气科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随着生产和军事的需要而迅速发展,逐步发展成一门较成熟的多学科性质的科学。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大气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广泛和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研究生 培养现状 气象系统 本科生 综合性大学 气象学院 天气动力学 本科专业 毕业生
下载PDF
浑沌理论与大气科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振山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4-32,共9页
文中综合评述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浑沌理论在大学科学中应用的成果及该领域的科研动态.
关键词 浑沌理论 大气科学 大气运动学
下载PDF
大气科学若干前沿热点问题——第56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
13
作者 钟青 李维京 +5 位作者 王会军 谈哲敏 穆穆 朱彤 陈洪滨 邹捍 《科技和产业》 2002年第2期38-40,共3页
在一千年以前,北欧海盗就已通晓大西洋的信风,观测与牛顿力学相结合的低纬信风和季风的系统研究也可以追溯到17世纪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发表以前.如今大气科学早已是成熟的自然科学学科大家族中的一员,日常社会生活中大家已... 在一千年以前,北欧海盗就已通晓大西洋的信风,观测与牛顿力学相结合的低纬信风和季风的系统研究也可以追溯到17世纪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发表以前.如今大气科学早已是成熟的自然科学学科大家族中的一员,日常社会生活中大家已是耳熟目详了广播电视天气预报.但是由于构成影响大气系统的因素众多、复杂,也决定了大气科学不但具有成熟自然科学学科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成长中的复杂的交叉应用基础学科的若干特点,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计算方面都存在众多尚待解决的基本问题.本次论坛就大气科学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气候动力学与气候模拟、环境与生态监测模拟、中尺度气象等四个单元主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发展动力学 气候模拟 中尺度气象
下载PDF
迎接挑战 搞好大气科学教学改革
14
作者 黎伟标 范绍佳 +1 位作者 温之平 梁必骐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8年第2期18-20,共3页
迎接挑战搞好大气科学教学改革⒇黎伟标范绍佳温之平梁必骐(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广州510275)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经济的改革,科技的进步使教育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充满了发展的机遇。在我国经济体制... 迎接挑战搞好大气科学教学改革⒇黎伟标范绍佳温之平梁必骐(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广州510275)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经济的改革,科技的进步使教育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充满了发展的机遇。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大学生毕业分配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教学 教学改革 迎接挑战 气象服务 天气预报 气象部门 中山大学 气象业务 珠江三角洲地区 应用气象学
下载PDF
云南区域夏季风雨季爆发前后大气热源和云量特征
15
作者 郭珊珊 李剑东 +1 位作者 袁俊鹏 冯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1328,共18页
本研究应用2001~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的气象场及卫星反演的降水和云量资料,研究了云南区域夏季风雨季爆发前后大气热源和云量的气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区域的大气热源和云量会受夏季风环流的强烈... 本研究应用2001~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的气象场及卫星反演的降水和云量资料,研究了云南区域夏季风雨季爆发前后大气热源和云量的气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区域的大气热源和云量会受夏季风环流的强烈影响,有着明显的逐月变化。6月受来自孟加拉湾东部的西南气流水汽输送影响,云南季风雨季爆发,大气总热源(特别是降水凝结释放的潜热)和云量较4~5月明显增强,而地表感热和大气辐射冷却作用减小。(2)基于Wang and LinHo(2002)方法计算的2001~2020年期间云南夏季风雨季的平均爆发时间约为第31候,区域大气总热源(潜热)和云量均与降水呈现出高度的时间相关性,而且云南区域大气热源和云量随夏季风雨季的时间变化呈现出与相邻的南亚热带季风区相似的单峰年变化特征。(3)云南夏季风雨季爆发时间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雨季爆发偏早(晚)年的合成结果表明:在偏早年雨季爆发时,来自孟加拉湾东南部的低层西南气流可直达云南区域,该区域上空为辐散气流,有利于区域上升运动,云南区域大气总热源(潜热)和云量明显强于偏晚年;偏晚年同时段的孟加拉湾南支槽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明显偏西,不利于云南区域上升运动和降水。在雨季盛期,偏早和偏晚年的区域降水率接近,偏晚年的区域大气总热源(潜热)和高云量值略高于偏早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夏季风雨季 大气热源 云量
下载PDF
CO_(2)辐射效应与生理效应对气候系统影响异同的模拟研究
16
作者 吴星怡 曹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81,共12页
基于CESM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研究不同CO_(2)浓度变化情景下,在快响应阶段和平衡阶段,CO_(2)通过影响大气辐射传输过程的辐射效应和通过影响植被气孔的生理效应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异同。试验结果表明,在CO_(2)倍增的情况下,CO_(2... 基于CESM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研究不同CO_(2)浓度变化情景下,在快响应阶段和平衡阶段,CO_(2)通过影响大气辐射传输过程的辐射效应和通过影响植被气孔的生理效应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异同。试验结果表明,在CO_(2)倍增的情况下,CO_(2)辐射效应和生理效应都会引起全球地表的增温。辐射效应在两个阶段的地表增温中均起主导作用,而在快响应阶段,生理效应在全球陆表增温中贡献率达到了(27.5±0.9)%。CO_(2)辐射效应和生理效应对全球水循环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在平衡阶段,CO_(2)辐射效应使全球地表蒸散增加(5.2±0.1)%,径流量增加(8.0±0.4)%;而CO_(2)生理效应使全球地表蒸散量下降(3.9±0.1)%,径流量增加(10.1±0.4)%。在快响应阶段,生理效应在蒸散量的变化中占据主导作用。在CO_(2)倍增试验基础上,又进行了大气CO_(2)浓度分别为400×10^(-6)、600×10^(-6)、800×10^(-6)、1000×10^(-6)的模拟试验。随着CO_(2)浓度的增加,受辐射效应影响,地表温度、蒸散量和降水量出现持续增加,但增幅有所放缓;受CO_(2)生理效应影响,地表蒸散量持续减少,下降幅度并未出现明显变化。CO_(2)辐射效应和生理效应的协同作用具有非线性。对于地表温度、降水和蒸散等变量,CO_(2)辐射效应和生理效应共同作用引起的变化与两者单独作用时引起的变化之和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随着CO_(2)浓度的增加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O_(2)辐射效应 植被气孔 CO_(2)生理效应
