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9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瑞 刘畅 +1 位作者 张昊彤 李文钊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6期122-124,130,共4页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关于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其相近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对于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的能力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以“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关于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其相近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对于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的能力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以“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抽象难懂、软件普及不足等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强化上机实践、丰富统计软件等改革策略和措施,旨在培养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食品专业 实践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朋辈互助式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探究——以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为例
2
作者 阎帅 金柯男 刘书彤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年第8期141-143,共3页
高等教育阶段促进家校教育的协调一致,共同提高育人水平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家校沟通缺乏及时性、连贯性等情况逐渐显现。如何提升大学生家... 高等教育阶段促进家校教育的协调一致,共同提高育人水平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家校沟通缺乏及时性、连贯性等情况逐渐显现。如何提升大学生家校协同育人质量,本文基于“朋辈互助式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案例,思考、探究如何发挥大学生在家校协同中的主体作用,并结合相关实践,以期为创新高等教育阶段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参考,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创设适合‘三全育人’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的理念,牢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家校协同 朋辈互助 三全育人
下载PDF
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探讨——以“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德梅 贾子怡 李书红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0期121-124,共4页
以“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为例,探讨了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实践方法。首先介绍目前课程教学现状和引进新授课方式的必要性,其次介绍国家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和目标特点,然后结合“食品感官评价”... 以“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为例,探讨了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实践方法。首先介绍目前课程教学现状和引进新授课方式的必要性,其次介绍国家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和目标特点,然后结合“食品感官评价”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分析课堂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最后,以差别试验为例,展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并讨论案例教学模式的未来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工程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 案例教学 食品感官评价
下载PDF
产教融合及人工智能背景下食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究
4
作者 吴涛 任梦帆 杜欣军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4期103-105,113,共4页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健康中国”“双碳”等强国战略下食品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教师组成结构单一和工程能力不强是当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食品专业开展创新实践教育的薄弱环节,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食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健康中国”“双碳”等强国战略下食品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教师组成结构单一和工程能力不强是当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食品专业开展创新实践教育的薄弱环节,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食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和探索,打造高水平、善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下载PDF
双乙酰的制备、分析方法及其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莫丽媛 王文亮 +5 位作者 张剑 侯福荣 宋莎莎 弓志青 乔丽萍 王延圣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0-368,共9页
