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护理与人文关怀对提高骨肿瘤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宏 贾琴琴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970-1973,共4页
目的:探究在骨肿瘤患者中使用心理护理与人文关怀对提高患者希望水平与应对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骨肿瘤患者9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心理护理与人文关怀),各45例,比较希望水平... 目的:探究在骨肿瘤患者中使用心理护理与人文关怀对提高患者希望水平与应对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骨肿瘤患者9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心理护理与人文关怀),各45例,比较希望水平、干预前后心理情绪、应对方式、疼痛情况、睡眠质量等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希望水平、心理情绪、疼痛程度、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希望水平为(41.19±1.15)分、疼痛感为(1.42±0.25)分、睡眠质量为(3.22±1.15)分,对照组希望水平为(32.24±1.63)分、疼痛感为(3.24±0.53)分、睡眠质量为(6.24±1.63)分,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心理情绪评分、应对方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联合采用心理护理与人文关怀策略能够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排解患者的低沉情绪,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疾病,而且对于减缓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心理护理 人文关怀 希望水平 应对方式
下载PDF
罗森塔尔效应训练对骨肿瘤患者心理弹性 恐惧疾病进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杨颖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1期1661-1666,共6页
目的探究罗森塔尔效应训练对骨肿瘤患者心理弹性、恐惧疾病的进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采取骨肿瘤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究罗森塔尔效应训练对骨肿瘤患者心理弹性、恐惧疾病的进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采取骨肿瘤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罗森塔尔效应认知训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评价2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心理弹性、恐惧疾病的进展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的心理弹性、恐惧疾病进展和生活质量得分均随治疗时间变化趋势不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显示:2组各指标得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随访后3个月及6个月的心理弹性、疾病进展恐惧简化量表(FopQ-SF)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基于罗森塔尔效应认知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康复情况,降低患者对疾病进展的恐惧,提高患者对康复的信心,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罗森塔尔效应认知训练 心理弹性 恐惧 疾病进展 手术
下载PDF
锁骨切开前入路联合后入路切除胸顶部胸椎旁哑铃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
3
作者 董广琦 王冬滨 +2 位作者 刘艳成 夏洪刚 张海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3-95,100,共4页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管母细胞的局部停滞发育引起,内皮细胞扩张造成的一种罕见发育性血管畸形,而非一种肿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仅占脊髓血管畸形的5%~12%[1-2]。病变最常发生在脊柱胸椎段,约占54%~60%,很少纯粹局限于硬膜外腔,生长...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管母细胞的局部停滞发育引起,内皮细胞扩张造成的一种罕见发育性血管畸形,而非一种肿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仅占脊髓血管畸形的5%~12%[1-2]。病变最常发生在脊柱胸椎段,约占54%~60%,很少纯粹局限于硬膜外腔,生长可从硬膜外沿椎间孔向外延伸,表现为哑铃形态[3],可被归为哑铃型肿瘤的一种,“哑铃型肿瘤”最初由Heuer在1929年提出,用来形容一类肿瘤的生长形态,即脊柱肿瘤生长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隔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哑铃型肿瘤 前后路联合手术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心理评量技术在下肢恶性骨肿瘤合并骨折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佩伶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第6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心理评量技术在下肢恶性骨肿瘤合并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期间天津市天津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的68例手术治疗下肢恶性骨肿瘤合并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心理评量技术在下肢恶性骨肿瘤合并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期间天津市天津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的68例手术治疗下肢恶性骨肿瘤合并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心理评量技术。