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差异下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对人群情绪健康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汪丽君 史景瑶 刘天宇 《当代建筑》 2025年第1期46-51,共6页
高强度片区已成为城市中的重要空间,性别差异下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设计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也是实现以人为本城市的重要切入点。男性与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情绪认知与表达均存在差异,本文聚焦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设... 高强度片区已成为城市中的重要空间,性别差异下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设计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也是实现以人为本城市的重要切入点。男性与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情绪认知与表达均存在差异,本文聚焦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设计对不同性别人群情绪的影响,对天津市典型高强度片区开展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定量收集高强度片区各空间类型中人群的情绪感知情况,验证其对情绪健康的影响和性别差异性。研究结论对营造提升人群情绪健康的高强度片区公共空间环境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情绪健康 高强度片区 公共空间
下载PDF
住区建成环境促进老年健康行为的机制研究——基于活动能力差异视角
2
作者 高梦溪 孔江伟 汪丽君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75,共8页
在城市更新与健康老龄化的转型期,如何为不同活动能力老年人健康行为提供有效的建成环境支持,是提升既有住区适老化水平的重要议题。基于天津市典型既有住区的建成环境数据和老年健康行为数据,运用结构方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物理、感... 在城市更新与健康老龄化的转型期,如何为不同活动能力老年人健康行为提供有效的建成环境支持,是提升既有住区适老化水平的重要议题。基于天津市典型既有住区的建成环境数据和老年健康行为数据,运用结构方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物理、感知、社会等建成环境要素对不同活动能力老年健康人行为的促进机制。研究发现:活动方便与活动迟缓老年人在行为空间分布、单次活动时长、健康行为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针对活动方便老人,物理环境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感知环境与社会环境,活动空间聚集度贡献度最高。而针对活动迟缓老年人,感知环境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安全性与舒适性的贡献程度较高。感知环境与社会环境在活动迟缓的老年人健康行为影响路径起到更为明显的中介效应。结果直观地反映出既有住区建成环境要素促进不同活动能力老年人健康行为的作用类型和强度,为城市更新精准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老年健康行为 活动能力差异 既有住区 促进机制
下载PDF
中国传统城市向心性空间图式中地标的演变:以西安明城区和天津老城区为例
3
作者 汪丽君 贾薇 《中国名城》 2024年第3期49-56,共8页
向心性空间图式在西方的空间哲学中体现为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表现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同构”的环境观。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体现反映于传统舆图。以天津市和西安市为例,分别统计其在古代和现... 向心性空间图式在西方的空间哲学中体现为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表现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同构”的环境观。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体现反映于传统舆图。以天津市和西安市为例,分别统计其在古代和现代所具有地标的类型属性和空间结构,挖掘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中国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中表现的异同。结论显示:地标的配置向可参与性、视觉刺激性和多元复合性演变,并且地标的拓扑向心性、层级性和复合性之间存在着关联。结论以期揭示中国传统空间观念和城市建设规律,为当代历史街区保护提供参考,并探索中国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现代城市中的转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标 向心性空间图式 历史城区 当代演变
下载PDF
形态演变和驱动发展:天津城市空间拓展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殷彪 汪丽君 宋苑震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优化,通过对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拓展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征,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天津市为例,以1...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优化,通过对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拓展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征,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天津市为例,以1985—2020年的城市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工具对天津的城市扩张进行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探寻城市扩张的规律和驱动因素,为城市的更新发展探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空间 城市形态 演变过程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性别差异下住区活动空间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媛 汪丽君 曹语芯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年第7期46-51,共6页
