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硅质化超微型浮游植物迅游藻(Bolidophyceae)的分类和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凤 魏玉秋 +1 位作者 孙军 张桂成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1-498,共8页
超微型浮游植物(大小为0.2~2μm)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对硅、碳颗粒物在大洋深层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超微型浮游植... 超微型浮游植物(大小为0.2~2μm)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对硅、碳颗粒物在大洋深层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是因为该类群难以分离培养、鉴定和定量测定。迅游藻(Bolidophyceae)是超微型浮游植物中的一类真核生物,它包括迅游单胞藻目(Bolidomonadales)和帕玛藻目(Parmales)。尽管迅游藻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贡献相对较小(<0.1%),但是其分布广泛,是沿海和上升流区域中最丰富的浮游植物类群之一,普遍存在于热带到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中。迅游藻是系统发育上最接近硅藻的原生藻群,不同的是迅游藻细胞壁没有全部的硅质化。本文阐述了迅游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迅游藻的发现,以及近年来通过对迅游藻系统发育(基于SSU rDNA和rbc L基因的序列分析)、生态学和生理学研究获得的最新信息,详细说明了迅游藻作为硅藻姊妹群的分类学地位,对于厘清这些硅化藻类之间的进化联系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强调了迅游藻在海洋硅碳循环中的作用,对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迅游藻 硅质化 超微型浮游植物 硅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浮游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玉颖 孙军 魏玉秋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1-132,共12页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上层海洋变暖与酸化对以浮游植物为主的海洋生态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理解此背景下的海洋浮游植物生理生态响应,对我们理解和抑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2)升高情景下,浮游植物通过光...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上层海洋变暖与酸化对以浮游植物为主的海洋生态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理解此背景下的海洋浮游植物生理生态响应,对我们理解和抑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2)升高情景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微生物循环等过程,通过不同功能群对海洋生源要素循环模式的改变,进而影响区域及全球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全球浮游植物对海洋酸化生理生态的响应使得我们对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浮游植物群落 生物泵 生理生态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军 蔡立哲 +10 位作者 陈建芳 单秀娟 丁兰平 黄凌风 金显仕 林茂 刘洋 邵宗泽 徐奎栋 王雨 张晓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98,共18页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研究 生物海洋学 海洋微生物 海洋浮游植物 海藻 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 海洋小型底栖生物 海洋大型底栖生物 海洋渔业 海洋哺乳动物
下载PDF
渤海环境污染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桂成 孙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8-930,共13页
近十几年来,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多重压力下,渤海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导致了海水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低氧增多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灾害,备受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传统污染物(包括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多环... 近十几年来,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多重压力下,渤海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导致了海水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低氧增多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灾害,备受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传统污染物(包括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和新污染物(包括阻燃剂、抗生素、全氟烷基化合物和微塑料)在渤海中的污染现状及其在海洋生物中的潜在生态风险状况;同时也介绍了渤海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特点;最后结合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旨在为打赢“十四五”期间渤海重点海域攻坚战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营养盐 传统污染物 新污染物
原文传递
硅藻硅酸盐转运子(silicate transporter,SIT)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商晓梅 孙军 +1 位作者 信业宏 张珊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9-155,共7页
