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脑膜转移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王鹏
佘春华
李鹏
朴颖哲
王晓光
李文良
-
机构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64,共4页
-
文摘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断抗原(CYFRA21-1)3种肿瘤标志物血清及脑脊液中含量在肺癌脑膜转移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选择最理想的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组合。方法:采用RocheE17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35例肺癌脑膜转移患者、35例脑部良性肿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3种肿瘤标志物的含量。脑膜转移患者根据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细胞学和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结果: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3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高于脑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中肿瘤标志物水平高于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实验室标准值确定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标准,CEA>5μg/L,NSE>15.2μg/L,CYFRA21-1>3.3μg/L。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满足正确诊断指数最大值的临界点为脑脊液检测阳性判定标准,CEA>4.7μg/L,NSE>14.6μg/L,CYFRA21-1>5.5μg/L,CEA,NSE和CYFRA21-1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4%,91.4%;51.4%,94.3%和82.9%,97.1%。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组合中,三项指标任意1项阳性的诊断敏感性100%,三项指标同时阳性的诊断特异性100%。结论:脑脊液中3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对于肺癌脑膜转移的诊断,尤其对于那些细胞学和核磁共振检查难以确诊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联合检测为最佳组合。
-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肺癌
脑膜转移
诊断
-
Keywords
Tumor marker
Lung cancer
Meningeal metastasis: Diagnosis
-
分类号
R734.2
[医药卫生—肿瘤]
R541.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
-
题名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0
- 2
-
-
作者
王鹏
李鹏
佘春华
朴颖哲
王晓光
李文良
-
机构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脑系肿瘤科
-
出处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287-1290,共4页
-
文摘
目的: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显微手术疗效。根据肿瘤与矢状窦关系分为6种类型。I型,肿瘤贴附在窦壁的外表面;Ⅱ型,肿瘤侵犯窦外侧隐窝;Ⅲ型,累及同侧窦壁;Ⅳ型,累及同侧窦壁及顶壁;V型,窦腔完全阻塞,仅剩一侧窦壁正常;Ⅵ型,窦腔完全阻塞,累及所有窦壁。据此指导手术操作,I型均切除瘤床外层硬膜并电凝附着点;Ⅱ型经外侧隐窝切除后直接缝合窦壁;Ⅲ型、Ⅳ型切除受累窦壁并修补,健侧窦壁尽力保留,窦壁粗大引流静脉宜谨慎切除或血管吻合重建;Ⅴ型、Ⅵ型根据术前DSA、MRV检查及术中评估,窦腔完全闭塞全部采用切除受累不必重建,否则需重建。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I级切除23例,占79.3%;Ⅱ级切除4例,占13.8%;Ⅲ级切除2例,占6.9%。无手术死亡,8例(27.6%)术前正常患者出现术后一过性偏瘫,其中1例未能恢复。随访3年至6年,仅有1例术后3.5年复发行γ刀治疗。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争取肿瘤全切除,切除受累的矢状窦并进行修补,避免脑皮质、中央沟静脉及其他回流静脉的损伤,积极血管吻合重建,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
关键词
矢状窦
脑膜瘤
显微手术
-
Keywords
Sagittal sinus Meningioma Microsurgery
-
分类号
R739.4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体内外抗胶质瘤实验研究
- 3
-
-
作者
王鹏
于津浦
高松源
安秀梅
王晓光
李文良
-
机构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脑系肿瘤科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免疫室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
出处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576-579,共4页
-
文摘
目的:研究正常人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以及对脑胶质瘤裸鼠移植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取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通过多种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成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作动态表型分析。用LDH法测定CIK细胞体外对U251的杀伤率,利用无胸腺裸小鼠U251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CIK细胞体内抑瘤作用。结果:CIK细胞在培养2周左右获得大量增殖,CD3+/CD56+双阳性细胞大量增殖>1000倍。体外实验证明,CIK细胞对U251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体内实验表明,CIK细胞能够显著抑制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抑瘤率可达50%。结论:CIK细胞是一种新型和高效的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抑制胶质瘤生长的作用,有可能用于临床上脑胶质瘤的过继性免疫治疗。
-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杀伤细胞
生物因子
-
Keywords
brain neoplasms
glioma
killer cells
biological factors
-
分类号
R739.4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放射外科的发展(从头架到影像引导)
被引量:4
- 4
-
-
作者
王晓光
刘群
王平
-
机构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脑系肿瘤科射波刀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脑系放疗科
-
出处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770-774,共5页
-
文摘
放射外科自Leksell发明伽玛刀以来,应用于临床已有30余年,治疗了数百万患者,使之避免了直接手术的痛苦。早期的放射外科是以框架为基础的,主要用于颅内病变的治疗,获得了极好的临床效果,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基于直线加速器的放射外科,放射外科进入了无框架的时代,减轻了患者治疗时的痛苦,并且使颅外放射外科成为可能,但因为缺乏框架,其精确性受到影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进入90年代,随着影像技术及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涌现了影像引导、多叶光栅、动态准直器、图像融合、扫描射线技术、逆向治疗计划系统等新技术,设备不断更新,精度更高,适形性更好,治疗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好。1994年放射外科手术平台射波刀初次用于临床,紧凑轻量的直线加速器安装在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6关节机械臂上,可以从不同方位沿不同轨道围绕患者自由运动,始终对准靶区,并且在治疗中可以利用X光照相机和同步呼吸追踪系统连续监测病灶的活动,并相应的调整加速器的位置来确保治疗的精确性。2001年获得了FDA批准,现已广泛地在世界各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极佳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放射外科的发展历程作一综述,同时着重介绍射波刀的治疗原理和临床应用。
-
关键词
放射外科
射波刀
历史
-
Keywords
Radiosurgery
Cyberknife
History
-
分类号
R616
[医药卫生—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