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建特色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以天津城建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苑宏英 李文朴 +4 位作者 汪艳宁 员建 赵建海 范晓丹 蒋新蕾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9年第11期44-45,56,共3页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复杂而严峻,需要大批具有工程素养的环境类专门人才,环境工程不仅是解决污染治理的问题,在制订治理方案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环境问题分析和判断,这就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价的过程培养。天津城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多...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复杂而严峻,需要大批具有工程素养的环境类专门人才,环境工程不仅是解决污染治理的问题,在制订治理方案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环境问题分析和判断,这就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价的过程培养。天津城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城建特色的污染治理和污染监测与评价核心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建特色 环境工程 课程体系
下载PDF
铁同位素及其在古海洋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应用
2
作者 杨曦 王义东 王中良 《地球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铁是具有多价态特性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其形态和同位素经常被作为环境标识,尤其是对现代和古海洋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本文通过总结铁在现代和古海洋环境中的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制、评述早期含铁矿物的成因,来支持太古代早期就出现... 铁是具有多价态特性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其形态和同位素经常被作为环境标识,尤其是对现代和古海洋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本文通过总结铁在现代和古海洋环境中的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制、评述早期含铁矿物的成因,来支持太古代早期就出现了厌氧氧化作用的观点。厌氧氧化作用将海洋中部分溶解铁氧化,这导致了溶解态铁富集轻铁同位素并间接造成了铁建造的形成。研究古海洋含铁矿物的成因极其困难,这是由于现代环境极难还原古海洋环境的化学物理条件。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低含量铁的同位素测定,铁同位素及其分馏可以示踪古海洋中铁元素的行为特征并指示当时的海洋环境。因此,现代研究需要结合实验室模拟和现代类太古代环境来解决古海洋中铁同位素分馏机制,并结合其他元素的多同位素技术手段探讨古海洋中化学成分和含铁矿物的成因,这对矿产资源的探寻和生命起源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同位素 铁同位素分馏 铁形态 氧化还原环境标识
原文传递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3
作者 王喆 曹晓畅 +1 位作者 王鑫 刘志华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学习中重要的先导课程.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工程运用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基于该课程学时少、知识体量大、概念抽象等特点,提出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加... “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学习中重要的先导课程.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工程运用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基于该课程学时少、知识体量大、概念抽象等特点,提出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加强问题设计的巧妙和合理性,深刻体现课程原理的科学内涵.通过课上预习、案例教学、回顾总结、教学评价等教学体系的构建,寻求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有限的时间加深学生对理论体系的理解,突破惯有的教学和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专业理论过硬、综合实践能力强的环境领域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原理”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实践与探索 问题导向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水污染控制工程A(1)”课程改革与实践
4
作者 范晓丹 李梦雄 +2 位作者 张道虹 陈元昊 张峻嘉 《科技风》 2025年第7期51-53,共3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新机遇。“水污染控制工程A(1)”课程以服务国家、社会及专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引领,融合数字素养培养,课程组开展重新设计教学目标,重构教学知识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和融合数字技术的教学模式等教...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新机遇。“水污染控制工程A(1)”课程以服务国家、社会及专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引领,融合数字素养培养,课程组开展重新设计教学目标,重构教学知识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和融合数字技术的教学模式等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并针对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编写高质量的补充教材,改革创新教材的体例和内容,提升教材的数字化水平。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用创新能力、数字素养及课程品质均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全面性数字化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教学改革 水污染控制工程A(1)
下载PDF
