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补救治疗盆腔恶性肿瘤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炜浩 郭志 +4 位作者 李保国 于海鹏 司同国 倪虹 姚艳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补救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盆腔恶性肿瘤,可评价病灶35处,肿瘤长径为3~12 cm,平均(6.8±2.3)cm。所有病例均为接受过手术、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后盆腔复发或转移的恶性...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补救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盆腔恶性肿瘤,可评价病灶35处,肿瘤长径为3~12 cm,平均(6.8±2.3)cm。所有病例均为接受过手术、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后盆腔复发或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盆腔病灶内,随访观察临床受益率、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状况。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随访结束评价病灶完全缓解(CR)4/35,部分缓解(PR)20/35,病灶稳定(SD)6/35,病灶进展(PD)5/35,临床受益率(CR+PR+SD)85.7%(30/35),疼痛缓解率89.3%(25/28),总体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01)。近期不良反应轻微,未见大出血、盆腔脓肿、肠瘘、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补救治疗盆腔恶性肿瘤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创伤小、近期临床受益率高,可作为一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肿瘤负荷的高效局部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恶性肿瘤 补救治疗 125I粒子 近期疗效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在评价前列腺肿瘤微血管生成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明 郭志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43-146,共4页
血管生成是前列腺癌(PCa)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键因素。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是静脉注射小分子质量的钆螯合物通过T1WI及T2*WI技术来无创地反映肿瘤组织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如灌注异常,微血管的高通透性等),从而了解前列腺肿... 血管生成是前列腺癌(PCa)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键因素。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是静脉注射小分子质量的钆螯合物通过T1WI及T2*WI技术来无创地反映肿瘤组织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如灌注异常,微血管的高通透性等),从而了解前列腺肿瘤血管的生成及微血管密度情况。就DCE-MRI与前列腺肿瘤组织中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肿瘤微血管
下载PDF
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难治性肝转移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李保国 郭志 +1 位作者 王海涛 张炜浩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713-717,共5页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难治性肝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CT引导下实施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40例难治性肝转移癌患者,共有可测量病灶94个。评价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至...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难治性肝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CT引导下实施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40例难治性肝转移癌患者,共有可测量病灶94个。评价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至植入术后6个月时,94个病灶中获完全缓解(CR)32个,部分缓解(PR)48个,稳定(SD)9个,进展(PD)5个,有效率(RR)为85.1%。术后随访时间为4~31个月,平均13个月。至随访结束时,1年生存率为75.0%。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及3~4级不良反应。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少,可作为难治性肝转移癌新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转移癌 近距离放射治疗 放射性125I粒子
下载PDF
氩氦刀冷冻消融挽救治疗肝脏转移瘤46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炜浩 李保国 +2 位作者 司同国 于海鹏 郭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24-1028,共5页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挽救治疗肝脏转移性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接受氩氦刀冷冻挽救治疗的肝脏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最大长径为1.8-13.0cm,平均5.32cm±2.5cm.随访评估近期临床受益率、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挽救治疗肝脏转移性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接受氩氦刀冷冻挽救治疗的肝脏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最大长径为1.8-13.0cm,平均5.32cm±2.5cm.随访评估近期临床受益率、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术后1、3、6mo患者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2.60%、75.56%、69.77%,1年患者生存率为76.08%,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01).