聚焦住区活动空间,采用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分析,梳理住区儿童性别差异与健康需求,归纳出游戏空间、出行空间、绿色空间三类空间要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总结提炼三类空间中相关影响要素在性别差... 聚焦住区活动空间,采用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分析,梳理住区儿童性别差异与健康需求,归纳出游戏空间、出行空间、绿色空间三类空间要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总结提炼三类空间中相关影响要素在性别差异方面的显著性。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减少健康风险,推动健康宜居住区的精细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住区活动空间 儿童 健康影响
下载PDF
风景园林教育的未来:全球合作、创新与跨学科方法--《景观设计》×Alessandro Martinelli
6
作者 Alessandro Martinelli 李滢 《景观设计》 2025年第2期2-11,共10页
本次访谈探讨了风景园林教育的未来,强调了全球合作、技术融合及跨学科交流是今后的学术发展大方向。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IFLA)教育与学术事务(Education and Academic Affairs,EAA... 本次访谈探讨了风景园林教育的未来,强调了全球合作、技术融合及跨学科交流是今后的学术发展大方向。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IFLA)教育与学术事务(Education and Academic Affairs,EAA)委员会力求在全球框架与区域特性之间平衡教育标准,确保学术流动及专业认可。受人工智能、大数据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影响,风景园林的教育方向逐步向伦理和社会能力转变,但也保留了环境调解与文化解释等核心功能。土壤科学、可持续土地管理及社会研究等跨学科方法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工作坊模式仍是处理跨学科问题的重要方法。IFLA的全球工作室计划和政策将致力于加强学术认可和机构合作,最终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IFLA标准的全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 跨学科方法
原文传递
历史环境再生中类型学设计方法与数据支持的教学探索
7
作者 汪丽君 苑思楠 +2 位作者 王志刚 张龙 赵建波 《城市设计》 2023年第2期60-67,共8页
对于城市研究与设计而言,作为底层逻辑的类型学方法与新兴的数据支持工具结合,将转变传统纯形态学的方法范式,推进更加理性的城市科学决策。本文归纳了历史环境保护的历程和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历史环境再生观念,结合天津大学建筑系3... 对于城市研究与设计而言,作为底层逻辑的类型学方法与新兴的数据支持工具结合,将转变传统纯形态学的方法范式,推进更加理性的城市科学决策。本文归纳了历史环境保护的历程和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历史环境再生观念,结合天津大学建筑系3个城市设计课题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延续型再生、活力型再生、记忆型再生3种策略激活历史环境的模式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环境 再生 类型学 数据支持
下载PDF
基于老年女性健康行为促进的住区公共空间研究进程述评
8
作者 曹兰玉 汪丽君 叶兆丽 《建筑技艺》 2023年第6期5-11,共7页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老年女性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总结用于促进老年女性健康行为的住区公共空间,以期拓展国内老年女性健康住区研究,为建设健康社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老年女性 住区公共空间 健康行为促进 健康社区
下载PDF
全龄友好理念下小微公共空间的包容性设计与建设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汪丽君 刘天宇 《世界建筑》 2024年第6期25-29,共5页
小微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高频次使用的空间类型,因其中多元人群需求复杂,存在公平性低、易用性差、开放性不足等设计排斥性问题。本文基于全龄友好理论发展,提出公平性、易用性、开放性3项小微公共空间包容性设计原则。通过研究公平和谐... 小微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高频次使用的空间类型,因其中多元人群需求复杂,存在公平性低、易用性差、开放性不足等设计排斥性问题。本文基于全龄友好理论发展,提出公平性、易用性、开放性3项小微公共空间包容性设计原则。通过研究公平和谐、易用友好、社交促进3种模式小微公共空间的建设实践,对营建全龄友好小微公共空间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龄友好 需求适配 代际融合 小微公共空间 包容性设计
下载PDF
中国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制度比较研究——基于住房规划政策视角
10
作者 左进 张海陵 +2 位作者 苏薇 谢菊明 骆剑承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7,共8页