开展环境工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改革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亚静 郑淑平 +1 位作者 温海涛 樊平平 《实验室科学》 2017年第3期229-231,共3页
针对目前教育理念和环境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选拔的要求,结合对这些年来开设的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分析得出了实验进行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今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发展,提出了实现实验平台大... 针对目前教育理念和环境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选拔的要求,结合对这些年来开设的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分析得出了实验进行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今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发展,提出了实现实验平台大型仪器等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整合增补实验内容等改革措施。通过实验平台的提升,开阔学生眼界同时引导他们去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前沿科研技术和需要解决的科研课题,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资源共享 项目完善
下载PDF
工程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亚静 郑淑平 +1 位作者 温海涛 纪冬丽 《实验室科学》 2021年第2期149-152,共4页
通过认真准确解读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标准,全面了解天津城建大学实验教学现状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工程认证标准中设定的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查缺补漏,推进高校环境工程... 通过认真准确解读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标准,全面了解天津城建大学实验教学现状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工程认证标准中设定的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查缺补漏,推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深入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认证 环境工程 实验教学 改革
下载PDF
天津市内水体叶绿素a变化及影响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贾振睿 孙力平 钟远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96-199,232,共5页
监测了2013年3月到12月天津市内7个点位的水质变化情况,分析了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夏季最高,秋冬季次之,春季最低.空间分布上海河、南运河、津河叶绿素a质... 监测了2013年3月到12月天津市内7个点位的水质变化情况,分析了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夏季最高,秋冬季次之,春季最低.空间分布上海河、南运河、津河叶绿素a质量浓度依次升高,湖泊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相对河流较低.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 H、CODM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关系.lg(Chl-a)与lg(T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lg(TN),lg(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与氨氮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表明磷是天津河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内水体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天津典型道路环境PM2.5中重金属的粒径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启钧 吴琳 +3 位作者 方小珍 吴丽萍 张衍杰 毛洪钧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02-1206,共5页
2015年7月3—17日,采集天津3条典型道路路边道路交通环境中不同粒径段的PM2.5样品,分析其中的12种金属元素,并开展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3种典型道路上PM2.5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日均限值(75μg/m^3)。... 2015年7月3—17日,采集天津3条典型道路路边道路交通环境中不同粒径段的PM2.5样品,分析其中的12种金属元素,并开展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3种典型道路上PM2.5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日均限值(75μg/m^3)。主干道、次干道、快速路上PM2.5中金属元素累计质量浓度分别为0.68、0.74、0.67μg/m^3。(2)多数金属元素的粒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Zn和Cu为轮胎和刹车片磨损标志物,峰值在较大粒径颗粒物上。Sb通常作为添加剂以Sb2S3的形式加入到刹车片中,峰值出现在>0.2~1.0μm粒径段。(3)Cr、Co、Ni、Cu、Zn、As、Cd、Sn、Sb和Pb的富集因子>10,受到人为源的作用。对于儿童和成人群体,全部道路路边环境的非致癌风险危险指数均大于1,具有非致癌风险。PM2.5中Cr、Co、Ni、As、Cd的致癌风险基本上均超过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可接受风险阈值(10-6),具有明显的致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边环境 PM2.5 重金属 粒径分布 富集因子 健康评价
下载PDF
“环境工程实验技术”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策略研究
9
作者 李亚静 郑淑平 +2 位作者 纪冬丽 高富 温海涛 《广州化工》 CAS 2021年第14期178-180,229,共4页