并发症轻微,未见冷休克、肝破裂出血、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肝脏转移瘤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确切,可作为失去手术机会肝转移瘤患者的一种重要挽救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消融 肝转移瘤 挽救治疗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40例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保国 温浩 郭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04-1508,共5页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微球栓塞(kelp micro gelation,KMG)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6/2007-12以海藻酸钠微球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的40例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复发的HCC...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微球栓塞(kelp micro gelation,KMG)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6/2007-12以海藻酸钠微球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的40例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复发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栓塞治疗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1mo后肿瘤坏死率,1、2年的总生存率及影响其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男32例,女8例,平均年龄42岁,总共76个肿瘤结节(直径2-14cm,平均4.2cm),从初次栓塞治疗到治疗后2年共计实施了196例次栓塞,每例栓塞治疗2-7次,每次栓塞剂量在0.1-1.2g.常见的不良反应分别是肝区疼痛(39.8%)、发热(35.2%)和恶心呕吐(34.2%),无严重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初次栓塞后1mo,复查增强CT或MRI并测量肿瘤坏死率,按照修正的RECIST标准评价:完全坏死13%(10/76),部分坏死47%(36/76),无变化32%(24/76),进展8%(6/76).1年、2年生存率分别是85%、47.5%.结论: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术后复发性HCC安全、有效,可作为复发性HCC栓塞治疗时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 海藻酸钠微球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肝细胞癌术后合并肝脓肿9例
6
作者 李保国 王海涛 +1 位作者 张炜浩 郭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1期3422-3428,共7页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合并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可能机制与其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3-01我院收治的以海藻酸钠微球(kelp microgelation,KMG)栓塞治疗后合并肝脓肿的HCC患...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合并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可能机制与其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3-01我院收治的以海藻酸钠微球(kelp microgelation,KMG)栓塞治疗后合并肝脓肿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83例患者应用KMG栓塞治疗,每例1-4次,总计1749例次,其中9例块状型HCC术后发生了肝脓肿.典型临床表现为术后9-23 d内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症状,同时伴或不伴驰张高热和寒战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影像检查可见肝内脓肿形成表现.分析其可能机制:HCC与肝内胆管供血动脉分支之间血管解剖因素、KMG的理化特性、瘤体血供丰富程度、肿瘤负荷和栓塞剂量、栓塞技术、局部微环境与肠道菌群等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依据影像检查结果,及时实施充分引流并联合敏感抗生素系统、足量、足疗程抗炎综合治疗后,在2 wk-2 mo内痊愈.结论:应用KMG经肝动脉栓塞治疗HCC时,在富血供、块状型病例中,使用剂量过大或栓塞过多正常组织时有可能导致肝脓肿发生,值得引起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微球 肝细胞癌 选择性肝动脉 栓塞术 肝脓肿
下载PDF
MRS分析T_3N_0M_0前列腺癌局部冷冻治疗后癌区代谢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明 郭志 +2 位作者 王海涛 刘方 邢文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5-211,共7页
背景与目的:氩氦冷冻治疗(cryotherapy)已成为早期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首选治疗方法之一,而我国尚缺乏有关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可评价资料报道。本研究采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定量分析前列腺癌冷... 背景与目的:氩氦冷冻治疗(cryotherapy)已成为早期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首选治疗方法之一,而我国尚缺乏有关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可评价资料报道。本研究采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定量分析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癌区代谢的动态变化。方法:经直肠指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及MRI、MRS检查,最后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22例,行冷冻治疗,术后定期复查PSA,根据PSA结果,如术后复查PSA>0.5 ng/mL时,1周内行MRI、MRS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病理活检,如冷冻术后6、12、24个月内均无PSA升高,可分别于术后6、12、24个月分别行MRI、MRS检查和超声引导下病理穿刺活检。根据病理穿刺确诊为前列腺癌,于对应MRS代谢图上测量兴趣区的胆碱(choline,Cho)、枸橼酸盐(citrate,Cit)及(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即CC/C代谢。结果:冷冻治疗后病理活检可见有大量坏死区,MRS未观察到Cho峰和Cit峰,或Cho峰和Cit峰持续下降。冷冻治疗后病理活检示原位复发,MRS可见有Cho峰和Cit峰,其信噪比较术前降低,而CC/C的比值变化不显著。结论:MRS分析评估PCa冷冻治疗后癌区代谢的动态变化,是无创评价冷冻术后疗效及早期诊断肿瘤复发有价值的临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磁共振波谱 冷冻治疗
下载PDF
