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端油藏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海霞 孟祥娟 +5 位作者 袁泽波 王鹏 陈德飞 陈箐 程昉 赵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7,共6页
文章通过对哈得油田超高温、超高盐油藏油水样品中微生物种类多样性和优势菌群的研究,考察极端油藏内源微生物的分布特征,探讨生物采油技术在超高温、超高盐油藏条件下的应用可行性。采集哈得油田HD1-1H、HD1-9H、HD1-15H、HD1-21H和HD1... 文章通过对哈得油田超高温、超高盐油藏油水样品中微生物种类多样性和优势菌群的研究,考察极端油藏内源微生物的分布特征,探讨生物采油技术在超高温、超高盐油藏条件下的应用可行性。采集哈得油田HD1-1H、HD1-9H、HD1-15H、HD1-21H和HD1-23H 5组水平井油水样,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油水样品内微生物的16S rDNA V3-V4变异区序列,应用QIIME软件整理和统计样本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分析物种的丰度、分布和多样性,以及不同井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度的差异。哈得油水样中内源微生物资源丰富,5组油水样属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分别为196、199、184、212和220,微生物在分类种类和所占比例上具有显著差异。优势菌群中有多种明确的采油功能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乳球菌属等。该研究明确了哈德油田具有较丰富的微生物采油物质基础,丰富了对超高温、超高盐极端油藏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拓展了生物采油技术在极端油藏中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得油田 极端油藏 第二代测序技术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生物采油技术
原文传递
辽河油田油泥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功能菌种筛选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箐 程昉 +4 位作者 宋晓峰 林佳伟 董洋 何炜 赵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11,共7页
分析辽河油田某区块不同来源油泥中微生物种类多样性、优势菌群和分布特征,探讨功能微生物在含油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应用可行性。采集辽河油田某区块3个油泥样品,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油泥样品内微生物的16SrDN... 分析辽河油田某区块不同来源油泥中微生物种类多样性、优势菌群和分布特征,探讨功能微生物在含油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应用可行性。采集辽河油田某区块3个油泥样品,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油泥样品内微生物的16SrDNA V3-V4可变区序列,整理和统计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分析微生物的丰度、分布和多样性,以及不同位置油泥微生物多样性丰度的差异。结果表明:辽河油田某区块油泥中3组样品属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分别为51、135和213,不同来源样品中微生物种类及所占比例差异显著;优势菌群中含有多种已报道可作用原油的功能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诺卡氏土壤菌属(Nocardiopsis)等;从油泥中筛选的菌株LH-03发酵液表面张力为29.3mN/m,对煤油和液体石蜡乳化层高度分别为6.1和5.7cm,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Pseudomonas aeruginosa CB-01复配使用,油泥降解实验除油率达到51.9%,石蜡降解率达到38.9%,填砂管驱油实验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2.7%。辽河油田油泥含有较丰富的微生物修复物质基础,具备通过生物刺激和强化技术实现原位生物修复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油泥 第二代测序技术 微生物多样性 功能菌种筛选
下载PDF
生物技术在老化油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孟祥娟 陈德飞 +3 位作者 曹献平 徐海霞 陈箐 赵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06-2411,共6页
随着国内各主力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联合站和储油罐中产生的老化油大幅增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且增加了集输系统的运行负担,还成为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本文基于国内外老化油处理的技术现状及矿场实践,从乳状液和油泥两种形态... 随着国内各主力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联合站和储油罐中产生的老化油大幅增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且增加了集输系统的运行负担,还成为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本文基于国内外老化油处理的技术现状及矿场实践,从乳状液和油泥两种形态的老化油处理入手,归纳了老化油常用的处理工艺,如外加电场处理、热重力沉降、离心分离、超声波处理、生物处理和氧化破乳-三相分离等,综述了生物处理技术在老化油乳状液破乳中,通过微生物细胞破乳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破乳机制可实现油水分离;在老化油脱硫中,通过微生物直接消耗硫化物来降低硫化物含量从而降低导电性,使原油易于脱水处理和回收净化;在含油污泥降解中,通过生物堆肥法处理高烃类的老化油;在含油土壤修复中,通过微生物降解总石油烃来实现污染土壤修复后达到填埋处理标准等最新进展。