分别以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进行心理评估、以下肢功能评价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进行下肢功能评估,并评估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和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CL-90各项分值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护理后LEFS除肢体疼痛分值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外,各项分值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依从评分、护理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心理评量技术用于恶性下肢骨肿瘤合并骨折患者中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下肢功能,提高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评量技术 骨恶性肿瘤 心理状态 依从性 加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性疼痛的治疗及护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宏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9期111-112,共2页
PCa是男性最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发病较为隐蔽,患者早期以骨骼疼痛为主要表现,病症一旦确定,通常已处于病症晚期且已发生了骨转移。骨转移癌痛极为强烈而难以自控,对病患身心伤害极严重。临床目前治疗疼痛主要采取三阶梯止痛方法。... PCa是男性最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发病较为隐蔽,患者早期以骨骼疼痛为主要表现,病症一旦确定,通常已处于病症晚期且已发生了骨转移。骨转移癌痛极为强烈而难以自控,对病患身心伤害极严重。临床目前治疗疼痛主要采取三阶梯止痛方法。本文就PCa骨转移疼痛病患的治疗及护理进行了相关综述,旨在为临床医护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骨转移 疼痛 治疗 护理
下载PDF
袖套结构联合肿瘤型假体柄初始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左金增 田东牧 +2 位作者 高原 胡永成 张净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4-729,共6页
目的对新型梯形袖套联合不同长度(90、105、20、135 mm)、形状(直柄、曲柄)假体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初始稳定性的差异。方法建立股骨-袖套-假体有限元模型,设定其接触模式为面与面接触,模拟生理活动中单足站立、快速行走的加载条件... 目的对新型梯形袖套联合不同长度(90、105、20、135 mm)、形状(直柄、曲柄)假体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初始稳定性的差异。方法建立股骨-袖套-假体有限元模型,设定其接触模式为面与面接触,模拟生理活动中单足站立、快速行走的加载条件,研究股骨-袖套-假体柄微动情况。结果单足站立及快速行走时,梯形袖套联合直柄微动值大于曲柄,当假体柄长度为120 mm时,微动峰值及微动平均值达高峰。梯形袖套联合直柄在单足站立及快速行走时微动平均值分别为(67.7±43.5)、(64.1±59.2)μm,微动峰值分别为121、146μm。随着假体柄长度及形状的变化,梯形袖套周围微动值保持不变。结论梯形袖套联合曲柄优于直柄,当假体柄长度为90 mm时,可保持最佳初始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套 肿瘤型假体柄 初始稳定性 微动
原文传递
血红素氧化酶1在ADSCs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作用
7
作者 陈晓鹏 胡永成 +3 位作者 方成 张丽娟 张荣信 黄文敬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379-384,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慢病毒介导血红素氧化酶1(HO-1)基因转染诱导脂肪来源基质干细胞(ADSCs)后对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10周龄SD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分离、培养ADSCs,观察第3代细胞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分化研究,流式... 目的:探讨应用慢病毒介导血红素氧化酶1(HO-1)基因转染诱导脂肪来源基质干细胞(ADSCs)后对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10周龄SD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分离、培养ADSCs,观察第3代细胞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分化研究,流式分析细胞表面标记物,确立分离细胞为ADSCs。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O-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并以Polybrene(8μg/m L)介导慢病毒转染AD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细胞荧光表达优化转染复数,Western blot检测HO-1蛋白表达。设HO-1转染组(A组)、空载体转染组(B组)和未转染组(C组);MTT,流式分析和茜素红钙结节染色分别检测各组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情况。结果:分离获得的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CD29(+)、CD44(+)、CD90(+)、CD31(-)、CD45(-);经菌液PCR和Western blot鉴定HO-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与B、C组相比,A组具有较高的细胞活性(P<0.05),无血清培养基中较低的凋亡率(P<0.05),并增加细胞钙化基质形成的量(P<0.05)。结论:成功构建HO-1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大鼠ADSCs,HO-1基因转染入ADSCs后表达HO-1蛋白成功,HO-1转染后可以发挥对ADSCs促增殖、抗凋亡和促成骨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基质干细胞 血红素氧化酶1 慢病毒载体 成骨分化
下载PDF
重视精准智慧医疗研究,积极应对骨肿瘤诊治发展趋势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永成 伦登兴 于秀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065-1067,共3页
