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染性和寄生虫性皮肤病的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 被引量:20
1
作者 林景荣 邹先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皮肤镜是一种非侵袭性在体诊断技术,初用于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后又广泛应用于多种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共识分别从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寄生虫性皮肤病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几种常见感... 皮肤镜是一种非侵袭性在体诊断技术,初用于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后又广泛应用于多种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共识分别从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寄生虫性皮肤病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几种常见感染性和寄生虫性皮肤病的皮肤镜表现.提供部分感染性和寄生虫性皮肤病的皮肤镜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寄生虫性皮肤病 诊断技术 皮肤镜 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专家 色素性皮肤病
下载PDF
常见深部真菌凝集素标记病原学诊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晓明 林熙然 +1 位作者 孙亦新 郭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3-74,共2页
目的探索深部真菌病组织内病原菌检查的新方法。方法应用生物素卵白素过氧化酶法(ABC)研究17种深部真菌(包括培养中真菌及小鼠实验性感染皮肤及内脏组织内真菌)与14种凝集素的结合形式。结果17种真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稳... 目的探索深部真菌病组织内病原菌检查的新方法。方法应用生物素卵白素过氧化酶法(ABC)研究17种深部真菌(包括培养中真菌及小鼠实验性感染皮肤及内脏组织内真菌)与14种凝集素的结合形式。结果17种真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稳定。绝大多数真菌的凝集素结合形式呈属间区别,少数亦见种间区别。结论为利用凝集素组织化学鉴定组织内病原菌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真菌 凝集素 病原学诊断 真菌病
下载PDF
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明姬 朴永君 姜日花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97-399,共3页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SPC)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探讨其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从经SPC处理和未处理的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抽提总RNA,制备cDNA芯片探针,与基因芯片进行杂...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SPC)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探讨其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从经SPC处理和未处理的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抽提总RNA,制备cDNA芯片探针,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扫描仪扫描芯片,扫描信号用GenPix pro3.0软件分析,利用CLASTER操作系统分析结果,TREEVIEW操作系统显示其结果,查阅SOURCE功能数据库进行每个基因的功能分析。结果基因芯片的8096个基因中有意义的信号位点为194个,按功能分为11类,表达增加1倍以上的基因为52个,表达减少50%以下的基因为49个,其中表达水平最高的基因为CTGF,其次为CYR61,IL-6等,均与创伤愈合有关。结论SPC可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使成纤维细胞分泌一系列与皮肤创伤愈合有关的细胞因子,调控其增殖,从而促进创伤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 成纤维细胞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浩 谭雪晶 +2 位作者 韩世新 张振颖 刘晓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43-744,746,共3页
患者女,32岁。咽部疼痛2个半月,周身皮疹2个月。头皮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的脱发斑。面部潮红,眼睑及耳轮暗紫红色斑片,有表皮剥脱、痂屑。双眼结膜充血,分泌物较多。口腔黏膜糜烂、口唇血痂。躯干部散在分布米粒至指甲大多形红斑样皮疹,... 患者女,32岁。咽部疼痛2个半月,周身皮疹2个月。头皮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的脱发斑。面部潮红,眼睑及耳轮暗紫红色斑片,有表皮剥脱、痂屑。双眼结膜充血,分泌物较多。口腔黏膜糜烂、口唇血痂。躯干部散在分布米粒至指甲大多形红斑样皮疹,部分皮疹中央有水疱,尼氏征(+)。手足背角化性丘疹、斑块,掌跖角化过度。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内棘层松解,基底细胞层上裂隙形成,可见单个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浅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IgG,C3表皮下部细胞间网状沉积。胸部CT示:左后纵膈富血供占位,考虑血管源性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瘤(透明血管型)。诊断:副肿瘤性天疱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副肿瘤性
下载PDF
蜱叮咬5例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史航 朴永君 +1 位作者 刘晓明 高明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12期923-924,共2页
蜱叮咬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昆虫引起的皮肤病,2005—2008年,我科共诊治5例蜱叮咬患者,现将诊治经过回顾如下.