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立足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环境工程实验技术"一流课程建设。坚持内容创新、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合理进行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规划... 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立足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环境工程实验技术"一流课程建设。坚持内容创新、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合理进行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与学时比例分配。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后续线上拟融入思政元素,增加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准入测试环节,使课程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一流课程建设 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效果 优化完善
下载PDF
多介质环境样品中硅氧烷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楠楠 韩笑 +4 位作者 邱春生 徐琳 王少坡 张丹 蔡亚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6-1134,共9页
硅氧烷具有潜在的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等典型特征,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普遍关注的新污染物。因具有低表面张力、高热稳定性和出色的润滑性等特性,硅氧烷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且其产量和消费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随着人类... 硅氧烷具有潜在的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等典型特征,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普遍关注的新污染物。因具有低表面张力、高热稳定性和出色的润滑性等特性,硅氧烷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且其产量和消费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随着人类活动中该类化合物的大量消耗,目前已在各种环境介质、个人护理品、生物基质、硅胶产品以及食物等中频繁检出硅氧烷。同时硅氧烷在不同介质中还能转化成多种中间产物,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针对硅氧烷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复杂多样,该文对不同环境介质中样品的采集、前处理方法、硅氧烷的仪器分析方法、硅氧烷及其降解产物的非靶标筛查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对采样及后续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对硅氧烷后续研究及前期样品分析方法等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烷 采样 前处理 仪器分析 非靶标筛查
下载PDF
秸秆生物炭的固碳减排潜力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阳 靳晨生 +2 位作者 张海亚 张新波 张玉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6-403,共8页
以最为普遍的慢速热解得到的秸秆生物炭作为研究对象,生物炭施用土壤为应用场景,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生物炭在固碳封存过程中的固碳潜力和环境危害潜势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每年1t秸秆生物炭的制备及应用(秸秆生物炭系统)可... 以最为普遍的慢速热解得到的秸秆生物炭作为研究对象,生物炭施用土壤为应用场景,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生物炭在固碳封存过程中的固碳潜力和环境危害潜势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每年1t秸秆生物炭的制备及应用(秸秆生物炭系统)可减少二氧化碳当量(CO_(2e))排放5.50×10^(3)kg,封存CO_(2e)约5.53×10^(3)kg,对温室气体减排具有较为显著作用.在环境危害潜势上,秸秆生物炭系统有效地缓解了非生物耗竭潜势(-5.15×10^(-5)kgSb_(e))和富营养化潜势(-5.35×10^(-3)kg PO_(4)^(3-)e),而对酸化潜势(0.0576kgSO_(2e))、臭氧层耗竭潜势(8.28×10^(-14)kgR_(11e))、光化学氧化潜势(7.38kg C_(2)H_(4)e)和人体毒性潜势(2.01kgDCB_(e))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全生命周期评估 固碳潜力 环境影响
下载PDF
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思政创新实践
12
作者 李宁 赵健慧 陈冠益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8期189-192,共4页
为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积极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全国高校正积极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从人类健康实际问题出发,兼具环境类课程思政特色。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 为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积极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全国高校正积极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从人类健康实际问题出发,兼具环境类课程思政特色。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教导学生学以致用。最终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中的渗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与健康 课程思政 项目式教学 三全育人 人才培养体系
下载PDF
蚯蚓在环境生态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3
作者 金依帆 刘宇 +2 位作者 毕艳孟 王少坡 孙振钧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6期73-82,共10页