下载PDF
气候系统预测:基础创新和集成应用
17
作者 王会军 戴永久 +6 位作者 杨崧 李天明 罗京佳 尹志聪 段明铿 周放 张艺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的“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2021年1月—2025年12月)。在该项目执行的前三年,项目团队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1)揭示了气候系统的若干关键变化、驱动力和机制;2)剖析了海-陆-冰-气相互作用对我国重大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3)在气候系统数值模式研发和预测系统集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4)发展了延伸期-S2S-年代际的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了扼要介绍,并针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归因、古今气候环境研究融合、跨时空气候系统变异和极端气候、人工智能与气候科学、年代际预测和风险应对体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 气候预测 极端气候 海-陆-冰-气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基于不同气象数据的山地城市大气环境敏感性评估对比
18
作者 柴素盈 李森 +2 位作者 张星梓 樊雯璇 鲁月华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41-147,共7页
以典型低纬高原山地城市云南省德宏州为例,利用WRF_CALPUFF模型开展大气环境敏感性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敏感区识别,分别采用WRF模拟结果和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模型输入地面气象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基于两种不同数据的评估结果,讨论适... 以典型低纬高原山地城市云南省德宏州为例,利用WRF_CALPUFF模型开展大气环境敏感性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敏感区识别,分别采用WRF模拟结果和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模型输入地面气象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基于两种不同数据的评估结果,讨论适用于山地城市大气环境敏感性评估的数据和方法。结果表明:2种方法模拟计算的扩散指数均能反映出地形差异所致的扩散能力空间差异性,弱扩散区识别均较可靠。气象背景场采用WRF高空模拟数据和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结果可靠,具有基础数据获取较难、技术难度较低、时间成本较低的特点,若能获取站点数据则推荐此法。气象背景场均采用WRF模拟结果的方法,在识别布局敏感区时不确定性较高,主要因地形复杂地区风场模拟不确定性较高所致,但此法具有基础数据获取较容易、技术难度较高、时间成本较高的特点,若采用此法,需提高模拟准确性以保障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敏感性评估 山地城市 布局敏感区 弱扩散区 WRF_CALPUFF模型 德宏州
下载PDF
应用区域地基全球定位系统观测分析北京地区大气总水汽量 被引量:61
19
作者 梁丰 李成才 +2 位作者 王迎春 毛节泰 方宗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6-244,共9页
利用 2 0 0 0年 6月 1日~ 8月 1 1日北京地区地基全球定位系统 (GlobePosition ingSystem)网遥感大气总水汽量试验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北京地区夏季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 ,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与日平均温度、地面水汽压和降水的关系。... 利用 2 0 0 0年 6月 1日~ 8月 1 1日北京地区地基全球定位系统 (GlobePosition ingSystem)网遥感大气总水汽量试验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北京地区夏季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 ,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与日平均温度、地面水汽压和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大气总水汽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 ,对于地理位置基本相近的台站 ,海拔高度的影响比较明显 ,一般情况下高山站的水汽总量低于平原站 ;在晴天 ,地面水汽压与大气总水汽量有较好的相关性 ,而在云雨日 ,由于高低层大气湿度的变化常常不同步 ,用地面水汽压估算的大气总水汽量具有较大的偏差 ;大气总水汽量短时间内的快速增加往往对应有降水过程出现 ,但总水汽量的大小与降水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 ,在降水预报中应综合考虑总水汽量的前期平均水平、短时的增幅和峰值大小等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大气遥感 夏季 日平均温度 地面水汽压 降水量 降水预报
下载PDF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86
20
作者 李春 孙照渤 陈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5-462,共8页
利用 1 90 0— 1 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 1 950— 1 999年 NCEP月平均资料 ,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 :近百年华北... 利用 1 90 0— 1 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 1 950— 1 999年 NCEP月平均资料 ,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 :近百年华北夏季降水经历了 2 0世纪 3 0年代末之前和 40年代末到 70年代末两个多雨期阶段 ,2 0世纪 3 0年代末到 40年代末和 70年代末之后两个少雨期阶段。华北夏季少雨期 ,东亚夏季风偏弱 ,亚洲地区 50 0 h Pa高度场为正距平 ,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南 ,贝加尔湖附近常伴有阻塞高压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华北 降水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夏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