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种脱矿骨基质研究中专利文献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坤修 王丽敏 +1 位作者 马荣星 胡永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229-2233,共5页
背景:专利是知识产权中科技含量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文献的利用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目的:综述国内外常用专利网站的检索方法,研究专利检索在临床研究及科研中的应用,以指导临床研究者增加专利文献的利用。方法:详细介绍了专利的... 背景:专利是知识产权中科技含量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文献的利用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目的:综述国内外常用专利网站的检索方法,研究专利检索在临床研究及科研中的应用,以指导临床研究者增加专利文献的利用。方法:详细介绍了专利的历史发展、分类方法及国内外常用的6个专利检索系统(欧洲专利数据库、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检索系统、德温特专利数据库、免费专利在线、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及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特点及检索方法,并以“脱矿骨基质”为例,展示专利的检索方法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通过检索专利文献,可获得最新的关于脱矿骨基质的信息;相比其他文献,检索结果更精准及新颖。在6个常用专利检索系统中,欧洲专利数据库收录的专利范围广,高级检索方式简单有效,容易掌握。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有利于对某一技术领域的最新专利进行追踪。不同的专利检索系统有不同的检索规则,要按照各数据库专利信息的规范表述形式输入检索词进行检索;采用分类号+检索词组合的方式检索,可以提高效率。充分利用一些专利检索系统的管理功能,可及时了解国内外专利信息,跟踪最新科研成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 专利分析 专利检索 脱矿骨基质 同种异体骨 骨修复材料
下载PDF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晖 胡永成 +2 位作者 王林森 潘涛 陈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进行临床相关性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1例肿瘤中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2例,骶椎3例。术后复发3例,伴动脉瘤...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进行临床相关性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1例肿瘤中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2例,骶椎3例。术后复发3例,伴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X线及CT表现为偏心性溶骨性破坏,病灶内密度较均匀,8例伴发病理骨折,3例复发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为虫蚀状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MR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混杂高信号,3例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表现为多囊状高信号。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治疗及术后处理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巨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
下载PDF
小檗胺对大鼠骨肉瘤UMR-1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巨存 胡永成 +2 位作者 潘振华 李正翔 胡人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探讨小檗胺体外对大鼠骨肉瘤UMR-1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0、2、4、8、16、32mg/L小檗胺作用UMR-106细胞24、48、72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小檗胺对UMR-1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0、4、8、16mg/L小檗胺作... 目的:探讨小檗胺体外对大鼠骨肉瘤UMR-1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0、2、4、8、16、32mg/L小檗胺作用UMR-106细胞24、48、72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小檗胺对UMR-1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0、4、8、16mg/L小檗胺作用UMR-106细胞24h后,Hoechst33258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AnnexinV/碘化丙啶(PI)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PI荧光标记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小檗胺以剂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UMR-106细胞的增殖(P<0.01),其作用24、48、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4.69、8.03和3.54mg/L。小檗胺处理组可见核固缩和凋亡小体。空白对照组和小檗胺4、8、16mg/L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4±0.29)%、(3.58±0.31)%、(6.27±0.47)%和(11.27±1.0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小檗胺可以诱导细胞坏死;此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檗胺4、8、16mg/L处理组UMR-106细胞的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呈降低趋势(P<0.01)。结论:小檗胺体外能够抑制骨肉瘤UMR-106细胞增殖,其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坏死和G0/G1期阻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胺 骨肉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体外研究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坏死
下载PDF
小檗胺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巨存 冯亦颖 +2 位作者 胡永成 张桂贤 胡人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73-1275,共3页