前列腺癌冷冻消融对小鼠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郭秀英 司同国 +1 位作者 郭志 王海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952-955,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冷冻消融后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复制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手术切除组(B组)、冷冻消融组(C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1d取外周血、引流淋巴结、脾脏。ELIS...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冷冻消融后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复制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手术切除组(B组)、冷冻消融组(C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1d取外周血、引流淋巴结、脾脏。ELISA法检测外周血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4浓度,以IFN-γ/IL-4计算Th1/Th2比值;分离引流淋巴结、脾脏淋巴细胞,ELISPOT试验检测CIM+Th肿瘤特异性IFN-γ的分泌情况,LDH释放试验检测CD8+CTL肿瘤杀伤活性。观察各组动物肿瘤转移情况。结果治疗后7d,A、B、C组外周血Th1/Th2比值分别为:4.97±0.31,10.07±0.62,13.71-t-O.57(P〈0.05)。引流淋巴结每10。个CIM+111肿瘤特异性IFN-γ细胞数分别为22.3±1.0、24.0±1.2、243.4±46.2(P〈0.05),引流淋巴结CD8+CTL特异杀伤活性分别为:(14.6±1.1)%、(15.2±0.8)%、(62.6±2.3)%(P〈0.05)。但各观察时间点A、B、C组脾脏11h细胞IFN-γ分泌及CTL细胞杀伤活性均无明显变化。术后28dA、B、C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80%、40%,肺转移率均为100%。结论冷冻消融治疗前列腺癌可诱导机体Th1抗肿瘤免疫优势,并诱导引流淋巴结T细胞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尚需更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冷冻消融 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冷冻联合GM-CSF治疗对前列腺癌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司同国 郭志 +2 位作者 王海涛 刘长富 杨茂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184-1187,共4页
目的评价冷冻联合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对前列腺癌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复制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GM-CSF组(B组)、冷冻治疗组(C组)、冷冻联合G... 目的评价冷冻联合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对前列腺癌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复制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GM-CSF组(B组)、冷冻治疗组(C组)、冷冻联合GM-CSF组(D组)。治疗前、治疗后7、14、21d取睥脏,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分离脾脏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分析DC细胞活化比例,LDH释放实验检测脾脏CD8^+CTL肿瘤特异性杀伤活性,并观察肺转移率。结果治疗后7d,A、B、C、D组脾脏DC细胞数量分别为(个/每高倍视野):26.4±1.1、36.6±2.1、25.8±1.3、58.2±1.9(P〈0.05)。脾脏DC活化比例分别为:13.60%±1.67%、9.50%±0.21%、14.40%±1.14%、32.80%±2.39%(P〈0.05)。脾脏CD8^+CTL特异杀伤活性分别为:7.76%.±0.11%、8.10%±O.92%、9.38%±0.45%、41.68%±0.82%(P〈0.05)。术后21d肺转移发生率A、B、C、D组分别为5/5、4/5、4/5、1/5。结论冷冻联合GM-CSF治疗前列腺癌有助于增加脾脏DC细胞数量及活化比例,增强脾脏CTL特异性抗肿瘤反应,降低肺转移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导管消融术 树突细胞 冷冻
原文传递
中晚期肝细胞肝癌介入治疗的循证临床实践二年随访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保国 温浩 +1 位作者 郭志 王海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 探讨借助循证医学方法为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确定介入治疗目标以及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 在充分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现状后,提出临床问题,从EBSCO、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1期)、Medline(1990年1月至2007年1月)、ACP Journal Clu... 目的 探讨借助循证医学方法为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确定介入治疗目标以及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 在充分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现状后,提出临床问题,从EBSCO、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1期)、Medline(1990年1月至2007年1月)、ACP Journal Club(1991年1月至2007年1月)和http://sumsearch.uthsea. Edu/searchform4.htm上进行检索,检索主题词:肝细胞肝癌、介入治疗、系统评价、荟萃分析等.对检索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并制定合理的循证介入治疗方案后,纳入患者实施治疗;与同期收治的纳入标准一致但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该方案的有效性及两组病例的治疗获益差别.统计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运用时序检验Log-rank进行统计学显著性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检索出与不同问题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9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3篇.总共纳入了119例患者,59例实施循证介入治疗,60例接受传统方式的介入治疗.