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主要类群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硅质壁的存在使其成为了海洋生物硅的最大贡献者,而且成为海洋碳汇的主要来源。因此,硅质壁形成机制的阐明至关重要。硅酸盐转运是硅藻硅质壁形成中的关键,阐明其转运机制... 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主要类群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硅质壁的存在使其成为了海洋生物硅的最大贡献者,而且成为海洋碳汇的主要来源。因此,硅质壁形成机制的阐明至关重要。硅酸盐转运是硅藻硅质壁形成中的关键,阐明其转运机制对建立硅藻代谢途径模型和进一步理解硅藻在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硅酸盐转运子(silicate transporter,SIT)是硅藻中参与硅吸收或转运的一类膜蛋白,因其重要性及多样性成为讨论及研究的焦点。本文综述了硅藻中SIT的分子特征、分子机制、功能多样性及进化关系,为SIT转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壁 硅酸盐转运子 蛋白功能域 基因结构 进化
下载PDF
海洋纳米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灿 徐文喆 孙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6-183,共8页
随着纳米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纳米塑料逐渐演变成目前海洋生态系统中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塑料比微塑料粒径更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与吸附力,成为海洋中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之一,影响深远。双壳类... 随着纳米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纳米塑料逐渐演变成目前海洋生态系统中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塑料比微塑料粒径更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与吸附力,成为海洋中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之一,影响深远。双壳类具有滤食特殊摄食方式,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营养级生物,是食物链中重要一环。本文主要就纳米塑料的定义与来源、在海洋中的污染现状、对海洋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进行阐述。纳米塑料可以通过海洋生物呼吸和进食过程中摄入体内,在吞噬细胞中诱导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毒性并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在有其他污染物的存在下,纳米塑料的存在,会增加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留滞时间,从而加大其毒性。纳米塑料可以通过食物网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污染现状 双壳类 生态毒理效应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快速鉴定与监测技术 被引量:8
7
作者 孙军 宋煜尧 刘海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浮游植物因巨大的“蓝碳”潜力,有助于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碳计量的重要研究对象。浮游植物种类繁多,细胞结构、形态、丰度差异大,与之关联的分类鉴定工作一直是学界研究重点及难点。高通量基因测序、微流控、高灵敏... 浮游植物因巨大的“蓝碳”潜力,有助于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碳计量的重要研究对象。浮游植物种类繁多,细胞结构、形态、丰度差异大,与之关联的分类鉴定工作一直是学界研究重点及难点。高通量基因测序、微流控、高灵敏度等新型生物检测技术的研发是适应海洋浮游植物分类和快速监测需求的。通过综合分析浮游植物鉴定与监测的经典技术方法、快速鉴定与监测技术的发展动态和研究应用进展,并使用VOSviewer对浮游植物的自动监测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为浮游植物分类及生态等相关研究人员拓展研究思路、提升研究效率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分类 快速监测技术 显微镜技术 流式细胞技术 光谱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碳输运新途径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军 郭聪聪 张桂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5-130,共6页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因其独特的凝聚效应导致碳通量向海底输出。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TEP不仅影响了碳沉降途径,其本身能够悬浮甚至向海水表层迁移,导致其在海洋微表层(Surface...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因其独特的凝聚效应导致碳通量向海底输出。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TEP不仅影响了碳沉降途径,其本身能够悬浮甚至向海水表层迁移,导致其在海洋微表层(SurfaceMicro-layer,SML)积累,最终显著影响海洋表层碳通量。TEP和其他颗粒物聚集形成凝聚物后,其运动趋势则由凝聚物中TEP的含量占比,即最终颗粒物密度所决定。一个新的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密度低的TEP通过与其他微粒聚合形成表面活性物质(Surface-active Substances,SAS),会在海洋–大气界面形成薄膜,显著影响海–气CO2交换通量,甚至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新途径 海洋微表层 海–气交换 海洋碳循环
下载PDF
海洋甲藻包囊及沿革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军 杨双 张晓东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1-12,20,共13页
