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悬浮颗粒物特征的初步研究
1
作者 屈佳乐 姜玉声 +6 位作者 李冰玉 水利侠 李欣宇 张冰倩 刘心怡 刘泽群 王函 《海洋科学前沿》 2025年第1期37-49,共13页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悬浮颗粒物的产生及发展规律,本试验对养殖过程中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以及曝气量和曝气方式对悬浮颗粒物数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减少在养殖过程中悬浮颗粒物对水质的影响,解决浓度过高而降低凡纳滨对虾的成...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悬浮颗粒物的产生及发展规律,本试验对养殖过程中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以及曝气量和曝气方式对悬浮颗粒物数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减少在养殖过程中悬浮颗粒物对水质的影响,解决浓度过高而降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从而影响养殖效益的问题。在室内水温26℃~28℃,盐度为30的条件下,进行了3个试验,1) 投放30尾凡纳滨对虾仔虾(A1)、不投放凡纳滨对虾(B1);2) 均采用气石曝气的条件下,曝气量8 ml/s (A2)、16 ml/s (B2)、24 ml/s (C2)、32 ml/s (D2);3) 曝气量均为24 ml/s的条件下,气石曝气(A3)、微孔纳米管曝气(B3)、文丘里射流器曝气(C3)。试验时间均为30 d,结果表明:在实验过程中A1、B1两组悬浮颗粒物、溶解氧(DO)、总氨氮(TAN)和亚硝酸氮()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 浓度最大值分别为(667.3 ± 16.7) mg/L、(1.18 ± 0.08) mg/L和(0.52 ± 0.04) mg/L,DO最小值为(4.76 ± 0.08) mg/L;试验结束时C2组的悬浮颗粒物、TAN和浓度均显著低于A1组(P 浓度均显著低于C3组(P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law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 the aquaculture water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this experiment studied the main source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 the aquaculture proces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aeration rate and aeration method on the number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aiming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on water quality in the aquaculture process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at high concentration reduces the survival rat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and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breed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door water temperature of 26˚C~28˚C and salinity of 30, thre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1) Put 30 Litopenaeus vannamei in the tank (A1) and not with Litopenaeus vannamei (B1);2)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eration of air stone, the aeration volume is 8 ml/s (A2), 16 ml/s (B2), 24 ml/s (C2) and 32 ml/s (D2);3)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aeration volume is 24 ml/s, aerated by gas stone (A3), aeration of microporous nanotubes (B3), and aeration of Venturi jet (C3). The test time was 30 day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dissolved oxygen (DO), 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 and nitrite nitrogen () between the A1 and B1 groups during the experiment (P in the A1 group in the later stage of cultivation were (667.3 ± 16.7) mg/L, (1.18 ± 0.08) mg/L and (0.52 ± 0.04) mg/L, respectively, and the minimum DO was (4.76 ± 0.08) mg/L.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concentration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TAN and in the C2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A1 group (P in group B3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C3 (P Litopenaeus vannamei, and the selection of 24 mg/L aeration capacity and microporous nanotubes as aeration equipment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gene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ontrol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shrimp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悬浮颗粒物 曝气量 曝气方式
下载PDF
翅碱蓬处理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效果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杜世瀛 姜玉声 +4 位作者 黄姝 张冰倩 窦海琪 常尚龙 吴元浩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175-181,共7页
为研究耐盐碱植物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选择初始株高为(6.83±0.35)cm,株径为(2.12±0.13)mm的翅碱蓬,分别以0株/m^(2)(对照组,A组)、40株/m^(2)(处理组,B组)、80株/m^(2)(处理组,C组)和120株/m^(2)... 为研究耐盐碱植物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选择初始株高为(6.83±0.35)cm,株径为(2.12±0.13)mm的翅碱蓬,分别以0株/m^(2)(对照组,A组)、40株/m^(2)(处理组,B组)、80株/m^(2)(处理组,C组)和120株/m^(2)(处理组,D组)的种植密度,在静水状态下进行了为期30 d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处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A组水体盐度下降幅度(56.17%)最小,C组水体盐度下降幅度(79.74%)最大。各处理组水体pH呈先波动上升后下降趋势,至试验结束时,B组、C组、D组水体pH显著高于A组(P<0.05);养殖尾水中溶解氧(DO)含量随着翅碱蓬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增加翅碱蓬种植密度对降低养殖尾水中总氨氮、亚硝酸氮(NO_(2)^(-)-N)、硝酸氮(NO_(3)^(-)-N)和活性磷(PO_(4)^(3-)-P)含量具有显著效果,而化学需氧量(COD)下降不明显。试验结果表明,翅碱蓬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具有一定净化作用,合理增加翅碱蓬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碱蓬 凡纳滨对虾 养殖尾水 净化
