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肌筋膜触发点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璐 曹江鹏 杜元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20,共4页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为骨骼肌绷紧带中的过敏结节,可引发压痛、特征性转移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现象。近年来,基于MTrPs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采用针灸治疗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为骨骼肌绷紧带中的过敏结节,可引发压痛、特征性转移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现象。近年来,基于MTrPs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采用针灸治疗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针刺干预MTrPs对于组织修复、恢复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临床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提供了有效手段。但针刺MTrPs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今后还需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深入探究,以期为临床针灸施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组织修复 功能活动
原文传递
国内外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试验注册现状分析
2
作者 李瑞雨 王新亮 +2 位作者 徐丛丛 刘严泽 张雪竹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linicalTrials.gov)数据,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临床试验注册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检索ICTRP、C...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linicalTrials.gov)数据,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临床试验注册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检索ICTRP、ChiCTR及ClinicalTrials.gov平台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12月31日VCI的临床试验资料。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从纳入试验的注册概况、研究设计、干预措施、观察指标等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经筛选,最终纳入177项VCI相关临床试验,整体注册情况呈波动式增长趋势,ChiCTR(67项)和ClinicalTrials.gov(87项)是其主要注册平台,中国(110项)在申请VCI相关临床试验中占主要地位,北京(38项)、上海(11项)、湖北(8项)及台湾地区(8项)为我国VCI研究主要热点省市;该领域研究以干预性研究为主(132项),随机、盲法运用较普遍,设计模式以随机平行对照(110项)为主,各研究间样本量差异较大,且大多研究未注明临床试验阶段(81项),干预措施以药物疗法对比安慰剂为主,非药物疗法研究占比较少,观察指标主要采用认知能力量表及日常生活质量测评量表。结论目前VCI研究处于上升发展阶段,非痴呆型VCI、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研究及非药物疗法研究待拓展空间较大,国际及国内地区间应加强合作以产出更多VCI研究高质量循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临床试验注册 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原文传递
针刺双向调节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赵娜娜 韩佳炜 杜元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60-1062,共3页
双向调节效应是针刺的核心作用之一,刺激原、介质与受体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础,穴位特性与接收刺激信号的受体的多靶点调节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重要环节。从自稳态机制、应激反应、中枢适应性调节、自主神经调节4个方面探讨针刺双... 双向调节效应是针刺的核心作用之一,刺激原、介质与受体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础,穴位特性与接收刺激信号的受体的多靶点调节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重要环节。从自稳态机制、应激反应、中枢适应性调节、自主神经调节4个方面探讨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提出认识双向调节作用的局限性、探索适宜的研究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双向调节 自稳态机制 应激反应 中枢适应性调节 自主神经调节
原文传递
盘龙刺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疲劳: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3
4
作者 武明霞 盛茹雅 +2 位作者 孙冬玮 鲁海 张春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89-1093,共5页
目的:观察盘龙刺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2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穴取内关、水沟等,每次30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盘龙刺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2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穴取内关、水沟等,每次30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盘龙刺,取T1~L5夹脊穴,每次15min。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疲劳评定量表(FA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精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AI总分及各分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FAI总分及FAI-1、FAI-4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FAI总分及FAI-1、FAI-2、FAI-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QOL精力、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SS-QOL精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4%(21/29),优于对照组的46.4%(13/28,P<0.05)。结论:盘龙刺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症状,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疲劳 盘龙刺 醒脑开窍针刺法 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分 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 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精力评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