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元立 王亮 +1 位作者 赵雅慧 叶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97-100,共4页
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制造业带来巨大变革,该技术发展迅猛,并广泛应用于医疗、生物组织工程、工业、军事、航空航天等多种领域。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次国情咨文演讲中肯定了3D打印技术的重要性。2015年8月21日卢秉恒院士在国务院的... 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制造业带来巨大变革,该技术发展迅猛,并广泛应用于医疗、生物组织工程、工业、军事、航空航天等多种领域。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次国情咨文演讲中肯定了3D打印技术的重要性。2015年8月21日卢秉恒院士在国务院的集体学习会议上作3D打印技术专题报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提出:"3D打印技术是制造业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实现制造从等材、减材到增材的重大转变,改变传统制造的观念和模式,具有重大价值"[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神经外科 应用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及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及前景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亮 叶迅 赵元立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14期2171-2172,2177,共3页
3D打印最早应用于工业,其最常用的打印技术主要有积压—熔融沉积式、光敏树脂选择性固化、选择性激光烧结。目前在医学上成熟应用于3D打印医学模型及3D打印医疗器械,3D打印生物人工器官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神经外科领域,3D打印颅骨成... 3D打印最早应用于工业,其最常用的打印技术主要有积压—熔融沉积式、光敏树脂选择性固化、选择性激光烧结。目前在医学上成熟应用于3D打印医学模型及3D打印医疗器械,3D打印生物人工器官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神经外科领域,3D打印颅骨成型技术目前已应用于临床颅骨缺损患者修补手术中。同时3D打印病变模型应用在脊柱手术、颅底肿瘤、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手术的术前模拟,利于制定精确的手术计划。3D打印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颅内肿瘤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清除术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怀鹏 王溪 +2 位作者 王维 许振喜 陈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61-665,共5页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采用3D-Slicer软件+手机软件定位血肿,于内镜下行血肿清除术,术后CT观察血肿清除率、再出血、...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采用3D-Slicer软件+手机软件定位血肿,于内镜下行血肿清除术,术后CT观察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继发性脑水肿和吸入性肺炎等相关并发症,Glasgow预后分级评价预后、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术后CT显示血肿清除率> 85%,无一例出现继发性脑积水;6例(10.71%)并发肺部感染、1例(1.79%)发生再出血。术后8个月时,恢复良好11例(19.64%)、轻残27例(48.21%)、重残15例(26.79%)、植物状态生存3例(5.36%),无死亡病例;BI评分> 60分30例(53.57%)、40~60分8例(14.29%)、20~40分15例(26.79%)、0分3例(5.36%)。结论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便、可复制性强、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所需设备易获得,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内窥镜检查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脑梗死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亮 崔维韻 +3 位作者 王新平 王世民 尉辉杰 王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1期90-94,共5页
背景:研究已经确证脑梗死后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动物神经功能恢复。目的:观察在大鼠实验性脑梗死后移植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的效果,以期寻找出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最小移植数量。方法:提取Wistar胚胎鼠脑组织,体外培养神经... 背景:研究已经确证脑梗死后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动物神经功能恢复。目的:观察在大鼠实验性脑梗死后移植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的效果,以期寻找出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最小移植数量。方法:提取Wistar胚胎鼠脑组织,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利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脑梗死模型。在大鼠脑梗死第7天,取培养第12天的神经干细胞,预标记BrdU后通过立体定向、微量注射泵方法,分别移植低6×105、中8×105、高10×105数量的神经干细胞,并设立假移植组,通过抓握牵引实验、斜板实验评价移植3个月时4组动物的行为学变化,以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移植后神经干细胞与周围宿主整合及向神经元、神经元胶质细胞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在宿主脑内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促进功能恢复。移植神经干细胞后3个月时,各移植组与假移植组相比行为学评分均有显著性升高;中等数量移植组大鼠各项行为学评分明显优于低等数量移植组,而中、高等数量移植组两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脑梗死后移植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可改善因脑梗死造成的功能障碍,8×105数量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较少的数量发挥较好移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大鼠 移植 数量
下载PDF
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镭 陈冰 谢福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3期4335-4338,共4页
背景: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分离培养后的成功率比较低,需要寻求一种成功率较高的培养方法。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 背景: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分离培养后的成功率比较低,需要寻求一种成功率较高的培养方法。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由作者检索CNKI数据库2002/2011收录的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因子"。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对CD34表达阴性,是区别于脐血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物。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的方法主要有细胞生长因子法、化学诱导剂法、生长因子与诱导剂联合法,通过各种神经诱导剂的作用,使培养出的神经元样细胞数量有所增加,国内外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可以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是神经损伤修复的一种理想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 诱导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细胞因子 干细胞