与传统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相比,生物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综合成本低、单位能耗小、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开发与应用前景。提出老化油处理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并积极探索油田集输系统的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油 生物技术 破乳 脱硫 环境修复
下载PDF
适合哈得油田高温高盐条件的改性生物聚合物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海霞 袁胥 +3 位作者 袁泽波 任利华 程昉 赵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4,共6页
哈得油田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发中存在层间矛盾突出、亟需调节注水矛盾和改善指进现象的问题。对8种生物聚合物进行不同碳链(C12,C14和C16)的可控疏水化改性,合成并筛选兼具热增稠和盐增稠性能,且可用于高温、高盐条件的深部调驱聚合物... 哈得油田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发中存在层间矛盾突出、亟需调节注水矛盾和改善指进现象的问题。对8种生物聚合物进行不同碳链(C12,C14和C16)的可控疏水化改性,合成并筛选兼具热增稠和盐增稠性能,且可用于高温、高盐条件的深部调驱聚合物材料。结果表明,质量分数1.0%的BP-14-036和BP-12-012溶液,在清水条件下的黏度为10 000 m Pa·s左右,矿化度升高至250 g/L时,黏度超过12 000 m Pa·s,具有盐增稠性能;当温度达到130℃时,质量分数1.0%的BP-14-036溶液,黏度可超过14 000 m Pa·s,具有热增稠性能。因此,制备的这2种聚合物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将油藏极端条件由降低调驱效果的应用阻力,扭转为改善调驱效果的有利因素。这一特点,有望从本质上解决高温高盐油田调剖调驱剂、压裂液及钻井液体系增稠性差、耐受性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得油田 高温高盐油田 改性生物聚合物 热增稠 盐增稠 深部调驱
下载PDF
钻井泥浆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9
5
作者 白剑 石明杰 +1 位作者 付娜 赵静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7年第2期4-8,共5页
钻井泥浆的无害化处理是石油钻完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生物处理技术成本低、效率高,可以实现真正的无害化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钻井泥浆的环境危害及常规处理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介绍通过固-液分离工艺后,废... 钻井泥浆的无害化处理是石油钻完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生物处理技术成本低、效率高,可以实现真正的无害化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钻井泥浆的环境危害及常规处理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介绍通过固-液分离工艺后,废水和泥渣的生物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现状。阐述生物处理钻井泥浆石油烃组分和重金属的机理;介绍泥浆处理后的废水无害化技术,包括好氧生物法、厌氧生物法、生物絮凝法和自然生物处理法等,以及泥渣无害化处理方法,如堆肥处理法和微生物-土壤联合处理等技术。本文归纳总结目前生物处理技术在钻井泥浆无害化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并积极探索钻井泥浆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发展策略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泥浆 固-液分离 生物降解 无害化处理
下载PDF
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修复领域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康凯璇 兰秀茹 +1 位作者 付娜 赵静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CAS 2015年第5期71-75,4,共5页
生物修复技术因其作用持久、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近三年国内外石油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生态系统生物修复领域最新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实例,提出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新型生物材料等多种... 生物修复技术因其作用持久、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近三年国内外石油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生态系统生物修复领域最新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实例,提出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新型生物材料等多种技术复合应用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石油污染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石油污染 水体 土壤 大气