某些甲藻在面对不良环境时,机体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失去鞭毛、积累营养物质形成甲藻包囊沉入水层底部,一旦周围环境适宜,沉积物中甲藻包囊便可以萌发形成营养细胞再次进入水体.甲藻包囊的大量萌发极易形成甲藻优势种爆发,进而出现有... 某些甲藻在面对不良环境时,机体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失去鞭毛、积累营养物质形成甲藻包囊沉入水层底部,一旦周围环境适宜,沉积物中甲藻包囊便可以萌发形成营养细胞再次进入水体.甲藻包囊的大量萌发极易形成甲藻优势种爆发,进而出现有害藻华现象.作为甲藻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包囊对甲藻种群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甲藻包囊组成与分布可以间接反映一段时期内上层水体的营养状况,继而推测出调查海域是否有藻华爆发的潜在威胁.本文主要阐述了甲藻包囊的基本形态分类和术语,甲藻包囊沿革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甲藻包囊与上层水体浮游植物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包囊 生活史 藻华
下载PDF
春、夏季秦皇岛海域超微型浮游植物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相伟 魏玉秋 +3 位作者 孙军 张桂成 赵亮 贾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6-114,共9页
2017年6月和8月,通过对秦皇岛海域的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现场调查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两大类群,其中聚球藻又分为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两个亚群。调研期间,正处于秦皇岛海域褐... 2017年6月和8月,通过对秦皇岛海域的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现场调查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两大类群,其中聚球藻又分为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两个亚群。调研期间,正处于秦皇岛海域褐潮高发期。通过分析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碳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研究了秦皇岛海域在褐潮高发期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影响。结果表明,6月份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平均丰度分别为1.14×10^4个/mL、4.02×10^4个/mL和1.04×10^4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27.22μg/L、8.49μg/L和2.27μg/L;在8月份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平均丰度分别为3.27×10^3个/mL、5.79×10^4个/mL和2.58×10^4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6.35μg/L、13.41μg/L和5.83μg/L。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在6月份和8月份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超微型真核藻的细胞丰度从6月到8月明显降低一个数量级,说明8月份过高的水体温度与低浓度的营养物质等因素限制了超微型真核藻中褐潮种的生长。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在6月份呈现从河口到近岸逐渐升高的分布趋势,而超微型真核藻呈现下降的分布趋势。与6月份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分布相反,超微型真核藻和聚球藻Ⅰ细胞丰度则在8月份呈现从河口到近岸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的区域分布趋势不明显,主要分布在水体表层。通过对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6月份硝酸盐与铵盐是聚球藻Ⅰ细胞生长的主要控制因子,而聚球藻Ⅱ与环境因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超微型真核藻的细胞丰度与硅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在8月份,超微型真核藻细胞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磷酸盐、温度以及光照)的共同作用的影响,聚球藻Ⅰ细胞丰度与硝酸盐呈正相关,温度与光照则是影响聚球藻Ⅱ细胞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植物 褐潮 环境因子 秦皇岛
下载PDF
硅藻硅质化蛋白——亲硅蛋白(silaffins)
11
作者 信业宏 商晓梅 孙军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105,共8页
硅藻是一类在全世界水环境中都有发现的单细胞真核藻类,其特有的硅质壁使其成为海洋生物硅的最大贡献者,它们在全球碳/硅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亲硅蛋白(silaffins)是一种分离于硅藻硅质壁,并与其硅质化密切相... 硅藻是一类在全世界水环境中都有发现的单细胞真核藻类,其特有的硅质壁使其成为海洋生物硅的最大贡献者,它们在全球碳/硅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亲硅蛋白(silaffins)是一种分离于硅藻硅质壁,并与其硅质化密切相关的蛋白。亲硅蛋白可以在体外硅酸溶液中沉淀二氧化硅(SiO2),这种活性来自其特有的蛋白序列和翻译后修饰调节。基于对亲硅蛋白结构的理解,多种与其相似的仿生多肽被应用到人工SiO2 的合成中。本文综述了硅藻亲硅蛋白的分离鉴定、功能以及其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为亲硅蛋白基础研究和应用潜力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硅蛋白 蛋白分离 翻译后修饰 仿生 SIO2
下载PDF
iPath在生物海洋学中的应用
12
作者 舒王欣泽 孙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1-593,共13页
iPath是一个用于细胞路径可视化和代谢途径分析的免费网页应用程序。iPath中的路径是通过交互式浏览器查看的,它提供各种代谢途径的直接导航,使人们能够方便地访问相关的化合物和酶。本文简要介绍了最新的iPath3.0版本(http://pathways.... iPath是一个用于细胞路径可视化和代谢途径分析的免费网页应用程序。iPath中的路径是通过交互式浏览器查看的,它提供各种代谢途径的直接导航,使人们能够方便地访问相关的化合物和酶。本文简要介绍了最新的iPath3.0版本(http://pathways.embl.de)(基于4个KEGG的全局地图,158个传统的KEGG路径图,192个KEGG模板,以及其他代谢元素,组成了一个相互连接、手工绘制的代谢网络),并举例说明其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此工具的重视,促进其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ath 代谢途径 可视化 KEGG路径 组学
下载PDF