下载PDF
尾静脉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7-712,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MAG、OMgp等髓磷脂抑制物的过表达是早期神经元再生失败的主要原因。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及人羊膜间充质干细... 背景:研究表明,MAG、OMgp等髓磷脂抑制物的过表达是早期神经元再生失败的主要原因。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及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每组20只。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组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经尾静脉注入细胞浓度为1.0×108 L-1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 L。移植后24 h,3 d及1,2,3周,采用Longa行为学评分、圆筒实验、水平梯行走实验及肢体对称性实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估,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移植1 d和1,2,3周后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迁移和分布情况;移植后2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MAG及OMgp蛋白的表达;移植后3周采用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1)移植后1周在损伤区周围可见红色阳性标记细胞,并且随移植时间的延长,阳性标记细胞逐渐增多;(2)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在移植后3 d及1,2,3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P<0.05);(3)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MAG及OMgp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凋亡细胞数增多;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凋亡细胞数目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下降;(5)结果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降低MAG及OMgp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进而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间质干细胞移植 再灌注损伤 组织工程 干细胞 移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功能 MAG OMgp 大鼠
下载PDF
心理疏导式护理联合依达拉奉、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对凝血功能异常的预后价值初探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世迎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333-334,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心理疏导式护理联合依达拉奉、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对凝功能异常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依达拉奉联合纳洛... 目的研究分析心理疏导式护理联合依达拉奉、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对凝功能异常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并进行心理疏导,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依从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凝血指标等情况。结果经过对应的治疗后,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6.8±2.5)s,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为(20.7±2.3)s。可得,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心理疏导护理治疗颅脑损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帮助患者恢复意识,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纳洛酮 心理疏导式护理 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异常 预后价值
下载PDF
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宋军 史万超 +3 位作者 苏志国 马晨 刘振林 卢俏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血管再通情况;于溶栓前以及溶栓后7 d和1、...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血管再通情况;于溶栓前以及溶栓后7 d和1、3个月时,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于溶栓前和溶栓后即刻及1、3 d时,采用GCS评分对患者意识状况进行评估;于溶栓后1、3个月时,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溶栓后行头颅CT检查了解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26例患者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达86.7%。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7 d和1、3个月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即刻及1、3 d的GC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3个月的BI优良率分别为76.7%和80.0%。溶栓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7%。结论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机械碎栓 脑梗死
下载PDF
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手术切除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赵卫华 郭再玉 +1 位作者 许振喜 黄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4-828,834,共6页
