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研究
1
作者 王昕 李云强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2期126-129,共4页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追赶世界一流科技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应运而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支撑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追赶世界一流科技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应运而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支撑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优化思路,以期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良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 存在问题 优化思路
下载PDF
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时刻对缸内直喷氢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贾滨 黄泽远 +3 位作者 胡祯 周磊 钟力嘉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共8页
基于一台缸内直喷氢内燃机三维模型,开展了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时刻对缸内直喷氢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从2.5降低至2.1,缸压峰值从6.9 MPa增加到10.5 MPa,缸压峰值相位从压缩上止点后18.0°提... 基于一台缸内直喷氢内燃机三维模型,开展了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时刻对缸内直喷氢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从2.5降低至2.1,缸压峰值从6.9 MPa增加到10.5 MPa,缸压峰值相位从压缩上止点后18.0°提前到了上止点后12.5°。降低的过量空气系数增大了浓混合气区域,积聚在火花塞附近及气缸壁面附近。此外,过量空气系数的降低加快燃烧速度并升高燃烧温度,导致NOx排放增加。随着点火时刻从上止点前5°提前至上止点前9°,缸压峰值从7.9 MPa增加到9.3 MPa,缸压峰值相位从上止点后18.5°提前到上止点后14.0°。点火时刻的提前使缸内平均温度从1900 K上升到2050 K,导致了NOx排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量空气系数 点火时刻 燃烧 排放 缸内直喷氢发动机
下载PDF
柔性销轴式风电行星轮系动力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林旭 代鹏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6,28,共9页
【目的】在行星齿轮系统中,柔性销轴的存在使得齿轮传动过程中产生的非线性行为更加复杂。为揭示带有柔性销轴的风电齿轮箱行星齿轮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建立轮系的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组并进行求解。【方法】综合考虑... 【目的】在行星齿轮系统中,柔性销轴的存在使得齿轮传动过程中产生的非线性行为更加复杂。为揭示带有柔性销轴的风电齿轮箱行星齿轮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建立轮系的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组并进行求解。【方法】综合考虑柔性销轴刚度、齿侧间隙、时变啮合刚度、误差激励等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动态啮合力、太阳轮和行星轮的相图、加速度、庞加莱图、轴心轨迹,研究了销轴刚度对行星轮系非线性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柔性销轴刚度降低,太阳轮和行星轮的振动加速度、动态啮合力的波动范围先减小后增大;柔性销轴刚度减小时,太阳轮、行星轮中心的运动均由周期运动变为拟周期运动;柔性销轴刚度对太阳轮浮动范围影响较小,对行星轮浮动范围影响较大,减小销轴刚度可使得行星轮浮动轨迹范围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齿轮箱 行星齿轮 柔性销轴 刚度 非线性动力学
下载PDF
缸内直喷氢内燃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李冬野 刘少鹏 +2 位作者 胡祯 周磊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26,共9页