小檗胺(berbamine,BER)系自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中草药黄芦木(Berberis amurensis Rupr.)根中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分子式C37H40N2O6,相对分子质量608.71,结构式见图1),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其盐酸盐... 小檗胺(berbamine,BER)系自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中草药黄芦木(Berberis amurensis Rupr.)根中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分子式C37H40N2O6,相对分子质量608.71,结构式见图1),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其盐酸盐微溶于水(小于30g/L),作为升白细胞药已长期应用于临床,不良反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胺 药物疗法 综述
下载PDF
中国骨科SCI论文3年现状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孙静 Marius M Scarlat +1 位作者 李银平 胡永成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304-308,共5页
目的:了解和分析近3年中国骨科国际论文的发展现状,分布情况和主要特点。方法:使用Web of Science网站检索近3年SCI收录的中国骨科论文,根据论文数,按照科研机构和来源期刊进行排序;通过引用频次排序,获取引用数高的论文,并进行分析。结... 目的:了解和分析近3年中国骨科国际论文的发展现状,分布情况和主要特点。方法:使用Web of Science网站检索近3年SCI收录的中国骨科论文,根据论文数,按照科研机构和来源期刊进行排序;通过引用频次排序,获取引用数高的论文,并进行分析。结果:近3年分别有1238篇,1264篇和1225篇来自中国的骨科论文被SCI数据库收录,上海交通大学(n=75)和Eur Spine J(n=114)为发表中国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和杂志。纳入的143篇高引论文中,发表最多的研究类型为临床论著(n=70)和系统综述/meta分析(n=50)。高引临床论著涉及最多的主题为"膝",高引系统综述/meta分析最多主题为"脊柱"。结论:2015—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和Eur Spine J发表最多中国骨科SCI论文;高引论文中,涉及最多的主题为"脊柱"和"膝",论文类型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临床论著和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中国 SCI论文 高引论文
下载PDF
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扩大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36例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任伟 郑慧锋 +2 位作者 牛晶 胡永成 Jike Lu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结合利用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临床疗效分析,阐述其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方法髌骨骨折36例(包括AO 34-C1,C2和C3型髌骨骨折),均采用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的术式,其中C2和C3型骨折需额外使用加压空芯螺钉辅助固定骨块。术... 目的结合利用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临床疗效分析,阐述其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方法髌骨骨折36例(包括AO 34-C1,C2和C3型髌骨骨折),均采用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的术式,其中C2和C3型骨折需额外使用加压空芯螺钉辅助固定骨块。术后接受正规的康复练习和6~36个月的随访(平均18. 7个月),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根据Bostman评分,优9例,良25例,差2例,优良率94. 4%,所有病例未出现感染,未出现内固定丢失或者骨折再移位现象,未出现内固定激惹现象,所有病例均顺利愈合。结论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行之有效,只要掌握其手术要领,则该术式不仅仅可以用于AO 34-C1型髌骨骨折,而且对于可固定的AO 34-C2和C3型骨折同样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空芯螺钉张力带 髌骨骨折 AO 34-C1 C2和C3 手术技巧
原文传递
股骨干近端组配式假体的设计及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钟俊青 胡永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93-1897,共5页
背景:股骨干近端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采用假体填充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这种假体是否可行存在争议。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股骨干近端组配式嵌入假体设计的可行性。方法:通过CT获取全股骨的影像资料,并在Mimics10.01版本中三维重建,... 背景:股骨干近端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采用假体填充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这种假体是否可行存在争议。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股骨干近端组配式嵌入假体设计的可行性。方法:通过CT获取全股骨的影像资料,并在Mimics10.01版本中三维重建,将重建的股骨以IGES格式导入Abaqus6.91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使用股骨干近端组配式假体重建股骨近端缺损区,加载人体正常行走时受力方式,获得应力峰值及应力分布云图。结果与结论:(1)股骨干近端组配式假体重建股骨干缺损后,其骨水泥应力峰值未超过骨水泥的疲劳强度,骨皮质的应力峰值未超过自身的最大压应力峰值,股骨干近端组配式假体的应力集中在外侧钛板螺钉孔周围,未超过钛合金最大压应力;(2)结果表明,股骨干近端组配式假体在重建股骨干近端缺损时,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可投入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近端组配式假体 设计 有限元 生物力学 CT 3D模型 假体应力峰值 股骨 有限元分析 组织工程
下载PDF
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与策略
8
作者 李泉 王臻 +14 位作者 吴苏稼 张伟滨 张国川 胡永成 赵铭 姚阳 王文剑 流小舟 余文熙 程杰 于莉莉 鲍其远 韩加 于沂阳 于秀淳 《骨科》 CAS 2019年第4期261-265,共5页