为更全面了解蚯蚓在环境生态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本研究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检索2013—2023年以来蚯蚓在环境生态领域应用的有关文献,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工具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结... 为更全面了解蚯蚓在环境生态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本研究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检索2013—2023年以来蚯蚓在环境生态领域应用的有关文献,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工具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发文总量居于世界第一,发展稳定。2)国内作者多为独立研究,国外作者团队交流合作密切。3)期刊Soil Biology&Biochemistry总被引次数和中心性最高,关于蚯蚓在环境生态领域应用的论文数量多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4)中国科学院发文数量最多,在该领域研究表现突出。发文前10名的研究机构中7名来自法国,表明其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较雄厚。5)2013—2023年WOS和CNKI中有关蚯蚓在环境生态领域应用的文献研究方向重点和热点基本一致。蚯蚓种类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主,研究前沿领域关键词集中于“氧化应激”“暴露”“降解”和“反应”。根据分析指出国内相关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对策与建议,预测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可为今后蚯蚓在环境生态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环境生态领域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黄杨木屑生物炭特性及重金属环境风险的影响
14
作者 马俊立 邱春生 +5 位作者 刘淇凯 许菲 刘强 刘益萌 张蕊 王天雷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7期135-142,共8页
以黄杨木屑为原料分别在300、400、500、600、700和800℃缺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考察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u、As、Ni、Cr和Pb)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产率随热解温度升高显著降低,而灰分含量和pH值逐步升高... 以黄杨木屑为原料分别在300、400、500、600、700和800℃缺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考察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u、As、Ni、Cr和Pb)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产率随热解温度升高显著降低,而灰分含量和pH值逐步升高。热解温度为800℃时,生物炭的比表面积最高为325.353 0 m^(2)/g,同时微孔体积达到2.095 6 cm^(3)/g。制备的生物炭中大部分重金属(Cu、As、Cr和Pb)含量较原料中增加了20.35%~202.37%。同时,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中重金属由不稳定形态转变为稳定形态,其中Cu、Ni、Cr和Pb的残渣态占比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明显提升,高温热解显著降低了生物炭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杨木屑 生物炭 热解温度 重金属 化学形态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赤泥与沼渣制备颗粒复合材料及其对氨氮的吸附效果研究
15
作者 罗昕 吴丽萍 +6 位作者 张婷 刘克学 彭星 易志刚 龚天成 杨天学 黄启飞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18,共12页
肥料化是批量消纳赤泥的重要方式,但氮素含量低是制约其应用的瓶颈。为提升赤泥的利用量,并解决吸附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难回收的问题。该研究向赤泥中掺入沼渣进行共热解,制备成型颗粒状复合材料并对模拟沼液溶液中的氨氮进行富集。采... 肥料化是批量消纳赤泥的重要方式,但氮素含量低是制约其应用的瓶颈。为提升赤泥的利用量,并解决吸附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难回收的问题。该研究向赤泥中掺入沼渣进行共热解,制备成型颗粒状复合材料并对模拟沼液溶液中的氨氮进行富集。采用SEM、BET、FTIR和XPS等表征手段,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分析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①当制备条件为沼渣占比≤25%且热解温度≥400℃时,复合材料具备造粒成型的可行性。②沼渣占比为25%、热解温度为600℃时,制备的复合材料对氨氮吸附效果最佳,材料对氨氮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可达6.8141 mg/g。伪二阶动力学模型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均能更好地模拟材料的吸附过程。③热解后,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由15.2677 m^(2)/g、12.7495 nm增至28.9365m^(2)/g、14.9315 nm,表面存在金属羟基、C-O和C=O等含氧官能团,这说明热解提升了材料的比表面积且优化了孔径结构,并生成了更多活性含氧官能团,有效提高了材料对氨氮的吸附性能。研究显示,沼渣与赤泥共热解可制备具氨氮吸附性能的复合材料,材料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官能团反应、静电引力和孔隙填充实现对氨氮的吸附,研究结果为赤泥和沼渣的资源化利用及易回收吸附材料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沼渣 复合材料 共热解 氨氮
下载PDF
不同类型催化剂热催化合成生物质基乙酰丙酸甲酯研究进展
16
作者 周海洋 陶姣 +3 位作者 李伟 吕学斌 张蕊 熊健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6,共12页
乙酰丙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在替代燃料、医疗药物和溶剂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详细分析了乙酰丙酸甲酯的4种制备方法,其中生物质直接催化醇解法更具发展潜力。基于生物质直接催化醇解法及其催化剂类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 乙酰丙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在替代燃料、医疗药物和溶剂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详细分析了乙酰丙酸甲酯的4种制备方法,其中生物质直接催化醇解法更具发展潜力。基于生物质直接催化醇解法及其催化剂类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制备生物质基乙酰丙酸甲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总结了优化反应条件及性能,分析了各催化剂应用特点。最后,指出了制备生物质基乙酰丙酸甲酯的现存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注重研究生物质醇解机理、应用非粮型生物质和开发易工业化的绿色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丙酸甲酯 生物质 催化醇解 酸性催化剂