下载PDF
XJ-21菌株在胍胶压裂液体系中破胶驱油的复合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翟怀建 董景锋 +3 位作者 张凤娟 尹剑宇 孙秀鹏 赵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919,共9页
在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胍胶压裂液体系低温破胶难,储层改造效果差,是新疆油田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这一技术难题,将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应用于压裂液体系中,从新疆油田吉7井区烧房沟组采集到油泥,通过对样品中微生物的... 在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胍胶压裂液体系低温破胶难,储层改造效果差,是新疆油田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这一技术难题,将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应用于压裂液体系中,从新疆油田吉7井区烧房沟组采集到油泥,通过对样品中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及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够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将其命名为XJ-21。结合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XJ-21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itlis)。FTIR分析确定XJ-21代谢产物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环脂肽类结构一致。XJ-21菌株与外源ZW-027菌株复配后,复配体系对油藏环境条件具有广泛适应性,不仅在温度为35~55℃的范围内可以产生物酶使胍胶冻胶破胶,还可在50℃下降低样品所在区块的原油黏度,降黏率可达95.45%。在水驱后,使用复配体系驱油与仅用水驱技术相比可以提高10.14%的驱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胍胶 微生物强化采油 稠油降黏 表面活性剂 油田化学品
原文传递
宏基因组技术在油藏微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林佳伟 赵静 宋晓峰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3-572,共10页
石油是在多种微生物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油藏中的微生物群落有着极端环境下特有的微生物组成结构,研究油藏中的微生物群落对于指导原油的开采有着重要的作用。宏基因组技术克服了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带来的局限性,可以从一个更广... 石油是在多种微生物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油藏中的微生物群落有着极端环境下特有的微生物组成结构,研究油藏中的微生物群落对于指导原油的开采有着重要的作用。宏基因组技术克服了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带来的局限性,可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分析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功能多样性以及它们的代谢潜能,也可以用来研究自然环境中的未培养微生物的基因和功能多样性。本文介绍了宏基因组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以及最新的进展,综述了研究者们利用宏基因组技术研究油藏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基因验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油藏微生物 生物信息学 测序技术
原文传递
水基压裂液体系中交联剂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青 姚昌宇 +2 位作者 袁胥 付娜 赵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4-190,共7页
本文简述了水基压裂液体系中常用交联剂(无机/有机钛、锆、硼等)的化学结构和性能特点;重点介绍了有机硼交联剂在羟丙基瓜胶水基压裂液体系的交联机理、技术指标和现场应用情况;从交联剂的结构、有机配体的分子组成、交联性能、交联剂... 本文简述了水基压裂液体系中常用交联剂(无机/有机钛、锆、硼等)的化学结构和性能特点;重点介绍了有机硼交联剂在羟丙基瓜胶水基压裂液体系的交联机理、技术指标和现场应用情况;从交联剂的结构、有机配体的分子组成、交联性能、交联剂制备路线等方面阐释了交联性能是由配位中心的性质、基液pH、配体的配位能力、稠化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同时回顾了交联剂理论研究进展和现场应用现状,并对水基压裂液交联剂在极端条件、性能指标、复合体系及经济性等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压裂液 羟丙基瓜胶 交联剂 有机配体 综述
下载PDF
超低浓度胍胶压裂液体系在大牛地致密气田的现场试验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同玉 何青 +2 位作者 付娜 陈世军 赵静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66,共6页