目的分析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的临床治疗疗效,总结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5年10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为肢体骨肉瘤的62例病人的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范围限定在40~60岁,平均... 目的分析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的临床治疗疗效,总结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5年10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为肢体骨肉瘤的62例病人的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范围限定在40~60岁,平均年龄为50.4岁;收集病人一般情况、发病部位、术前穿刺、化疗情况、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以上述因素为变量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率,研究这些因素与3年、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62例肢体骨肉瘤病人中发病于膝关节周围者50例,约占80.6%。62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12~1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为80.6%、56.5%;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41.9%、32.3%;5年总生存率:术前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1.5%、62.1%;术后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2.1%、71.4%;术前术后均化疗组与均未化疗组为51.6%,61.3%;保肢手术组和截肢手术组分别为57.1%、53.8%。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复发、肺转移、多发转移的病人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8.6%、50.0%、73.3%。结论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膝关节周围发病率高于年轻病人,且预后较差,其预后与术前穿刺明确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其临床治疗应当建立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基础之上,严格遵照Enneking外科分期,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以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预后 化疗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溶骨性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56
9
作者 徐宝山 胡永成 +4 位作者 唐天驷 倪才方 周静 王林森 徐瑾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在脊柱溶骨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2月~2003年6月收治脊柱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0例,均有背部疼痛症状,6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1例截瘫。CT或MRI显示脊椎溶骨性破坏...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在脊柱溶骨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2月~2003年6月收治脊柱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0例,均有背部疼痛症状,6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1例截瘫。CT或MRI显示脊椎溶骨性破坏,21例累及椎体后壁。行PVP治疗共42例次59个椎体,包括1个颈椎,29个胸椎,27个腰椎,2个骶椎;54椎单侧注射,5椎双侧注射;每椎注射灌注剂3~11ml,平均6.5ml;28例同时取活检。术后行CT检查,并结合放疗、化疗等治疗。结果39例术后4~72h内疼痛缓解,38例活动状况改善,术前有神经根损伤和截瘫者神经功能均无明显变化。2例多发脊柱严重破坏者行单处PVP后1例疼痛无缓解,1例疼痛缓解48h后复发,活动状况均无明显改善。术后CT显示17例21椎存在灌注剂渗漏,其中6例7椎有硬膜外少量渗漏,2例2椎有椎间孔内少量渗漏,6例8椎有椎旁渗漏,5例6椎有椎间盘内渗漏。有2例硬膜外渗漏引起暂时性神经根症状加重。术后37例随访2~32个月,平均8.5个月。35例疼痛缓解,其中29例疗效稳定。结论PVP治疗脊柱溶骨性肿瘤,能即刻缓解疼痛,改善活动状况,并可与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溶骨性肿瘤 治疗 截瘫
原文传递
CT血管造影技术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方成 胡永成 +5 位作者 黄洪超 夏群 陈晓鹏 袁斌斌 何鑫 王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53-1258,共6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25-83岁,平均46岁。病灶部位:骶尾部17例,髂骨12例...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25-83岁,平均46岁。病灶部位:骶尾部17例,髂骨12例,耻骨5例,股骨近端2例。术前行CTA测量腹主动脉外径、髂总动脉外径以及低位肾动脉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距离,三维重建CTA标记低位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与脊柱椎体(骨性标志)解剖关系。根据观测结果选择合适型号的球囊以及指导术中球囊定位,均于球囊临时阻断术下彻底切除肿瘤。结果 CTA测量示腹主动脉外径为(1.545±0.248)cm,髂总动脉外径为(1.060±0.205)cm,低位肾动脉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距离为(10.818±1.165)cm。三维重建CTA示,低位肾动脉开口于L1椎体为主(16例,44.4%),腹主动脉分叉于L4椎体为主(22例,61.1%)。术中均有效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例球囊充起后血压显著增高,1例拔出球囊后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手术时间118-311min;术中出血量200-1800mL,21例患者输血,输血量400-1200mL;累积动脉阻断时间为40-136min。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4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个月,按照Enneking提出的骨肿瘤外科治疗后功能评定标准,获优9例,良20例,可5例,差2例。术后10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2例肿瘤复发,3例死亡。结论CTA及三维重建能精确测量髂总动脉外径、腹主动脉外径及低位肾动脉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距离,可指导球囊型号选择以及术中球囊定位。骨肿瘤术中应用CTA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保持术野清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肿瘤 骶骨肿瘤 CT血管造影 球囊临时阻断术