城市住房负担能力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是全球范围关注的重要问题。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群体住房负担问题。我国提供了系列保障性住房以解决问题,但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仍有较大的租房负担。随着... 城市住房负担能力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是全球范围关注的重要问题。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群体住房负担问题。我国提供了系列保障性住房以解决问题,但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仍有较大的租房负担。随着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深化,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目前住房保障的供应主体。为探索中国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根据房租收入比将重点建设城市分为三类(租房可负担性较好、租房可负担性一般和租房可负担性较差的城市),基于住房规划政策视角,对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中的保障范围、供应配建、运营管理等供给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间有何差异和特点;保障性租赁住房为谁建、怎么建以及怎么管。结果表明:各城市面临保障范围宽、目标落实难、管理模式不清晰等共性问题;3类城市的政策趋于同质化,但仍有各自症结,其中可负担性较差的城市租金管制亟待加强;可负担性一般的城市筹建渠道单一;可负担性较好的城市政策内容不完整等。针对研究结果,本文从保障范围、供应配建、运营管理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供需匹配,优化政策保障范围、保量提质,加强保租房建设规划等建议,并针对3类型城市提出优化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租赁住房 住房保障 供给制度 重点城市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基于多情景仿真模拟的城市高密度街区屋顶绿化降温效应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沐生 左进 +4 位作者 吝涛 李晨 苏薇 范大林 骆剑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146-11162,共17页
城市热岛效应与高密度、高强度发展的中心城区建成环境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屋顶绿化不额外占用建设用地,成为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针对当前屋顶绿化降温模拟与实际规划建设... 城市热岛效应与高密度、高强度发展的中心城区建成环境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屋顶绿化不额外占用建设用地,成为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针对当前屋顶绿化降温模拟与实际规划建设过程关联性较低、街区降温特征分析维度不深入的问题,基于建设规模、建设时序、建设类型三个影响要素,实现了从基于抽象实验思维构建屋顶绿化降温效应理想情景到基于规划建设决策视角构建实际情景的方法转变。并从城市街区的整体到局部,运用ENVI⁃met多视角审察不同情景中屋顶绿化在高密度城市街区的降温效应量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屋顶绿化降温强度随建设规模的增加呈分段线性增长,相同规模裙房建设屋顶绿化的降温效应要远高于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2)在热环境改善更急迫的区域建设屋顶绿化可以局部降温,但从整体上看并未获得更高的降温收益;当新建屋顶绿化位置相近时,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增长放缓的现象;(3)同高度下屋顶绿化的降温强度随与屋顶绿化边界距离的增加而总体呈现指数型函数的衰减特征,平行于主导风向的降温强度衰减速率要明显慢于垂直于主导风向;(4)密集型屋顶绿化在研究区网格的平均降温强度为粗放型屋顶绿化的4.69倍。基于上述降温模拟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为高密度街区屋顶绿化的建设实践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改善高密度街区热环境,促进城市居民之健康福祉,推动高密度城市街区的健康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健康 高密度城市街区 屋顶绿化 降温效应 多情景模拟
下载PDF
亚洲高密度城市住区更新案例研究及启示——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例
12
作者 刘天宇 汪丽君 +2 位作者 曹语芯 陈非 冯琳 《新建筑》 2024年第3期32-37,共6页
城市更新是我国内地高密度城市提升人居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为首的先行实践探索已广泛展开,制度政策不完善、人群需求复杂等现存问题使得建设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住区更新模式势在必行。亚洲高... 城市更新是我国内地高密度城市提升人居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为首的先行实践探索已广泛展开,制度政策不完善、人群需求复杂等现存问题使得建设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住区更新模式势在必行。亚洲高密度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已经历了20余年的住区更新,积累了较多经验。文章通过梳理二者的住区更新发展沿革,分析其差异与共性,并基于典型实践案例总结出政策制定、需求适配、多方参与、文化延续、立体复合5个层面的住区更新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内地高密度城市住区更新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区更新 高密度城市 新加坡 中国香港 更新策略
下载PDF
基于“空间-行为”匹配关系的社区非正规性空间形成机制探析
13
作者 刘健琨 姜寒 +1 位作者 张薏 辛善超 《新建筑》 2024年第6期56-62,共7页