下载PDF
城市大型缓流景观水体水环境容量总量动态控制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剑锋 贾泽宇 +1 位作者 邱春生 孙力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年第2期46-48,53,共4页
针对缺水城市大型缓流景观水体水环境容量小、水质易恶化问题,提出了利用水环境容量总量动态控制模型进行水质管理的方法。以天津渤龙湖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研究。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渤龙湖自然水环境容量无法容纳污染物输... 针对缺水城市大型缓流景观水体水环境容量小、水质易恶化问题,提出了利用水环境容量总量动态控制模型进行水质管理的方法。以天津渤龙湖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研究。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渤龙湖自然水环境容量无法容纳污染物输入总量的要求,而水体循环净化系统按照设计负荷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剩余水环境容量。利用模型对渤龙湖水环境容量总量动态控制结果表明,在水体达到IV类水质标准的同时,优化后水体循环净化设施水量负荷可降低46.1%,且水环境容量得以充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水城市 景观水体 水环境容量 总量动态控制模型
下载PDF
天津滨海地区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剑锋 贾泽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8期2436-2437,2444,共3页
[目的]研究天津滨海地区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特征及成因.[方法]根据2013年3~9月天津滨海地区典型景观水体——清净湖富营养化监测数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清净湖景观水体的营养状态及其成因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清净湖景观水体... [目的]研究天津滨海地区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特征及成因.[方法]根据2013年3~9月天津滨海地区典型景观水体——清净湖富营养化监测数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清净湖景观水体的营养状态及其成因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清净湖景观水体属中-重度富营养化水平,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呈春季低、夏秋季高,尤其是7、8月较为严重,为重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化成因分析表明,雨水、再生水补水携带的污染物聚积及高氮磷底泥释放是清净湖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主要原因.[结论]该研究为天津滨海地区景观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净湖 富营养化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成因分析 特征
下载PDF
胜利油田废水处理站污泥及其周边水体苯基甲基硅氧烷的时空分布与生物富集
19
作者 田友梁 刘楠楠 +3 位作者 赵静 项小玲 徐琳 蔡亚岐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495,共11页
近年来,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常作为乳化剂和消泡剂广泛应用于原油生产中.本研究考察了胜利油田区域甲基和苯基甲基硅氧烷的环境分布特征.首先于2015—2020年对油田废水处理站污泥样品进行持续监测,发现了环形甲基硅氧烷(D4... 近年来,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常作为乳化剂和消泡剂广泛应用于原油生产中.本研究考察了胜利油田区域甲基和苯基甲基硅氧烷的环境分布特征.首先于2015—2020年对油田废水处理站污泥样品进行持续监测,发现了环形甲基硅氧烷(D4、D5、D6)及6种苯基甲基硅氧烷异构体(cis-P3、trans-P3、cis-P4、trans-P4a、trans-P4b、trans-P4c),其中环形甲基硅氧烷总浓度(ΣcVMS,D4—D6)为6.21—228μg·g^(-1) dw(干重),苯基甲基硅氧烷总浓度(Σ(P4+P3))为58.0—1.54×10^(3) ng·g^(-1) dw.总体上,两类硅氧烷的浓度逐年增长,且苯基甲基硅氧烷浓度水平低于环形甲基硅氧烷.结合其他文献可知,原油开采不但能带来较为严重的甲基硅氧烷污染,同时苯基甲基硅氧烷也有明显排放.另外,在油田周围23个湖泊和河流的沉积物中同样发现了两类硅氧烷,其中总浓度范围分别为:151—1.87×10^(3) ng·g^(-1) dw和318—1.13×10^(3) ng·g^(-1) dw,其总硅氧烷平均浓度比对照区域的浓度高2.33倍,以上情况说明原油开采过程中苯基甲基硅氧烷存在环境外溢现象.本研究进一步在淡水贻贝中发现两类硅氧烷,其中环形甲基硅氧烷总浓度为472—4.84×10^(3) ng·g^(-1) dw,苯基甲基硅氧烷总浓度为451—2.14×10^(3) ng·g^(-1) dw,且6种苯基甲基硅氧烷的平均生物-沉积物积累因子(2.13—3.18)比母体甲基硅氧烷大1.02—1.40倍,说明苯基甲基硅氧烷在沉积物中的持久性和在淡水贻贝中的生物累积性更强,其环境分布和生态风险值得关注.以上工作证实了油田开采过程可导致甲基和苯基甲基硅氧烷的环境排放及后续带来一定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甲基硅氧烷 采油污泥 沉积物 生物富集
原文传递
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 被引量:4
20
作者 范晓丹 张襄楷 陈子辉 《广州化工》 CAS 2016年第18期210-211,共2页
针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现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探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的内涵,在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网络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表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 针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现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探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的内涵,在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网络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表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控制工程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