自实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以来,骨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如骨肉瘤五年生存率从原来的5%~20%提高至60%~70%。骨肿瘤的特点是:(1)发病部位广;(2)肿瘤类型多;(3)肿瘤异质性高... 自实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以来,骨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如骨肉瘤五年生存率从原来的5%~20%提高至60%~70%。骨肿瘤的特点是:(1)发病部位广;(2)肿瘤类型多;(3)肿瘤异质性高;(4)结构和功能重建并重;(5)转移性肿瘤多于原发性肿瘤。基于上述特点,骨肿瘤的诊断须遵循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基本原则;在遵循肿瘤切除原则达到局部控制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有效的骨与软组织结构性缺损重建和获得尽量完美的运动功能。由于基因研究、生物信息技术、数字医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骨肿瘤的诊疗已经进入具有精确、准时、共享和个体化四大特征的精准医学阶段。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探索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靶向基因,为未来精准医疗在骨肿瘤中的应用提供了方向。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对骨肿瘤的辅助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精准医学 基因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新型运动模式铰链膝关节假体磨损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孔令跃 张静 +2 位作者 田东牧 张净宇 胡永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3,共7页
目的 对新型球轴运动模式铰链膝关节假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假体磨损仿真的方法及运动方式对假体磨损的影响。方法 基于球轴假体接触力学有限元模型,根据Archard磨损理论,建立磨损有限元模型,以各种运动数据为加载条件,模拟生理活动下... 目的 对新型球轴运动模式铰链膝关节假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假体磨损仿真的方法及运动方式对假体磨损的影响。方法 基于球轴假体接触力学有限元模型,根据Archard磨损理论,建立磨损有限元模型,以各种运动数据为加载条件,模拟生理活动下膝关节的力学环境,研究球轴假体磨损情况。结果 对于胫骨衬垫,上下楼时平均和最大接触应力均高于步行,上楼时累积磨损体积大于下楼和步行,且磨损均主要发生在衬垫下表面。对于球轴衬套,仅步行时存在短时间接触和磨损,累积磨损体积为0.19 mm^(3)。结论 铰链膝关节假体的球轴运动模式可改善置换后膝关节力学环境,降低衬套磨损,延长假体生存期。有限元仿真可有效预测铰链假体的磨损,为其设计及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铰链膝关节假体 假体设计 磨损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儿童胫骨短缩延长矿化期钢板辅助内固定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邓书贞 付喆 +5 位作者 魏武增 王侃 陈兆强 张中礼 杨建平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2-371,共10页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短缩畸形延长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小儿骨科利用环形外固定架延长后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治疗的胫骨短缩10例患儿资料(钢板辅助组),并以同期单纯采...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短缩畸形延长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小儿骨科利用环形外固定架延长后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治疗的胫骨短缩10例患儿资料(钢板辅助组),并以同期单纯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延长的患儿16例作为对照(外固定架组)。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左侧10例、右侧16例,手术时年龄为(8.8±4.7)岁(范围5.1~13.8岁)。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侧别、手术时年龄,记录两组患儿延长长度、外固定架指数、愈合指数、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分、膝和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总费用。结果钢板辅助组与外固定架组性别、侧别、手术时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长长度分别为(5.44±1.25)、(5.78±1.1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6,P=0.096)。钢板辅助组外固定架指数及愈合指数为(17.86±2.94)、(40.94±6.63)d/cm,均短于外固定架组的(50.97±7.03)、(45.24±5.98)d/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99,P<0.001;t=1.289,P=0.033)。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后患儿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分(103.35±4.60)分明显高于外固定架组的(70.65±1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1,P=0.001)。术前、延长结束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和踝关节活动度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延长端愈合时钢板辅助组膝关节活动度(137.89°±4.40°)及踝关节活动度(64.35°±5.50°)均大于外固定架组(114.09°±13.60°和56.65°±8.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235,P<0.001;t=7.821,P=0.002)。钢板辅助组4例出现针道感染,无再骨折发生;外固定架组13例出现针道感染,2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再骨折。钢板辅助组平均住院总费用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5,P=0.036)。