基于一台直列4缸四冲程缸内直喷氢内燃机,建立了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计算模型,研究了发动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和点火时刻的提前,发动机的缸内... 基于一台直列4缸四冲程缸内直喷氢内燃机,建立了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计算模型,研究了发动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和点火时刻的提前,发动机的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升高,同时缸内压力和放热率的峰值相位推迟。减小当量比使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分布大致相同但更加稀薄,更靠近火花塞的浓混合气分布是提升火焰传播速度的关键。随着氢气喷射时刻的推迟,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增大,点火延迟缩短,燃烧相位提前。喷射压力和喷射时刻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均取决于缸内混合气的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 氢发动机 内燃机 控制参数 混合气形成 燃烧特性
下载PDF
车用小型化内燃机余热回收ORC系统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石晓磊 高妍 +1 位作者 田华 王轩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1,共7页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ORC)原理,针对车用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搭建了集成化试验台架并开展了台架综合性能试验,探究了内燃机余热回收ORC系统小型化优势和上车应用的潜力.结果表明:设计搭建的试验台架主体尺寸为800 mm×750 mm×620 ...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ORC)原理,针对车用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搭建了集成化试验台架并开展了台架综合性能试验,探究了内燃机余热回收ORC系统小型化优势和上车应用的潜力.结果表明:设计搭建的试验台架主体尺寸为800 mm×750 mm×620 mm,质量为200 kg左右,具有一定的小型化优势;ORC系统整体运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发动机转速为1300 r/min、转矩为600 N·m工况下,工质质量流量为0.1716 kg/s,蒸发压力达到1.26 MPa,膨胀机运行转速调整为1456 r/min时,ORC系统的输出功率达到2.64 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内燃机 余热回收 有机朗肯循环
下载PDF
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正己烷热解反应动力学模拟
6
作者 殷晨阳 刘永峰 +3 位作者 陈睿哲 张璐 宋金瓯 刘海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73-4282,共10页
为研究正己烷(n-C_(6)H_(14))的常压热解特性,提出了正己烷热解(NHP)模型,该模型使用基于误差传播的直接关系图(DRGEP)简化方法和色散校正密度泛函理论的B2PLYP/def2-tzvp方法,得到了一个包含33种物种和134个基元反应的简化机理。利用... 为研究正己烷(n-C_(6)H_(14))的常压热解特性,提出了正己烷热解(NHP)模型,该模型使用基于误差传播的直接关系图(DRGEP)简化方法和色散校正密度泛函理论的B2PLYP/def2-tzvp方法,得到了一个包含33种物种和134个基元反应的简化机理。利用该模型计算了n-C_(6)H_(14)在不同温度下主要热解产物乙烯(C_(2)H_(4))、丙烯(C3H6)和丁炔(C4H6)的相对摩尔分数,并对n-C_(6)H_(14)的热解过程进行了反应路径分析。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法(SVUV-PIMS)结合射流搅拌反应器(JSR)在温度为673~1103K、压力为1atm条件下对n-C_(6)H_(14)进行了热解实验,并与NHP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C_(6)H_(14)热解过程中最主要的产物是C_(2)H_(4),促使C_(2)H_(4)生成较为重要的两个反应的指前因子分别为6.01×10^(13)s^(-1)和2.18×10^(13)s^(-1)。在673~1023K温度范围内,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得到的NHP模型对n-C_(6)H_(14)主要热解产物的相对摩尔分数进行了预测,与JetSurF 2.0模型相比,C_(2)H_(4)和C4H6的最大误差分别减小了27.9%和47.9%。反应路径分析表明,C_(2)H_(4)主要来源于己基的一系列β位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己烷 热解 计算化学 反应动力学 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法 射流搅拌反应器
