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能否促进大众创业--基于微观调查与地级市匹配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唐家龙 周子琳 +1 位作者 张兴国 刘如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否对大众创业具有直接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微观调查和中国地级市统计资料的匹配数据,采用Logit模型检验区域创新能力... 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否对大众创业具有直接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微观调查和中国地级市统计资料的匹配数据,采用Logit模型检验区域创新能力对居民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创新能力对居民创业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对机会型创业有显著正向作用,对生存型创业无显著影响;发明类专利创新对生存型和机会型创业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外观设计类专利创新只对机会型创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实用新型类专利创新对两类创业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大众创业 机会型创业 生存型创业
下载PDF
加快天津数字经济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唐家龙 周子琳 《求知》 2020年第2期37-39,共3页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数字经济进行了论述,作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形势下,天津应当把握...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数字经济进行了论述,作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形势下,天津应当把握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契机,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天津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 国家大数据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体经济 信息化 重大战略部署 数字化
下载PDF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家龙 《求知》 2021年第1期32-35,共4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国际国内风起云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国际国内风起云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作出的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的战略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立自强 双循环 战略抉择 战略支撑 大变局 坚持创新 高质量发展 前瞻性
下载PDF
金融集聚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基于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
4
作者 唐家龙 杨丽丽 《青海科技》 2020年第2期18-24,共7页
本文利用2008~2018年面板数据,从全国和西部地区两个层面构建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标,分析了全国层面和西部地区内部视角下西部地区各省份金融资源流动集聚的现状。引入时间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全国和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对... 本文利用2008~2018年面板数据,从全国和西部地区两个层面构建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标,分析了全国层面和西部地区内部视角下西部地区各省份金融资源流动集聚的现状。引入时间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全国和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金融集聚度在全国整体层面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则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建议国家要着力推动金融资源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聚集,提升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区位熵 科技创新 西部地区
下载PDF
院士遴选的决定因素:基于2017年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唐家龙 缪鹏 蔺洪全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6-164,180,共10页
本文以2017年中国工程院候选院士为研究对象,利用候选人入围、第二轮评审和最终当选各个阶段数据,引入候选人个体因素和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基于多分类无序logistic模型的分析发现:获得国家人才称号、国家科技奖励和担任行政职务对候选人... 本文以2017年中国工程院候选院士为研究对象,利用候选人入围、第二轮评审和最终当选各个阶段数据,引入候选人个体因素和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基于多分类无序logistic模型的分析发现:获得国家人才称号、国家科技奖励和担任行政职务对候选人晋阶院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高学历具有负面影响、海外经历具有正向影响,但二者的影响在统计上都不显著。研究结果对于准院士人才培养和院士人才的选拔、评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士遴选 领军人才 行政职务 国家奖励
下载PDF
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态势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9
6
作者 唐家龙 《科技与金融》 2021年第5期5-10,共6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对科技创新提出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方向,这是历史赋予生物医药产业的使命。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地域上偏向于东部地区,尤其是华东、华南地区,形成了总体分散、局部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对科技创新提出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方向,这是历史赋予生物医药产业的使命。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地域上偏向于东部地区,尤其是华东、华南地区,形成了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态势;在品牌化发展上,产业还没有形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商标品牌,在知识产权的商标类别注册保护上还有待加强,同时缺乏高端技术和产品的现实支撑;在国际化上,虽然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部署,但现时国内企业距离占据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还有一定距离。文章建议在构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网络化生态的基础上,深化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进程,对标世界药业巨头,从规模、研发、产品、政策和投入上下足功夫,引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已经进入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需求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生物医药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加强原创引领性科技攻关,聚焦生物技术,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已经成为国内各个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根据同花顺官网数据,截止2020年底,我国A股市场共有4,233家上市公司,市值规模达到80万亿人民币左右,上市企业数量较2010年实现了倍增。其中生物医药类企业共有367家,总市值达到7.93万亿,占到总体规模10%左右,企业数量较之2010年增加了近200家,市值规模扩大了5倍有余,企业平均的市值规模翻了两倍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增量来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商标品牌 人民生命健康 品牌化发展 同花顺 知识产权 创新创业