目的探讨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为今后评估该类脑膜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于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67例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患者的病历资料。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限... 目的探讨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为今后评估该类脑膜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于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67例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患者的病历资料。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限定为窦旁(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限定为肿瘤基底靠近大脑镰且埋被于皮层下、下矢状窦、直窦)、镰旁、脑室内和小脑幕脑膜瘤。将6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诉、病程、既往病史、神经科查体阳性体征、肿瘤部位、大小、形状、增强程度、钙化、瘤周水肿、神经血管包绕、侵袭性、边界及病理亚型等因素与术中肿瘤是否全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肿瘤切除的相关因素,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肿瘤侵袭性、瘤周水肿和神经血管包绕是影响肿瘤是否全切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侵袭性是主要因素,肿瘤具有侵袭性不能手术全切除的危险是不具有侵袭性肿瘤的9.161倍。结论对于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根据肿瘤侵袭性、瘤周水肿和神经血管包绕情况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估脑膜瘤切除程度。术前仔细研读患者影像学资料,术中谨慎处理脑膜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有效提高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颅底 部位 脑膜瘤 切除程度
下载PDF
木醋杆菌生产细菌纤维素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朝正 张云泽 +1 位作者 李玉涛 刘振林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54,共6页
以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购买的木醋杆菌(CGMCC 1.1812)作为初始菌种,对液体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标明,最佳培养条件为:70 g L1蔗糖、12 g L1酵母膏、28 g L1胰蛋白胨、2.7 g L1Na2HPO4、2 g L1KH2PO... 以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购买的木醋杆菌(CGMCC 1.1812)作为初始菌种,对液体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标明,最佳培养条件为:70 g L1蔗糖、12 g L1酵母膏、28 g L1胰蛋白胨、2.7 g L1Na2HPO4、2 g L1KH2PO4、1 g L1柠檬酸钠、2 g L1MgSO4、pH6.0、于500 mL三角瓶50 mL装液量静置培养6 d.在此条件下进行培养,细菌纤维素干重产量可达9.678 g L1.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纤维素含水率在95%~98%之间,拉伸强度为1.9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发酵条件优化 木醋杆菌 含水量 拉伸强度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金艳 王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3期3664-3669,共6页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神经元的保护及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用Western blot鉴定外源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采用...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神经元的保护及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用Western blot鉴定外源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模型组尾静脉注射PB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射转染了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移植后3 d及移植后1,2,3,4周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移植后4周将大鼠麻醉后断头取脑,RT-PCR检测脑组织中bcl-2/bax基因表达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能表达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移植后1-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模型组相比,大鼠脑梗死区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cl-2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bax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KH26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结果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脑梗死大鼠脑梗死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大鼠 脑梗死
下载PDF
ts-SV40LT抗原转基因干细胞增殖活性的温度调控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洪良 刘晓智 +3 位作者 刘振林 姜忠敏 盛凤 李罡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7-250,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温度敏感性猿猴病毒40大T抗原(ts-SV40LT)转基因干细胞增殖活性的温度调控机制。方法:用含ts-SV40LT抗原的表达质粒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将其分别置于33℃和37℃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活性,P... 目的:研究温度敏感性猿猴病毒40大T抗原(ts-SV40LT)转基因干细胞增殖活性的温度调控机制。方法:用含ts-SV40LT抗原的表达质粒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将其分别置于33℃和37℃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活性,PCR-ELISA端粒酶检测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周期,WesternBlot法检测周期素(Cyclin)D1、CyclinE、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DK)2、CDK4、CDK6、P16和P21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细胞在33℃时培养24、48、72h的PCNA阳性表达百分率均高于37℃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染tsSV40LT抗原基因后,细胞在33℃培养箱时的端粒酶活性和PIx值高于37℃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时的CyclinD1、CyclinE、CDK2、CDK4、CDK6及Nestin表达量高于37℃时,P16、P21、NSE和GFAP的表达量低于37℃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过tsSV40LT抗原基因的有效转染可实现干细胞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增殖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脐带 细胞增殖 转基因 增殖细胞核抗原 低温 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16 周期 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1 细胞周期蛋白质依赖激酶类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下载PDF