下载PDF
内燃机余热回收低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优化及试验
7
作者 凌智 金质儒 +1 位作者 王轩 田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6-462,共7页
利用工质比热容与余热源之间的匹配关系,提出了缸套水与烟气余热分别由五氟丙烷(R245fa)工质两相区与过热区匹配吸收的单回路低蒸发压力有机朗肯循环(SLL-ORC),并与复杂度相当的预回热CO_(2)跨临界动力循环(PR-CTP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利用工质比热容与余热源之间的匹配关系,提出了缸套水与烟气余热分别由五氟丙烷(R245fa)工质两相区与过热区匹配吸收的单回路低蒸发压力有机朗肯循环(SLL-ORC),并与复杂度相当的预回热CO_(2)跨临界动力循环(PR-CTP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回收余热温度低、缸套水余热量大的内燃机余热时,SLL-ORC性能较好,其理论最大输出功率为16.13 kW,对应蒸发压力为910 kPa、过热度为80℃,且余热回收系统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基于此SLL-ORC构型搭建试验台架,试验验证了缸套水在R245fa工质两相区回收的可行性,在试验测试余热源和透平转速均未达到设计值时系统发电机产生的电能为9.41 kW,有效提升柴油机热效率绝对值可达2.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余热回收 有机朗肯循环 试验
下载PDF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以漫谈流体机械课程为例
8
作者 李小斌 李凤臣 安青松 《高教学刊》 2024年第31期54-57,共4页
以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本目标,该文以能源动力类专业漫谈流体机械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在专业内容中融入人物、时事、科技及工程内容,力求在历史传承、科学观、世界观、价值观、科学思辨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以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本目标,该文以能源动力类专业漫谈流体机械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在专业内容中融入人物、时事、科技及工程内容,力求在历史传承、科学观、世界观、价值观、科学思辨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高,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动力 课程思政 流体机械 科学思辨 综合素质
下载PDF
吹风比对热障涂层-气膜冷却系统CMAS侵蚀过程及隔热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张俊红 谢安顺 +3 位作者 高朗 张学玲 林杰威 戴胡伟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熔融硅酸盐环境沉积物(CMAS)侵蚀诱发含冷却孔热障涂层结构热防护性能下降的问题,研究了不同吹风比下的CMAS的非均匀侵蚀行为及其对热障涂层(TBCs)隔热性能的影响.在Fluent软件中,考虑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辐射使用离散纵坐标... 针对熔融硅酸盐环境沉积物(CMAS)侵蚀诱发含冷却孔热障涂层结构热防护性能下降的问题,研究了不同吹风比下的CMAS的非均匀侵蚀行为及其对热障涂层(TBCs)隔热性能的影响.在Fluent软件中,考虑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辐射使用离散纵坐标辐射模型),建立共轭传热模型得到了在吹风比为1.5、1.0和0.5时TBC-气膜冷却系统的温度分布,在ABAQUS中建立三维相场模型(PFM)模拟CMAS的非均匀侵蚀行为,定量分析不同吹风比下CMAS侵蚀行为对TBC-气膜冷却系统温度分布的影响.分析了侵蚀300 h前后TBCs-气膜冷却系统温度场的变化,探讨了在不同吹风比下CMAS非均匀侵蚀对TBCs靠近主流入口、冷却孔入口前缘、冷却孔出口后缘和主流出口4个典型位置沿涂层厚度方向路径上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TBC-气膜冷却系统在工作条件下具有三维温度梯度,沿主流流动方向和沿TBCs厚度方向上有较高的温度梯度,冷却孔附近区域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度高.陶瓷(TC)层中的CMAS浓度分布呈明显的不均匀性,在高温度区域内CMAS侵蚀速率更高,吹风比降低会引起TC层温度上升,温度不均匀性下降,CMAS的侵蚀程度增加,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下降.CMAS侵蚀会降低TBCs的隔热性能,吹风比为1.5、1.0和0.5时,侵蚀前后TBCs在靠近主流入口位置沿厚度方向路径上热阻下降率最高,分别为16.47%、17.13%和17.55%.CMAS侵蚀对TBCs在冷却孔出口后缘的隔热性能的影响较小,热阻在侵蚀前后的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风比 热障涂层 CMAS非均匀侵蚀 隔热性能
