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力导向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1
作者 孙晓明 刘灵 +2 位作者 闫景瑞 袁树楷 张纬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第12期1049-1053,共5页
为提升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水平,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实验教学亟须推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文章以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例,通过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设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教学效果... 为提升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水平,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实验教学亟须推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文章以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例,通过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设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融合科研与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等措施,持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不仅加强了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实践操作技能,还显著提高了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分子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 科研思维能力
下载PDF
基础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晓明 苏超 +5 位作者 任媛媛 孙亚楠 刘灵 田姗姗 刘欣 张纬 《基础医学教育》 2019年第7期538-541,共4页
基础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对基础医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文章分析了前期分子生物学... 基础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对基础医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文章分析了前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不足,介绍了改革后教学内容的调整、仪器设备的改进、培养方式的提升以及教学效果反馈,并探讨了教改后仍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基础医学专业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基于综合设计思维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被引量:9
3
作者 苏超 任媛媛 +3 位作者 高星杰 孙晓明 刘欣 张纬 《基础医学教育》 2021年第10期717-719,共3页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思维,学系对初步改革后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和改革,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课...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思维,学系对初步改革后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和改革,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融入了开放式及PBL式教学模式。改革后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基于免疫相关特征的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价值分析
4
作者 王一诺 张竞尧 +11 位作者 黄蔚 高杰 冯丹丹 杨天殊 杨云凯 苑宝文 高天杨 郝鑫慧 刘瑞琼 滕旭 余和芬 王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目的探讨免疫和基质细胞相关基因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ESTIMATE算法计算GEO数据库中TNBC样本的免疫评分,使用R包中的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GEO数据库和KM-plotter网站进行生存分... 目的探讨免疫和基质细胞相关基因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ESTIMATE算法计算GEO数据库中TNBC样本的免疫评分,使用R包中的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GEO数据库和KM-plotter网站进行生存分析,寻找与TNBC无病生存期显著相关的基因。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qPCR验证其中部分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功能富集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参与免疫应答。R包中survival包生存分析显示,36个基因中有14个基因与TNBC的DFS显著相关。Cox-LASSO分析筛选出4个与TNBC预后相关的基因。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显示,1年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5,表明4个基因具有很好的预后预测能力。结论含杆状病毒IAP重复3(baculoviral IAP repeat containing 3,BIRC3)基因、CD8抗原(CD8 antigen,CD8A)基因、颗粒溶素(granulysin,GNLY)基因和含三方基序22(tripartite motif containing 22,TRIM22)基因这4个基因可能与TNBC的免疫微环境相关,是TNBC潜在的预后和治疗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微环境 免疫评分 无病生存期
下载PDF
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实验技术系列的定位探索
5
作者 高星杰 陈洁莉 +2 位作者 郑媛媛 杨洁 任媛媛 《实验室科学》 2024年第5期195-199,共5页
