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天津市区部分三级医院住院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于铁强 冯世庆 +6 位作者 张学利 邓树才 姜文学 倪东馗 商震德 李超英 王景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86-488,共3页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26%。以无职业者及工人为主。跌倒占42.5%,交通事故占35.6%。颈脊髓损伤最常见。ASIA分级以D、A级常见。D级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天津市区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较高,跌倒是主要致伤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脊髓损伤 住院患者 特点 天津
下载PDF
利伐沙班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德强 贾世孔 王泓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评估骨科大手术术后使用利伐沙班(rivaroxaban)或依诺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9月—2012年5月共278例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其中140例(平均年龄72.7岁,42.8%为男性)患者口服利伐沙班,... 目的评估骨科大手术术后使用利伐沙班(rivaroxaban)或依诺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9月—2012年5月共278例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其中140例(平均年龄72.7岁,42.8%为男性)患者口服利伐沙班,每日10 mg,138例(平均年龄69.9岁,39.1%为男性)患者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每日40 mg,将2组对比研究终点事件,包括静脉血栓形成(DVT和PE),出现伤口并发症,再度入院,需要输血,主要的和次要的非手术相关出血事件及死亡。结果利伐沙班组和伊诺肝素组2组间VTE的发病率、输血和再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次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1%和5.8%,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和5.7%,2组均无肺动脉栓塞、严重出血或死亡患者。结论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在VTE或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利伐沙班组在次要出血事件和伤口并发症发生率略低,更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伤口愈合 依诺肝素 利伐沙班
下载PDF
老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围手术期输血需求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郝泽宇 孙建涛 +2 位作者 刘明辉 王建涛 刘明巍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接受PFNA治疗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然后通过单因素筛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输血的危险因素,最后以ROC曲线分析法判断...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接受PFNA治疗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然后通过单因素筛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输血的危险因素,最后以ROC曲线分析法判断输血的预测切点。结果通过单因素筛查发现输血组及未输血组在年龄(P=0.034)、骨折类型(P=0.018)、入院血红蛋白(HGB,P<0.001)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然后将其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年龄(OR=2.364,95%CI:1.081~5.168)、骨折类型(OR=14.328,95%CI:1.714~119.752)及入院HGB(OR=0.957,95%CI:0.933~0.982)是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HGB每减少1g/L,围术期输血的概率增加4.3%,75岁以上的患者比小于75的老年患者输血概率高出1.364倍,A3型骨折比A2型骨折输血概率高出13.328倍。预测模型拟合度良好,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其最佳分界点为0.708。结论年龄、骨折类型以及入院HGB是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治疗围手术期需要输血的相关因素。患者年龄越大、骨折越不稳定、入院HGB越低,越有可能需要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股骨转子间骨折 输血 围手术期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下载PDF
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装置的选择问题 被引量:19
4
作者 田峥巍 朱本清 +1 位作者 刘明辉 肖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40-941,I0004,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内固定装置的选择,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Gamma钉治疗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2年7月~2006年2月粗隆间骨折60例。Gamma钉固定34例,动力髋螺钉固定26例。[结果]平均随访1年6个月,60例均l临床...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内固定装置的选择,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Gamma钉治疗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2年7月~2006年2月粗隆间骨折60例。Gamma钉固定34例,动力髋螺钉固定26例。[结果]平均随访1年6个月,60例均l临床治愈,EvanceI、Ⅱ型用Gamma钉与用DHS固定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EvanceⅢ、1V型用Gamma钉固定效果优于用DHS固定(P〈0.05)。[结论]对于稳定性粗隆间骨折用Gamma钉与用DHS固定效果无明显差异。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用Gamma钉固定效果优于用DHS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隆间骨折 GAMMA钉 动力髋螺钉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初步观察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军 孙振辉 +6 位作者 田峥巍 孙云波 王磊 曹建刚 田孟强 张宇 王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49-652,共4页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风险及手术要点。[方法]自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04例(344膝),其中传统切口(convention incision,CI)置换组146例(246膝),经股内侧肌下入路...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风险及手术要点。