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向架构架表面缺陷的磁粉探伤检测算法研究
1
作者 刘晓东 戴吉 +3 位作者 杨帆 李花 赵兴 卞佳楠 《测控技术》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针对转向架构架磁粉探伤缺陷识别环节人工目测效率低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YOLO-CET(You Only Look Once based on CoTNet-Efficient-Transformer blocks)的探伤图像缺陷自动识别算法,实现对构架表面真伪缺陷的智能识别。以YOLOv5(You Onl... 针对转向架构架磁粉探伤缺陷识别环节人工目测效率低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YOLO-CET(You Only Look Once based on CoTNet-Efficient-Transformer blocks)的探伤图像缺陷自动识别算法,实现对构架表面真伪缺陷的智能识别。以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5)为基础模型,在骨干特征提取网络引入轻量化CoTNet(Contextual Transformer Networks)网络层,实现缺陷特征的多尺度融合与提取。加入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在不增加网络计算量的同时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性。增加一个小尺寸缺陷检测头用于减轻不同尺寸特征带来的尺度方差影响,同时引入视觉自注意力模块,增强小目标缺陷的抓取识别能力。利用自建的构架表面缺陷探伤数据集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YOLOv5相比,所提出的YOLO-CET使检测平均精度提升33.8%,F1-Score提升0.26,浮点运算量仅增加1.5 B,该模型可实现缺陷的自动检测,有效解决背景误判、细小缺陷漏检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架构架 磁粉探伤 缺陷检测 YOLO-CET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基于频域法的B型地铁车体焊接结构振动疲劳研究
2
作者 李晓峰 刘书奇 +1 位作者 韩新利 张岱霖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以B型地铁车车体为研究对象,考虑其满载状态下的运行条件,建立车体-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获得轨道谱激励下车体四个空簧位置处的加速度-时间历程曲线,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将其转换为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曲线(PSD),作为后续疲劳分析的输... 以B型地铁车车体为研究对象,考虑其满载状态下的运行条件,建立车体-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获得轨道谱激励下车体四个空簧位置处的加速度-时间历程曲线,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将其转换为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曲线(PSD),作为后续疲劳分析的输入载荷谱。根据EN1999-1-3:2023中规定的焊接接头形式定义不同的S-N曲线,通过扫频分析得到整车的应力传递函数(FRF),最后结合Dirlik模型和Miner损伤理论对车体进行随机振动疲劳评估。结果表明,在垂向振动载荷作用下,B型地铁车车体疲劳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体 动力学建模 随机振动 疲劳寿命 Dirlik
下载PDF
基于RVRAP的动车组吊装结构随机疲劳寿命研究
3
作者 刘晓雪 刘雨辰 +3 位作者 郭翰飞 张纪丰 程亚军 李娜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44-48,120,共6页
以IEC61373:2010提供的模拟长寿命随机振动加速度谱密度作为激励,利用基于虚拟激励法开发的适用于轨道车辆系统随机振动分析软件(RVRAP)对动车组吊装结构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并与商用分析软件计算的随机应力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以IEC61373:2010提供的模拟长寿命随机振动加速度谱密度作为激励,利用基于虚拟激励法开发的适用于轨道车辆系统随机振动分析软件(RVRAP)对动车组吊装结构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并与商用分析软件计算的随机应力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软件计算得到的结构关键节点随机应力响应的最大误差为12%,并且RVRAP所需时长仅为商用软件的5.4%,大幅减少了计算时间,RVRAP与三区间法的疲劳评估结果一致,证明了RVRAP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吊装结构 随机振动 RVRAP 随机疲劳寿命