在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成为提升高校学科竞争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力量。实验技术系列在服务对象、教学模式和科研能力上面临转型升级,以满足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然而,普遍存在的定位模糊和职责... 在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成为提升高校学科竞争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力量。实验技术系列在服务对象、教学模式和科研能力上面临转型升级,以满足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然而,普遍存在的定位模糊和职责不明限制了实验技术人员在科研与教学创新中的潜力发挥。以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为例,从思政教育、教育教学、科研培训及实验室管理这四个维度探讨在新背景下如何优化基础医学实验技术系列的定位和职能,旨在构建一个适应“双一流”建设需求的多层次、多维度实验技术开放体系,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供策略性指导,助力基础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技术系列 双一流 创新型人才 学科建设
下载PDF
设计性实验在医学生物化学开放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亚楠 任媛媛 +6 位作者 刘灵 田姗姗 苏超 孙晓明 闫晓洁 刘欣 张纬 《基础医学教育》 2019年第10期793-797,共5页
以时间开放、设备开放、空间开放的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室为依托,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设设计性实验,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提出“为什么有人喝酒会脸红”的问题,引出设计性实验课题。文章就课程设置、实验选题、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教... 以时间开放、设备开放、空间开放的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室为依托,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设设计性实验,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提出“为什么有人喝酒会脸红”的问题,引出设计性实验课题。文章就课程设置、实验选题、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效果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旨在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对科研的早期接触,为更多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开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物化学 设计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被引量:5
7
作者 闫景瑞 张纬 +2 位作者 胡莹莹 王海明 邓为民 《大学教育》 2022年第5期200-203,共4页
天津医科大学探索构建了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课题组根据OBE目标成果导向理论,围绕动手能力、学科融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设计与创造能力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和保障实施体系。在实验课程体系中,课题组... 天津医科大学探索构建了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课题组根据OBE目标成果导向理论,围绕动手能力、学科融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设计与创造能力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和保障实施体系。在实验课程体系中,课题组结合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实验课程分为基础技能、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四个层次,按照课程内容设置了六个实验模块,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为了保障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天津医科大学在师资保障、平台保障、制度保障以及质量保障四个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表明,此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五种核心能力,实现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医学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教学体系 创新能力
下载PDF
天津地区国人CETP第15外显子突变(Asp^(442)→Gly)频率 被引量:4
8
作者 曹海燕 陈涛 +2 位作者 刘欣 戴启媛 解用虹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 :检测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第15外显子突变 (Asp442→Gly) ,为探讨CETP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方法 :利用特异设计的错配碱基引物 ,在PCR扩增获得的人CETP第15外显子突变片段人工导入了一MspI酶切位点 ,根据... 目的 :检测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第15外显子突变 (Asp442→Gly) ,为探讨CETP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方法 :利用特异设计的错配碱基引物 ,在PCR扩增获得的人CETP第15外显子突变片段人工导入了一MspI酶切位点 ,根据酶切片段的电泳图谱检测人CETPAsp442→Gly 突变。结果 :131例正常成年人中发现4例杂合子突变 ,突变率为3.05% ,首次证实Asp442→Gly 突变在天津的存在。结论 :天津地区存在CETPAsp442→Gly 突变 ,突变体HDLc平均水平虽高于正常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MLH1R217C/BRAFV600E突变型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郝伟静 于洋 +7 位作者 王青松 赵丽 叶艳 董莉 李健森 孟祥睿 运新伟 高明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657-661,803,共5页
目的建立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FPTC)永生化细胞系,为研究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FNMTC)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选取FPTC患者的肿瘤标本,采用消化法分离原代细胞。使用改良的DMEM/F12培养基,添加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目的建立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FPTC)永生化细胞系,为研究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FNMTC)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选取FPTC患者的肿瘤标本,采用消化法分离原代细胞。使用改良的DMEM/F12培养基,添加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及氢化可的松等进行培养。在原代细胞早期分2种方式导入外源基因SV40T/TERT用于诱导永生化。