下载PDF
财务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来自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的证据 被引量:2
7
作者 岳圣元 张瀚予 唐家龙 《理论与现代化》 2019年第6期103-113,共11页
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不通畅是制约企业研发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研究如何调整和优化财务结构,以缓解企业研发融资受到的约束,推动产业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基于2010-2017年中国生物医药上市企业非平衡面板数... 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不通畅是制约企业研发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研究如何调整和优化财务结构,以缓解企业研发融资受到的约束,推动产业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基于2010-2017年中国生物医药上市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信息不对称情境下企业内外部财务资源配置对研发投入决策的差异化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净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显著正向影响研发投入规模,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则显著负向影响研发投入规模,托宾Q值、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地,区分企业所有制和地域,进行了异质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本文的启示是,企业需主动缓解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以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创新的内在积极性,政府则要对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进行差异化的精准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投入 财务结构 生物医药 双固定效应
下载PDF
区域发展与晋阶院士——来自2017年工程院院士遴选的证据 被引量:1
8
作者 唐家龙 缪鹏 《创新科技》 2020年第9期10-20,共11页
本文以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为研究对象,首次将候选人和当选院士纳入同一计量分析框架,研究了省级经济社会因素对候选人能否成功当选院士的影响。在控制候选人的个体特征因素的情况下,基于多分类logit模型的分析发现:①人均GDP对... 本文以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为研究对象,首次将候选人和当选院士纳入同一计量分析框架,研究了省级经济社会因素对候选人能否成功当选院士的影响。在控制候选人的个体特征因素的情况下,基于多分类logit模型的分析发现:①人均GDP对候选人当选没有显著影响;②研发投入水平对候选人当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以进出口总额衡量的省际开放水平越高,候选人当选的可能性越低;④城市化水平对候选人当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⑤来自东部和中部候选人当选的可能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东部和西部候选人当选的可能性不存在这种差异。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优化领军人才成长环境,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区域人才优化分布,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士选拔 领军人才 研发投入 经济开放度 城市化 区域差异
下载PDF
中国科技精英的地域分布——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两院院士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家龙 《创新科技》 2021年第4期67-76,共10页
院士是中国科技人才中的精英,对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对院士的地域研究,能够为科技精英人才的培养和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本研究通过对1955—2019年两院院士地域分布的描述分析和比较研究,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 院士是中国科技人才中的精英,对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对院士的地域研究,能够为科技精英人才的培养和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本研究通过对1955—2019年两院院士地域分布的描述分析和比较研究,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提炼形成了院士时空分布谱线。院士的籍贯和出生地分布仍然遵循了南宋以来“长江流域”为主导、东南部地区为主导的模式,江苏和浙江是院士的主要“产地”,但工作地分布呈现出向北京集聚的不均衡模式;院士地域分布不均衡性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再攀高且总体有所下降的历程,表明马太效应存在但有所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精英 院士 籍贯 出生地 工作地 马太效应
下载PDF
青海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10
作者 唐家龙 杨坤齐 《青海科技》 2020年第4期25-28,共4页
本文分析了青海科技创新发展在经济发展、综合科技能力和创新主体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与优势,并从西部省区比较的视角考察了青海省综合经济实力、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论文提出青海科技发展应重点聚焦制度改革、聚焦特色... 本文分析了青海科技创新发展在经济发展、综合科技能力和创新主体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与优势,并从西部省区比较的视角考察了青海省综合经济实力、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论文提出青海科技发展应重点聚焦制度改革、聚焦特色、聚焦能力、聚焦融合、聚焦人才,围绕资源经济、生态经济、健康经济,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的体系化布局,着力构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贯通的产业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创+产业融合发展高地,以高质量创造引领高质量经济活动,实现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特色 科技创新 发展战略 青海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