下载PDF
生食牡蛎从离水到餐桌的安全与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
3
作者 李漫 王卓琳 +5 位作者 刘泽鹏 赵慧 卢航 姜玉声 袁春红 田元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3,共8页
生食牡蛎的安全与质量是影响其销售价格的关键要素。本文首先回顾了各国关于生食牡蛎的安全质量管理现状,并从食用安全性、活力状态、风味质量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然后从流通链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养殖、捕捞、清洗、净化、运输、销售等关... 生食牡蛎的安全与质量是影响其销售价格的关键要素。本文首先回顾了各国关于生食牡蛎的安全质量管理现状,并从食用安全性、活力状态、风味质量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然后从流通链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养殖、捕捞、清洗、净化、运输、销售等关键节点对生食牡蛎品质的影响。牡蛎从养殖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受到多重安全危害因子的影响,对其食用安全性造成潜在威胁,其中主要包括贝类毒素、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病毒等,通过规范的养殖和流通管理可消除这些危害。此外,从离水到餐桌,牡蛎暴露于一系列可能引发应激反应的环境压力源(干露、温度、氧气、密度等),导致活力状态和风味品质下降严重,也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由于胁迫方式、胁迫强度、持续时间等差异,不同节点上相同或不同的应激源的影响非常复杂。快速准确的活力评价是进行流通中质量管理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牡蛎流通过程中遭遇多重胁迫时,其代谢与活力的关联,以及代谢物对风味特性的影响,为生食牡蛎进行精准的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生鲜 食用 安全 质量 标准 离水到餐桌
原文传递
菲律宾蛤仔肌原纤维蛋白热变性与闭壳肌脱壳的关联性
4
作者 支慧敏 李杨 +5 位作者 王薇 董涵玉 卢航 赵慧 姜玉声 田元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6-55,共10页
为了探讨菲律宾蛤仔热处理后闭壳肌脱壳与肌原纤维蛋白热变性的关联,实验首先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闭壳肌蛋白的热变性规律,然后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加热对闭壳肌微观结构的影响,以Ca^(2+)-ATPase活性、盐溶解度... 为了探讨菲律宾蛤仔热处理后闭壳肌脱壳与肌原纤维蛋白热变性的关联,实验首先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闭壳肌蛋白的热变性规律,然后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加热对闭壳肌微观结构的影响,以Ca^(2+)-ATPase活性、盐溶解度、SDSPAGE为指标研究了肌原纤维蛋白的热变性规律。新鲜的闭壳肌DSC结果显示,在50、60和78℃时共有3个吸收峰,闭壳肌在50和80℃加热5 min后对应的吸收峰消失,可能分别对应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发生了热变性。菲律宾蛤仔在沸水浴加热处理后,闭壳肌纤维呈现横向聚集和纵向收缩,由于收缩程度不同导致闭壳肌和外壳出现不同程度分离状态。肌原纤维蛋白加热处理(0.5 mol/L NaCl,45℃,5 min)后,Ca^(2+)-ATPase活性和盐溶解度快速下降,表明肌球蛋白发生了热变性。此外,肌动蛋白在变性前对肌球蛋白具有非常明显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使肌原纤维蛋白中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副肌球蛋白同时变性,有利于脱壳的发生。本研究可为菲律宾蛤仔后续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热处理 微观结构 肌原纤维蛋白
原文传递
低盐度下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毒性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
作者 王澳林 姜玉声 +3 位作者 邢燕露 王成杰 焦宁 孙娜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116-122,共7页
为探究低盐度条件下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急性毒性及其氧化应激的影响,在盐度为1的水体中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测定质量浓度4 mg/L和8 mg/L的亚硝酸盐暴露和换水恢复期间凡纳滨对虾的抗氧化指标,记录恢复24 h后对... 为探究低盐度条件下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急性毒性及其氧化应激的影响,在盐度为1的水体中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测定质量浓度4 mg/L和8 mg/L的亚硝酸盐暴露和换水恢复期间凡纳滨对虾的抗氧化指标,记录恢复24 h后对虾的存活率、蜕壳率、摄食时间。结果显示,当盐度为1时,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 50)分别为15.96、9.97、7.54和5.25 mg/L,安全浓度(SC)为0.53 mg/L。经不同质量浓度亚硝酸盐胁迫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显著高于0 h时(P<0.05);暴露3、6 h后,8 mg/L组的肝胰腺SOD活性显著高于4 mg/L组(P<0.05)。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升高,暴露3、6 h后,8 mg/L组GSH-Px的活性均显著高于4 mg/L组(P<0.05);血淋巴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4 mg/L组在6、24 h时的CAT活性显著低于0 h时(P<0.05),肝胰腺CAT活性则呈现波动,24 h后试验组CAT活性显著高于0 h时(P<0.05),暴露24 h后,8 mg/L组的CAT活性显著高于4 mg/L组(P<0.05)。将试验虾转至不添加亚硝酸盐的养殖用水中恢复24 h后,其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仍显著高于0 h时(P<0.05),其中8 mg/L组MDA含量显著高于4 mg/L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2个试验组对虾(F24)存活率下降,蜕壳率显著升高(P<0.05),摄食时间显著延长(P<0.05),其中8 mg/L组存活率显著低于4 mg/L组(P<0.05),而其摄食时间显著长于4 mg/L组(P<0.05)。结果表明,在低盐度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毒性较强,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盐 凡纳滨对虾 低盐度 毒性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