下载PDF
动力锂电池热失控热特性与产气研究
4
作者 钱峰 李明海 +1 位作者 王贺武 王娟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8-93,共6页
以储能电站技术中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封压力容器,以外加热的触发方式进行锂电池热失控试验,并在惰性环境下对原位锂电池喷发展开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喷发产气成分,利用理查德里公式计算混合气体可燃极限,总结磷酸... 以储能电站技术中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封压力容器,以外加热的触发方式进行锂电池热失控试验,并在惰性环境下对原位锂电池喷发展开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喷发产气成分,利用理查德里公式计算混合气体可燃极限,总结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温度特性,确定喷发产气主要成分为CO、H2、CO2、CH4、C,H4。结果表明,研究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及产气特性,配合可燃极限计算,能为热灾害防护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对提升储能电站热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热失效 产气分析 气体可燃极限
下载PDF
动车组净水箱吊装结构螺栓疲劳可靠性分析
5
作者 周鸿茹 李永华 +1 位作者 张东旭 纪承沅 《机械与电子》 2025年第2期3-8,共6页
针对基于接触对的非线性接触分析的螺栓疲劳可靠性分析耗时长且易出现不收敛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节点耦合技术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首先,采用节点耦合技术对动车组净水箱吊装结构螺栓建模并计算其第一主应力,通过与基于接触对的非线... 针对基于接触对的非线性接触分析的螺栓疲劳可靠性分析耗时长且易出现不收敛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节点耦合技术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首先,采用节点耦合技术对动车组净水箱吊装结构螺栓建模并计算其第一主应力,通过与基于接触对的非线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节点耦合技术的可行性。其次,基于Miner线性疲劳损伤理论,以螺栓的第一主应力和载荷谱为输入,采用疲劳寿命分析软件FE-SAFE对螺栓进行疲劳寿命分析,确定了螺栓的危险部位。最后,考虑到螺栓在实际应用中工作外载、材料属性及预紧力参数的不确定性,利用概率分析软件NESSUS对螺栓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得到了螺栓疲劳可靠度和各参数的灵敏度指标,为螺栓疲劳可靠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 节点耦合 有限元计算 疲劳寿命 可靠性分析
下载PDF
纤维长度和表面处理对碳纤维层合板胶接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石姗姗 刘子平 +1 位作者 吕航宇 马嘉欣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94-98,共5页
为了改善复合材料接头的制作方式与力学性能,基于Kevlar短纤维增韧胶接接头,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胶接接头的拉伸试验进行观测,得出接头的失效载荷与表面应变分布,研究胶层中的纤维长度与黏接表面的表面处理方式对单搭接胶接接... 为了改善复合材料接头的制作方式与力学性能,基于Kevlar短纤维增韧胶接接头,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胶接接头的拉伸试验进行观测,得出接头的失效载荷与表面应变分布,研究胶层中的纤维长度与黏接表面的表面处理方式对单搭接胶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长度为0~1mm的Kevlar短纤维对胶接接头的增韧效果最好,可以提高胶接接头的失效载荷与伸长量,接头失效载荷提高到7.16kN,接头伸长量提高到3.97mm;表面打磨会使黏接失效更易发生,从而降低胶接接头的黏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接头增强 芳纶纤维 胶接 应变分布
下载PDF
磁悬浮列车升力翼翼型及结构参数对其气动特性影响
7
作者 杜礼明 李永进 +1 位作者 王岩 李建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8-65,共8页