[方法]自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04例(344膝),其中传统切口(convention incision,CI)置换组146例(246膝),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置换组58例(98膝),均采用Zimmer公司NEXGEN-LPS人工全膝关节,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患者术后第一次下地时间,不同时间阶段行走距离、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204例均获随访,时间4—7个月(平均5个月),微创组和对照组麻醉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检验,P〈0.05),微创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术后24h、1周、1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3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24h、1周、2周非负重主动活动度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HSS评分术后24h、1周、2周膝关节HSS评分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月HSS评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四头肌损伤小,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间较早,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快,术后远期步行距离、膝关节非负重主动活动度及HSS评分两者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微创手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下载PDF
腰椎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宇 孙振辉 +4 位作者 夏英鹏 申庆丰 于斌 崔子健 张学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骨软骨病(osteochondrosis oflumbar posterior vertebral edge,OLPV)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8月-2003年8月间接受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OLPV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在后路充分减压基...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骨软骨病(osteochondrosis oflumbar posterior vertebral edge,OLPV)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8月-2003年8月间接受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OLPV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在后路充分减压基础上选择性行间盘、后突骨块或问盘+骨块切除,1例伴腰椎失稳且减压范围较大者行椎弓根内固定并椎间植骨。[结果]41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完全或明显改善,仅4例部分残留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术后病理均提示符合骨软骨病特点;随访5~8年(平均6.8年),6例诉偶有腰痛但程度多较轻未影响日常生活;全部病例未见腰椎失稳表现;内固定组未出现螺钉松动、拔出。患者术前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为(14.73±2.06)分,术后3个月时评分(27.144-4.13)分,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终末随访时为(26.584-2.23)分,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终末随访时手术满意程度:优35例,良3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2.7%。[结论]OLPV主要表现类似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症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影像学特别是CT检查在诊断及指导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神经压迫严重或伴有髓核疝出时需尽早手术治疗;术中需在充分显露并尽可能保证脊柱稳定性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切除致压物,通常无需内固定或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软骨结节 骨软骨病 后路减压
下载PDF
脊柱内固定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被引量:13
7
作者 朱如森 冯世庆 刘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156-3163,共8页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具有牢固的三维固定效果、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较好的复位和矫正畸形作用,被广泛用于脊柱外科,但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折断及螺钉拔出等并发症仍是导致内固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目的:分析脊柱内固...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具有牢固的三维固定效果、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较好的复位和矫正畸形作用,被广泛用于脊柱外科,但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折断及螺钉拔出等并发症仍是导致内固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植入物椎弓根钉的生物力学及稳定性探索。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椎弓根钉植入后生物力学评价相关的文章,以"椎弓根钉,脊柱,内固定,稳定性,生物相容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择脊柱内固定植入物生物力学及评价相关的文献,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60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0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与结论:要提高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脊柱固定的稳定性,可通过改进内固定材料、设计和操作技术以分散固定界面应力,但对螺钉的改进受椎弓根和椎体大小的限制,如何从内固定系统装置上来增强固定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者认为椎弓根螺钉植入后的稳定性评价应该结合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包括椎弓根螺钉材质、置入位置、角度、固定装置等因素,还应该针对患者个体化因素进行,即对椎弓根螺钉置入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每一个不同的椎弓根施以不同的置钉入点、方向及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综述 椎弓根钉 螺钉 脊柱 内固定 稳定性 内固定植入物 生物力学 置入位置 角度 固定装置
下载PDF
双钢板治疗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言青 刘明辉 +1 位作者 田学忠 贾世孔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9期1059-1062,共4页