结论儿童胫骨短缩延长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临床效果可靠,可显著缩短外固定架佩戴时间,利于截骨延长端愈合及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患儿舒适度高,并发症少,适用于大距离延长、多次延长、关节功能受限、外固定架耐受性差及治疗依从性差的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胫骨 肌肉骨骼畸形 外固定器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全脊椎切除术与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志文 刘艳成 +2 位作者 李爽 张净宇 胡永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8-894,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性质、病灶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ankel分级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与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5.29±1.54分、5.00±1.58分,KPS评分分别为70.71±8.29分、69.31±11.0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00±1.52分、0.97±1.88分,KPS评分分别为85.00±7.60分、85.17±17.4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全脊椎切除组1例,次全脊椎切除组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16,P=0.0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0.29~19.71);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CI:4.60~17.40),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的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63.2%,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手术均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全脊椎切除有助于减少脊柱转移瘤术后局部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全脊椎/次全脊椎切除术 手术疗效 生存期
原文传递
酸碱调节对硫酸钙骨水泥理化性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12
作者 伦登兴 徐丽娜 +3 位作者 李思影 李世龙 张伟航 胡永成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25-131,共7页
目的探讨碱性碳酸钙对硫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能的影响,为制备适合酸碱度的、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CaCO3在硫酸钙复合物的质量比,分为0%、5%、10%、20%、30%组共5组。充分混合不同含量与外科级硫酸钙制备骨水泥的粉... 目的探讨碱性碳酸钙对硫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能的影响,为制备适合酸碱度的、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CaCO3在硫酸钙复合物的质量比,分为0%、5%、10%、20%、30%组共5组。充分混合不同含量与外科级硫酸钙制备骨水泥的粉剂。将浓度为3%的甲基纤维素溶液作为骨水泥的液剂。按液固比0.4∶1,混合上述骨水泥的粉剂和液剂,搅拌均匀,形成浆体。根据不同的模具,测量并记录CaCO3/硫酸钙复合物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抗压强度、体外降解率及pH值变化。结果单纯硫酸钙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分别为(4.96±0.20)、(5.83±0.12)min。随着CaCO3的含量的增加,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F=25.428、P<0.001;F=30.780、P<0.001)。当含量为10%时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最长[(13.17±1.87)min和(14.22±2.00)min]。单纯硫酸钙的抗压强度为(23.33±6.35)MPa。随CaCO3的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强后降低,当含量为20%,抗压强度最大(27.33±5.86)MPa;但CaCO3对硫酸钙抗压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F=1.272,P=0.344)。单纯硫酸钙在降解过程均呈酸性环境(pH=5.32),不同含量碳酸钙均能提高pH值;且当含量10%时,体外降解过程中酸碱度趋于平衡(pH=6.67)。结论碳酸钙能改变硫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能,当含量为10%时,能够提供最佳的凝固时间,给术者操作提供足够的时间;且不影响硫酸钙凝固后的抗压强度;此外,当含量为10%时,体内降解过程中的酸碱度也有利于促进新骨的形成。但含量大于10%,其降解时间较短,仍需添加其他的改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硫酸钙 骨水泥成形术 抗压强度 凝固时间
原文传递
原位保留瘤段骨联合髋关节假体治疗股骨近端恶性肿瘤的初步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金伟 刘艳成 +1 位作者 张净宇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623-1633,共11页
目的探讨微波灭活原位保留瘤段骨联合髋关节假体治疗股骨近端恶性肿瘤的技术要点及其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28例股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65.3±10.9)岁(... 目的探讨微波灭活原位保留瘤段骨联合髋关节假体治疗股骨近端恶性肿瘤的技术要点及其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28例股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65.3±10.9)岁(范围39~85岁)。股骨近端原发恶性肿瘤伴髓腔跳跃灶2例,转移瘤26例;根据微波灭活时是否原位保留瘤段骨分为保留骨量组(18例)和常规手术组(10例)。保留骨量组根据术前CT及MRI评估,原位保留部分瘤段骨,微波灭活后行髋关节置换;常规手术组采用瘤段全切,断端微波灭活后行组配型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的截骨长度、观察术后假体稳定性,并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9±5.9)个月(范围4~24个月)。