磁悬浮列车加装串列升力翼可以减轻列车的净重并使其能耗有所降低,但在铁路限界和车顶有其他装置的约束下,串列升力翼的布置受到很大限制。为提升升力翼的气动性能,设计了适用于高速磁悬浮列车的6种常用低速大升力翼的翼型,对其气动性... 磁悬浮列车加装串列升力翼可以减轻列车的净重并使其能耗有所降低,但在铁路限界和车顶有其他装置的约束下,串列升力翼的布置受到很大限制。为提升升力翼的气动性能,设计了适用于高速磁悬浮列车的6种常用低速大升力翼的翼型,对其气动性能进行了数值仿真,探讨了翼型对升力、升力系数、升阻比等性能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升力翼展弦比、跟梢比、攻角等结构参数对升力翼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维翼型升阻力随攻角的增大而增大,而升阻比则随攻角的增大而减小;相同工况下翼型NACA BR 63-55-12具有良好的升力和升阻比,攻角为4°时升阻比为18左右,适于用作列车的升力翼翼型;展长取定值时,跟梢比为1、展弦比为3.5的升力翼具有更高升力,当攻角增大到3°时升阻比达到最大值18.8,之后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列车 升力翼 翼型 气动特性 结构参数
下载PDF
基于动/静态力反馈的变振幅模糊控制超声波封接
8
作者 孙屹博 张云翔 +3 位作者 朱建宁 孙杨 邹丽 杨鑫华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8-83,共6页
为提高超声波封接界面熔合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变振幅超声波封接方法。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分别设计了以动/静态力信号为输入、超声波振幅为输出的模糊控制器。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连接器与基底进行了封接试验,在封接初期... 为提高超声波封接界面熔合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变振幅超声波封接方法。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分别设计了以动/静态力信号为输入、超声波振幅为输出的模糊控制器。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连接器与基底进行了封接试验,在封接初期,采用较大振幅加速接触表面的初始熔化并抑制了溢流缺陷,在封接中后期,以较小的振幅实现整个界面融合,以削弱超声空化效应。研究了界面的熔合状况,分析了振幅参数对气泡和溢流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静态力的模糊变振幅控制下的封接质量最好,气泡基本消除,溢流得到有效抑制,提高了熔合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封接 模糊控制 变振幅 动态力 静态力
下载PDF
车轮多边形对轴箱振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张军 赵嘉明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66-71,共6页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车轮多边形对轴箱振动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柔性轮对,并联合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了某型动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以德国轨道谱作为激励,基于柔性轮对的多边形模型,研究了车轮10~20阶多边形对轴箱动力性能的影响,分...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车轮多边形对轴箱振动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柔性轮对,并联合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了某型动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以德国轨道谱作为激励,基于柔性轮对的多边形模型,研究了车轮10~20阶多边形对轴箱动力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轴箱振动加速度及功率谱,得到了车轮多边形与轴箱振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减小轴箱振动的措施。结果表明:车轮多边形导致轴箱产生较强烈的振动,且其振动特性频率与车轮多边形阶次相关,可以通过检测轴箱振动来预测车轮多边形阶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车轮多边形 轴箱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基于SLM成型钛合金多孔结构的设计分析
10
作者 关天民 汪新颖 +1 位作者 郭泽方 翟贇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9-57,共9页