利用RT-PCR检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甲状腺球蛋白(TG)、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钠/碘共同转运体(NIS)等基因的表达,同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PO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蛋白的表达。提取该患者外周血DNA,进行突变基因的检测。提取细胞基因组PCR扩增后测序,进行突变基因的检测。结果分离的FPTC原代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多角形贴壁生长;细胞生长6个月,转染SV40T组(标记为FPTC-S)传代至p26,FPTC细胞传代至p23,转染SV40T+h TERT组(标记为FPTC-ST)传代至p19,细胞增殖能力较好;FPTC-S与FPTC-ST细胞均能够在基因水平稳定表达TPO、TG与TSHR;患者外周血中存在MLH1 R217C胚系突变;原代细胞存在BRAF V600E突变;原代细胞及永生化的细胞系中均存在MLH1 R217基因突变。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FPTC永生化细胞系,且该细胞系中存在MLH1 R217C及BRAF V600E突变,该细胞系将为研究以上突变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提供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细胞系 肿瘤 细胞培养技术 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永生化细胞系 原代培养 MLH1 BRAF
下载PDF
胶质瘤分级及分子遗传学标志物相关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姗姗 于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69-73,共5页
近年来胶质瘤病理学和影像学诊断均有显著进展。胶质瘤分级和分子遗传学标志物既是重要的预后预测因素,又可以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本文主要介绍应用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峰度成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灌注成像和磁... 近年来胶质瘤病理学和影像学诊断均有显著进展。胶质瘤分级和分子遗传学标志物既是重要的预后预测因素,又可以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本文主要介绍应用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峰度成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灌注成像和磁共振波谱等新型MRI技术进行胶质瘤分级和分子遗传学标志物检测方面的新进展。分子遗传学标志物联合上述新型MRI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对胶质瘤进行诊断和分级,并无创性检测胶质瘤分子特征,从而提高对患者预后评价的准确性,更好地指导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生物学标记 磁共振成像 综述
下载PDF
新医科背景下科教融合促进整合实验教学改革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秀娟 付晓 +4 位作者 辛灵彪 李娟 孙琰 张纬 吴旭东 《基础医学教育》 2023年第4期326-329,共4页
新医科建设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依托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了探讨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文章基于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整合课程开展试点项目,采用教师引导联合翻转课堂的方式将科研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分... 新医科建设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依托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了探讨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文章基于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整合课程开展试点项目,采用教师引导联合翻转课堂的方式将科研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分子克隆实验。这种实验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提高科研素养,又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推广起到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医学 整合实验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基于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肺腺癌组织中ESYT3基因的表达变化、临床意义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冉 冯圣鋆 +1 位作者 宣成昊 兰蓓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1期54-57,共4页
目的基于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肺腺癌组织中扩展突触标记蛋白3(ESYT3)基因的表达变化和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肺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ESYT3 RNA的表达量、ESYT3 DNA甲基... 目的基于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肺腺癌组织中扩展突触标记蛋白3(ESYT3)基因的表达变化和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肺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ESYT3 RNA的表达量、ESYT3 DNA甲基化水平。以肺腺癌组织中ESYT3 RNA表达量中位值为界,将肺腺癌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YT3 RNA高、低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ESYT3 RNA高、低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期。通过R语言“limma”包筛选ESYT3 RNA高、低表达组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低表达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提取KEGG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分析其在ESYT3 RNA高、低表达组患者的差异表达情况,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ESYT3与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关性。结果肺腺癌组织中ESYT3 RNA的表达量为1.335(0.704,2.546),正常肺组织中ESYT3 RNA的表达量为3.953(2.986,4.737),两者相比,P<0.001。