原文传递
原位微波灭活术治疗骨盆恶性骨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纪经涛 胡永成 +2 位作者 黄洪超 夏群 赵尚昆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9-634,共6页
目的探讨原位微波灭活术治疗骨盆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瘤的疗效。方法2000年2月至2009年4月对18例骨盆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瘤患者采用原位微波灭活及肿瘤全部或部分切除,男11例,女7例;年龄16-72岁,平均45岁。原发恶性骨肿瘤12例,转移... 目的探讨原位微波灭活术治疗骨盆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瘤的疗效。方法2000年2月至2009年4月对18例骨盆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瘤患者采用原位微波灭活及肿瘤全部或部分切除,男11例,女7例;年龄16-72岁,平均45岁。原发恶性骨肿瘤12例,转移瘤6例。肿瘤累及Ⅰ区6例、Ⅱ区10例、Ⅲ区2例。根据肿瘤所在区域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切口或髂腹股沟“T”形切口进行显露,以铜网保护周围软组织,用2450MHz微波将肿瘤局部加热至50℃,持续20min,全部或部分剥离坏死肿瘤组织,保留骨盆环的解剖连续性。结果手术时间60-180min,平均110min;术中失血量400~800ml,平均480ml。无严重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0.5-7年,平均3.5年。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随访6个月带瘤生存。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术后24个月出现肺、脑和全身多发转移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8个月出现肺转移死亡。6例骨盆转移瘤患者中5例分别于术后6-19个月出现其他部位转移而死亡。术后3个月18例患者患侧髋关节屈曲80°-130°,后伸0°-10°,外展25°-35°,内收18°-23°。结论原位微波灭活术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创伤小的特点,可用于或辅助用于骨盆恶性骨肿瘤的治疗,能保持骨盆环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肿瘤 微波
原文传递
骨干人工假体在股骨近端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纪经涛 张洪 +3 位作者 胡永成 夏群 苗军 朱珊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3-211,共9页
目的 探讨采用骨干人工假体对股骨近端骨干恶性肿瘤切除后结构性骨缺损进行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对7例股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骨干人工假体置换,男3例,女4例;年龄28~76岁,平均61.8岁.原发恶性骨肿瘤4例,转移癌3... 目的 探讨采用骨干人工假体对股骨近端骨干恶性肿瘤切除后结构性骨缺损进行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对7例股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骨干人工假体置换,男3例,女4例;年龄28~76岁,平均61.8岁.原发恶性骨肿瘤4例,转移癌3例.术前常规行X线、CT及MR检查,通过MRI测量瘤段骨长度及软组织侵犯范围,再根据截骨长度选择骨干人工假体配件.取股骨近端外侧直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按肿瘤切除原则充分显露术前MRI测量的瘤段骨及软组织肿瘤并截骨,扩髓后安装骨干人工假体,依次缝合各层组织.术后切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平均400 ml.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年因出现肺转移而死亡,3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术后未出现术区复发及远处转移.1例乳腺转移癌患者术前多发转移,术后行综合治疗,带瘤生存;2例乳腺转移癌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原位复发或转移.7例患者术后患肢髋关节功能均无受限.结论 使用骨干人工假体对股骨近端骨干恶性肿瘤切除后结构性骨缺损进行重建,保留了邻近的髋关节及肌腱附着点,操作简单,住院时间较短,可早期负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的保肢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肿瘤 假体和植入物
原文传递
髋臼周围肿瘤切除股骨头旷置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洪超 胡永成 +4 位作者 伦登兴 马军 夏群 纪经涛 苏秉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5-639,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旷置术治疗髋臼周围肿瘤的可行性。方法1999年10月至2009年8月采用髋臼肿瘤切除股骨头旷置术治疗累及髋臼的EnnekingⅡ区肿瘤患者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18-72岁,平均54岁。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4例,... 目的探讨股骨头旷置术治疗髋臼周围肿瘤的可行性。方法1999年10月至2009年8月采用髋臼肿瘤切除股骨头旷置术治疗累及髋臼的EnnekingⅡ区肿瘤患者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18-72岁,平均54岁。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4例,滑膜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转移瘤5例。3例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4例行麻醉后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术后门诊随访观察关节功能及影像学变化。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18个月,平均55个月。手术时间120-350min,平均170min。出血量600-2200ml,平均1200ml。切口均愈合,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1例骨肉瘤、3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6个月至2年死于多脏器转移,其余病例无肿瘤局部复发。肢体不等长2.0-7.5cm,平均5.0cm,所有患者均需足跟垫高2-3cm的矫形鞋进行矫正。术后3个月Enneking评分20-27分,平均23分。影像学资料提示,至随访期末无股骨头坏死发生,8例假臼磨造较好,1例发生轻度腰椎侧凸。结论对于累及髋臼的EnnekingⅡ区肿瘤采用肿瘤切除股骨头矿置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功能良好,肿瘤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骨盆 髋臼 挽救疗法
