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范宇 傅西林 +1 位作者 王颍 郎荣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24-529,共6页
目的 :分析乳腺癌中凋亡细胞数量、凋亡相关基因—bcl 2、p5 3的表达、细胞增殖标志物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 )的表达 ,与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 (肿瘤大小 ,TNM分期 ,淋巴结转移情况 ,雌孕激素受体情况等 )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 目的 :分析乳腺癌中凋亡细胞数量、凋亡相关基因—bcl 2、p5 3的表达、细胞增殖标志物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 )的表达 ,与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 (肿瘤大小 ,TNM分期 ,淋巴结转移情况 ,雌孕激素受体情况等 )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凋亡细胞的检测采用原位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 ,bcl 2、p5 3、PCNA、ER(雌激素受体 )及PR(孕激素受体 )检测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结果 :本组 2 0 0例乳腺癌中 ,bcl 2阳性率为 5 1% ,bcl 2高表达及ER、PR阳性 ,肿瘤体积小 ,肿瘤增殖活性低 ,p5 3阴性 ,与ER、PR阴性 ,肿瘤体积大 ,肿瘤增殖活性高及 p5 3阳性者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bcl 2高表达者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bcl 2低表达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0 1)。本组乳腺癌的平均AI为 1.89% (范围 0~ 14.8% )。PI为 18.37%± 7.5 1% ,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 ,AI与PI呈显著性正相关 ,(r =0 .89,P <0 .0 0 1)。结论 :本研究显示 ,在乳腺癌组织中 ,bcl 2表达抑制bcl 2表达抑制凋亡的发生 ,突变型 p5 3蛋白的表达抑制bcl 2的表达 ,调亡率随增殖率的增加而增加 ,bcl 2高表达、凋亡率低的乳腺癌患者其预后多好于bcl 2低表达而凋亡率高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BCL-2基因 P53基因 乳腺癌 预后
下载PDF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假阴性原因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吕艳 牛昀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437-439,共3页
乳腺癌根治术常规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往往给患者造成疼痛、水肿、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是一种微创的淋巴结活检方法,用前哨淋巴结评估整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清扫腋... 乳腺癌根治术常规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往往给患者造成疼痛、水肿、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是一种微创的淋巴结活检方法,用前哨淋巴结评估整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清扫腋窝淋巴结,减小清扫范围,减轻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后遗症,但是前哨淋巴结活检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结果,影响其在临床的推广,主要原因有:适应证的选择不当、术前化疗影响、对内乳前哨淋巴结忽略、分子病理学方法利用不充分、单用示踪剂等。增强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指导作用以及腋窝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解剖变异的认识,加强SLNB规范操作,借助术中冰冻切片,联合免疫组化,RT-PCR等方法,可降低SLNB假阴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哨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 假阴性 乳腺癌
下载PDF
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意义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牛昀 傅西林 吕阿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3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对组织蛋白酶D(Cath-D)在腋淋巴结阴性(ANN)乳腺癌中不同部位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 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腋淋巴结有否转移及根据随访结果选取192例乳腺癌病例作为本项目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ANN预后差组、ANN预后... 目的 对组织蛋白酶D(Cath-D)在腋淋巴结阴性(ANN)乳腺癌中不同部位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 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腋淋巴结有否转移及根据随访结果选取192例乳腺癌病例作为本项目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ANN预后差组、ANN预后好组和淋巴结阳性(ANP)组3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全部病例中Cath-D的表达,根据不同的表达部位,采用三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并用χ2。检验、χ2分割法和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ath-D阳性表达为棕黄色着色,定位于部分癌细胞和间质细胞胞质中;ANN预后差组和ANP组癌细胞Cath-D阳性率明显高于预后好组(χ2=23.20,P<0.01);ANP组表达与预后差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19,P>0.05);三组间间质细胞Cath-D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56,P>0.05);癌细胞和间质细胞表达均计入阳性率时,其阳性率与仅观察癌细胞表达无显著意义的提高(u1=0.47;u2=1.41;P>0.05)。结论 Cath-D可以作为ANN乳腺癌预后差的标志物之一,仅观察评价其在癌细胞中的表达是比较可靠、实用和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淋巴结阴性 乳腺癌 组织蛋白酶D 比较研究 预后
下载PDF