双乙酰是一种天然安全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发酵产品和水果香气中。双乙酰因其特有的黄油气味和良好的抑菌功效,常作为合成香料和防腐剂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该文系统地阐述了双乙酰的理化性质、安全性、制备及其分析方法;总... 双乙酰是一种天然安全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发酵产品和水果香气中。双乙酰因其特有的黄油气味和良好的抑菌功效,常作为合成香料和防腐剂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该文系统地阐述了双乙酰的理化性质、安全性、制备及其分析方法;总结了双乙酰在乳制品、酒类和调味品、肉及肉制品和采后果蔬等行业的应用研究,旨在推动双乙酰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并为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机制和相关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乙酰 制备 分析 应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DNA存储的食品防伪溯源:技术、挑战与展望
6
作者 宋亚峰 邢冉冉 +4 位作者 梁晓珂 龚娜 甄子璇 张九凯 陈颖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6-314,共9页
食品防伪和溯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针对不断升级的假冒伪劣手段,多种鉴别技术逐步发展,这些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依靠DNA分子的自身优势,开发出了更先进、更精确的识别和追踪技术,为建立高效... 食品防伪和溯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针对不断升级的假冒伪劣手段,多种鉴别技术逐步发展,这些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依靠DNA分子的自身优势,开发出了更先进、更精确的识别和追踪技术,为建立高效防伪与精准溯源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概述DNA存储技术和DNA溯源码的发展进程,阐述DNA溯源码在食品防伪溯源方面的应用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探讨跨学科合作在推动DNA溯源技术发展中的必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问题。最后,对DNA溯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策略,旨在为食品真实性鉴别和产地追溯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真伪鉴别 食品溯源 DNA存储 DNA溯源码
下载PDF
大学科技园运营模式的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岳 《中国轻工教育》 2021年第4期36-41,共6页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治理主体主要为政府和市场,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大学科技园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园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容易陷入自我发展的状态、...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治理主体主要为政府和市场,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大学科技园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园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容易陷入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创新竞争力等,其运营方式也需要从完善竞争性市场制度、创新人才管理、健全创新激励、完善产权激励等方面及时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运营模式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书红 陈桂芸 陈野 《中国轻工教育》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针对食品工艺复杂问题与学科思维单一之间的矛盾、跨学科知识组合与深度融合及灵活运用之间的矛盾、认知层面责任担当与实践层面行动不力之间的矛盾,课程团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了“食艺世界,思想舞台”的教学理念,开展了“... 针对食品工艺复杂问题与学科思维单一之间的矛盾、跨学科知识组合与深度融合及灵活运用之间的矛盾、认知层面责任担当与实践层面行动不力之间的矛盾,课程团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了“食艺世界,思想舞台”的教学理念,开展了“核心概念重构,核心任务引领,学—研—创—探—践—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构建了“赋情、赋律、塑形”两赋一塑的思政育人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环境,融合产学情境,引入前沿科技,实施“三课”渐进,提升育人实效,旨在打造高质量的食品工艺学课堂,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型食品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工艺学 教学模式 创新与实践 教学理念
下载PDF
大健康时代食品创新型人才混合式6E教学模式的深度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晨 胡海玥 +1 位作者 乔叶宁 汪建明 《中国轻工教育》 2024年第1期61-71,共11页
基于国家大健康战略和新工科跨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食品专业学生现状以及对课程教改的诉求,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匹配教学方法、设计参与探究式问题链,形成“激发Excite—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延伸Extend—评价Evalu... 基于国家大健康战略和新工科跨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食品专业学生现状以及对课程教改的诉求,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匹配教学方法、设计参与探究式问题链,形成“激发Excite—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延伸Extend—评价Evaluate”的线上线下混合式6E教学模式,解决学生职业目标模糊、无法将专业知识与健康产业和未来职业相结合、课堂深度互动不足以及缺乏能力与素质的有效评价等问题。以“食品营养学”课程作为教学改革实施试点,课程中结合跨学科知识、食科前沿、健康产业和未来规划,创建SPOC大健康学习空间,建立多维量化评价反馈体系,通过教师深度教和学生深度学的6E教学模式,打造深度互动课堂。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式6E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和学校实践培养要求,达成从低阶知识认知强化到高阶思维素养提升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为大健康时代新工科专业课程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6E教学 深度实践 食品营养学 大健康 新工科