肺腺癌组织中ESYT3 DNA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ESYT3 RNA高、低表达与肺腺癌患者性别、临床分期和T分期有关(P均<0.05)。低表达组肺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低于高表达组(P<0.01)。共筛选出ESYT3 RNA高、低表达组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1396个,GO生物学过程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ESYT3低表达组中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在细胞周期等相关通路富集。共筛选出BUB1、BUB1B、CCNA2等26个参与KEGG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SYT3与CCNA2、MAD2L1、PLK13个基因表达中度负相关。结论ESYT3基因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ESYT3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临床分期、T分期、生存期有关。ESYT3低表达影响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并与CCNA2、MAD2L1、PLK1等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突触标记蛋白3基因 肺腺癌 TCGA数据库 细胞周期信号通路
下载PDF
肺腺癌细胞中PRDM5抑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梦楚 任媛媛 刘欣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360-365,共6页
目的:解析肺腺癌中PR结构域锌指蛋白5(PRDM5)发挥抑癌功能的分子机制,寻找与PRDM5相互作用的蛋白因子。方法: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检测肺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中PRDM5与核小体重塑和去乙酰化酶复合物(NuRD复合物)各组分之间内源性结... 目的:解析肺腺癌中PR结构域锌指蛋白5(PRDM5)发挥抑癌功能的分子机制,寻找与PRDM5相互作用的蛋白因子。方法: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检测肺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中PRDM5与核小体重塑和去乙酰化酶复合物(NuRD复合物)各组分之间内源性结合。构建含有GST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HDAC1、pGEX-4T-1-MTA1、pGEX-4T-1-MTA2以及带有His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RDM5。将上述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埃希菌(E.coli)BL21中诱导融合蛋白成功表达并纯化相应的蛋白。GST-pull down体外实验检测PRDM5与NuRD复合物直接结合的组分。结果:在肺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中证实PRDM5与NuRD复合物多个主要组分CHD3、CHD4、MTA1/2、HDAC1/2、RbAp46/48、MBD2/3间存在内源性结合。体外GST-pull down实验证实PRDM5与NuRD复合物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转移相关蛋白1(MTA1)和转移相关蛋白2(MTA2)组分存在直接结合。结论:肺腺癌细胞中PRDM5与NuRD复合物存在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DM5 NuRD复合物 免疫共沉淀 肺腺癌
下载PDF
NNMT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构建及其与SND1靶向关系的验证
14
作者 卢鑫 任媛媛 +3 位作者 葛林 杨洁 何津岩 付晓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413-418,共6页
目的:构建尼克酰胺-N-甲基转移酶(NNMT)启动子区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检测其活性,从而验证SND1蛋白对NNMT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根据NNMT基因启动子区上、下游-1500至+200区间的序列设计引物,并以HepG2细胞提取的RNA逆转录得到cDNA为... 目的:构建尼克酰胺-N-甲基转移酶(NNMT)启动子区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检测其活性,从而验证SND1蛋白对NNMT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根据NNMT基因启动子区上、下游-1500至+200区间的序列设计引物,并以HepG2细胞提取的RNA逆转录得到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的NNMT启动子区片段经酶切后连接到双荧光素报告载体GLuc-ONTM启动子报告克隆中,得到Gluc-NNMT启动子重组质粒,分别与pLVX-IRES-Puro-Flag-SND1质粒和pLVX-IRES-Puro-vector质粒共同转染HeLa细胞,并检测启动子活性。然后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验证NNMT蛋白是否与SND1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果: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显示,共转染Gluc-NNMT启动子重组质粒和pLVX-IRES-Puro-Flag-SND1过表达质粒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NMT启动子区活性明显增强。结合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证明NNMT与SND1存在相互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NNMT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SND1对NNMT启动子活性有增强作用,SND1与NNMT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NMT SND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免疫共沉淀 蛋白相互作用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AC073934.6)慢病毒质粒构建及其对HEY和HeLa细胞系SND1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扈利红 邱宝晨 +1 位作者 辛灵彪 张纬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505-509,共5页