EGFR及TIM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郎荣刚 马鸿达 +3 位作者 范宇 牛昀 王颖 傅西林 《实用癌症杂志》 2003年第5期453-456,共4页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TIMP 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3 0例乳腺癌组织中EGFR和TIMP 1蛋白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EGFR...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TIMP 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3 0例乳腺癌组织中EGFR和TIMP 1蛋白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EGFR表达阳性率为 61.5 4% ,表达阳性者腋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 (P均 <0 .0 5 )。在有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 ,EGFR表达阴性者生存率高 (P <0 .0 1) ;TIMP 1表达阳性率为 60 .77% ,其中 3 6.15 %高表达 (+ +~ + + + ) ,63 .85 %无或低表达 (-~+ ) ,高表达者肿瘤体积小、临床分期早、淋巴结转移少、生存率高 (P均 <0 .0 5 ) ;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 ,EGFR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P <0 .0 5 )。结论 EGFR和TIMP 1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对腋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FR TIMP-1 乳腺癌 表达 预后 癌组织 免疫组化
下载PDF
≤30岁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被引量:5
5
作者 吕淑华 牛昀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4年第6期509-511,515,共4页
目的 探讨≤ 30岁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及统计学分析的方法 ,研究 1988年 1月 1日~ 2 0 0 2年 12月 31日间 16 9例 30岁及以下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 30岁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及统计学分析的方法 ,研究 1988年 1月 1日~ 2 0 0 2年 12月 31日间 16 9例 30岁及以下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 30岁女性乳腺癌总的 3,5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 4 .4 %、5 5 .9%和 5 3.4 % ,平均生存时间为 (110 .39± 9.2 2 )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 ,其预后与患者是否结婚、是否处于妊娠哺乳期以及肿瘤的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有相关性。结论 患者是否结婚、是否处于妊娠哺乳期及肿瘤的病理分期是影响 30岁及以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年龄 预后
下载PDF
CXCR4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6
作者 于泳 安松林 +1 位作者 刘君 方志沂 《实用癌症杂志》 2007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研究CXCR4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肿瘤转移和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CXCR4在126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浸润性乳腺癌中CXCR4表达与肿瘤类型、腋窝淋巴结受累数目... 目的研究CXCR4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肿瘤转移和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CXCR4在126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浸润性乳腺癌中CXCR4表达与肿瘤类型、腋窝淋巴结受累数目、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HER-2、PCNA和p53的相关性和CXCR4表达水平对肿瘤转移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CXCR4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受累数目、临床分期、HER-2表达情况和PCNA表达情况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情况呈负相关,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和p53表达情况无明显相关性。淋巴结阳性组浸润性乳腺癌CXCR4阳性表达率为67.1%,淋巴结阴性组浸润性乳腺癌CXCR4阳性表达率为48.9%(P<0.05)。12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组CXCR4表达水平高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组(P<0.01)。CXCR4表达水平影响患者生存率,表达高者总生存率较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XCR4弱阳性组、阳性组、强阳性组死亡相对危险度依次为5.315、7.417、15.868,具有随阳性强度增强而增高的趋势。结论CXCR4表达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独立因素,并可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临床病理指标 转移 预后
下载PDF
WHO乳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的特点 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于泳 傅西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1373-1376,共4页
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较以往分类有许多优点:新分类体现了近代乳腺肿瘤病理学的最新进展,将新技术、新成果开始用于辅助诊断、分型及预测,并增加了一些新的肿瘤类型;重视与临床结合,增加术后病理分期和预后因素及预测因子,强... 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较以往分类有许多优点:新分类体现了近代乳腺肿瘤病理学的最新进展,将新技术、新成果开始用于辅助诊断、分型及预测,并增加了一些新的肿瘤类型;重视与临床结合,增加术后病理分期和预后因素及预测因子,强调组织学分级和乳腺癌ER、PR及Her-2的表达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意义;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提出导管上皮内瘤新概念,并将浸润性癌归为癌,导管内癌归入导管上皮内瘤,小叶原位癌归入小叶性肿瘤,对于疑似恶性病变要"降级"诊断,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的身心损害;求同存异,新版分类将各家有代表性的观点均罗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待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总结验证,而不是采用硬性统一的办法。新版分类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商榷的问题:该分类整体性、系统性较欠缺;某些肿瘤的命名与归类不合理;新版分类回避了以往WHO分类中一些常见而传统的病变,在应用新分类诊断这些病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没有强调正确病理诊断、分型、分期必须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目前实际工作中应用新分类时应认真学习、加深理解、掌握标准,结合实际、加强沟通、先易后难、逐步接轨过渡,重视克服病理诊断的局限性,多实践、总结、协作、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组织学分类 WHO