大牛地气田具有低压致密、储层物性差、易水锁伤害及敏感性等特征,不经过储层改造措施无法获得高产能。在常规0.45%(w)胍胶压裂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交联剂、助排剂和破胶剂进行优化调整,研发出一种超低浓度胍胶压裂液体系。结果表明,... 大牛地气田具有低压致密、储层物性差、易水锁伤害及敏感性等特征,不经过储层改造措施无法获得高产能。在常规0.45%(w)胍胶压裂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交联剂、助排剂和破胶剂进行优化调整,研发出一种超低浓度胍胶压裂液体系。结果表明,使用强交联剂SITAR-11,可将羟丙基胍胶的质量分数由常规的0.45%降低至0.30%,交联后的冻胶在90℃、170s^(-1)下剪切120min后,黏度大于140mPa·s,在38%的高砂比时,仍具有优良的携砂能力。使用生化复配型高效助排剂ZITHE-34,破胶液表面张力降至22.4mN/m,界面张力降至0.9mN/m。使用压裂破胶酶FANFA-06和APS耦合式破胶技术,残渣量由常规体系破胶后的300mg/L降至180mg/L,降低了对地层的伤害。在大牛地气田山1和盒1储层进行了2口水平井的压裂施工,压裂过程中加砂比和施工压力均满足设计要求,压后返排率为28.2%和30.1%,无阻流量为7.7×10~4 m^3/d和10.8×10~4 m^3/d,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牛地致密气田 超低浓度 胍胶强交联剂 高效助排剂 压裂破胶酶 地层伤害
下载PDF
注水水质对裂缝性油藏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涛 孟祥娟 +4 位作者 王静 黎真 吴红军 阿克巴尔·卡得拜 赵静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9-203,210,共6页
以裂缝性油藏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了注入水悬浮物和含油量对储层的伤害。研究结果表明,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含油量是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当渗透率伤害率上限为20%,缝宽≤50μm时,注水水质要求为:悬浮物颗粒直... 以裂缝性油藏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了注入水悬浮物和含油量对储层的伤害。研究结果表明,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含油量是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当渗透率伤害率上限为20%,缝宽≤50μm时,注水水质要求为: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粒径中值)不应超过10μm,悬浮固体含量不应超过10 mg/L,含油量不应超过10 mg/L;当缝宽介于50~100μm时,注水水质要求为:悬浮物粒径中值不应超过20μm,悬浮固体含量不应超过10 mg/L,含油量不应超过20 mg/L;当缝宽介于100~200μm时,注水水质要求为:悬浮物粒径中值不应超过50μm,悬浮固体含量不应超过50 mg/L,含油量不应超过40 mg/L;当缝宽大于200μm时,注水水质要求为:悬浮物粒径中值不应超过60μm,悬浮固体含量不应超过80 mg/L,含油量不应超过50 mg/L。研究结果可为裂缝型油藏高效注水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注水水质 储层伤害 渗透率
下载PDF
高温高盐油藏生化驱油体系的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泽波 孙秀鹏 +3 位作者 王小强 赵天一 李佳妮 赵静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1期21-26,共6页
塔里木油田HD区块温度110~140℃;地层水密度1.15 g/m^(3),矿化度22.6×10^(4)mg/L,是典型的高温高盐边际油藏。通过评价内源解烃菌产生驱油剂和降解原油的能力、岩心驱替增油效率、生物驱油剂与化学驱油剂复配驱油效果评价,探讨生... 塔里木油田HD区块温度110~140℃;地层水密度1.15 g/m^(3),矿化度22.6×10^(4)mg/L,是典型的高温高盐边际油藏。通过评价内源解烃菌产生驱油剂和降解原油的能力、岩心驱替增油效率、生物驱油剂与化学驱油剂复配驱油效果评价,探讨生化驱油工艺体系在HD区块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从目的区块采集到油水样,通过富集培养、初筛、复筛得到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15H07,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经红外光谱分析确定该菌株所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表面活性剂。与化学驱油剂复配,得到HDS-2复配体系;在填砂管和岩心物模两个水平上进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当HDS-2复配体系浓度升高至0.25%时水驱采收率的增值可以升高至22.06%;当注入量为0.5 PV时,HDS-2体系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增值达到了17.20%。通过室内实验优化设计,确定HDS-2体系的最佳注入量为0.5 PV,最佳注入质量分数为0.25%,该体系显现良好的应用潜力,为高温高盐边际油藏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开发 三次采油 生化复配驱油剂 岩心驱替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生化型耐温耐盐泡排体系的起泡及稳泡性能评价
13
作者 刘岳龙 周舰 +2 位作者 袁胥 白世轩 赵静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8年第2期1-4,8,共5页
针对低压、高含水天然气井的积液问题,优选出起泡、稳泡性能优良的OPUS-087泡排剂。实验结果表明,OPUS-087在矿化度为7.2×10~4mg/L、温度为90℃时,起泡高度可达77.5mm,起泡性能及耐温耐盐性能良好;在凝析油的质量分数不高于20%时,... 针对低压、高含水天然气井的积液问题,优选出起泡、稳泡性能优良的OPUS-087泡排剂。实验结果表明,OPUS-087在矿化度为7.2×10~4mg/L、温度为90℃时,起泡高度可达77.5mm,起泡性能及耐温耐盐性能良好;在凝析油的质量分数不高于20%时,可以保持起泡性能基本不变,抗凝析油性能良好。生物表面活性剂稳泡体系H19的质量分数为0.03%时,可使OPUS-087泡排剂溶液的起泡高度由77.5 mm提高到1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排液 生物表面活性剂 抗凝析油 耐温耐盐 生化型