保留骨量组术中截骨长度(9.2±2.5)cm,常规手术组(15.4±3.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P=0.002)。保留骨量组采用普通型髋关节假体5例、组配型髋关节假体13例,2例采用普通型假体患者分别在术后3、8个月出现X线片上截骨面部分骨吸收,假体-骨界面未出现松动、骨折,无疼痛及行走受限;常规手术组10例均采用组配型髋关节假体,1例术后19个月出现行走时疼痛,X线片示假体松动。保留骨量组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为(16.6±1.9)分,良6例、中12例,优良率为33%(6/18);常规手术组(15.5±3.6)分,良3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30%(3/10),两组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66)。保留骨量组术后6个月MSTS评分为(21.7±3.2)分,优3例、良9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6%(12/14);常规手术组(16.5±4.9)分,优1例、良3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44%(4/9),两组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0.006)。保留骨量组术后1年MSTS评分为(22.3±7.6)分,优8例、良2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3%(10/12);常规手术组(22.1±6.6)分,优3例、良3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75%(6/8),两组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0.957)。术后6个月保留骨量组的MSTS评分中的活动功能、接受程度、支具辅助及行走能力较常规手术组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30;t=2.74,P=0.012;t=2.80,P=0.011;t=2.59,P=0.026)。结论微波灭活原位保留瘤段骨联合髋关节假体可增加假体稳定性和减少软组织损伤,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是治疗股骨近端恶性肿瘤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肿瘤 微波 髋假体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骨纤维发育不良致股骨近端畸形的手术治疗进展
14
作者 蔡成阔 张净宇 +2 位作者 邓书贞 刘艳成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040-1047,共8页
骨纤维发育不良(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是一种以髓内纤维性病变为特征的类肿瘤样疾病,病变区域骨的发育停滞在未成熟的编织骨阶段,无法形成正常的骨小梁,导致骨的结构改变和力学强度降低;在负重时常出现反复的病理性骨折,进而... 骨纤维发育不良(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是一种以髓内纤维性病变为特征的类肿瘤样疾病,病变区域骨的发育停滞在未成熟的编织骨阶段,无法形成正常的骨小梁,导致骨的结构改变和力学强度降低;在负重时常出现反复的病理性骨折,进而继发受累骨的弯曲畸形、肢体短缩及步态异常。股骨近端是FD肢体畸形常累及的部位,畸形类型和程度复杂多样,多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髋关节内翻及骨干弯曲。矫正畸形的目的是恢复股骨正常的机械轴线和长度,从而恢复肢体的功能,避免畸形进展以及缓解因反复的病理性微骨折而导致的疼痛症状,这较病灶本身的治疗更加重要。术前应根据病变的位置、范围以及病变类型个体化制定每一例患者的治疗方案,术后需对患者长期随访,进行矫形方案的调整。是否应进行病灶刮除植骨以及使用植骨材料的种类仍存在争议,应基于矫形原则对FD股骨进行畸形分析,确定畸形类型及畸形顶点位置,设计截骨方案,并进行术前模拟。虽然截骨后髓内或髓外固定方式均可提供足够的生物学稳定,但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使用何种固定装置。FD患者骨的愈合以及再生均无明显异常,但是生成的骨痂中包括发育不良的骨组织。FD患者在肢体畸形治疗后容易出现畸形复发,需长期密切随访以便进行矫形方案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纤维发育不良 肌肉骨骼畸形 截骨术
原文传递
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 被引量:31
15
作者 许海委 徐宝山 +6 位作者 胡永成 马信龙 黄洪超 黎宁 王涛 刘越 姜洪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05-411,共7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_(12)L_(1)节段5例、L_(1,2)节段2例、L_(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骨软骨病 胸腔镜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中国骨关节炎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年版)》解读与实施建议 被引量:11
16
作者 邢丹 林剑浩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429-1434,共6页
《中国骨关节炎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年版)》涉及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疼痛管理的非药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领域,共14条推荐意见。与国内的骨关节炎诊疗共识相比,该指南在方法学的选择和推荐意见的提出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因... 《中国骨关节炎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年版)》涉及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疼痛管理的非药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领域,共14条推荐意见。与国内的骨关节炎诊疗共识相比,该指南在方法学的选择和推荐意见的提出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有必要解读该指南,以加快对指南的理解和传播。最终的目的是:①加强对OA疼痛治疗的规范和理解;②加强OA临床工作者对本指南制订方法学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结合推荐意见和证据指导临床实践;③加快指南制订方法学在我国的传播;④为制订基于我国现状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方法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指南 骨关节炎 推荐意见 非药物治疗 疼痛管理 方法学 疼痛治疗 我国现状