连续随访2年证实,循证介入治疗方案更适合本组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79.7%、50.8%,而非循证介入治疗组分别为68.3%、3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增加患者的生存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循证医学 肝动脉化疗栓塞 肝动脉栓塞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冷冻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茂 郭志 李保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冷冻消融术后影响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0例直径≤5.0cm的HCC行冷冻消融治疗后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冷冻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随访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冷冻消融术后影响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0例直径≤5.0cm的HCC行冷冻消融治疗后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冷冻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随访8-47(平均随访时间21.9±10.1)mo,共有57例(63.3%)早期复发(≤2年),33例(36.7%)晚期复发(>2年).早期复发组与晚期复发组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mo和36mo,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200μg/L、乙型肝炎病毒(HBV)DNA>5log10copies/mL、肿瘤最大直径>3cm、肿瘤邻近大血管(直径≥6mm)是HCC冷冻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HBV-DNA>5log10 copies/mL、肿瘤最大直径>3cm、肿瘤邻近大血管是HCC冷冻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冷冻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影响术后远期生存.术前HBVDNA>5log10 copies/mL、肿瘤最大直径>3cm、肿瘤邻近大血管的HCC患者在冷冻消融术后应警惕早期复发,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采用个体化辅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冷冻外科 早期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WDR45L大鼠同源基因编码区c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2
作者 王海涛 畅继武 郭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14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克隆肿瘤相关基因WDR45L的大鼠同源基因,并进行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人WDR45L同源氨基酸序列(CAJ57996.1)作为查询序列,利用TBLASTN和BLASTN软件搜索数据库中与大鼠WDR45L基因同源的cDNA和EST序列。把检出序列组装为连续... 目的:克隆肿瘤相关基因WDR45L的大鼠同源基因,并进行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人WDR45L同源氨基酸序列(CAJ57996.1)作为查询序列,利用TBLASTN和BLASTN软件搜索数据库中与大鼠WDR45L基因同源的cDNA和EST序列。把检出序列组装为连续体(Contig),在UCSC程序上进行EST连续体序列的拼接和基因组序列与EST序列的双重校对。克隆基因采用RT-PCR测序证实,并进行核酸与蛋白质特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综合利用基因组和EST序列信息成功克隆了大鼠WDR45L基因(GenBank登记号:AM182327和NM_001039587.1)。RT-PCR测序结果与计算机克隆结果完全一致。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WDR45L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0q32.3区,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ORF为1035bp,编码344个氨基酸;在种属中高度保守;WDR45L基因在胃癌、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肾癌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结论:综合利用基因组和EST序列信息是更为科学的计算机克隆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WDR45L基因的功能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计算机克隆 种属同源基因 WDR45L
下载PDF
42例直肠超声引导经皮氩氦冷冻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 被引量:9
13
作者 邢文阁 郭志 +4 位作者 王海涛 刘方 李保国 于海鹏 李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07-811,共5页
目的探讨氩氦冷冻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采用直肠超声引导,经皮氩氦冷冻治疗的中晚期前列腺癌(C、D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冷冻治疗后1~12个月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1次/月,并于治疗后3、6... 目的探讨氩氦冷冻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采用直肠超声引导,经皮氩氦冷冻治疗的中晚期前列腺癌(C、D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冷冻治疗后1~12个月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1次/月,并于治疗后3、6、12个月随访患者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MFR)、生化无进展生存率(bPFS)、PSA缓解率、肿瘤复发情况等,据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冷冻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PSA分别为(4.48±1.35)、(3.54±1.67)、(3.18±1.76)、(2.87±1.89)μg/L;前列腺体积分别为(59.7±8.2)、(46.9±8.3)、(26.2±3.9)、(25.9±3.7)mm^3;MFR分别为(10.4±0.8)、(14.3±1.2)、(18.3±1.3)、(18.9±1.3)ml/s,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3.93、747.92、3843.03,P值均〈0.01)。治疗后3、6、12个月bPFS分别为95.2%(40/42)、95.2%(40/42)、90.5%(38/42)。根据PSA缓解率,治疗后12个月总有效率73.8%(31/42,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16.7%(7/42),进展9.5%(4/42)。本组治疗后出现一过性尿失禁、阴茎感觉异常、阴囊水肿各1例,会阴部疼痛2例,无重症感染、出血、尿道直肠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氩氦冷冻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冷冻外科治疗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原文传递