原文传递
Ilizarov技术在四肢骨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鑫 胡永成 +3 位作者 黄洪超 袁斌斌 陈晓鹏 方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6-240,共5页
良、恶性骨肿瘤可引起四肢骨缺损和畸形,针对此类问题骨科医生总会面临如何选择最佳手术方案和骨缺损重建方式。手术切除瘤体骨造成节段性骨缺损常常用假体置换、自体带蒂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而Ilizarov技术可作为一种辅助... 良、恶性骨肿瘤可引起四肢骨缺损和畸形,针对此类问题骨科医生总会面临如何选择最佳手术方案和骨缺损重建方式。手术切除瘤体骨造成节段性骨缺损常常用假体置换、自体带蒂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而Ilizarov技术可作为一种辅助重建方式。Ilizarov技术有多种重建骨缺损、矫正骨畸形的方法,包括骨延长或骨搬运重建恶性骨肿瘤瘤段骨切除后的骨缺损;延长和(或)矫正因良性骨肿瘤导致骨生长停滞而造成肢体不等长和畸形;二期治疗因其他主要重建方式失败后的骨不连或畸形。本文对Ilizarov技术在四肢骨肿瘤和骨畸形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骨肿瘤 骨畸形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肿瘤异体骨关节移植重建术的疗效及远期并发症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岳 胡永成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965-968,共4页
目的 回顾分析采用单纯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治疗肱骨近端肿瘤、重建骨缺损的疗效及远期并发症,评估这一重建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1月至2008年11月手术治疗后并获得随访的7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 目的 回顾分析采用单纯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治疗肱骨近端肿瘤、重建骨缺损的疗效及远期并发症,评估这一重建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1月至2008年11月手术治疗后并获得随访的7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21~65岁,平均38.4岁.肿瘤类型: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全部7例患者均行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髓内钉内固定重建术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2~8年,平均5.5年.7例均于术后随访时发现植骨萎缩吸收,此现象一般于术后 1.5年出现,6年内移植骨几乎完全吸收.依据肌肉骨骼肿瘤协会功能评估系统,关节移植病例评分为15~19分,平均17.6分(满意度58.6%);根据肌肉骨骼肿瘤协会关于异体骨移植放射线评估标准,远期优良率为0.结论 在肱骨近端的异体骨关节移植,移植骨萎缩吸收是一种主要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单纯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在肱骨近端的骨缺损重建被认为是一种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肱骨 移植 同种 骨移植
原文传递
583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郑凯 于秀淳 +5 位作者 胡永成 李建民 董扬 张国川 王国文 徐明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129-135,共7页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6家骨肿瘤治疗中心(济南军区总医院、天津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天津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所有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6家骨肿瘤治疗中心(济南军区总医院、天津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天津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所有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肿瘤类型、累及部位、四肢病灶有无骨折、治疗方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征。结果 58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46例(59.3%),女性237例(40.7%);发病年龄20~92岁,以50~69岁为高发年龄,平均(58±12)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9±12)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8±1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8,P>0.05);按患者就诊时间,2010~2015年每年分别接诊患者28例、62例、93例、114例、143例、143例;按肿瘤类型,肺癌183例、肾癌75例、乳腺癌55例、前列腺癌31例、肝癌28例、甲状腺癌26例、来源不明的肿瘤125例,其他类型肿瘤病例数较少;按照病灶累及的部位,发生于脊柱、躯干的患者197例,发生于骨盆、四肢的患者298例,同时累及多个部位的患者88例;按累及四肢的病灶有无骨折情况,285例患者病灶累及四肢,非病理性骨折157例、病理性骨折128例。结论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特征在不同性别组、不同年龄组存在差异,对于四肢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大龄患者更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肱骨相比股骨更易出现病理性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骨肿瘤 多中心研究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MRI在测量恶性骨肿瘤髓内浸润范围及确定合理截骨平面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海啸 胡永成 黄洪超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07年第5期297-301,共5页