目的探讨双钢板治疗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17例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踝关节前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内踝及胫骨远端塌陷关节面,植骨支撑,于胫骨远端前内侧... 目的探讨双钢板治疗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17例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踝关节前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内踝及胫骨远端塌陷关节面,植骨支撑,于胫骨远端前内侧行桡骨远端钢板支撑固定,在软骨下骨区打入3枚螺钉,对塌陷的关节面实现直接坚强固定,内踝行防滑钢板固定。腓骨骨折予重建钢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横断位CT研究发现12例(70.6%)塌陷关节面主要位于胫骨远端前内侧1/4关节面区,以前缘最严重。5例(29.4%)塌陷区仅位于胫骨前内缘,关节面中部无累及。17例中16例获得随访,平均(2.6±0.9)年,骨折平均(2.9±0.5)个月愈合。X线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无丢失。踝关节活动度背伸平均16.4°±2.8°,跖屈平均39.2°±5.3°。按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双钢板治疗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可以对胫骨远端关节面充分支撑固定,减少复位丢失,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 旋后内收型
下载PDF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血栓形成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明辉 王言青 +1 位作者 田学忠 贾世孔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3-824,共2页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易发生肺栓塞(PE),在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重视,《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指南》对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抗凝进行了规范化指导。但指南对髋部骨折如何预防血栓形成,特别是围手术期如何抗凝并没有...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易发生肺栓塞(PE),在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重视,《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指南》对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抗凝进行了规范化指导。但指南对髋部骨折如何预防血栓形成,特别是围手术期如何抗凝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案。本研究对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髋部骨折术后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肝素 低分子量 静脉血栓形成 利伐沙班
下载PDF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苑福升 刘健 +4 位作者 闫鹏 高琦 朱本清 王海涛 杨小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 2004年9月~2010年7月笔者对83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前路、后路和一期后-前路或是前-后-前联合入路(后路撬拨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颈椎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 2004年9月~2010年7月笔者对83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前路、后路和一期后-前路或是前-后-前联合入路(后路撬拨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颈椎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钛板(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比评估的方法,使用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价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 8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在手术参数、术后力学参数方面对其进行比较,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神经学方面,7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1级。术后4~6个月摄片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一期联合手术入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方面较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具备更宽的适证,需要掌握严格手术指征和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折脱位 一期联合入路 手术 内固定
下载PDF
颈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巨大颈椎间盘突出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炜 孙天威 +3 位作者 方钊 张学利 马信龙 崔子健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8-729,共2页
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疾病的治疗,但是对于巨大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单纯使用前路或后路手术可能达不到充分减压、重建稳定性的目的,且常易发生相关手术并发症。我院2009年4月-2012年9月采用颈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 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疾病的治疗,但是对于巨大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单纯使用前路或后路手术可能达不到充分减压、重建稳定性的目的,且常易发生相关手术并发症。我院2009年4月-2012年9月采用颈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巨大颈椎间盘突出患者1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移位 减压术 外科 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硫酸钙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成骨过程中B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华 田学忠 +3 位作者 魏均强 唐佩福 王岩 张伯勋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5期374-377,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硫酸钙(CS)对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及成骨基因改变的影响,以明确CS促进骨形成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BMSC,随机分为2组,第1周均用成骨诱导液培养,实验组在第2周改以含CS的成... 目的探讨硫酸钙(CS)对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及成骨基因改变的影响,以明确CS促进骨形成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BMSC,随机分为2组,第1周均用成骨诱导液培养,实验组在第2周改以含CS的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而对照组仍继续使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实验第14天收集细胞,进行RNA的抽提、纯化和质量检测,并合成cDNA,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细胞爬片后,用含或不含CS的成骨诱导培养液分别连续培养hBMSC,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细胞均生长并缓慢增殖,细胞生长形态和矿化结节形成情况分别在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无显著区别。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MP-2和VEGF相对表达量均增高(P<0.05)。结论 CS可能具有潜在的骨诱导活性、能够促进骨形成,与含CS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BMSC成骨基因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成骨机制