下载PDF
基于浓度与活性分层的汽油小负荷压燃研究
10
作者 张蕾 张珊珊 +1 位作者 邬斌扬 苏万华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汽油压燃发动机具有高效清洁运行的潜力,基于自行搭建的汽、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试验平台及缸内燃烧数值模拟方式,研究了汽油双、单歧管喷射策略及柴油单次、两次直喷策略所产生的燃料分层对汽油压燃小负荷燃烧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转速... 汽油压燃发动机具有高效清洁运行的潜力,基于自行搭建的汽、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试验平台及缸内燃烧数值模拟方式,研究了汽油双、单歧管喷射策略及柴油单次、两次直喷策略所产生的燃料分层对汽油压燃小负荷燃烧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转速为1500 r/min、燃料热量为610.4 J/cyc的小负荷工况下,单歧管策略的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层程度显著高于双歧管策略,有利于火核产生,提升着火性能,但燃烧效率低下.因此采用直喷微量柴油的策略使混合气活性大幅提升,活性基团产生与消耗速率加快,不同直喷策略导致混合气燃烧特性产生变化.在汽油预混率为86%的工况下,柴油早喷(-160°CAATDC)时的平均指示压力和指示热效率(ITE)分别为0.53 MPa和49.41%,NOx、CO和总碳氢化合物(THC)排放水平降低,但压力升高率超限.优化喷射策略,采用多次直喷可灵活调控混合气浓度与活性分布,延缓放热进而降低压力升高率.在一次柴油早喷量为1.9 mg/cyc、二次柴油直喷量为1.0 mg/cyc时,指示热效率进一步提升至49.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汽油压燃 双、单歧管喷射策略 活性分层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仿真模型的轻型车在用RDE排放预测
11
作者 苏庆鹏 赵华 +2 位作者 胡雨馨 张帆 裴毅强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为进一步准确预测在用乘用车实时驾驶排放,搭建了以发动机-后处理虚拟仿真为核心的在用排放预测模型.首先建立了发动机一维模型,与稳态和瞬态发动机原排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和标定.结果表明:在用实际行驶排放测试(RDE)工况下,CO和NO的原... 为进一步准确预测在用乘用车实时驾驶排放,搭建了以发动机-后处理虚拟仿真为核心的在用排放预测模型.首先建立了发动机一维模型,与稳态和瞬态发动机原排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和标定.结果表明:在用实际行驶排放测试(RDE)工况下,CO和NO的原排累积质量相对误差分别为9.2%、5.8%;其次进行后处理性能试验,对后处理温度、起燃和老化模型进行标定验证,在全球轻型车测试循环工况(WLTC)前35 s,三元催化转化器轴向最大温度误差为52℃,CO、NO的排放累积质量误差为0.0385 g(5.90%)和0.0011 g(0.75%);最后利用RDE排放预测模型在不同催化器老化状态下,进行WLTC、RDE和95%分位的激烈驾驶参考循环(RTS-95)工况的排放规律探究.研究发现:NO排放对工况更加敏感,超限风险更高.设定NO瞬时质量排放阈值为8 mg/s,以RTS-95循环在分散因子为0.6条件下的NO仿真结果为例,对催化器分散因子进行预警窗口宽度探究,结果表明:增加预警窗口宽度将会降低误判率和冷启动超限的识别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模型 催化转化器老化 在用实际行驶排放测试 排放预测
下载PDF
射流搅拌反应器中氨/异辛烷的氧化特性研究
12
作者 卫海桥 郭颖莹 +2 位作者 潘家营 张韧 万思萌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9-386,共8页