下载PDF
大牛地致密气藏超低浓度瓜胶压裂液体系的开发与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雷 邱小庆 +2 位作者 方彦明 刘学伟 赵静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4-107,12,共4页
大牛地气田为低孔致密气藏,压裂改造是提高单井产量的有效措施。为了满足大牛地气田绿色建设的需求,需要降低储层伤害、经济高效的压裂液体系。文章开发并评价适合于低孔致密气藏的超低浓度瓜胶压裂液体系,其优势是应用自主研制的超强... 大牛地气田为低孔致密气藏,压裂改造是提高单井产量的有效措施。为了满足大牛地气田绿色建设的需求,需要降低储层伤害、经济高效的压裂液体系。文章开发并评价适合于低孔致密气藏的超低浓度瓜胶压裂液体系,其优势是应用自主研制的超强延迟交联剂,降低羟丙基瓜胶用量到0.25%~0.30%,较常规0.45%羟丙基瓜胶用量降低了30%~44%。该超低浓度瓜胶压裂液体系的交联时间35~45 s;90℃,170 s^-1连续剪切120 min,黏度100 mPa·s以上,耐温耐剪切性能良好;38%砂比条件下的静态悬砂能力强;采用APS和FANTA生物酶破胶剂复合技术,破胶时间从120~240 min可控,破胶液黏度<3 mPa·s,破胶残渣量<200 mg/L,易返排,储层伤害小。超低浓度瓜胶压裂液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大牛地低孔致密气藏现场施工的需要,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巨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超低浓度瓜胶压裂液体系 延迟交联 流变性能 悬砂性能 破胶性能
下载PDF
酶在植物源性老年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双娇 赵静 肖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50-356,共7页
当今全球老龄化趋势下,中国老年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现有市场满足不了未来老龄化人口激增的需求。植物源性食品在营养和口味等方面都符合老年食品的需求,是老年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酶技术的应用为植物源性老年食品的特殊... 当今全球老龄化趋势下,中国老年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现有市场满足不了未来老龄化人口激增的需求。植物源性食品在营养和口味等方面都符合老年食品的需求,是老年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酶技术的应用为植物源性老年食品的特殊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手段。本文综述了内源酶对植物源性食品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利用外源酶制剂对食品原材料的控制,并结合新型食品加工技术在植物源性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以期为植物源性老年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食品 植物源性食品 人口老龄化 应用
下载PDF
化学驱含油污水外排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涛 王静 +3 位作者 王茜 孟祥娟 潘昭才 赵静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含油污水呈现出成分复杂、黏度大和乳化严重等特点,而含油污水处理问题影响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了解化学驱技术,并研究其含油污水特点、外排现状和标准的基础上,从油水分离技术、CODC... 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含油污水呈现出成分复杂、黏度大和乳化严重等特点,而含油污水处理问题影响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了解化学驱技术,并研究其含油污水特点、外排现状和标准的基础上,从油水分离技术、CODCr去除技术和除硫技术三方面阐述了化学驱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由于每种方法均存在缺点和局限,联系实际讨论并评价了几种方法结合形成的多级处理工艺,为化学驱外排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含油污水 外排处理 油水分离 CODCr去除 除硫
下载PDF
β-甘露聚糖酶的结构、异源表达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双娇 赵静 肖蓉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231-238,共8页
β-甘露聚糖酶(β-mannanase)是一种来源较为广泛的半纤维素水解酶类,能够通过分解β-1,4-糖苷键从而将甘露聚糖类水解为甘露寡糖,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加工、食品、造纸以及石油开采(压裂破胶)等领域.本文对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性质、结... β-甘露聚糖酶(β-mannanase)是一种来源较为广泛的半纤维素水解酶类,能够通过分解β-1,4-糖苷键从而将甘露聚糖类水解为甘露寡糖,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加工、食品、造纸以及石油开采(压裂破胶)等领域.本文对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性质、结构、异源表达及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讨论,以期为今后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甘露聚糖酶 来源与性质 结构 表达 应用