原文传递
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本清 杨小玉 +2 位作者 刘明辉 白彦东 贾世孔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9-150,164,共3页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是手术治疗的3~4倍,因此除有绝对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外,其余患者治疗方法均应首选手术治疗。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内固定器 外固定器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密固达)治疗绝经后无骨转移乳腺癌患者骨质疏松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5
14
作者 夏英鹏 王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术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肿瘤科接诊绝经后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68例,其中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60例,均在术后行4周期多西紫杉醇序贯4周期环磷酰胺联合表阿霉...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术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肿瘤科接诊绝经后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68例,其中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60例,均在术后行4周期多西紫杉醇序贯4周期环磷酰胺联合表阿霉素辅助化疗,化疗后采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内分泌治疗10个月,随访14个月。治疗开始时即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选取患者入组,30例入研究组,即从化疗开始前经过肾功能和血钙测试合格后即静脉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输注同时联合钙剂健骨治疗14个月。另30例入对照组,化疗开始后仅常规使用钙剂健骨14个月。所有患者化疗前均行肾功能血钙测试,双光子骨密度检查,并在化疗与内分泌治疗后和随访期间使用VAS评分评定四肢骨关节疼痛程度,复查X光平片、骨密度检查。所有指标的测量结果使用软件包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14个月,两组患者各有1例失访,无再手术病例。研究组最终骨密度与首次化疗前相比增加者24例(82.8%);而对照组仅为4例(13.7%),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卡方检验,P<0.01);内分泌治疗后四肢疼痛VAS评估,研究组内分泌治疗后4周为(7.18±0.32)分,随访终结时为(3.45±0.31)分,对照组内分泌治疗后4周为(7.22±0.41)分,随访终结时为(6.93±1.34)分,两组患者骨质疏松造成骨痛的改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像学分析研究组1例出现骨质疏松相关病理性腰椎压缩骨折(3.45%),而对照组2例出现病理性腰椎压缩骨折(6.89%),骨折发生率两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卡方检验,P<0.01)。结论唑来膦酸联合钙剂的综合健骨治疗可以预防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期间骨质疏松的发生,显著降低此类患者术后治疗期间骨质疏松相关的严重骨痛和椎体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绝经后乳腺癌 化疗 内分泌治疗 骨质疏松
下载PDF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11
15
作者 卢守亮 张寅龙 +4 位作者 贾世孔 张杭 朱本清 刘明巍 孙天威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5期551-553,共3页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术后关节功能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58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患...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术后关节功能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58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36例,良16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9.7%。结论双钢板内固定可使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得到坚强固定,术后可行早期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双钢板内固定 膝损伤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植入皮下组织不同阶段弹性模量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莲云 侯振德 +2 位作者 赵巍 毕平 王泓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7-451,共5页
人造骨替代材料-羟基磷灰石植入体内,随着骨组织和胶原纤维在其孔隙内的生长以及羟基磷灰石的降解,羟基磷灰石的整体弹性模量会逐渐变化.为了确定其植入体内后软组织对弹性模量的影响,将羟基磷灰石试样植入大白鼠的皮下,分别植入20、40... 人造骨替代材料-羟基磷灰石植入体内,随着骨组织和胶原纤维在其孔隙内的生长以及羟基磷灰石的降解,羟基磷灰石的整体弹性模量会逐渐变化.为了确定其植入体内后软组织对弹性模量的影响,将羟基磷灰石试样植入大白鼠的皮下,分别植入20、40、60和80,d时将其取出,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研究纤维组织对人造羟基磷灰石的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羟基磷灰石植入大白鼠皮下20,d时的弹性模量有明显增加,增加幅度为28.83%,之后弹性模量变化幅度变小.分析认为,最初的组织纤维附着在羟基磷灰石的微孔中,起到了增强的作用,之后软组织表面再生长的软组织增强作用会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替代材料 羟基磷灰石 胶原纤维 弹性模量 图像相关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振辉 杜文君 +2 位作者 张学利 江汉 王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458-1461,1465,共5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案及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07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32例,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10例另行脊髓造影,图像输入计算机并采用IPP软件计算Cobb’s角、椎...