针对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资源供给与市民日常行为需求错位,设计主体对“空间-行为”匹配关系影响下的空间形成机制认知尚不充足,传统规划形成的公共空间易忽略居民主体性,并未以人的“在场体验”为核心,以及其存在预设性而无法有效表征“空... 针对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资源供给与市民日常行为需求错位,设计主体对“空间-行为”匹配关系影响下的空间形成机制认知尚不充足,传统规划形成的公共空间易忽略居民主体性,并未以人的“在场体验”为核心,以及其存在预设性而无法有效表征“空间-行为”的互动关系等问题,文章以非正规性空间为切入点,研究“空间-行为”匹配关系驱动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形成机制,并将其图解化与可视化,构建更符合市民日常行为需求的优化设计图库;探索“人-境”关系的新范式,为存量更新时代社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精细化设计提供更具落地性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共空间 “空间-行为”匹配 非正规性 具身感知 空间形成机制
下载PDF
新建三级医院选址时空变化特征及指标体系评价——京津冀地区的实证研究
14
作者 宋祎琳 杨钧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0,114,共9页
我国医疗资源整体呈现城乡分布不均,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的特点。随着医疗资源布局的优化调整,许多位于城市中心的三级医院于市郊进行新建项目建设,选址成为首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元分析法从研究对象、方法及指标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研究,提... 我国医疗资源整体呈现城乡分布不均,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的特点。随着医疗资源布局的优化调整,许多位于城市中心的三级医院于市郊进行新建项目建设,选址成为首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元分析法从研究对象、方法及指标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研究,提出医院选址流程与方法。其后以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为例,分析2005年至今新建三级医院选址时空变化特征,进而构建医院选址指标体系,应用GWR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医院选址指标体系可归纳为六类一级指标,涵盖人口分布、交通可达性、现有医疗资源分布、场地条件及十六项二级指标;第二,三市三级医院总体呈现溢出效应,变迁特点可按选址区域不同归纳为“三级跃迁模式”,评价体系对于中心城区以外区域选址医院解释度更高;第三,以交通设施便捷性与现有医疗资源布局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以及土地成本的合理性对于三级医院选址有重要影响。研究以期为未来更多医院选址和区域内医疗资源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医院 选址 指标体系 时空变化 京津冀地区 GWR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建筑中园林知识的"三元结构"
15
作者 张楠 师晓龙 《建筑学报》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以园林议题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知识形塑为出发点,通过梳理重要建筑学期刊的相关文献,将涉及的建筑作品、建筑师、评论家、关键词等信息及其构成的知识网络进行综合性可视化呈现.进一步提出现当代建筑中园林知识的三元结构:"主体-建... 以园林议题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知识形塑为出发点,通过梳理重要建筑学期刊的相关文献,将涉及的建筑作品、建筑师、评论家、关键词等信息及其构成的知识网络进行综合性可视化呈现.进一步提出现当代建筑中园林知识的三元结构:"主体-建筑-词汇".结合1977-2024年间的典型案例,释读多重关系中建筑实践与话语表述的历时性演变与共时性特征、关键概念组群意涵与指代的转变、经典案例在不同时期理论框架下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建筑 知识图谱 建筑话语 园林议题 文人趣味
原文传递
似园非园——图解王学仲艺术研究所(黾园) 被引量:1
16
作者 师晓龙 张楠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47,共8页
从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的场地出发,围绕建筑所面临的风格协调和空间扩大两个设计问题,通过比对多版图档、实地调研建模与图解分析,揭示其在建筑布局、构图方法、形式策略等层面的设计思路,解析设计者在严苛的场地条件下将经典构图方法与中... 从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的场地出发,围绕建筑所面临的风格协调和空间扩大两个设计问题,通过比对多版图档、实地调研建模与图解分析,揭示其在建筑布局、构图方法、形式策略等层面的设计思路,解析设计者在严苛的场地条件下将经典构图方法与中国传统形式整合的操作路径,借此管窥彼时中国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建筑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彭一刚 空间构图 传统转译
原文传递
原居安老视角下的公共住宅邻里空间研究——以新加坡文德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语芯 王才强 冯俊才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14-119,共6页
以新加坡文德邻里为例,通过为期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和NVvo质性分析,探讨了高层高密度环境下6类邻里空间的使用模式,老年人与邻里空间的互动机制,以及邻里空间如何满足老年人原居安老的日常需求;最后总结出4点启示,以期对我国建设适老社区... 以新加坡文德邻里为例,通过为期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和NVvo质性分析,探讨了高层高密度环境下6类邻里空间的使用模式,老年人与邻里空间的互动机制,以及邻里空间如何满足老年人原居安老的日常需求;最后总结出4点启示,以期对我国建设适老社区环境以支持原居安老提供指导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里空间 原居安老 公共住宅 邻里更新 新加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