大鼠颅脑损伤后MMP-2和MMP-9表达的变化及与损伤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晨 刘晓智 刘振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886-4888,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颅脑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表达的变化及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建立脑外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损伤时间、不同时间段MMP-2和MMP-9平均光密度值、阳... 目的探讨大鼠颅脑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表达的变化及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建立脑外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损伤时间、不同时间段MMP-2和MMP-9平均光密度值、阳性面积比;运用实时定量PCR测定MMP-2和MMP-9 mRNA表达量;明胶酶谱分析MMP-2和MMP-9表达量。结果 MMP-2和MMP-9阳性细胞在大脑皮层中明显增加,大鼠颅脑损伤后在5 d左右MMP-2平均光密度值、阳性面积、mRNA表达量和蛋白量达到高峰,10 d内都维持在较高表达状态,在伤后10 d表达明显降低;MMP-9在3 d出现最高峰,7 d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表达状态,在伤后7 d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大鼠颅脑损伤后MMP-2和MMP-9的表达表现出一个规律性变化,对脑损伤早期及较长时段损伤时间判断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 MMP-9 损伤时间
下载PDF
miR-209下调MEK/ERK信号通路抑制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增强放疗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彬 于晶 +1 位作者 刘晓智 陈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670-1673,共4页
目的探讨miR-209下调MEK/ERK信号通路对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增强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胶质瘤U87细胞放疗前后miR-209、MEK、ERK mRNA的表达;通过转染技术使U87细胞内过表达miR-209,Western blot、Real tim... 目的探讨miR-209下调MEK/ERK信号通路对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增强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胶质瘤U87细胞放疗前后miR-209、MEK、ERK mRNA的表达;通过转染技术使U87细胞内过表达miR-209,Western blot、Real time PCR检测细胞内MEK、ERK表达水平。结果放疗后胶质瘤U87细胞中miR-209相对表达降低(t=2.491,P=0.037 4),放疗前后ERK、ERKmRNA的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209 mimics转染U87细胞后,MEK mRNA表达减少(0.11±0.05),ERK mRNA表达减少(F=9.891,P=0.002 9),p-MEK、p-ERK表达均降低。miR-209转染后24、48 h,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结论 miR-209通过下调胶质瘤U87细胞中MEK-ERK的表达,能抑制细胞增殖,增强放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放疗敏感性 信号通路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4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及与胶质瘤性脑水肿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欣 成平 +2 位作者 姜忠敏 刘晓智 曾雅清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175-2177,共3页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以及其在胶质瘤性脑水肿间的关系和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胶质瘤患者40例,瘤周相对正常脑组织20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瘤及对照组中AQP4和Cx43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以及其在胶质瘤性脑水肿间的关系和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胶质瘤患者40例,瘤周相对正常脑组织20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瘤及对照组中AQP4和Cx43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患者影像学资料计算瘤周水肿指数(EI),分析AQP4和Cx43表达与胶质瘤性水肿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胶质瘤水肿程度的增加,AQP4表达随之增加,Cx43表达随之减少。胶质瘤各组间两两比较,无水肿与轻度水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AQP4和Cx43在胶质瘤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两者作用机制是否相关及能否成为新的治疗靶点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4 缝隙连接蛋白43 胶质瘤性脑水肿
下载PDF
叶酸/聚酰胺-胺作为miR-7基因载体的胶质瘤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振林 李罡 +6 位作者 苏治国 王骏飞 赵玉军 陈镭 刘洪良 姜忠敏 刘晓智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检测叶酸/聚酰胺-胺(FA/PAMAM)作为miR-7基因载体的细胞转染效率及其胶质瘤靶向功能,为研发高效小分子靶向投递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透析法制备FA/PAMAM络合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粒子形貌;以其为载体转染miR-7至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 目的检测叶酸/聚酰胺-胺(FA/PAMAM)作为miR-7基因载体的细胞转染效率及其胶质瘤靶向功能,为研发高效小分子靶向投递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透析法制备FA/PAMAM络合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粒子形貌;以其为载体转染miR-7至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荧光显微镜观察络合物转染效率,qRT-PCR方法检测miR-7水平;制作去胸腺小鼠颅内U251胶质瘤模型,分别经尾静脉、颈内动脉及肿瘤原位进行络合物移植,48 h后取脑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络合物在肿瘤内的聚集程度;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法检测miR-7靶基因EGFR和细胞增殖活性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粒子形貌规整,与U251细胞共培养48 h后可获得高效转染,并显著提高miR-7水平。经尾静脉、颈内动脉及肿瘤原位三种途径移植后获得的冰冻切片中均可发现络合物粒子在肿瘤部位的聚集,但聚集程度为尾静脉<颈内动脉<肿瘤原位。