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腺素在心脏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虹敏 张跃 +1 位作者 袁梦 李广平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7期1249-1253,共5页
心脏纤维化作为心血管系统重要的病理改变,参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前列腺素(PGs)是一类重要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脂质化合物,在生理和病理刺激下,细胞膜膜磷脂在磷脂酶A_(2)催... 心脏纤维化作为心血管系统重要的病理改变,参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前列腺素(PGs)是一类重要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脂质化合物,在生理和病理刺激下,细胞膜膜磷脂在磷脂酶A_(2)催化下释放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再经酶促代谢产生PGs,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同时,PGs也参与心脏纤维化进程,且其临床价值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未来应继续深入研究PGs在心脏纤维化中的作用靶点,为心脏纤维化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纤维化 花生四烯酸 前列腺素
下载PDF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肿瘤心脏病学》第6~7期精彩呈现 被引量:1
2
作者 邵群 曲尧 +1 位作者 张楠 刘彤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肿瘤心脏病学》(JACC:CardioOncology)于2020年9月后改为双月刊,分别于2020年11月1日及12月1日出版了第6期和第7期。这两期重点关注了癌症治疗致心肌损伤的遗传学机制、治疗和随访,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初步成果。
关键词 美国心脏病学会 肿瘤心脏病学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钠尿肽水平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路利平 赵艳淑 +3 位作者 刘恩照 赵珺 刘彤 许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2-366,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心房颤动(art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血浆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水平的差异,分析影响患者血浆ANP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入选35名阵发性AF患者、30名持续性AF患者和30名非AF患者为研究对象。详...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心房颤动(art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血浆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水平的差异,分析影响患者血浆ANP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入选35名阵发性AF患者、30名持续性AF患者和30名非AF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者基线资料、生化指标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he 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等指标,测定血浆ANP水平,分析ANP水平与心率、超声指标的关联,明确AF发作或持续时间与ANP水平的关系。结果:AF患者ANP水平明显高于非AF患者(P<0.05),与AF时心率正相关(r=0.386,P=0.000)。阵发性AF患者AF时ANP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时(t=4.040,P=0.001),且与AF持续时间明显正相关(r=0.742,P=0.000);而持续性AF患者ANP水平与AF持续时间未见明显相关性(r=0.386,P=0.000)。持续性AF患者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VDd)明显高于阵发性AF(P=0.000 vs.P=0.013)和非AF(P=0.000 vs.P=0.023)患者;阵发性AF患者LAD亦明显高于非AF患者(P=0.000)。但未见ANP水平与超声指标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F患者血浆ANP水平升高,且ANP水平与AF时心率、持续时间等因素相关,与AF类型、超声指标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钠尿肽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天津大港油田居民高血压知晓、治疗、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戚文威 贾辉 +5 位作者 王媛媛 陈艳 梁英姿 李立丰 魏健 李广平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55-60,共6页
目的:了解大港油田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分层抽样,于2008至2010年随机选取大港油田年龄〉18岁居民16553名进行高血压状况横断面调查,其中男性8174名(49.38%),女性8379名(50.62%)... 目的:了解大港油田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分层抽样,于2008至2010年随机选取大港油田年龄〉18岁居民16553名进行高血压状况横断面调查,其中男性8174名(49.38%),女性8379名(50.62%)。结果该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30%(标化患病率27.56%),男性、年龄增长、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婚姻状况非单身、受教育程度低、打鼾、心率快、高空腹血糖、高总蛋白、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2.65%、40.07%和15.51%,服药治疗控制率38.78%。45-64岁、每月医疗费用高、有高血压家族史、现在吸烟者血压知晓状况较好,其中,每月医疗费用1-59.9元,60-199.9元,≥200元的比值比分别为5.24(95%CI:2.78-9.88),24.11(95%CI:11.91-48.84)和27.46(95%CI:13.92-54.18),偶尔运动、睡眠时间长者血压知晓程度低;大龄、每月医疗费用高、有高血压家族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蔬菜膳食者更倾向于治疗高血压,其中,每月医疗费用1-59.9元,60-199.9元,≥200元的比值比分别为10.89(95%CI:3.76-31.56),54.07(95%CI:19.20-152.24)和87.31(95%CI:31.54-241.75),睡眠时间长、现在饮酒者较少治疗高血压;大龄、每周锻炼2-4次、每月医疗费用高、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粗纤维膳食者血压控制较好,其中,每月医疗费用1-59.9元,60-199.9元,≥200元的比值比分别为13.59(95%CI:6.50-28.44),14.67(95%CI:7.01-30.68)和17.43(95%CI:8.34-36.39),现在饮酒、受教育程度高、心率快者血压控制不达标。结论大港油田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高于国内同期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差距,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达到防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王学文 李广平 +3 位作者 毕晓雪 张子钊 徐延敏 刘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0期1604-1608,共5页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对凝血功能、心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和预后。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3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对凝血功能、心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和预后。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3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华法林治疗,43例)、B组(利伐沙班治疗,43例)和C组(达比加群酯治疗,44例)。A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为(74.56±6.43)岁;心功能分级Ⅰ级23例、Ⅱ级20例。B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为(73.89±6.21)岁;心功能分级Ⅰ级22例、Ⅱ级21例。C组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龄为(74.12±6.38)岁;心功能分级Ⅰ级23例、Ⅱ级21例。