目的研究MRI在测量恶性骨肿瘤髓内浸润范围及确定合理截骨平面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各类恶性骨肿瘤患者共12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行MRI、X线检查。骨肉瘤患者于术前行规范新辅助化疗。术后将肿瘤标本沿纵轴剖开,肉眼观察并测量肿瘤的髓内... 目的研究MRI在测量恶性骨肿瘤髓内浸润范围及确定合理截骨平面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各类恶性骨肿瘤患者共12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行MRI、X线检查。骨肉瘤患者于术前行规范新辅助化疗。术后将肿瘤标本沿纵轴剖开,肉眼观察并测量肿瘤的髓内范围。术中截断病变骨后分别于截骨端、截骨端近肿瘤处1cm、截骨端近正常组织处1cm、2cm共四点进行骨髓组织取材取材,与肿瘤标本一同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微观肿瘤范围以及各取材点有无肿瘤细胞浸润。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按Enneking肌肉骨骼肿瘤术后上下肢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估。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Enneking肌肉骨骼肿瘤术后上下肢功能评分标准,平均功能恢复率为75%。经统计学分析得出X线测量所得肿瘤范围均明显小于病理测量的肿瘤范围,与镜下结果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MRI测量的恶性骨肿瘤髓内的浸润范围与病理测量的肿瘤范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恶性骨肿瘤来说,MRI在测量恶性骨肿瘤髓内侵润范围方面精确性较高,并能有效指导保肢手术截骨平面的确定,减少术后复发,保留患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恶性骨肿瘤 髓内浸润范围 合理截骨平面
原文传递
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林 黄洪超 +2 位作者 胡永成 王植 王林森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50-454,共5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为踝关节PVNS的影像学表现,包括X线平片、CT和MRI,重点观察踝关节滑膜增生的部位、形态,骨侵蚀的部位、范围、边缘硬化以及邻近关节、... 目的:探讨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为踝关节PVNS的影像学表现,包括X线平片、CT和MRI,重点观察踝关节滑膜增生的部位、形态,骨侵蚀的部位、范围、边缘硬化以及邻近关节、肌腱受累情况。结果:13例X线示踝关节软组织肿胀或软组织肿块,5例踝关节面骨质破坏;8例CT示踝关节囊肿胀或踝周软组织肿块;6例距骨滑车及4例胫骨远端关节面骨质破坏并有硬化缘;MRI示13例滑膜弥漫或局限性增生并部分突破关节囊,6例突向胫距关节前方,10例向踝关节后方并包绕踇长屈肌腱,4例侵犯下胫腓关节,7例侵及距下关节。5例距骨滑车及4例胫骨远端骨侵蚀。结论: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X线平片仅显示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征象无特异性;CT显示骨侵蚀优于X线平片及MRI;MRI诊断有一定特征性,可显示典型的含铁血黄素沉积;MRI发现易侵犯邻近关节且增殖滑膜常包绕踇长屈肌腱生长,有利于早期发现和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踝关节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浅析论文中照片图的编辑设计与加工
19
作者 孙静 胡永成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8年第8期149-150,共2页
照片图赋予论文直观性与真实性,增加对比效果,便于阅读、理解、分析和比较,是论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辑设计与加工已成为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技术之一。本文详细探讨了论文中照片图数量的选取,常见问题及相应的具... 照片图赋予论文直观性与真实性,增加对比效果,便于阅读、理解、分析和比较,是论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辑设计与加工已成为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技术之一。本文详细探讨了论文中照片图数量的选取,常见问题及相应的具体编辑对策,并指出原始素材质量的重要性,以期为期刊编辑提供参考,提升期刊编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片图 编辑 论文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全脊椎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立 伦登兴 +5 位作者 张浩 王丰 杨雄刚 于秀淳 张国川 胡永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72-780,共9页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8~71岁,平均53.4±12.4岁。肿瘤原发灶:肺癌10例,乳腺癌3例,肾癌3例,前列腺癌2例,甲状腺癌2例,宫颈癌2例,胃肠道来源3例,神经系统来源(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2例,肝癌1例,未知来源4例。随访并分析手术一般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和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6.9±77.1min(130~4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60.0±1174.3ml(600~5000ml)。总体生存时间17.4±3.0个月(2~60个月),3个月生存率为96.8%,6个月生存率为73.3%,12个月生存率为44.8%。整块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分块切除者(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1.3分降至0.9±1.0分(P<0.05),疼痛缓解率达100%。25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96%(24/25)。3例(9.4%)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6例(18.8%)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9例(28.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内固定失败,2例术后感染(伤口处),2例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吸入性肺炎,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好转。结论: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神经功能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复发,但其仍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高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全脊椎切除术 局部复发 远处转移 生存获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