针对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钛合金(TC4)植入假体多为实心假体,其重量过大,同时弹性模量较高容易引起应力遮挡及应力集中等问题,设计了六面体、正八面体、棱形十二面体及衍生十二面体4种变参数钛合金多孔结构,通过SLM技术成型多孔结构验... 针对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钛合金(TC4)植入假体多为实心假体,其重量过大,同时弹性模量较高容易引起应力遮挡及应力集中等问题,设计了六面体、正八面体、棱形十二面体及衍生十二面体4种变参数钛合金多孔结构,通过SLM技术成型多孔结构验证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孔隙率对结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孔隙率越低,其结构整体更趋近于各向同性,越接近仿真所得结果。结合断口观察,4种结构都近似呈45°剪切破坏,属于塑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结构设计 激光选区熔化 等效弹性模量
下载PDF
满载运煤敞车超常低周疲劳刚柔耦合评估新方法
11
作者 靳世英 朴思扬 +3 位作者 聂春戈 张俊林 李向伟 朴明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0-80,共11页
备用传力路径变化不确定性使准静态应变能成为决定平面心盘旁承接口耦合程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既有方法丧失了小位移线弹假设的应用前提。根据这一相关性发现,提出了刚柔耦合疲劳损伤评估新方法。为了攻克散料运输铁路货车刚柔耦合... 备用传力路径变化不确定性使准静态应变能成为决定平面心盘旁承接口耦合程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既有方法丧失了小位移线弹假设的应用前提。根据这一相关性发现,提出了刚柔耦合疲劳损伤评估新方法。为了攻克散料运输铁路货车刚柔耦合仿真难题,采用了实体单元及边界共节点处理技术。在正常AAR5级谱和局部扭曲叠加谱激励输入下满载运煤敞车刚柔耦合仿真分析表明:上旁承运行荷载增大迫使车体结构扭曲产生不高于2 Hz的低频敏感响应。钩缓冲击座附近焊缝疲劳损伤评估结果与现场塑性破坏完全吻合。由于局部刚度不足,短竖梁补强设计也很难奏效。借鉴通用敞车耳板铆接的设计经验,合理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结构补强方案,使满载运煤敞车不会再发生上述塑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载运煤敞车 刚柔耦合仿真技术 模态结构应力恢复 焊缝疲劳损伤评估 超常低周疲劳
下载PDF
基于纵向动力学的重载列车长大坡道牵引力提升方式研究
12
作者 刘博阳 刘文胜 +2 位作者 魏伟 朱绩超 张渊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2-48,共7页
为保障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采用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仿真方法,建立了神12“1+1”C64编组和神12“2+0”C80编组万t重载列车仿真模型,并以列车在神朔铁路真实线路条件下的运行工况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牵引力提升速率对车钩力和列车速... 为保障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采用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仿真方法,建立了神12“1+1”C64编组和神12“2+0”C80编组万t重载列车仿真模型,并以列车在神朔铁路真实线路条件下的运行工况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牵引力提升速率对车钩力和列车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等牵引力水平下,神12“1+1”C64编组列车由于是动力分散布置,其产生的最大拉钩力相较神12“2+0”C80编组大幅降低;牵引力提升速率越快,列车产生的车钩力越大,且车钩力振荡持续时间越长;采用先快后慢的牵引力提升方式,可有效降低列车产生的最大车钩力并减小速度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牵引力 纵向动力学 车钩力 操纵优化
下载PDF
基于更高速动车转向架的电机吊架开裂原因分析
13
作者 方照根 杜伟 +3 位作者 王敏强 朴思扬 聂春戈 朴明伟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84-91,共8页
利用刚柔耦合疲劳损伤评估工具,开展了电机吊架开裂形成机制研究。整备服役提速动车刚柔耦合仿真分析表明:自适应改进设计前期的成果使轮轨匹配回归至合理条件,在λ_(e)=0.10的条件下最高安全速度可达600 km/h;当车速达到或超过500 km/h... 利用刚柔耦合疲劳损伤评估工具,开展了电机吊架开裂形成机制研究。整备服役提速动车刚柔耦合仿真分析表明:自适应改进设计前期的成果使轮轨匹配回归至合理条件,在λ_(e)=0.10的条件下最高安全速度可达600 km/h;当车速达到或超过500 km/h时,电机吊架下摆运动模态共振且伴有其结构扭曲弹性模态振动,相应的焊缝疲劳损伤评估结果与金相分析的层状撕裂结论相吻合。由此可见,车轮自旋损耗与电机吊架应变能有条件构成强相关性影响关系。如不合理的轮轨匹配条件很难避免轮轨有害磨耗,两者均会产生车轮自旋损耗不确定影响,迫使动车转向架产生横向强迫振动响应。牵引电机的间歇或连续抖振现象会使其组合弹性架悬原型产生摇头冗余约束并对吊架焊缝疲劳损伤产生敏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高速动车转向架 电机吊架 刚柔耦合仿真 疲劳损伤评估 冗余约束
下载PDF
基于最佳缝合线的电力设备红外图像拼接算法
14