下载PDF
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为导向的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HOOK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10
作者 李红娟 李雅璐 +1 位作者 李洪波 于景华 《中国轻工教育》 2024年第5期56-62,共7页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化学类”基础课程与“食品类”专业课程的关键衔接点,是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实用性转化,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化学教学中,学生存在“内容学得虚、模式听得乏,效果探得浅”三大...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化学类”基础课程与“食品类”专业课程的关键衔接点,是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实用性转化,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化学教学中,学生存在“内容学得虚、模式听得乏,效果探得浅”三大教学痛点。针对这三个教学痛点,教学团队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为中心,进行了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内容,立体重构,解决“学得虚”;HOOK模式,唤醒热爱,改变“听得乏”;全面资源,多维评价,改善“探得浅”。课程创新改革中以“HOOK”教学模式创新为根本手段,通过构建“触发→行动→奖励→投入”四个HOOK模块,创造正向触发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习行动自驱力,结合多种奖励手段,实现学生热情和精力的持续性投入,打造学生喜爱的沉浸式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问题 食品化学 创新改革 教学模式
下载PDF
芝麻蛋白-茶多酚食品胶复合凝胶的应用特性研究
11
作者 王丽霞 伍京京 +3 位作者 赵赛岩 张秀清 范梦晨 李格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4-62,共9页
以芝麻饼粕为原料,碱溶酸沉法制备芝麻分离蛋白,加入0.1%茶多酚复合食品胶制备具有一定功能特性和凝胶性能的复合凝胶产品,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通过对复合凝胶质构特性、持水能力、低场核磁、流变学特性及微观结构等方面的考察,研... 以芝麻饼粕为原料,碱溶酸沉法制备芝麻分离蛋白,加入0.1%茶多酚复合食品胶制备具有一定功能特性和凝胶性能的复合凝胶产品,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通过对复合凝胶质构特性、持水能力、低场核磁、流变学特性及微观结构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加入不同比例(0.1%、0.3%和0.5%)的黄原胶、瓜尔胶、魔芋胶和卡拉胶对芝麻蛋白-茶多酚-食品胶复合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食品胶的添加可以改善复合凝胶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和胶黏性,提高持水能力。复合凝胶的流变学结果体现出较好的凝胶稳定性。凝胶的微观结构显示复合凝胶网络更加紧密,孔隙更小。茶多酚、食品胶的加入使复合凝胶的性能得到改善,为芝麻蛋白凝胶作为一种新型植物蛋白凝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蛋白 茶多酚 食品胶 凝胶特性 稳定性
下载PDF
天津“小站稻”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晗 刘诗佳 +7 位作者 刘金光 戈立新 张新阁 石磊 刘元 王玥玮 梁辰 周中凯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期28-34,共7页
为探究储藏过程中大米品质变化的特征规律,以天津特产小站稻为试验对象,37℃储藏180 d,研究大米储藏过程中的糊化特性、流变学特性、蒸煮特性及质构特性等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大米中蛋白质的含量先升高后... 为探究储藏过程中大米品质变化的特征规律,以天津特产小站稻为试验对象,37℃储藏180 d,研究大米储藏过程中的糊化特性、流变学特性、蒸煮特性及质构特性等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大米中蛋白质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但大米胶稠度逐渐降低,储藏180 d后,大米呈现出更高的峰值黏度和谷值黏度;流变学特性显示大米形成的凝胶网络结构呈现弹性增强、黏性减弱的变化规律;蒸煮特性显示米饭吸水率和体积膨胀率逐渐增大,而米汤pH值逐渐减小,米饭综合评分逐渐降低;质构特性显示米饭硬度逐渐增大,但黏着性整体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小站稻” 储藏 糊化特性 流变学特性 蒸煮特性
下载PDF
基于聚多巴胺包覆金纳米棒的光热免疫层析法检测食品中喹诺酮兽药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君利 任丽帅 +4 位作者 白冬梅 孙美医 金子新 黄娜 生威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4期157-164,共8页