A组接受华法林钠片治疗,每日一次,起始剂量为2.5 mg,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每次调整0.5mg,保持INR在2.0~3.0之间;B组接受利伐沙班片治疗,每次15mg,每日一次;C组接受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每次110 mg,每日两次。疗程为2个月。对比3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肌酐(C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心房颤动栓塞风险CHA2DS2-VASc评分、心房颤动抗凝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和不良反应(皮肤瘀斑、恶心呕吐、脑卒中、血尿)的发生情况,并随访3个月,统计3组的血栓栓塞形成率和出血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治疗2个月后,B组和C组Cr、BUN、ALT和AST水平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和C组TT、APTT、PT高于A组,FIB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和C组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较治疗前略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和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8%(7/43)、4.65%(2/43)、2.27%(1/44);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B组和C组的血栓栓塞形成率和轻微出血率略低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能改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显示出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比加群酯 利伐沙班 华法林 非瓣膜性房颤 老年 预后
下载PDF
人工智能心电图协助诊断晕厥原因探索
6
作者 刘彤 高欣怡 李歆慕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203-206,共4页
心电图记录和分析心动周期的电活动变化,对识别晕厥的潜在病因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人工智能赋能的心电图(AI-ECG)在晕厥的病因诊断和风险预测等方面展现出不容忽视的巨大潜力。基于AI-ECG表型的临床决策评分已被开发用于晕厥的病因诊断,A... 心电图记录和分析心动周期的电活动变化,对识别晕厥的潜在病因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人工智能赋能的心电图(AI-ECG)在晕厥的病因诊断和风险预测等方面展现出不容忽视的巨大潜力。基于AI-ECG表型的临床决策评分已被开发用于晕厥的病因诊断,AI-ECG对晕厥风险分层和临床管理的影响正在不断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人工智能 心电图 诊断
下载PDF
老年社区人群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莲莲 张邦滢 +7 位作者 李广平 刘恩照 梁英姿 戚文威 赵志强 赵琳茹 王培元 张凯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天津市5家公立福利养老院的社区老年人参加本项研究。收集基本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及个人史信息,完善体格检查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对1 280名社区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资料完整...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天津市5家公立福利养老院的社区老年人参加本项研究。收集基本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及个人史信息,完善体格检查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对1 280名社区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资料完整可追溯的715名受访者的数据纳入统计分析,年龄为(80.6±7.9)岁(57~112岁)。AF的患病率为9.5%(68例),其中男性8.8%(28例)、女性10.1%(40例),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5)。最常见的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脂血症和糖尿病。AF患者平均CHA_2DS_2-VASc评分为4.3±1.4。在68例AF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4例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9例接受单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54例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结论AF是中国老年人的常见病。然而,社区老年AF患者治疗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抗凝治疗。需要进一步促进健康措施及教育工作来提高人们对AF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患病率 社区
下载PDF
碘造影剂诱导糖尿病大鼠肾细胞凋亡涉及Akt/mTOR信号途径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焦占全 陈军 +1 位作者 刘艳红 李广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肾细胞凋亡在糖尿病大鼠造影剂急性肾损害(CIAKI)发病中的作用,并研究其对Akt/m TOR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遵循体质量分层随机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正常+造影剂组(NC组)、糖尿病对照组(D组)和糖尿病+造影剂... 目的探讨肾细胞凋亡在糖尿病大鼠造影剂急性肾损害(CIAKI)发病中的作用,并研究其对Akt/m TOR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遵循体质量分层随机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正常+造影剂组(NC组)、糖尿病对照组(D组)和糖尿病+造影剂组(DC组),每组6只。以腹腔单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10周后经股静脉注射60%泛影葡胺(10 ml/kg),连续2 d,建立CIAKI模型24 h后处死大鼠留取标本,测血、尿肌酐值;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内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Western Blot定量检测肾组织内Bcl-2、Bax及Akt/m 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结果与D组比较,DC组注射泛影葡胺后血肌酐显著增加[(103.89±9.01)μmol/L比(71.52±7.03)μmol/L,P=0.000],而肌酐清除率显著降低[(1.49±0.33)ml/min比(2.60±0.54)ml/min,P=0.001];肾内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阳性表达量显著增加(17.55±0.86比10.02±1.48,P=0.000);抗凋亡Bcl-2蛋白表达则显著下降,而促凋亡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0.90±0.13比1.50±0.16;0.92±0.04比0.51±0.05,均为P=0.000)。糖尿病CIAKI时上游p-Akt和p-m TOR均表达下调(0.46±0.08比0.68±0.07,P=0.002;0.19±0.04比0.50±0.07,P=0.000)。结论离子型高渗造影剂可能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Akt/m TOR信号通路磷酸化激活介导肾细胞经线粒体caspase-3途径凋亡而导致急性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造影剂急性肾损害 细胞凋亡 Akt/m TOR信号通路
下载PDF
左室中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酷似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崔丽 刘彤 +1 位作者 索娅 李广平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期49-50,共2页
1病例报告患者女,66岁,主因间歇胸闷、憋气20余年,再发加重半天急诊入院。脑梗死病史20余年,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急诊心电图提示:Ⅱ、Ⅲ、a VF、V2~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3 m V伴T波倒置,拟诊“急性心... 1病例报告患者女,66岁,主因间歇胸闷、憋气20余年,再发加重半天急诊入院。脑梗死病史20余年,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急诊心电图提示:Ⅱ、Ⅲ、a VF、V2~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3 m V伴T波倒置,拟诊“急性心肌梗死?室壁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型心肌病 ST段抬高 室壁瘤形成 脑梗死病史 心尖部 肥厚型心肌病 左侧肢体 肥厚性心肌病 病例报告 中间段