原文传递
《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要点解读 被引量:10
17
作者 曾超 王昊晨 +3 位作者 吴紫莺 王伊伦 胡永成 雷光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9-132,共4页
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PFOA)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一种重要亚型,因人群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以及《中... 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PFOA)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一种重要亚型,因人群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以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并成立了指南制订专家小组,按照指南制订规范,于2020年9月发布了《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对我国PFOA临床诊疗实践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南内容主要包括PFOA的诊断(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变)、非手术治疗(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修复性手术和重建手术)等管理措施。本文基于《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对PFOA诊疗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骨关节炎 中华医学会 老年疾病 湘雅医院 专家小组 膝关节骨关节炎 重建手术 人群患病率
原文传递
ARTN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18
作者 张洪亮 刘昊天 +9 位作者 刘俊阳 张超 李婷 廖智超 刘艳成 张净宇 朱锴 李爽 刘金伟 杨吉龙 《中华肿瘤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目的探讨神经鞘胚素(ARTN)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中的表达及其对MPNST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与作用通路。方法收集1995年1月至2011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51例MPNST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RTN蛋... 目的探讨神经鞘胚素(ARTN)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中的表达及其对MPNST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与作用通路。方法收集1995年1月至2011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51例MPNST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RT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ARTN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利用人MPNST细胞系ST-8814(NF-1型)和STS26T(散发型),通过转染ARTN过表达质粒和ARTN小干扰RNA(siRNA)分别构建ARTN过表达和低表达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RTN mRNA的表达,Western bolt检测ARTN蛋白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细胞计数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利用STRING数据库检索与ARTN相互作用的通路蛋白,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明确其作用通路。使用PI3K/Akt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阻断ST-8814和STS26T细胞的PI3K/Akt通路,观察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51例MPNST组织标本中,ARTN蛋白高表达22例,低表达29例。ARTN蛋白高表达与较大的肿瘤长径和疾病进展(复发或转移)有关(均P<0.05)。ARTN蛋白低表达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为26.2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66.9个月。ARTN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DFS为10.7个月,中位OS为53.8个月。Log rank检验结果显示,ARTN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比低表达组患者差(P=0.027),但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0),Cox回归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转染48 h,ARTN过表达组ST-8814和STS26T细胞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1.35±0.01和1.10±0.02,均高于空质粒对照组(1.05±0.01和0.78±0.01,均P<0.01),而ARTN siRNA组ST-8814和STS26T细胞的A值分别为0.35±0.01和0.61±0.01,均低于对照siRNA组(0.74±0.01和1.10±0.04,均P<0.01)。转染72和96 h亦如此。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ARTN过表达组ST-8814和STS26T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9.67±2.08)个和(31.67±2.08)个,均高于空质粒对照组[(20.00±1.00)个和(24.33±1.15)个,均P<0.01];ARTN siRNA组ST-8814和STS26T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4.00±2.00)个和(19.33±1.53)个,均低于对照siRNA组[(19.33±2.52)个和(23.33±0.58)个,均P<0.05]。KEGG分析结果显示,ARTN与多个肿瘤信号通路相关,尤其是PI3K/Akt信号通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ARTN可上调ST-8814和STS26T细胞中p-PI3K和p-Akt蛋白表达(均P<0.01);敲低ARTN表达后,p-PI3K、p-Akt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均P<0.01)。