目的:构建长链非编码RNA AC073934.6(lncRNA-AC)的慢病毒质粒,在HEY和HeLa细胞中稳定表达,并观察其对邻近基因SND1表达的影响。方法:提取基因组DNA,扩增出lncRNA-AC外显子1(F1R1)和外显子2(F2R2),化学合成外显子3(F3R3)。利用重叠延伸PC... 目的:构建长链非编码RNA AC073934.6(lncRNA-AC)的慢病毒质粒,在HEY和HeLa细胞中稳定表达,并观察其对邻近基因SND1表达的影响。方法:提取基因组DNA,扩增出lncRNA-AC外显子1(F1R1)和外显子2(F2R2),化学合成外显子3(F3R3)。利用重叠延伸PCR获得上述3个DNA片段的连接产物(F1R3);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F1R3和慢病毒载体pLVXIRES-Puro连接起来,构建pLVX-lncRNA-AC重组质粒。用慢病毒包装的方法获得过表达lncRNA-AC的慢病毒,随后感染HEY和HeLa细胞系,PCR检测lncRNA-AC的转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SND1表达。结果:通过菌液PCR和测序验证了重组质粒pLVX-lncRNA-AC构建成功;利用慢病毒感染细胞后,通过PCR检测过表达lncRNA-AC的稳定株构建成功;在稳定株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ND1的mRNA水平,在HEY细胞系中,WT和过表达lncRNA-AC后SND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14和1.24±0.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1,P=0.07);在HeLa细胞系中,两者的表达量分别为1.02±0.09和0.83±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81,P=0.14),同时Western印迹检测SND1的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在HEY和HeLa细胞系中过表达lncRNA-AC不影响SND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质粒构建 同源重组 SND1
下载PDF
GATAD1通过调控TGF-β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细胞侵袭
16
作者 赵文荧 于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6-121,共6页
目的:探究GATA锌指结构域包含体1(GATAD1)影响胶质瘤细胞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对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进行GSEA分析,初步筛选GATAD1下游信号通路;在胶质瘤细胞系U87 MG中构建稳定敲低GATAD1的细胞株;通过qPCR检测GATAD1... 目的:探究GATA锌指结构域包含体1(GATAD1)影响胶质瘤细胞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对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进行GSEA分析,初步筛选GATAD1下游信号通路;在胶质瘤细胞系U87 MG中构建稳定敲低GATAD1的细胞株;通过qPCR检测GATAD1敲低后,其下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水平。结果:对CGGA数据库分析发现,GATAD1高表达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通路显著相关(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使用TGF-β1处理的对照组胶质瘤细胞愈合面积为(2.464±0.261)mm^(2),与未使用TGF-β1处理的对照组(1.456±0.542)mm^(2)相比,其迁移能力明显增强(F=30.59,P<0.01);使用TGF-β1处理的敲低组细胞愈合面积分别为(0.541±0.058)mm^(2)、(0.604±0.012)mm^(2),与未使用TGF-β1处理的敲低组[(0.492±0.063)mm^(2)、(0.465±0.039)mm^(2)]相比,其迁移能力无显著变化(F=30.59,P=0.9999、0.9816);与TGF-β1处理的对照组相比,TGF-β1处理的敲低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F=30.59,P<0.0001)。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使用TGF-β1处理的对照组胶质瘤细胞,穿过小室细胞数为(167.80±22.65)个,与未使用TGF-β1处理的对照组[(121.8±9.55)个]相比,其侵袭能力明显增强(F=186.6,P<0.001);使用TGF-β1处理的敲低组细胞穿过小室细胞数分别为(18.20±5.54)个、(16.60±7.54)个,与未使用TGF-β1处理的敲低组[(12.80±4.66)个、(14.00±6.25)个]相比,其侵袭能力无显著变化(F=186.6,P=0.9713、0.9990);与TGF-β1处理的对照组相比,TGF-β1处理的敲低组细胞侵袭能力显著下降(F=186.6,P<0.0001)。Q-PCR结果发现,敲低GATAD1后,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mad2、Smad3、TGFBR1、TGFBR2、N-cadherin的mRNA水平均下降(t=18.80、12.46、73.44、54.75、44.21,均P<0.001)。结论:GATAD1通过调控TGF-β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TAD1 胶质瘤 TGF-Β信号通路 侵袭
下载PDF
端粒酶TERT通过向线粒体转位抵抗胃癌细胞铁死亡的发生机制
17
作者 刘思琪 郝名英 +1 位作者 黄欣宇 耿鑫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究胃癌细胞铁死亡发生时,端粒酶TERT如何抵抗铁死亡的发生。方法:提取胃癌细胞BGC823的线粒体及细胞总蛋白,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10μmol/L erastin处理细胞后,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及端粒酶蛋白T... 目的:探究胃癌细胞铁死亡发生时,端粒酶TERT如何抵抗铁死亡的发生。方法:提取胃癌细胞BGC823的线粒体及细胞总蛋白,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10μmol/L erastin处理细胞后,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及端粒酶蛋白TERT表达量的变化以及线粒体中TERT含量变化;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TERT是否定位于线粒体;使用5μmol/L bosutinib预处理细胞后再加入10μmol/L erastin处理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TERT与线粒体定位情况;通过活性氧簇(ROS)检测试剂盒、丙二醛(MDA)检测试剂盒、Fe^(2+)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ROS、MDA、Fe^(2+)含量变化;通过CCK-8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生长、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GPX4(t=15.30,P<0.001)、SLC7A11(t=5.228,P<0.01)、TERT(t=3.682,P<0.05)水平明显降低,线粒体中TERT含量降低(t=6.736,P<0.001)。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TERT定位于线粒体,联合用药组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TERT更多的定位在细胞核。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相比,铁死亡指标ROS(t=4.109,P<0.05)、MDA(t=6.491,P<0.01)、Fe^(2+)(F=9.703,P<0.01)含量均升高,CCK-8(F=4.706,P<0.05)及划痕实验(t=4.631,P<0.05)结果显示细胞增殖、迁移能力进一步降低。结论:铁死亡发生时,TERT由细胞核向线粒体进行转位,使用bosutinib抑制TERT向线粒体转位后,铁死亡相关指标增强,抑制TERT转位可以增强铁死亡的发生,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胃癌 铁死亡 线粒体