Western blot结果示EGFR和PCNA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 FA/PAMAM能够高效投递miR-7基因至体内、外胶质瘤细胞,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高效小分子靶向投递药物进行胶质瘤基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微小RNA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治疗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829-4831,共3页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0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使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30只)。预处理组再分为低剂量组(2mg)、中剂量组(4mg)和高剂量...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0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使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30只)。预处理组再分为低剂量组(2mg)、中剂量组(4mg)和高剂量组(6mg),每组10只。手术后记录72h死亡率、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评分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评分,并检测所有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预处理组(P<0.05),高剂量组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12)和中剂量组(P=0.009)。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脑组织含水量最多,高剂量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低于中剂量组(P=0.021)和低剂量组(P=0.039)。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18)和中剂量组(P=0.009)。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和预处理各组蛛网膜下腔出血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蛛网膜下腔出血组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预处理各组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且高剂量组显著低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使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预处理可发挥一定程度的脑保护作用,且肿瘤凋亡基因和炎症因子的浓度均降低,且6mg的剂量效果好于2mg和4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右美托咪定 脑保护
下载PDF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亮 王维 +6 位作者 怀鹏 陈聪 王溪 贺伟光 赵新亮 高飞 陈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术后进行门诊或...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术后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患者的手术时长为(132.8±32.9)min(90~190 min)。术后24 h的血肿清除率为(80.6±10.6)%。1例术后再次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GOS为(3.2±1.1)分(1~5分),mRS为(3.6±1.6)分(1~5分)。随访期间发生脑积水1例。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具有操作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远期脑积水发生率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治疗结果 脑室 基底神经节
原文传递
CD133^+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分离与恶性行为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振林 刘晓智 +5 位作者 陈镭 姜忠敏 刘洪 赵玉军 史万超 李罡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12年第2期84-89,共6页
背景与目的:在恶性胶质瘤中存在一类恶性度极高的前体细胞,它们控制着肿瘤的生长与恶性演进,也是肿瘤复发的根源。本研究对胶质母细胞瘤进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恶性行为特征分析,旨在验证胶质瘤干细胞的存在,并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打下基... 背景与目的:在恶性胶质瘤中存在一类恶性度极高的前体细胞,它们控制着肿瘤的生长与恶性演进,也是肿瘤复发的根源。本研究对胶质母细胞瘤进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恶性行为特征分析,旨在验证胶质瘤干细胞的存在,并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充分消化术中切除的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块至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肿瘤细胞百分率,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CD133+和CD133-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类细胞中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水平;Transwell双室培养体系检测两类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血清依赖实验检测两类瘤细胞在低营养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去胸腺小鼠腹股沟皮下接种瘤细胞,观察成瘤率。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肿瘤细胞百分率为(2.31±0.57)%。CD133+细胞高表达nestin,低表达GFAP和NSE;CD133-细胞则相反。与CD133-细胞比较,CD133+细胞具有更高的细胞侵袭能力、低营养耐受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CD133+细胞在小鼠体内成瘤率为87%(26/30),CD133-细胞为7%(2/30)。结论:CD133+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具有更高的恶性细胞表型,提示其具有高度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干细胞 侵袭力
下载PDF
胶质瘤术中肿瘤边界确认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维 陈聪 王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17期2904-2905,2914,共3页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侵袭性强,在其生长过程中经常向周围正常脑组织侵袭形成难以检测的肿瘤边界,最大安全限度地切除肿瘤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了术中更接近胶质瘤的浸润边界,胶质瘤术中检测技术不断更新,在分...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侵袭性强,在其生长过程中经常向周围正常脑组织侵袭形成难以检测的肿瘤边界,最大安全限度地切除肿瘤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了术中更接近胶质瘤的浸润边界,胶质瘤术中检测技术不断更新,在分辨率、便携性及时间成本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劣。本文对现已应用临床或临床前研究的多种术中边界确认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肿瘤边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