作者 吴润国 刘晓东 +2 位作者 费继友 赵兴 姚梦涛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62-170,共9页
针对变电站电力设备红外图像普遍模糊且信噪比低,拼接过程中易出现明显拼接痕迹或重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OI和改进最佳缝合线的变电站设备红外图像拼接方法。首先,划分待拼接两图相邻的50%区域作为ROI,提高特征点提取以及匹配的精度... 针对变电站电力设备红外图像普遍模糊且信噪比低,拼接过程中易出现明显拼接痕迹或重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OI和改进最佳缝合线的变电站设备红外图像拼接方法。首先,划分待拼接两图相邻的50%区域作为ROI,提高特征点提取以及匹配的精度和效率;然后,通过引入均值化余弦相似度改进最佳缝合线的能量差异函数,使最佳缝合线能够精准穿越重叠区域能量差异最小的位置。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分别对比Autostitch、ICE和Autopano Giga三款图像拼接软件和本文的基于ROI和改进最佳缝合线图像拼接算法的图像拼接效果,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提高图像拼接整体过程的效率,有效减少拼接痕迹和重影现象,可实现较高质量的电力设备红外图像拼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图像拼接 ROI 最佳缝合线 能量差异函数 均值化余弦相似度
原文传递
平车+LNG罐箱液固耦合模态仿真及试验研究
15
作者 赵春雷 谢素明 +2 位作者 赵尚超 李向伟 张岱霖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6,98,共7页
为了解决液固耦合模态问题,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应用液体单元法、声固耦合法和附加质量法建立小型液体罐箱的液固耦合模型。模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这三种仿真方法的准确性和工程适用性。此外,以平车+LNG罐箱为研究... 为了解决液固耦合模态问题,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应用液体单元法、声固耦合法和附加质量法建立小型液体罐箱的液固耦合模型。模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这三种仿真方法的准确性和工程适用性。此外,以平车+LNG罐箱为研究对象,在考虑液体可压缩性和液面晃动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声学单元和薄膜单元对液体进行建模,并将模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可知声固耦合法更适合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中的液固耦合模态和液体晃动模态特性,适合应用在车辆结构设计后期模型的精细化分析阶段。LNG罐箱的工程案例展示了仿真计算方法与试验测试方法的互补性,共同为结构设计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罐箱 液固耦合 模态分析 模态试验
下载PDF
小子样条件下镁合金焊接接头疲劳评估方法研究
16
作者 刘波 王悦东 +2 位作者 赖泰鸿 高树乾 张雪丽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92-98,共7页
以小子样条件下镁合金焊接接头的疲劳试验数据为基础,基于样本信息聚集原理提出分阶段信息聚集方法,与最小二乘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小子样条件下镁合金焊接接头疲劳寿命评估模型。首先,利用样本信息聚集原理将数据样本的容量扩大,并统计... 以小子样条件下镁合金焊接接头的疲劳试验数据为基础,基于样本信息聚集原理提出分阶段信息聚集方法,与最小二乘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小子样条件下镁合金焊接接头疲劳寿命评估模型。首先,利用样本信息聚集原理将数据样本的容量扩大,并统计分布特征;其次,对镁合金焊接接头进行高周疲劳试验,得到小子样条件下的疲劳寿命试验数据;最后,通过改进前和改进后的样本信息聚集方法与最小二乘法结合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对比。结果表明:分阶段样本信息聚集方法结合最小二乘法得到的p-S-N曲线疲劳寿命评估模型的样本数据具有分散性更小的特征,拟合优度更好,可以确保小子样数据的拟合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最小二乘法 小子样 样本信息聚集原理 疲劳评估模型
下载PDF
神朔铁路万t组合列车车钩力研究及操纵优化
17
作者 付强 刘博阳 +3 位作者 朱绩超 魏伟 张渊 张军 《机械》 2024年第9期53-60,共8页