该文采用种子介导生长法合成光热剂金纳米棒(Au nanorods,AuNRs),并在其表面包覆聚多巴胺制备复合光热纳米材料,偶联抗体制备免疫探针,建立一种便捷的光热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并应用于动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兽药的快速定量检测。结果表明,... 该文采用种子介导生长法合成光热剂金纳米棒(Au nanorods,AuNRs),并在其表面包覆聚多巴胺制备复合光热纳米材料,偶联抗体制备免疫探针,建立一种便捷的光热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并应用于动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兽药的快速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最佳检测条件下,该方法喹诺酮兽药(以诺氟沙星计)的检出范围为0.22~18.84μg/L,检测限为0.14μg/L,脱脂牛奶和虾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8.62%~100.17%和90.20%~100.08%,变异系数分别为4.18%~8.50%和3.30%~6.24%,方法特异性良好。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二者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因此,该方法适用于食品中喹诺酮兽药快速定性及定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兽药 聚多巴胺 金纳米棒 光热免疫层析 快速灵敏检测
下载PDF
静电纺丝制备抗氧化纳米材料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作者 赵汝霞 王文娟 +3 位作者 杨维巧 段晓亮 张智航 李喜宏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5-437,共13页
因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易造成潜在致癌、致畸等健康风险,故开发天然、安全、高效的植物源抗氧化剂替代合成抗氧化剂,已成为食品保鲜领域的发展趋势。然而,多数抗氧化活性组分存在稳定性差、持效性短等应用缺陷。将功能组分包埋在纳米递送载... 因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易造成潜在致癌、致畸等健康风险,故开发天然、安全、高效的植物源抗氧化剂替代合成抗氧化剂,已成为食品保鲜领域的发展趋势。然而,多数抗氧化活性组分存在稳定性差、持效性短等应用缺陷。将功能组分包埋在纳米递送载体,是实现药物或食品活性组分高效利用的国际前沿技术。将多学科交叉、基础理论研究与新型产品开发紧密联系,利用纳米材料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多样的表面控释结构,实现功能因子微量添加高效利用的效果,展现出巨大的研发与应用价值,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重点阐述近年来静电纺丝制备抗氧化纳米功能材料在食品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所面临的问题,为今后抗氧化材料的研发提供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食品保鲜 抗氧化剂 纳米纤维 综述
下载PDF
超声对发酵食品微生物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檀茜倩 崔方超 +2 位作者 吕欣然 李学鹏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3-454,共12页
发酵食品具有特殊的风味和营养,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超声技术是一种非热处理技术,已被证实在食品中具有杀菌,提高活性产物产量,改变食物大分子性质等作用。目前缺乏超声技术在发酵食品处理中的系统性讨论。本文概述超声技术对不同发... 发酵食品具有特殊的风味和营养,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超声技术是一种非热处理技术,已被证实在食品中具有杀菌,提高活性产物产量,改变食物大分子性质等作用。目前缺乏超声技术在发酵食品处理中的系统性讨论。本文概述超声技术对不同发酵食品在发酵和贮藏中微生物以及发酵食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超声对发酵食品的影响效果取决于超声处理参数、发酵食品自身特点和所含微生物种类。不同条件超声处理通过改变微生物细胞结构、基因和代谢等机制,既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保证发酵食品安全性,也可以调控益生菌菌株活性,提高发酵食品营养价值。超声处理还能够提高发酵速率,缩短发酵时间,控制发酵过程,减少过度发酵,增加发酵食品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赋予发酵食品营养保健功效等作用。本文可为超声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生产及品质提升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发酵食品 微生物 品质 抑制 调控
下载PDF
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孙千雪 周炳武 +3 位作者 王婷 蔡琳雅 胡珊珊 刘晔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3,共8页
对检测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的预富集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系统(CRISPR/Cas)的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论述,介绍了这些方法在E.coli O157∶H7检测... 对检测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的预富集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系统(CRISPR/Cas)的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论述,介绍了这些方法在E.coli O157∶H7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检出限和靶基因等进行了比较,以期为E.coli O157∶H7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大肠杆菌O157∶H7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下载PDF
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炳武 于泽 +5 位作者 闫兆伦 刘雨涵 侯嘉欣 刘晓倩 谢婧宜 刘晔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期303-313,共11页
近年来,因食源性致病菌造成的食品中毒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大肠杆菌(E.coli)O157∶H7由于其低感染剂量和高致病性等特点引起了研究人员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因此精准快速的检测食品中的E.coli O157∶H7对食品安全... 近年来,因食源性致病菌造成的食品中毒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大肠杆菌(E.coli)O157∶H7由于其低感染剂量和高致病性等特点引起了研究人员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因此精准快速的检测食品中的E.coli O157∶H7对食品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技术,为此本文对E.coli O157∶H7的常规检测方法、免疫学法、分子生物学法和其他方法进行论述,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整体比较,以期为有关工作者在选择检测方法或研发新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大肠杆菌O157∶H7 食品安全 检测方法