大分子烃类燃料普遍具有低温氧化特性,能够有效增强氨(NH3)反应活性.然而,目前关于氨/异构烷烃的氧化特性尚不清楚.本文基于射流搅拌反应器(JSR)和动力学分析方法,对纯氨、异辛烷(IC8H18)及其混合物的氧化特性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大分子烃类燃料普遍具有低温氧化特性,能够有效增强氨(NH3)反应活性.然而,目前关于氨/异构烷烃的氧化特性尚不清楚.本文基于射流搅拌反应器(JSR)和动力学分析方法,对纯氨、异辛烷(IC8H18)及其混合物的氧化特性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实验工况选择500~1050 K温度范围,同时通过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SVUV-PIMS)和气相色谱技术(GC)对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浓度剖面的在线扫描,并使用改进的动力学机理对氨和异辛烷的氧化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H3和IC8H18的氧化活性在不同温度区间内存在相互促进与相互竞争并存的机制,从而在整体上表现为非单调的分段氧化特性.在820~1050 K温度条件下,IC8H18氧化(尤其是通过HO2路径)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加强了链分支反应HO2+NO=NO2+OH,从而使得NH3的反应活性随着异辛烷的加入而提高;在500~820 K温度条件下,氨通过NOx反应路径促进羟基自由基的产生,使得IC8H18氧化温度降低、反应速率提高;在800~900 K温度区间内,随着反应温度增加,NH3的反应活性逐渐变强且争夺自由基能力提高,导致系统自由基池总量迅速减少,造成整体氧化反应活性降低,是导致分段氧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异辛烷 射流搅拌反应器 氧化反应活性 反应动力学 氮氧化物
下载PDF
氨能融合燃料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3
作者 刘永峰 张青山 +1 位作者 宋金瓯 潘家营 《节能与环保》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氨(NH3)是一种不含碳的携氢燃料,易制备且燃烧不产生CO_(2),热解脱氢所需的能量低,与碳氢燃料(如柴油)融合燃烧时,可以达到提高燃料能量利用率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本文阐述了目前氨能融合燃料发展的必要性,对常用的氨能融合燃料... 氨(NH3)是一种不含碳的携氢燃料,易制备且燃烧不产生CO_(2),热解脱氢所需的能量低,与碳氢燃料(如柴油)融合燃烧时,可以达到提高燃料能量利用率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本文阐述了目前氨能融合燃料发展的必要性,对常用的氨能融合燃料(氨—氢气、氨—甲烷和氨—柴油)内燃机发展中面临的如稳定性差、燃烧慢和着火难等挑战,提出了优化氢气掺杂比例和燃烧室设计、低温脱硝、调整氨占比和富氧环境等对策,并对氨能融合燃料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能融合燃料 零碳燃烧 温室气体
下载PDF
混合绝缘气体变温吸附分离回收SF_6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春霄 赵睿恺 +2 位作者 邓帅 王傢俊 赵力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0,共6页
SF_(6)是一种强温室气体,从混合绝缘气体(SF_(6)体积分数15%、N_(2)体积分数85%)中分离回收SF_(6)兼具环境和经济效益。研究了变温吸附(TSA)循环回收SF_(6)。选取文献报道的SF_(6)在13X分子筛上的吸附数据,采用Langmuir模型对吸附数据... SF_(6)是一种强温室气体,从混合绝缘气体(SF_(6)体积分数15%、N_(2)体积分数85%)中分离回收SF_(6)兼具环境和经济效益。研究了变温吸附(TSA)循环回收SF_(6)。选取文献报道的SF_(6)在13X分子筛上的吸附数据,采用Langmuir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变温吸附循环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循环性能指标进行多目标优化,采用TOPSIS法对Pareto最优解集进行决策。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可以较好预测吸附数据,决定系数(R^(2))大于0.98。在Pareto最优解集中,SF_(6)回收率和纯度与循环?效率呈现竞争关系。当目标函数中回收率、纯度和?效率的决策权重按照1:1:1分配时,决策变量中吸附温度取值为293.00 K,解吸温度取值为382.24 K,此时回收率、纯度和?效率分别为87.00%、32.08%和2.68%。变温吸附循环在SF_(6)捕集和回收中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回收 13X分子筛 TSA循环 多目标优化 PARETO最优解集 TOPSIS法
下载PDF
补气增焓-抽气回热型卡诺电池可行性分析
15