下载PDF
10501例次乳腺病变冷冻切片诊断分析与体会 被引量:13
8
作者 于泳 傅西林 +2 位作者 牛昀 范宇 郎荣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性和提高准确性的方法,促进临床和病理的联系,共同提高对冷冻切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8年1月至2001年12月术中10501例次乳腺病变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性和提高准确性的方法,促进临床和病理的联系,共同提高对冷冻切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8年1月至2001年12月术中10501例次乳腺病变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结果:在10501例次冷冻切片诊断报告中,确诊10356例次,确诊率为98.62%;误诊106例次,其中假阴性105例次,占1.00%,假阳性1例次,占0.01%;未确诊39例次,占0.37%。假阳性1例为乳头管腺瘤。假阴性较多见于叶状囊肉瘤、乳头状瘤病癌变、乳腺癌化疗后、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及乳头状癌等。未确诊的病变中,乳头状病变、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叶状囊肉瘤待除外等病变较多,其次是乳腺癌化疗后炎性病变和颗粒细胞瘤。结论:冷冻切片取材的局限性、病变形态的多样性和冷冻切片的质量是造成误诊和未确诊的主要原因。只要熟练掌握乳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紧密加强病理与临床的相互联系,乳腺冷冻切片诊断是一种准确而可靠的术中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冷冻切片 诊断 分析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PCNA和p53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牛昀 郎荣刚 +2 位作者 傅西林 吕阿娟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89-892,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2 2 49% ,PCNA指数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P <0 0 1)。随PCNA指数升高 ,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生存期缩短 (P <0 0 1)。但浸润性小叶癌p5 3阳性率仅为 3 70 % (2 / 5 4)。结论 :1)PCNA可作为反映浸润性小叶癌增殖活性 ,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2 ) p5 3免疫组化检测不能作为浸润性小叶癌的有用指标 ,需探讨其它的检测方法。 3)进一步显示浸润性小叶癌与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P53基因 乳腺癌
下载PDF
全乳腺大切片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傅西林 《医师进修杂志》 1999年第9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乳腺癌 全乳腺大切片 制作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测研究
11
作者 牛昀 傅西林 +3 位作者 吕阿娟 范宇 毛慧生 王颖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01-502,共2页
关键词 乳腺癌 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 肿瘤转移 预测
原文传递
抗人乳腺癌单抗M_4G_3在隐性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牛昀 傅西林 +3 位作者 牛瑞芳 黄建英 范宇 李树玲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54-656,T004,共4页
目的 探讨抗人乳腺癌单克隆抗体M4 G3在以腋淋巴结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切检为腋淋巴结转移癌而乳腺内未触及肿物的 62例做M4 G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并对其中M4 G3阳性病例做全乳腺大切片检查 ,寻找乳腺... 目的 探讨抗人乳腺癌单克隆抗体M4 G3在以腋淋巴结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切检为腋淋巴结转移癌而乳腺内未触及肿物的 62例做M4 G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并对其中M4 G3阳性病例做全乳腺大切片检查 ,寻找乳腺内原发癌灶。结果 M4 G3阳性 5 8例 ( 93 .5 5 % 5 8/62 ) ;乳腺内原发灶总检出率 84.62 % ( 4 4/5 2 ) ;M4 G3与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检测结果呈正相关 (r1 =0 .3 94,P1 =0 .0 2 6;r2 =0 .3 5 7,P2 =0 .0 45 ) ;随访结果表明M4 G3阳性患者的原发灶在乳腺内。结论 抗人乳腺癌单克隆抗体M4 G3检测在以腋淋巴结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的诊断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还需辅以全乳腺大切片检查配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4G3 隐性乳腺癌 诊断 腋淋巴结转移癌 首发症状 单克隆抗体 检测
原文传递
乳头汗腺瘤样腺瘤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3
作者 范宇 傅西林 丁秀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3-566,共4页
目的探讨乳头汗腺瘤样腺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乳头汗腺瘤样腺瘤,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发生于乳头,由上皮细胞形成的不规则巢、小条索或小管在致密的纤维间质及平滑肌之间呈浸... 目的探讨乳头汗腺瘤样腺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乳头汗腺瘤样腺瘤,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发生于乳头,由上皮细胞形成的不规则巢、小条索或小管在致密的纤维间质及平滑肌之间呈浸润性生长,其中可见“蝌蚪状”细胞巢及角化囊肿,病变边界不清。免疫表型:CK阳性,p63、SMA部分阳性,ER、PR及GCDFP-15均阴性。结论乳头汗腺瘤样腺瘤是一种呈局部浸润性生长的非常罕见的乳头部良性肿瘤,局部切除后可复发,但不转移。组织学上主要应与乳头管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鳞化及管状癌鉴别。适当的治疗应该包括肿瘤及其周边充分的正常组织完整切除,且标本切缘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汗腺瘤样腺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病理诊断 被引量:7
14
作者 傅西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0-310,I001,共2页
关键词 乳腺癌 癌前病变 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上皮性钙黏附素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1
15