微粒TACE治疗肝癌伴富血供门静脉癌栓的初步临床经验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影 张跃伟 郭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9-550,共2页
肝细胞癌(HCC,简称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以往学者认为门静脉主干癌栓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绝对禁忌证。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可行性^[1-3]。目前,以DC微球为代表的载... 肝细胞癌(HCC,简称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以往学者认为门静脉主干癌栓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绝对禁忌证。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可行性^[1-3]。目前,以DC微球为代表的载药型微粒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癌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疗效,但国内鲜有单纯应用微粒栓塞剂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应用直径350~560μm明胶海绵微粒(GSPs)TACE治疗6例肝癌伴富血供门静脉癌栓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海绵微粒 门静脉癌栓 TACE 临床经验 富血供 肝癌 治疗 肝动脉化疗栓塞
原文传递
冷冻消融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志 王海涛 +3 位作者 邢文阁 刘方 李勇 于海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0期2815-2819,共5页
目的 分析探讨采用单一冷冻消融(TCAP)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直肠超声引导下TCAP技术方法,观察分析治疗前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体积、MRI、MRS及病理变化,1、2、3年无生化复发生... 目的 分析探讨采用单一冷冻消融(TCAP)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直肠超声引导下TCAP技术方法,观察分析治疗前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体积、MRI、MRS及病理变化,1、2、3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bRFS)、临床进展变化、生命质量评价.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随访10~4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血清PSA明显下降(P<0.01);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P<0.01);1、2、3年bRFS分别为92.5%(37/40)、87.1%(27/31)、73.3%(11/15).生活质量调查,性生活质量治疗后6个月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2个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排尿症状明显改善(P<0.01).本组治疗后3年内出现临床进展24.4%(11/45),其中,局部复发者占54.5%(6/11),盆腔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者占45.5%(5/11).局部复发者复用TCAP,随访5~15个月效果满意;盆腔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者采用药物内分泌治疗,随访6~13个月均为生化无进展生存.本组治疗副反应轻微、并发症少,未见尿道直肠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安全.结论 采用单一TCAP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3年随访效果满意,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冷冻消融 超声引导
原文传递
冷冻联合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前列腺癌肺转移的防治作用
16
作者 司同国 郭志 +2 位作者 王海涛 韩艳萍 郝希山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84-1286,共3页
目的观察冷冻联合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前列腺癌前后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其对肺转移瘤的影响。方法复制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单纯冷冻组)、B组(冷冻联合GM—CSF组)、C组(GM—CSF组)... 目的观察冷冻联合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前列腺癌前后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其对肺转移瘤的影响。方法复制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单纯冷冻组)、B组(冷冻联合GM—CSF组)、C组(GM—CSF组)、D组(对照组)。动态观察治疗前、治疗后7、14、21d肿瘤体积、肺转移瘤发生率。分离脾脏淋巴细胞,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试验检测分泌肿瘤特异性干扰素(IFN)-γ的Th细胞数。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肿瘤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治疗后21d,A组、B组、C组、D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是1.22、0.26、2.69、2.70cm^3;肺转移瘤发生率分别是:3/5、0/5、3/5、4/5;每1×10^5个脾细胞中肿瘤特异性IFN-γ^+Th细胞数分别是:35.80±1.48、239.00±1.58、16.40±1.14、14.80±0.83;CTL特异杀伤活性分别为:(8.54±0.11)%、(44.50±0.85)%、(8.04±0.18)%、(6.92±0.41)%。结论冷冻联合GM—CSF可明显增强机体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有效防治肺转移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转移 冷冻消融 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氩氦冷冻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现状
17
作者 李勇(综述) 郭志(审校) 王海涛(审校)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0年第3期320-323,共4页
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近年来在欧美国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有关其历史回顾、疗效评价、适应证选择与并发症等问题作一综述。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冷冻疗法
原文传递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肝癌长期生存一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明 郭志 +2 位作者 邢文阁 刘方 李保国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511-1512,共2页