作者 王志朋 叶琳 +5 位作者 童欢 侯焙然 张家兴 张宇 李敏霞 田华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的消纳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基于热泵和有机朗肯循环的余热耦合卡诺电池被认为是潜在的解决方案之一,但其电-电转换效率受热源温度影响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充、放电模块分别应用了补...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的消纳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基于热泵和有机朗肯循环的余热耦合卡诺电池被认为是潜在的解决方案之一,但其电-电转换效率受热源温度影响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充、放电模块分别应用了补气增焓和抽气回热技术的新型高效卡诺电池系统。基于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该系统在不同运行参数下的循环性能,并分析了其在广州、南京、哈尔滨3座典型城市中的能耗表现和经济性。结果表明:卡诺电池系统的电-电转换效率随热源温度的升高、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且新系统在充放电过程均存在最优中间压比使效率达到最佳;与传统卡诺电池系统相比,新系统在广州、南京、哈尔滨3座城市的日平均电-电转换效率分别提升了21.8%、22.5%和23.6%,年净收入分别提升了45.6%、52.8%和50.2%。该研究为卡诺电池系统的提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诺电池 补气增焓 抽气回热 能效表现 经济性
下载PDF
自燃着火与火焰传播的判别方法研究综述
16
作者 张璇 刘海峰 尧命发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6,共9页
在新型低温燃烧模式中,大多存在自燃着火和火焰传播共存的现象,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且不明.鉴于此,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自燃和火焰传播的判别方法,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对数值模拟中的速度判定... 在新型低温燃烧模式中,大多存在自燃着火和火焰传播共存的现象,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且不明.鉴于此,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自燃和火焰传播的判别方法,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对数值模拟中的速度判定、Da数判定和CEMA判定3种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在未来,将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燃烧诊断领域,有望实现自燃着火和火焰传播的定量和定性判断,明晰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新型燃烧模式中燃烧过程的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着火 火焰传播 Da数 化学爆炸模式分析 速度
下载PDF
多种工况下醇类燃料喷雾特性试验研究
17
作者 杨涵惠 甄旭东 +3 位作者 刘大明 耿杰 鄢仁彬 田智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5,共9页
利用定容喷雾试验装置,采用阴影法研究甲醇、乙醇、正丁醇在不同工况下的喷雾特性,喷射压力范围为10~30 MPa,背压范围为0.1~0.7 MPa,环境温度范围为20~120℃,再经MATLAB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分析了不同工况对醇类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结果... 利用定容喷雾试验装置,采用阴影法研究甲醇、乙醇、正丁醇在不同工况下的喷雾特性,喷射压力范围为10~30 MPa,背压范围为0.1~0.7 MPa,环境温度范围为20~120℃,再经MATLAB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分析了不同工况对醇类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燃料的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面积受喷射压力和背压影响明显,喷雾锥角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较大;喷射压力和环境温度的增加会加快液滴分裂和蒸发,对提高雾化质量及改善喷雾特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种工况下,燃料自身的特性造成了喷雾形态的差异,正丁醇动力黏度和表面张力较大,在低温环境中喷雾发展较慢,但在高温高压环境中液滴蒸发和破碎程度较小,能保持较好的喷雾形态和发展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乙醇 正丁醇 直喷 喷雾特性
下载PDF
汽油HCCI发动机串联复合涡轮废气能量分配研究
18