关键词 蜱叮咬 治疗 皮肤病 诊治
下载PDF
复方对氨基苯甲酸酊治疗多形性日光疹及黄褐斑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明阳 傅力 +1 位作者 林熙然 刁彦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28,共2页
临床资料35例丘疹型多形性日光疹中治疗组22例,男4例,女18例,年龄16~48岁。对照组13例,男2例,女11例,年龄20~27岁。44例黄褐斑中治疗组29例,男1例,女28例,年龄31~42岁。对照组15例,男2... 临床资料35例丘疹型多形性日光疹中治疗组22例,男4例,女18例,年龄16~48岁。对照组13例,男2例,女11例,年龄20~27岁。44例黄褐斑中治疗组29例,男1例,女28例,年龄31~42岁。对照组15例,男2例,女13例,年龄17~38岁。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氨基苯甲酸酊 治疗 多形性日光疹 黄褐斑
下载PDF
新的喜树碱类化合物—喜树异碱抑制鳞癌细胞增殖及对其细胞周期影响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李珺莹 刘晓明 +1 位作者 安利佳 林熙然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喜树碱类化合物——喜树异碱对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喜树异碱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有效浓度范围;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喜树异碱对Tca8113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喜树碱类化合物——喜树异碱对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喜树异碱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有效浓度范围;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喜树异碱对Tca8113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喜树异碱在试验浓度内对Tca8113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可将Tca8113细胞阻滞于S期,并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提示该新的喜树碱类化合物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并影响细胞周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树异碱 鳞癌细胞 细胞周期
下载PDF
色素失禁症1例
8
作者 付瑶 高明阳 +1 位作者 李峥 易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5期348-348,共1页
关键词 色素失禁症 褐色色素沉着斑 体格检查 足月剖腹产 临床资料 正常皮肤 母乳喂养 近亲结婚
下载PDF
连续性肢端皮炎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婷 卢泳虹 +2 位作者 韩世新 宋智琦 朴永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4-176,共3页
1病历摘要患者男,63岁。双手指末端出现红斑及脓疱4个月,加重并蔓延全身1个月,于2016年12月12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4个月前患者右手第五指末端无明显诱因出现红斑,其上群集粟粒大脓疱,伴脓性渗出,无疼痛及瘙痒,后双手拇指末端均出现类... 1病历摘要患者男,63岁。双手指末端出现红斑及脓疱4个月,加重并蔓延全身1个月,于2016年12月12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4个月前患者右手第五指末端无明显诱因出现红斑,其上群集粟粒大脓疱,伴脓性渗出,无疼痛及瘙痒,后双手拇指末端均出现类似新发皮损。1个月前患者行右拇指拔甲治疗,后病情加重,患指原发皮损向近心端逐渐蔓延至中段,左手拇指、右手第五指指甲脱落,右侧腕部、左侧髋部、背部、右下肢散在出现绿豆大小类似皮损,后皮损逐渐增大为鹤鹑蛋大。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银屑病及类似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肢端皮炎 阿维A PUVA
原文传递
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乔 刘维达 +1 位作者 杨国玲 李朝军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探讨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其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犤5'-AACTTAAAGGAATTGACGGAAG-3'犦与ITS4犤5'-TCCTCCGCTTATTG... 目的探讨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其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犤5'-AACTTAAAGGAATTGACGGAAG-3'犦与ITS4犤5'-TCCTCCGCTTATTGATATGC-3'犦为引物,以红色毛癣菌的标准菌株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出其rDNA部分18S区、ITSⅠ区、5.8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用随机引物法将探针标记32P,用EcoRⅠ酶切基因组DNA,采用DNA印迹的标准流程将酶切的基因组DNA与探针杂交;显示的不同带型,以此作为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的依据。结果所试49株红色毛癣菌(南京21株、大连26株、北京2株)分为20型(A-T型),其中A-C型占48.98%。南京株绝大多数为3条带,大连株大部分为4条带。结论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基因组分型敏感性强、分辨力高;南京与大连两地区红色毛癣菌DNA分型具有明显差异。DNA分型对红色毛癣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疗效的判定以及指导用药均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印迹杂交法 毛癣菌感染 探针法 红色毛癣菌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