患者男,44岁,于2004年1月因右上腹胀痛1周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介入治疗科,上腹CT检查示肝右叶肿块约8.0cm×9.0cm×11.5cm,肝硬化。患者既往有乙肝开型肌炎病史10余年。肿瘤科情况:甲胎蛋白(AFP)146.2... 患者男,44岁,于2004年1月因右上腹胀痛1周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介入治疗科,上腹CT检查示肝右叶肿块约8.0cm×9.0cm×11.5cm,肝硬化。患者既往有乙肝开型肌炎病史10余年。肿瘤科情况:甲胎蛋白(AFP)146.2×100ug/L;肝功能:ALT249U/L、AST 148U/L、ALB 32.3、TBIL 13.5umol/L、DBIL5.5u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化疗栓塞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长期生存 晚期肝癌 细胞治疗 CIK 上腹胀痛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MR波谱诊断T3N0M0期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局部复发的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明 郭志 +2 位作者 司同国 王海涛 肖渤瀚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9-534,共6页
目的探讨MRS诊断T3N0M0期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以行前列腺癌冷冻治疗为主的65例T3N0M0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冷冻治疗术前均行常规MRI、MRS及病理穿刺活检。术后每个月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目的探讨MRS诊断T3N0M0期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以行前列腺癌冷冻治疗为主的65例T3N0M0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冷冻治疗术前均行常规MRI、MRS及病理穿刺活检。术后每个月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当PSA升高(〉0.5μg/L)时,于1周内行MRI、MRS及病理活检;如PSA小于0.5μg/L,于术后12个月时行MRI、MRS检查及超声引导下活组织穿刺病理检查。术前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前列腺分为癌区和非癌区;通过MRS测量手术前、后前列腺癌癌区和非癌区的胆碱(Cho)、枸橼酸盐(Cit)的信噪比及(Cho+Cre)/Cit[肌酸(Cre)]比值水平。术后复查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分为无复发组、局部复发组。比较不同分组冷冻治疗前后癌区和非癌区Cho、Cit的信噪比及(Cho+Cre)/Cit比值水平。数据经正态性检验证实为正态分布后,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术后12个月病理活检证实局部复发患者15例,其中11例PSA在12个月内升高、4例12个月内PSA未见升高。(2)65例患者冷冻治疗前癌区与非癌区Cho峰、Cit峰的信噪比及(Cho+Cre)/Cit比值分别为25±9和11±5,18±5和39±12,2.33±0.60和0.53±0.19,癌区与非癌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36、9.81和13.39,P值均为0.00)。(3)冷冻治疗后局部未复发的患者,癌区与非癌区的Cho峰、Cit峰的信噪比分别是4±2和3±2(t=1.024,P=0.305),2±2和4±3(t=1.147,P=0.178),癌区与非癌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癌区冷冻治疗术前、后的Cho峰(t=25.22,P=0.00)、Cit峰(t=32.06,P=0.00)和非癌区冷冻治疗前、后的Cho峰(t=17.42,P=0.00)、Cit峰(t=38.60,P=0.00)的信噪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治疗术后癌区及非癌区可见有大量坏死区,Cho和Cit的信噪比较低,无法计算(Cho+Cre)/Cit。(4)冷冻治疗后局部复发患者,在癌区和非癌区Cho峰信噪比分别是17±3、3±2(t=17.24,P=0.00),Cit峰的信噪比分别是9±2和3±3(t=23.66,P=0.00),癌区与非癌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区复发区(Cho+Cre)/Cit的比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4,P=0.256);而非癌区的大量坏死区因Cho峰、Cit峰的信噪比较低,无法计算(Cho+Cre)/Cit。结论MRS可评估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前后治疗局部Cho、Cit的信噪比和(Cho+Cre)/Cit比值水平,有助于判断冷冻治疗后局部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波谱学 冷冻疗法
原文传递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于海鹏 于晓辉 张双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7期2625-2628,共4页
目的 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IF的表达与胃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方法 选择胃腺癌组织120例及癌旁组织40例为实验组,其中... 目的 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IF的表达与胃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方法 选择胃腺癌组织120例及癌旁组织40例为实验组,其中高、中、低分化腺癌各40例,选择正常胃黏膜组织4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IF表达情况.结果 胃腺癌MIF表达阳性率为80.8%(97/120),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胃腺癌MI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7.5%(39/40),82.5%(33/40),62.5%(25/40).癌旁组织MIF表达阳性率为40%(16/40),正常胃黏膜MIF表达阳性率为7.5%(3/40).低、中、高分化胃腺癌MIF表达阳性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系数rs为0.458(x2=27.046,P<0.001).MI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相关性为淋巴结转移x2=9.231(P=0.002)、性别x2=0.045(P=0.832)、年龄为x2=0.241(P=0.623)、肿瘤大小x2=0.003(P=0.954)、肿瘤部位x2=0.051(P=0.821).结论 胃腺癌组织MIF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MIF表达,低分化腺癌MIF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MIF表达.MIF表达与胃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是否转移密切相关,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