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肺动脉成像在剂量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联庆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4年第8期104-107,共4页
CT肺动脉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在肺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突出。然而,与之相关的辐射剂量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过高的辐射剂量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健康风险,还可能限制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减... CT肺动脉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在肺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突出。然而,与之相关的辐射剂量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过高的辐射剂量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健康风险,还可能限制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分析低剂量CT肺动脉成像研究现状,总结CT肺动脉成像在剂量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肺动脉成像 剂量优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范然 李一鸣(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7-180,共4页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与传统影像学技术相比,不仅可以提供动脉瘤不同时期的形态学特征,还可以较好地显示血管壁结构,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传统的MR血管成像(MRA)。增强HR-VWI检查可以反映血管壁的炎性反应,评价血管壁的铁沉积情况...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与传统影像学技术相比,不仅可以提供动脉瘤不同时期的形态学特征,还可以较好地显示血管壁结构,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传统的MR血管成像(MRA)。增强HR-VWI检查可以反映血管壁的炎性反应,评价血管壁的铁沉积情况,从而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就HR-VWI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稳定性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及颅内责任斑块与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范然 卜玮艺 +3 位作者 包翠萍 杨筠 李一鸣 刘筠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0-395,共6页
目的探究脑白质疏松及颅内责任血管斑块与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行常规颅脑MRI、MR血管成像(MRA)及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的病人44例,包括男35例,女9例,平均年龄(64.16±9... 目的探究脑白质疏松及颅内责任血管斑块与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行常规颅脑MRI、MR血管成像(MRA)及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的病人44例,包括男35例,女9例,平均年龄(64.16±9.87)岁。根据梗死灶径线大小将病人分为非腔隙性梗死组(NLI组,16例)和腔隙性梗死组(LI组,28例)。在HR-VWI影像的垂直于血管长轴的层面上进行斑块测量和计算,包括斑块处及邻近正常参照血管的血管外壁面积(OWA)、管腔面积(LA)、斑块处管壁面积(WA)、血管狭窄率、斑块重构率(RR)、管壁面积指数以及斑块负荷。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NLI组和LI组间的临床资料、脑白质疏松程度及是否具有颅内责任血管斑块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进一步比较2组间颅内责任血管斑块特点的差异。结果NLI组中的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病人的比例[62.50%(10/16例)]高于LI组[28.57%(8/28例)],P<0.05;有责任斑块的病人比例[68.75%(11/16例)]高于LI组[32.14%(9/28例)],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和具有责任斑块的病人发生非腔隙性梗死的风险更高,优势比(OR)值分别为5.747(95%CI:1.275~25.900)及6.300(95%CI:1.392~28.514),AUC分别为0.670(95%CI:0.499~0.840)和0.683(95%CI:0.516~0.850)。2组间斑块测量参数比较,NLI组LA小于LI组,而WA、血管狭窄率、管壁面积指数、正性重构例数及斑块负荷均大于LI组(均P<0.05)。结论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严重程度与病人脑白质疏松程度及是否具有责任斑块相关;伴有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或具有责任血管斑块时,穿支动脉供血区出现的梗死灶都相对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疏松 斑块
下载PDF
胸椎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春明 许亮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脊柱SPB病人的CT及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示T10椎体呈楔形,轻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骨硬化,内部见残存骨嵴,未见典型"微脑征"... 目的探讨胸椎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脊柱SPB病人的CT及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示T10椎体呈楔形,轻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骨硬化,内部见残存骨嵴,未见典型"微脑征"。瘤体均质,未见钙化及肿瘤骨。MRI平扫示病变于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MRI增强示瘤体呈均匀强化,未见椎旁肿块及脓疡,相邻椎间盘信号无异常。手术病理提示浆细胞来源肿瘤,结合ECT及本周蛋白、血钙及肌酸水平,临床诊断为SPB。结论 SPB好发于椎体前部,溶骨性破坏,瘤体均质,常伴有骨嵴及硬化边。"微脑征"有助于诊断,但敏感性较低。SPB的确诊有赖于影像检查、临床实验室及病理结果的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