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案及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07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32例,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10例另行脊髓造影,图像输入计算机并采用IPP软件计算Cobb’s角、椎体旋转度、侧方移位程度;32例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随访观察腰椎融合、畸形矫正、疼痛缓解情况,同时采用VAS、LBO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2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0.5)h,出血(400±30)ml,透视时间(30±5)min。32例患者均获随访,期限8个月~4年(平均20个月),术后8个月、16个月进行X线复查,24例患者获骨性融合(75%),末次随访时平均侧弯Cobb’s角从37.2°减少至18.4°,纠正率23.7%;平均前突角度从术前13.1°增加到16.4°,增长率25.1%;平均顶椎旋转度从14.2°减少至9.8°,纠正率31.0%;手术前后腰椎侧弯、前突角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术前平均VAS和LBOS平均为5.8±2.1、21.8±11.6,末次随访时分别增加为3.1±1.9、44.8±15.1,32例患者手术满意程度:优18例,良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1.2%。并发症情况:融合失败8例,内固定断裂1例,症状不缓解2例,神经根损伤2例,脑脊液漏2例,融合节段以外邻近节段退变3例需二次手术延长固定。[结论]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椎管狭窄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只有严格神经组织微创操作、椎体内固定个体化设计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弯 椎管狭窄 后路减压 内固定
下载PDF
短期局部注射激素大鼠肌腱的生物力学和病理学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姬树青 马信龙 +2 位作者 马剑雄 朱少文 杨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1期7704-7708,共5页
背景:研究证实激素长期局部注射对肌腱是有负面影响的,但短期应用激素对肌腱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短期激素局部注射后大鼠肌腱生物力学和病理方面的变化。方法:激素封闭对照组、激素封闭训练组大鼠均按人体局部封闭疗程进行治疗... 背景:研究证实激素长期局部注射对肌腱是有负面影响的,但短期应用激素对肌腱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短期激素局部注射后大鼠肌腱生物力学和病理方面的变化。方法:激素封闭对照组、激素封闭训练组大鼠均按人体局部封闭疗程进行治疗,于双侧跟腱的腱周部位注射与人体相当剂量地塞米松0.025mg,1次/周,3次为1个疗程方法。激素封闭训练组保证跑步训练,跑步强度为25m/min,30min/次,3次/周。正常对照组大鼠自由活动,无任何处理。分别于第4,7周取肌腱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炎细胞浸润及胶原纤维排列情况,并进行跟腱拉伸实验以观察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与结论:激素封闭对照组力学性能呈明显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并出现1例肌腱断裂实例,而激素封闭训练组力学性能呈明显先下降后恢复的趋势,两组病理均表现为肌腱退变。提示短期激素局部注射对肌腱是一种刺激,可使肌腱的适应性下降,应用时需避免强体力劳动,可进行适度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 生物力学 病理 封闭 激素 组织构建
下载PDF
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被引量:7
19
作者 万军 张学利 +2 位作者 田融 孙振辉 王沛 《实用骨科杂志》 2009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本组共收治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83例,其中T1114例,T1225例,L131例,L213例。根据Dennis骨折分型,其中型32例,型7例,型13例,型25例,型6例。所... 目的探讨后外侧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本组共收治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83例,其中T1114例,T1225例,L131例,L213例。根据Dennis骨折分型,其中型32例,型7例,型13例,型25例,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术后1个月、1年时的椎体高度、Cobb角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入院及治疗后6个月、1年时的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siamotorscore,AMS)并进行比较。结果83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9个月(8~6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0.3)h,透视时间(15±4)min,出血(400±12)mL,术前AMS评分为(43.7±11.3)分,术后6个月为(70.9±9.4)分,术后1年为(78.6±9.3)分,手术前后AMS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检验,P<0.05)。术前脊柱后凸角(Cobb角)平均(26.23±3.6)°,术后1年为(8.90±6.42)°,术后1年Cobb角增加(5.49±6.10)°,手术前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F检验,P<0.05)。术前伤椎平均高度(18.5±1.2)mm,术后1年为(23.1±1.6)mm,平均增加(5±0.4)mm,和术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结论后外侧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简单易行、并发症少且能够有效维持脊柱稳定,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爆裂骨折 后外侧减压 内固定
下载PDF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振辉 李会明 +4 位作者 杜文君 张学利 田融 张颖 王沛 《临床骨科杂志》 2008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游离型LDH患者24例,记录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MRI特点,均行后路减压游离间盘取出术,记录手术情况并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C)和Oswestry量表(ODI)评估...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游离型LDH患者24例,记录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MRI特点,均行后路减压游离间盘取出术,记录手术情况并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C)和Oswestry量表(ODI)评估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手术时间(1±0.3)h,平均出血量(300±30)ml。24例患者术前腰NRC、腿NRC、ODI评分分别为(7.34±1.63)分、(7.26±2.16)分、(52.35±6.49)分,术后8个月随访时分别为(3.26±1.14)分、(3.65±2.73)分、(73.78±8.60)分,术前和术后8个月随访时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手术满意程度:优19例,良2例,可3例。结论游离型LDH临床症状较重,MRI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腰椎后路减压游离间盘切除一般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游离髓核 后路减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