作者 范宇 郎荣刚 +2 位作者 王颖 孙保存 付丽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 研究细胞黏附分子,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肿瘤细胞的集团性浸润、转移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复习2002年1月-2003年5月所有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切片,按WHO乳腺癌分类分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64例、浸润性导管癌(IDC)57例。采用... 目的 研究细胞黏附分子,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肿瘤细胞的集团性浸润、转移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复习2002年1月-2003年5月所有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切片,按WHO乳腺癌分类分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64例、浸润性导管癌(IDC)5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LSAB)法检测64例IMPC中E-钙黏附素的表达,并同IDC加以比较。结果 E-钙黏附素主要表达于IMPC细胞膜;IMPC E-钙黏附素表达率(85.9%,55/64)明显高于IDC(43.9%,25/57),并且在微乳头状肿瘤细胞集团内的细胞间连接面表达正常,而在细胞集团面向间质侧的表达明显减弱或不表达;IMPC组的淋巴结转移率(85.9%,55/64)明显高于IDC(52.6%,30/57),其淋巴结阳性、E-钙黏附素阳性病例的α-连接素、β-连接素共同表达率(45.1%,26/51)也明显高于IDC(15.4%,2/13)。结论 IMPC的微乳头状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黏附性强、而与间质间的黏附性减弱或消失的特性可能是IMPC具有高转移潜能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上皮性钙黏附素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E2F-1和Rb基因表达与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牛昀 李妤 +2 位作者 牛瑞芳 吕阿娟 傅西林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E2F 1和Rb与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相关性 ,探讨乳头状瘤病癌变的某些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对 4 0例乳腺轻度乳头状瘤病、4 0例重度乳头状瘤病和 4 0例导管内癌进行了检测 ,观察E...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E2F 1和Rb与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相关性 ,探讨乳头状瘤病癌变的某些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对 4 0例乳腺轻度乳头状瘤病、4 0例重度乳头状瘤病和 4 0例导管内癌进行了检测 ,观察E2F 1和Rb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E2F 1mRNA表达阳性率在乳腺轻度乳头状瘤病、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中分别为17.5 %、4 5 .0 %和 80 .0 % ;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2 0 .0 %、4 7.5 %和 77.5 %。E2F 1mRNA和蛋白表达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组间两两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Rb基因mRNA表达阳性率在乳腺轻度乳头状瘤病、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中分别为 90 .0 %、5 0 .0 %和 2 0 .0 % ;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5 .0 %、5 2 .5 %和 2 2 .5 %。Rb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组间两两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随着乳腺乳头状瘤病程度的加重最终进展为癌 ,E2F 1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Rb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率呈下降趋势。E2F 1和RbmRNA表达均与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但这两种调控因子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E2F 1和Rb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可作为癌症早期较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F-1基因 RB基因 基因表达 乳腺 乳头状瘤 导管内癌 肿瘤 免疫组化法
原文传递
重视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诊断 被引量:26
17
作者 付丽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5-307,共3页
在2003年10月出版的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肿瘤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就是其中的一种新类型.实际上,IMPC早在1980年就由Fisher等[1]首次报道,当时... 在2003年10月出版的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肿瘤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就是其中的一种新类型.实际上,IMPC早在1980年就由Fisher等[1]首次报道,当时被称为具有桑葚体样形态学改变的浸润性乳头状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诊断 形态学特征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国际病理学会第27届国际大会简介
18
作者 张建中 刘冬戈 +3 位作者 刘红刚 牛昀 殷敏智 王晋芬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由国际病理学会(1AP)组织,IAP希腊分会承办的国际病理学第27届大会于2008年10月12—17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安排了1个开幕演讲、4个主题演讲、45个专题研讨会、20个专科读... 由国际病理学会(1AP)组织,IAP希腊分会承办的国际病理学第27届大会于2008年10月12—17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安排了1个开幕演讲、4个主题演讲、45个专题研讨会、20个专科读片会、2个由公司赞助的卫星专题研讨会以及993个壁报论文展示;还安排了具有教育意义的2个长教程和14个短教程。大会组委会邀请了世界各地知名病理学专家和年轻学者,对两年来病理学诊断和研究各个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讲座和交流。因为会议规模大、会场多、涉及学科广泛,本文不能涵盖此次会议的所有方面,仅对与会者所参加的专题会议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诊断 国际大会 学会 专题研讨会 专题会议 IAP 读片会 希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