神朔铁路有大量长大坡道和起伏坡道,在开行新编组列车时需系统全面的了解其列车纵向动力学特点,为制定和优化操纵办法、保障行车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采用基于空气流动理论和多刚体动力学的仿真方法,依据试验列车运行监控记录... 神朔铁路有大量长大坡道和起伏坡道,在开行新编组列车时需系统全面的了解其列车纵向动力学特点,为制定和优化操纵办法、保障行车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采用基于空气流动理论和多刚体动力学的仿真方法,依据试验列车运行监控记录数据再现真实列车运行工况,分析了列车运行时的车钩力特点和较大车钩力成因,研究了列车通过凸形坡时的操纵优化办法。结果表明:该编组列车运行时的最大拉钩力和最大压钩力均产生于从控机车附近,且产生的最大拉钩力大于最大压钩力,列车的最大拉钩力是在凸形坡和机车牵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在通过凸形坡时,采用“动能闯坡法”可有效降低列车的拉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仿真分析 车钩力 操纵优化
下载PDF
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设备舱支架抗疲劳优化
18
作者 邱广宇 张志超 史少聪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38-42,91,共6页
将疲劳累积损伤引入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中,在结构轻量化的同时考虑了结构的疲劳设计问题。以动车组设备舱支架为研究对象,利用BS EN 12663-1:2010+A1:2014标准施加载荷对其进行静强度分析,根据BS 7608:2014+A1:2015标准对危险位置进行... 将疲劳累积损伤引入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中,在结构轻量化的同时考虑了结构的疲劳设计问题。以动车组设备舱支架为研究对象,利用BS EN 12663-1:2010+A1:2014标准施加载荷对其进行静强度分析,根据BS 7608:2014+A1:2015标准对危险位置进行疲劳分析,并以各工况下最大Mises应力和危险焊缝位置的累积损伤为约束、支架质量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采用Isight软件将有限元模型参数化,以型材的厚度为设计变量并对其进行试验设计,建立焊缝的累积损伤和Mises应力的Kriging代理模型,通过优化求解,该结构质量减轻了4.98%,为其轻量化和抗疲劳协同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备舱支架 疲劳累积损伤 Kriging代理模型 轻量化设计
下载PDF
某地铁通风系统送风风道内流场仿真及结构改进
19
作者 毕菲菲 宫鹏超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34-37,共4页
为了提高地铁通风系统送风风道出风均匀性,改善乘客的乘车舒适性及空气质量,采用CFD仿真软件Fluent对地铁送风风道内气流组织分布特点及出风均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结构下风道内局部涡旋明显,出风均匀性较差。对高、矮风道送风... 为了提高地铁通风系统送风风道出风均匀性,改善乘客的乘车舒适性及空气质量,采用CFD仿真软件Fluent对地铁送风风道内气流组织分布特点及出风均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结构下风道内局部涡旋明显,出风均匀性较差。对高、矮风道送风量及在风道内部设置导流板,使出风均匀性提高约60.4%,并通过调整导流板的位置及尺寸,进一步改善低风道的出风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道 气流组织分布 出风均匀性
下载PDF
热流固耦合下某航空叶片变形机理仿真分析
20
作者 亢顺德 杜礼明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8,共9页
为了研究热流固耦合作用下航空叶片的变形机理,通过建立精细的单向与双向热流固耦合模型,对叶片在不同环境温度(进口总温)下的变形规律和变形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热流固耦合作用对叶片的变形具有显著影响,温度和压力是主要影... 为了研究热流固耦合作用下航空叶片的变形机理,通过建立精细的单向与双向热流固耦合模型,对叶片在不同环境温度(进口总温)下的变形规律和变形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热流固耦合作用对叶片的变形具有显著影响,温度和压力是主要影响因素;在双向热流固耦合时,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叶片的最大变形从293 K时的0.477 0 mm增大到1 573 K时的2.105 1 mm;当环境温度为293 K时,双向耦合叶片的应力应变主要集中在叶片根部,且在叶片前缘和后缘出现最大等效应力820.21 MPa以及最大等效弹性应变0.005 6;在环境温度为293 K时,单向和双向热流固耦合叶片最大变形分别为0.397 6和0.477 0 mm,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795.53和820.21 MPa,单向耦合叶片最大变形和最大等效应力相对于双向耦合的偏差分别为16.64%和-3.01%;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单向和双向热流固耦合叶片最大变形的差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叶片 单向热流固耦合 双向热流固耦合 变形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