作者 林钰梅 张珊珊 +1 位作者 邬斌扬 苏万华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更好地进行复合涡轮匹配,对各工况下发动机排气能量利用进行研究,建立汽油均质充量压燃(HCCI)发动机热力学模型和串联复合涡轮系统数学模型,构建汽油均质压燃发动机一维仿真模型.基于数学模型计算所得复合涡轮参数,选择合适的复合... 为了更好地进行复合涡轮匹配,对各工况下发动机排气能量利用进行研究,建立汽油均质充量压燃(HCCI)发动机热力学模型和串联复合涡轮系统数学模型,构建汽油均质压燃发动机一维仿真模型.基于数学模型计算所得复合涡轮参数,选择合适的复合涡轮系统,并进行一维仿真验证.基于匹配结果对复合涡轮系统中的能量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所提出匹配方法选配的串联复合涡轮系统能够有效回收废气能量,实现整机性能提升,在转速为2200 r/min、平均指示压力(IMEP)为1.26 MPa时整机功率提高3.17 kW,整机效率改善2.49%;总结所得废气能量分配规律是:动力涡轮适用于转速高于1600 r/min及IMEP大于1.07 MPa工况,此时存在最优进气压力,使得动力涡轮所得废气能量有最佳废气能量占比,并使发动机整机效率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 均质充量压燃 串联复合涡轮系统 废气能量
下载PDF
湍流射流点火诱导两次喷射高压直喷甲烷着火规律试验研究
19
作者 臧月研 钟力嘉 +3 位作者 刘宗宽 周磊 卫海桥 贾滨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基于安装有主动式预燃室及甲烷高压喷射器的定容燃烧弹开展预燃室湍流射流火焰引燃二次喷射甲烷射流的试验,研究了不同喷射点火延迟、不同喷油压力与不同第一次喷油脉宽对点火及火焰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点火延迟时间... 基于安装有主动式预燃室及甲烷高压喷射器的定容燃烧弹开展预燃室湍流射流火焰引燃二次喷射甲烷射流的试验,研究了不同喷射点火延迟、不同喷油压力与不同第一次喷油脉宽对点火及火焰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点火延迟时间t_(i)为-30 ms时,会出现无法点燃主燃室气体的失火现象;当点火延迟时间t_(i)增加到-10 ms时,会出现热射流先淬息随后再次着火的不稳定点火现象。将喷射点火延迟时间t_(i)从0 ms增加到100 ms会使燃烧压力峰值从1.56 MPa增加到2.26 MPa,并使压力峰值的时刻从点火后130 ms提前到点火后50 ms,同时提高热射流及主燃室火焰传播速度,火焰传播速度从10 m/s提高到30 m/s。此外,改变高压甲烷喷射压力,由5 MPa提高到10 MPa,燃烧压力峰值从0.96 MPa升高到2.26 MPa,压力峰值出现时刻从点火后100 ms提前到点火后50 ms。主燃室火焰传播速度由5 m/s提高至30 m/s。当改变高压甲烷第一次喷射脉宽时,也会对燃烧压力峰值及压力峰值出现时刻造成影响。将第一次喷射脉宽由40 ms提高为80 ms会使燃烧压力峰值从1.87 MPa升高到2.26 MPa,并使压力峰值的出现时刻提前,但对热射流速度及主燃室内的火焰传播速度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射流点火 高压直喷 湍流火焰 甲烷
下载PDF
储能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行业应用维度与范式化构型
20
作者 刘义达 赵力 +1 位作者 陈瑞华 张斌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0-1086,共17页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是推动储能技术跨行业应用的重要手段。储能产业链的维度包括储能元器件生产制造的纵向产业延伸和能量产配转用储的横向行业应用。储能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可提高能量管理的节能、智能化和灵活性水平。本文总结...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是推动储能技术跨行业应用的重要手段。储能产业链的维度包括储能元器件生产制造的纵向产业延伸和能量产配转用储的横向行业应用。储能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可提高能量管理的节能、智能化和灵活性水平。本文总结了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储热、储氢等储能技术在数字化创新方面的发展动向,分析了储能的时间、空间和信息三个属性,以及数字化创新在储能跨行业耦合中的作用,绘制了储能产业链的数智创新图谱,其中,纵向产业延伸视角面向的是储能材料、部件、装置及系统的制造行业,横向行业应用视角面向的是储能场站的建造及其投资运营。基于横向行业应用视角,梳理了储能与能源互联网协同发展的路线图。分别以一维集中式、二维跨工业行业、三维跨互联网行业为特征,总结了面向点、线、面三种场景应用的储能构型范式,剖析了在三种场景下储能技术创新应用的特点。其中,根据线场景的“X+Y+储能”的范式,推演提出了带有燃料储能的风光热储系统。面向太阳能热发电应用的长时热储能,与面向新型热机设备(如碳中和燃料内燃机、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等)应用的电制燃料储能相结合,可以实现多尺度时域空域的协同。本文总结了储能技术在数字化融合中的发展路径,提出了“风光热质储”系统构型,该模式可显著提升多能协同的供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信息物理融合 虚拟能厂 多站合一 燃料储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