近十年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军 宋煜尧 +2 位作者 施义锋 翟键 燕文卓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7-191,共15页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10年中国研究人员在遗传、物种、生态系统3个层次上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进展,并使用VOSviewer软件对近10年中国近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近年来,中国研究人员借助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比如...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10年中国研究人员在遗传、物种、生态系统3个层次上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进展,并使用VOSviewer软件对近10年中国近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近年来,中国研究人员借助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比如分子生物学和流式细胞术等,可以在物种多样性水平进行更准确和快速的分类鉴定,借此在中国近海发现了较多新的物种;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更多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也为今后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和步伐,在深海、海山和极端环境生物类群等新兴领域有了长足发展,新物种的发现不断更新了原有认识,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部分入侵物种的整治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近海生物多样性高,监测数据全,通过整合空间数据资料和时间序列变化,进行更广更深的宏观生态模式分析研究十分必要。通过探究生物多样性的多重胁迫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可为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近海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文献计量学 多样性保护与管理
原文传递
藻类或成为新的N_(2)O源和汇
14
作者 孙军 谷挺 +1 位作者 贾岱 付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2,共11页
氧化亚氮(N_(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在微藻培养过程中以及富营养化湖泊等以微藻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中,已经观察到N_(2)O的排放。然而,对于藻类中N_(2)O收支平衡的重要作用以及潜在的藻类N_(2)O产生途径却鲜有... 氧化亚氮(N_(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在微藻培养过程中以及富营养化湖泊等以微藻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中,已经观察到N_(2)O的排放。然而,对于藻类中N_(2)O收支平衡的重要作用以及潜在的藻类N_(2)O产生途径却鲜有报道。综述了近年来藻类排放和吸收N_(2)O的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藻类与N_(2)O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N_(2)O在藻类体内产生和消耗的几种可能途径、藻类微环境对N_(2)O分布格局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鉴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目前没有考虑藻类水华或藻类养殖期间可能产生N_(2)O排放,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藻类N_(2)O生产相关的实验研究,为全面理清藻类在N_(2)O排放和吸收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评估水生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氧化亚氮 硝酸盐同化 硝酸盐异化 藻类微环境
原文传递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传伦 孙军 +1 位作者 刘纪化 蔡阮鸿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33-1944,共12页
微生物是驱动海洋元素循环的主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海洋研究的一个谜团就是"为什么有着一个相当于大气CO2碳总量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RDOC)库在海洋中长期存在?&q... 微生物是驱动海洋元素循环的主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海洋研究的一个谜团就是"为什么有着一个相当于大气CO2碳总量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RDOC)库在海洋中长期存在?".生物泵(Biological Pump, BP)和微食物环(Microbial Loop, ML)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生物在海洋碳循环中作用的理解,但直到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 MCP)理论的提出,才真正阐释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来源和存储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 MCP是由微型生物介导的溶解有机碳(非沉降)转化和迁移的海洋储碳新机制,提出了RDOC产生的3个重要途径:(1)微型生物特别是异氧细菌和古菌在有机质降解代谢过程中改造并分泌RDOC;(2)病毒颗粒裂解宿主导致细胞的死亡并释放RDOC;(3)原生动物等捕食者摄食微型生物并释放RDOC. MCP揭示了海洋RDOC的惰性机制,定义了两类RDOC组分(RDOCc和RDOCt),为调节气候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可验证的理论.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碳循环领域的突出贡献,文章在回顾海洋微型生物与碳循环相关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并讨论了MCP理论提出以来中国在此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和影响力,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生物碳泵 生物泵 微食物环 惰性溶解有机碳 海洋碳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