下载PDF
脂肪酸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程瑾 李澜鹏 +1 位作者 罗中 曹长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9-53,共5页
脂肪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市场需求量大,混合脂肪酸的分离提纯技术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脂肪酸分离技术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高速逆流色谱法、分子蒸馏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脂肪酶辅助法等新型分离技术,... 脂肪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市场需求量大,混合脂肪酸的分离提纯技术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脂肪酸分离技术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高速逆流色谱法、分子蒸馏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脂肪酶辅助法等新型分离技术,同时比较了各种分离技术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分离 高速逆流色谱法 分子蒸馏法 超临界CO2萃取法 脂肪酶辅助法
下载PDF
一株具有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菌株的分离鉴定
19
作者 李丽 唐敏 +2 位作者 李博文 赵静 肖蓉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786-2790,共5页
为探讨七鳃鳗性腺组织中是否含有具有纤溶活性的菌株,以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的性腺组织为材料,筛选分离出1株高效的具有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采用纤维平板... 为探讨七鳃鳗性腺组织中是否含有具有纤溶活性的菌株,以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的性腺组织为材料,筛选分离出1株高效的具有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采用纤维平板法检测了其上清液的纤维蛋白水解酶活性。分离菌株的上清液能够于0.5h内迅速降解纤维蛋白原的Aα链和Bβ链。此外,纤维蛋白平板实验结果显示该上清液不具有纤维蛋白水解酶和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形态学观察及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活性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直杆菌,与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登录号为AF418217)的同源性最高,其相似度可高达99.7%。该活性菌株被鉴定为气单胞菌,并命名为气单胞菌L1(Aeromonas L1,Genebank登录号为KP2554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七鳃鳗 纤维蛋白原水解酶 气单胞菌属
下载PDF
七鳃鳗组织蛋白酶D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初探
20
作者 段丹丹 王红艳 +3 位作者 张志林 李博文 赵静 肖蓉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177-183,共7页
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TSD)是一类存在于溶酶体内的天冬氨酸蛋白内切酶,在蛋白质的水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七鳃鳗是低等无颌类脊椎动物,通常依靠吸食宿主鱼类的血肉为生.近年研究发现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的口腔腺中含有组织... 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TSD)是一类存在于溶酶体内的天冬氨酸蛋白内切酶,在蛋白质的水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七鳃鳗是低等无颌类脊椎动物,通常依靠吸食宿主鱼类的血肉为生.近年研究发现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的口腔腺中含有组织蛋白酶D基因(Lamprey-cathepsin D,L-CTSD).前期实时定量PCR结果推测L-CTSD可能参与了七鳃鳗体内的消化过程.为了深入研究L-CTSD的生物学功能,实验构建了L-CTSD(Leu21-Val396)的原核表达载体p ColdⅠ-L-CTSD,并将其转化至Rosseta blue表达菌中后采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研究发现L-CTSD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通过变性和复性最终获得了可溶性的重组七鳃鳗组织蛋白酶D(recombinat lamprey-cathepsin D,r L-CTSD,43 k Da).功能实验结果表明:r L-CTSD能够在酸性条件下降解血液中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如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血清白蛋白等,提示L-CTSD参与了七鳃鳗的消化过程.为深入研究L-CTSD的生物学功能,阐明其在七鳃鳗口腔腺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鳃鳗 组织蛋白酶D 消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