下载PDF
Erastin对骨肉瘤细胞生长及增殖的影响
18
作者 郝名英 刘思琪 +1 位作者 黄欣宇 耿鑫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探究erastin对骨肉瘤(OS)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OS易突变蛋白、铁死亡相关蛋白和端粒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检测2.5μmol/L erastin处理OS细胞后铁死亡相关指标的变化、端粒替代延长(ALT... 目的:探究erastin对骨肉瘤(OS)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OS易突变蛋白、铁死亡相关蛋白和端粒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检测2.5μmol/L erastin处理OS细胞后铁死亡相关指标的变化、端粒替代延长(ALT)相关表型的变化、端粒损伤情况、端粒保护蛋白的变化和对OS细胞生长增殖、迁移的影响。结果:STRING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显示,铁死亡相关蛋白、OS中突变蛋白和端粒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包括RPA1、BARD1、UBE3A、AURKA、MDM2、SIRT1、CREBBP、IGFBP5、DDX5及EP300。2.5μmol/L erastin处理OS细胞后,Western印迹显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4、SLC家族氨基酸转运蛋白(SLC7A11)表达量明显降低(t=13.24、4.399,均P<0.05),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和Rad3相关蛋白(ATR)表达量明显降低(t=10.68,P<0.001),端粒重复结合因子(TRF)1、2表达量明显升高(t=8.006、10.79,均P<0.01);丙二醛(MDA)检测显示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升高(t=2.951,P<0.05);活性氧簇(ROS)检测试剂盒显示,ROS水平明显增加(q=11.03,P<0.001);ALT相关表型结果显示,c-circle水平明显降低(t=16.20,P<0.0001),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核小体(PML)与端粒的定位明显降低(t=6.018,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53BP1、γ-H2AX与端粒的定位明显增加(q=4.391、4.653,均P<0.05);CCK8、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生长增殖水平降低(t=10.86、4.972,均P<0.01);划痕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的迁移水平降低(t=2.953,P<0.05)。结论:伴随铁死亡的发生,erastin可以减弱ALT并抑制OS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铁死亡 端粒替代延长
下载PDF
超级增强子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志强 米泽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51,共11页
超级增强子是由多个相邻近的普通增强子组成的、驱动调控细胞身份基因表达的一个大簇,该区域富集高密度的转录因子、辅因子及增强子相关表观修饰。超级增强子所驱动的异常转录基因对维持肿瘤细胞特性至关重要。肿瘤细胞通过组装自身超... 超级增强子是由多个相邻近的普通增强子组成的、驱动调控细胞身份基因表达的一个大簇,该区域富集高密度的转录因子、辅因子及增强子相关表观修饰。超级增强子所驱动的异常转录基因对维持肿瘤细胞特性至关重要。肿瘤细胞通过组装自身超级增强子,显著促进多种癌基因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的能力;抑制超级增强子的活性,则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本文对目前报道的肿瘤细胞中超级增强子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调控,以及靶向超级增强子药物研发现状进行了总结,旨在为研发新的针对超级增强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子 超级增强子 转录 癌症
下载PDF
BDNF和TERT联合转染BMSC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及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菲 常光明 耿鑫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172-176,共5页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联合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作用,进一步探讨VD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经大鼠股骨分离并鉴定BMSCs,构建pLXSNTERT重组子后转化至BM...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联合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作用,进一步探讨VD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经大鼠股骨分离并鉴定BMSCs,构建pLXSNTERT重组子后转化至BMSCs,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体外培养的TERT-BMSCs的成瘤性。应用Ad5-BDNF转染TERTBMSCs,构建BDNF-TERT联合转染的BMSCs。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VD组、BMSCs组、BDNFTERT-BMSCs组。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备V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方法测试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力。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TrkB、SYN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行为学实验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及超微病理透射电镜观察均显示BMSCs和BDNFTERT-BMSC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改善作用,且BDNF-TERT-BMSCs较BMSCs的作用更为显著。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MSCs组和BDNF-TERT-BMSCs组中BDNF、TrkB、SY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痴呆模型组增高(P<0.05),且BDNF-TERT-BMSCs组较BMSCs组增加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TERT联合转染BMSCs较普通的BMSCs对VD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骨髓基质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端粒酶 突触素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