LY294002阻断PI3K/Akt通路后能明显抑制ARTN过表达对ST-8814和STS26T细胞的影响,ARTN过表达+LY294002组ST-8814和STS26T细胞的A值分别为1.09±0.06和0.82±0.01,均低于ARTN过表达组(分别为1.50±0.01和1.29±0.01,均P<0.01),细胞侵袭实验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6.67±3.21)个和(19.67±2.31)个,也均少于ARTN过表达组[分别为(29.67±2.08)个和(31.67±2.08)个,均P<0.01]。结论在MPNST中,ARTN蛋白的高表达与较大的肿瘤长径、疾病进展及较差的DFS有关。ARTN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PNST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神经鞘胚素 增殖 侵袭 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通路
原文传递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和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爽 邵鹏飞 +7 位作者 徐宝山 刘艳成 张净宇 刘钢 张洪亮 郭志文 李晓晔 胡永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7-1412,共6页
目的 通过体外生物力学试验,比较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以及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ement interbody fusion,PCIF)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生物力学试验分为正常对照(intact,INT... 目的 通过体外生物力学试验,比较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以及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ement interbody fusion,PCIF)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生物力学试验分为正常对照(intact,INT)组、经皮腰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组、PCD组、PCIF组。取6具新鲜成年男性L运动节段标本(包括椎体及椎间盘),分别制作PLD、PCD以及PCIF标本。分别于处理前以及上述处理后,采用MTS多自由度模拟测试系统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包括轴向加载300 N压力前后标本高度,并计算差值;加载7.5 Nm扭矩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以及左/右旋转的脊柱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刚度。结果 轴向加载压力后,PLD组椎间高度变化大于其他组(P<0.05)。PLD组与INT组比较,各向ROM均增大,刚度均减小(P<0.05)。PCD组与INT组比较,前屈、后伸、左/右旋转ROM均增大,刚度减小(P<0.05);与PLD组比较,前屈、后伸、左/右侧弯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PCIF组与INT组比较,左/右侧弯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与PLD组比较,各向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与PCD组比较,前屈、左/右侧弯、左/右旋转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结论 PCD和PCIF均能减小腰椎运动节段ROM、增加刚度,其中前者主要影响屈伸和侧弯刚度,后者对腰椎各向ROM,尤其是侧弯及旋转方向限制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变 生物力学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 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 脊柱稳定性
原文传递
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伦登兴 徐丽娜 +3 位作者 冯江涛 王丰 王鹏生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61-668,共8页
目的探讨塑性剂的类型及浓度对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injectable calcium sulfate cement,ICSC)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透明质酸(hyalur... 目的探讨塑性剂的类型及浓度对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injectable calcium sulfate cement,ICSC)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硬脂酸(stearic acid,SA)与半水硫酸钙机械混合;与生理盐水反应后,观察复合物的抗压强度;并记录ICSC自身性能的改变:如凝固时间、可注射性能。按塑性类型分为CMC组、MC组、HA组、SA组及单纯硫酸钙组;每组再按塑性剂的浓度分亚组:如1%、3%、5%MC组。结果单纯硫酸钙的抗压强度为(21±4.58)mPa,终凝时间为(3.86±0.09)min。不同浓度的SA对硫酸钙抗压强度的影响均不明显(F=1.593,P=0.266),但可明显延长凝固时间(F=29.868,P=0.000)。不同浓度CMC均明显降低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23.943,P=0.000),且凝固时间均延长至120 min以上。MC均能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4.808,P=0.034),并延长凝固时间(F=191.192,P=0.000);其中,1%、3%的MC明显改善抗压强度(P=0.007,0.027),而5%改善不明显(P=0.193)。不同浓度HA均能改善其抗压强度(F=3.818,P=0.058),并延长凝固时间(F=262.515,P=0.000);其中3%和5%明显改善(P=0.026,0.015),1%组不明显(P=0.062)。单纯硫酸钙的可注射量仅为20%;1%~5%HA组、3%和5%MC组高达90%以上;而CMC组无可注射性能。结论SA和CMC不能用于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而合适浓度的HA与MC不仅能改善ICSC的抗压强度,并能够提高可注射性能,但MC更能满足凝固时间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抗压强度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