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被引量:77
1
作者 魏俊吉 康德智 +10 位作者 赵元立 胡锦 江荣才 石广志 柴文昭 王宁 高亮 孙世中 彭斌 林元相 郭树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436-448,共13页
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 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重症 专家 管理 重症医学 诊疗规范
下载PDF
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来自轻度认知损伤的证据 被引量:6
2
作者 潘元青 梁海乾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510-3513,共4页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 )患者以每年10%~15%的速度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正常老人发生AD的10倍。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是MCI的认知功能,如记忆力、智能和语言能力,忽略了MCI的行为和心理症状。直到1996年,国际老年精神...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 )患者以每年10%~15%的速度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正常老人发生AD的10倍。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是MCI的认知功能,如记忆力、智能和语言能力,忽略了MCI的行为和心理症状。直到1996年,国际老年精神病学会( IPA)制定了一个新的疾病现象学术语即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 BPSD)。 BPSD是MCI常见的症状,包括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症状、漫游、激越行为和睡眠障碍等。 MCI至今无公认的筛选及临床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美国 Petersen等〔1,2〕提出的MCI诊断标准,因为其相对比较准确,操作性较强:①排除痴呆和其他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疾病状态;②记忆力下降(有家属或知情者证实);③量表评价:总体衰退量表(GDS)2~3级,临床痴呆量表(CDR)0.5,记忆测试结果比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对照组低1.5s以下,且简易精神状态问卷( MMSE)至少24分,或者Mattis痴呆评定量表( MDRS)分值至少123分、一般生活功能保存;④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
下载PDF
颅脑创伤后神经行为障碍的认识和药物治疗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81-482,共2页
美国2006年资料表明,大约有500万人由于创伤性颅脑损伤(TBI)而致残,每年给社会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损伤。就目前国内的现状来看,有关TBI基础研究、临床的诊治问题,主要是集中在TBI的急性阶段,尤其是针对急性重型颅脑创伤(sTBI)方... 美国2006年资料表明,大约有500万人由于创伤性颅脑损伤(TBI)而致残,每年给社会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损伤。就目前国内的现状来看,有关TBI基础研究、临床的诊治问题,主要是集中在TBI的急性阶段,尤其是针对急性重型颅脑创伤(sTBI)方面,从而使sTBI病人的死亡率降低至30%以下,生存者恢复良好的人数比例也有一定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行为障碍 颅脑创伤后 药物治疗 创伤性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创伤 TBI 死亡率 生存者
原文传递
外伤大骨瓣手术方法介绍 被引量:110
4
作者 刘佰运 江基尧 张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3-154,共2页
1.手术适应证:(1)严重广泛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2)急性硬膜下血肿出现脑疝者;(3)弥漫性脑水肿、脑肿胀;(4)外伤性颅内占位病变所致双瞳散大者。
关键词 外伤性 手术方法 大骨瓣 急性硬膜下血肿 广泛脑挫裂伤 弥漫性脑水肿 颅内占位病变 手术适应证
原文传递
血管内降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梁恩和 曹德晨 +6 位作者 张国斌 冯珂珂 王虎 徐鹏 洪健 张赛 只达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对血管内降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共30例患者,均于伤后12h内行血管内降温治疗,体内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4—7d,平均(121.5±13.7)h。患者均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 目的对血管内降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共30例患者,均于伤后12h内行血管内降温治疗,体内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4—7d,平均(121.5±13.7)h。患者均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经6个月随访,良好11例,中残5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2例。本组患者没有出现与血管内降温系统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目标温度维持稳定、波动性小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管内降温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热射病15例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建军 杨细平 +2 位作者 孙世中 焦德让 张赛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1年第1期46-48,53,共4页
目的:探讨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7月住院治疗的15例确诊为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4例死亡,6例好转出院,5例好转继续康复治疗。结论:热射病属神经科危重症,尽快降温可改善预后,尽早识别... 目的:探讨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7月住院治疗的15例确诊为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4例死亡,6例好转出院,5例好转继续康复治疗。结论:热射病属神经科危重症,尽快降温可改善预后,尽早识别并纠正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发病机制 治疗
原文传递
靶向血管生成因子2的shRNAs降低U87胶质瘤侵袭力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振林 刘晓智 张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28,共1页
血管生成因子(Ang)-2作为多个促肿瘤迁移因子的潜在激活物质,在胶质瘤新生血管生成与稳定、周围基质降解与侵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通过敲低Ang-2在人源性U87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观察其对胶质瘤侵袭力的影响。
关键词 血管生成因子 胶质瘤细胞 侵袭力 靶向 新生血管生成 ANG-2 基质降解 人源性
原文传递
抗凝血酶-Ⅲ、血浆蛋白C在脑梗死中的病因学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志才 张赛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02-703,共2页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在脑梗死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的活性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AT-Ⅲ、PC水平[(82.9±13.2)%、(86.5±19.5)%]低于正常对照组[(...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在脑梗死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的活性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AT-Ⅲ、PC水平[(82.9±13.2)%、(86.5±19.5)%]低于正常对照组[(103.5±23.5)%、(102.5±20.1)%](均P<0.05);脑梗死组稳定期AT-Ⅲ、PC水平[(98.9±13.2)%、(97.6±19.5)%]与正常对照组[(103.5±23.5)%、(102.5±20.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外周血浆中AT-Ⅲ、PC活性水平降低难以成为脑梗死发病的始发因素,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存在的抗凝作用降低对临床的抗凝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抗凝血酶-Ⅲ 血浆蛋白C 病因学
原文传递
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赖连枪 石小峰 +4 位作者 尹夕龙 黄凯雄 钟天安 叶宇 张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27-629,633,共4页
目的提出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的概念,进一步研究本病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对比544例颅脑损伤患者经过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组)或非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照组),单侧开颅或双侧开颅治疗后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 目的提出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的概念,进一步研究本病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对比544例颅脑损伤患者经过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组)或非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照组),单侧开颅或双侧开颅治疗后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机制和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组中CT示38例发生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其中行单侧大骨瓣减压14例,双侧大骨瓣减压24例:对照组中CT示8例发生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其中行单侧弃骨瓣减压手术2例,双侧弃骨瓣减压手术6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58,P=0.002),但两组中单侧开颅或双侧开颅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053,P=0.818)。结论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属于硬膜下积液的一种类型,与大骨瓣开颅术后脑组织移位有着重要的关系,是大骨瓣开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利用影像学手段能方便的对其作出诊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尽量减少骨窗的大小和术后脑组织移位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 大骨瓣减压术 脑组织移位 并发症 颅脑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