下载PDF
由Block-HF临床试验看心室同步化治疗的进展
10
作者 刘莲莲 李广平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547-550,共4页
尽管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不断发展,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仍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十几年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ehronization therapy,CRT)得到较广的应用,CRT在治疗左束支阻滞的宽QRS波的... 尽管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不断发展,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仍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十几年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ehronization therapy,CRT)得到较广的应用,CRT在治疗左束支阻滞的宽QRS波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发挥了有益作用。心室失同步主要发生在QRS波增宽,特别是左束支阻滞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右室起搏 QRS波群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尿素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妮潇 何锦丽 +2 位作者 刘洋 李广平 刘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尿素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2月~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DCM合并心衰患者163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房颤组113例和房...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尿素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2月~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DCM合并心衰患者163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房颤组113例和房颤组50例,记录临床资料及血生化、心电图、心脏超声,采用Spearman分析血尿素与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的相关性,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素与房颤的关系。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年龄[(63.84±10.00)岁vs(58.87±13.01)岁,P=0.017]、血尿素[7.50(6.18,10.48)mmol/L vs 6.60(5.30,8.70)mmol/L,P=0.010]和校正的QT间期[484.50(475.43,509.08)ms vs471.68(433.05,507.02)ms,P=0.034]显著升高。调整混杂因素后,血尿素以连续性变量分析中,血尿素与房颤显著相关(OR=1.206,95%CI:1.013~1.436,P=0.035);血尿素以分类变量分析中,血尿素≥6.80mmol/L预测房颤的OR值为4.524(95%CI:1.197~17.099,P=0.026)。在LVEF<40%患者中,调整混杂因素后,血尿素作为连续性变量预测房颤的OR值为1.268(95%CI:1.032~1.557,P=0.024),血尿素≥6.80mmol/L作为分类变量预测房颤的OR值为6.329(95%CI:1.290~31.036,P=0.023)。在LVEF≥40%患者中,血尿素与房颤无显著相关性(P>0.05)。血尿素与LAD显著相关(r=0.200,P=0.019)。结论 DCM心衰患者血尿素与房颤显著相关,特别是LVEF下降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心力衰竭 尿素 心房颤动 肾小球滤过率 预测
下载PDF
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方式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7
12
作者 张邦滢 刘莲莲 +3 位作者 李广平 车京津 张晓伟 袁如玉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9期528-534,共7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手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建立胸痛中心并运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救治流程后比较胸痛中心建立前后的救治现状。选取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STEMI患者800例,根据胸痛中心...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手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建立胸痛中心并运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救治流程后比较胸痛中心建立前后的救治现状。选取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STEMI患者800例,根据胸痛中心成立前后的不同阶段分组,胸痛中心成立前(2014年7月1日–12月31日)作为A组(162例);胸痛中心筹建期(2015年7月1日–12月31日)作为B组(173例);胸痛中心试运行期(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作为C组(150例);胸痛中心成立初期(2016年7月1日–12月31日)作为D组(162例);胸痛中心持续运行期(2017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作为E组(153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胸痛中心成立后(C、D、E组)患者入院后进入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胸痛中心成立前(A、B组)患者入院进入非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比较各组间STEMI患者的一般情况、院内并发症情况、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比例、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门球时间,D-to-B)时间等。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C、D、E组)D-to-B时间分别为(127±90)min、(73±23)min及(74±38)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胸痛中心成立前(A、B组)分别为(117±53)min、(141±88)min与D组(73±23)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院内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6.17%比15.43%,P=0.007]。D组PPCI比例显著高于A组(74.07%比50.62%,P<0.001)和B组(74.07%比56.07%,P=0.001)。C、D、E三组PPCI比例(62.70%比74.10%比73.90%,P=0.045)、院内死亡率(8.00%比1.85%比7.19%,P=0.03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胸痛中心能够优化STEMI患者的诊治流程,有效缩短患者急诊滞留和D-to-B时间,使患者可以尽早接受PPCI,从而降低院内并发症和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新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不凡 张宇辉 刘彤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4期294-299,共6页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既往研究通过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分为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近年研究发现介于上述两种心衰的灰色区域,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慢性心衰指南首...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既往研究通过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分为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近年研究发现介于上述两种心衰的灰色区域,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慢性心衰指南首次提出,并将这个灰色区域命名为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本文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近年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早期复极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志伟 刘彤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早期复极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2008年Haissaguerre等研究提示早期复极可能与心脏性猝死相关,随后又有多项研究证明早期复极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特发性心室颤动相关。然而,也有研究指出... 早期复极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2008年Haissaguerre等研究提示早期复极可能与心脏性猝死相关,随后又有多项研究证明早期复极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特发性心室颤动相关。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早期复极只有在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下才会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现就早期复极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临床预后的关系做一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复极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预后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芃菲 叶岚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6期923-926,共4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律失常关系密切,间歇性低氧和高碳酸血症、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反应、交感迷走神经失衡、胸腔内压力改变、神经体液因子的激活等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病生理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律失常关系密切,间歇性低氧和高碳酸血症、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反应、交感迷走神经失衡、胸腔内压力改变、神经体液因子的激活等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病生理机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且能降低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和射频导管消融等治疗的成功率,增加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以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心律失常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心律失常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代对溶栓治疗意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琳茹 李广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5期283-286,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的首要目标为实现心肌早期再灌注,而早期再灌注治疗主要体现在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邦滢 李广平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90-92,F0003,共4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i)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房颤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也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目前可将AFi分为首诊AFi、阵发性AFi、持续性AFi、长期持续性AFi及永久性AFi。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心律失常药物 离子通道阻滞剂 维纳卡兰 伊布利特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与心律失常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妮潇 刘彤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2期78-80,共3页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其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常合并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心脏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1,2]。近年来,扩...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其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常合并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心脏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1,2]。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遗传学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越来越受到广大心血管医生的关注。遗传因素、感染、饮酒、中毒和炎症疾病(血管炎)等都可以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用这些原因解释疾病的发生[3]。据报道,西方人群中25%~4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2,3],家族史中存在早发心脏性猝死、传导系统疾病或骨骼肌病变的患者往往容易合并扩张型心肌病,这种心肌病的发生多与细胞骨架、肌节蛋白/Z-带、核膜和闰盘蛋白基因突变有关,大多数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4]。当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MNA[5]、EMD、SCN5A[6]等基因突变时就容易发生传导系统疾病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时常存在钠通道基因SCN5A和层黏连蛋白A/C基因突变[7]。某些线粒体疾病和遗传代谢性疾病(血色沉着病)、甲状腺功能减低、蒽环类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化疗药物以及营养缺乏(硫胺素)等非家族性因素都和扩张型心肌病发生有关[4]。临床上,扩张型心肌病可表现出多种心律失常,甚至出现致命性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性猝死;另一方面,持续性心动过速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又可导致心肌病或加重原有的心功能不全。本文将阐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处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室性心律失常 原发性心肌疾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C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下载PDF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梁雪 陈祥彬 李广平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5年第4期504-508,共5页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形成的关键,也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在肿瘤免疫逃逸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主要从肿瘤细胞自身的修饰和代谢(包括肿瘤抗原性、免疫原性、表观遗传、信号途径、细胞凋亡、细胞代谢和肿瘤干细胞)和...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形成的关键,也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在肿瘤免疫逃逸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主要从肿瘤细胞自身的修饰和代谢(包括肿瘤抗原性、免疫原性、表观遗传、信号途径、细胞凋亡、细胞代谢和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包括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微环境基质)两大方面对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进行综述。关于肿瘤免疫逃逸方式的研究将对如何逆转肿瘤逃逸、治愈肿瘤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免疫逃逸 肿瘤细胞修饰 肿瘤微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