下载PDF
天津市特色农产品沙窝萝卜根际细菌多样性及促生菌研究
18
作者 谭红晓 崔康佳 +2 位作者 王娜娜 孙久云 路来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2,共11页
为发挥微生物资源在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品牌维护中的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天津市西青区沙窝萝卜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通过纯培养根际土壤细菌对樱桃萝卜果实质量与黄酮、多酚、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评估根际微生物... 为发挥微生物资源在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品牌维护中的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天津市西青区沙窝萝卜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通过纯培养根际土壤细菌对樱桃萝卜果实质量与黄酮、多酚、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评估根际微生物与沙窝萝卜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沙窝萝卜根际土壤样本中的细菌主要来自5门9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lus)、糖单胞分泌菌属(Saccharimonadales)为核心细菌群落。通过纯培养共获得39株可培养细菌菌株。经过筛选,获得7株具有固氮、解磷或分泌生长素综合水平较高且具有促生功能的菌株,包括菌株J3、J5、H11、X3、X6、X10、X13。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这些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嗜虫假单胞菌(Pseudomonas entomophila)、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蜡状芽胞杆菌(B.cereus)、惠州芽胞杆菌(B.huizhouensis)、地形变形杆菌(P.terrae)和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7株菌株可以促进樱桃萝卜生长或改善果实品质。其中,菌株H11、J5、X13可分别提高樱桃萝卜果实重量47%、45%和42%;菌株H11和J5可提高樱桃萝卜黄酮含量47%和40%,菌株J5和X6可提高樱桃萝卜多酚含量70%和67%;菌株X6对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影响较大,较对照组提高了近3倍,达(24.60±5.07)mg/100 g,菌株H11处理后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组提高了2.7倍。研究结果表明,挖掘沙窝萝卜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有助于利用细菌群落制定有效和可持续的作物田间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窝萝卜 根际细菌 KEGG功能注释 促生
下载PDF
红曲橙色素降低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机制
19
作者 杨露 刘曾丽 +5 位作者 朱效珍 高坤辉 刘雅娜 毛禹清 石磊 陈勉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1期1-7,共7页
过量的生物胺影响食品品质,同时危害人体健康。为探索降低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新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红曲色素提取物对不同食材中生物胺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富含红曲橙色素的提取物或仅添加一种橙色的红斑红曲素均可有效降... 过量的生物胺影响食品品质,同时危害人体健康。为探索降低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新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红曲色素提取物对不同食材中生物胺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富含红曲橙色素的提取物或仅添加一种橙色的红斑红曲素均可有效降低不同食材中8种生物胺的含量。金枪鱼、纳豆和红方腐乳中的总生物胺分别降低34.0%、23.1%和42.8%。青方腐乳中的总生物胺降低26.7%,红斑红曲素和红曲玉红素通过胺化反应将酪胺转化为红色的衍生色素L1和L2,分子量分别为473.220 6 Da和501.251 3 Da。添加橙色素不仅降低青方腐乳中的生物胺含量,还具有着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红曲素 红曲玉红素 酪胺 高效液相色谱 生物胺
下载PDF
壳聚糖基营养递送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刘蓬宇 王珂欣 +3 位作者 周宇源 杨妍 邢竹青 高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6-403,共8页
壳聚糖是天然存在的碱性多糖,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和易于制备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构建各类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的递送体系。壳聚糖基营养递送体系主要通过交联法、干燥法、层层自组装法、凝聚法、共价接枝法... 壳聚糖是天然存在的碱性多糖,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和易于制备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构建各类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的递送体系。壳聚糖基营养递送体系主要通过交联法、干燥法、层层自组装法、凝聚法、共价接枝法、微流控法及生物合成法等方法构建而成。壳聚糖可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质体复配结合,形成的复合载体可获得更加优异的性能,拓宽其在食品包装材料、生物活性物质缓释以及益生菌包埋等方面的应用范围。此外,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壳聚糖基营养递送体系在食品工业实际应用时的障碍与局限性,以期为壳聚糖基递送载体在赋予食品新的功能特性、开发新的食品配料以及营养素强化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递送体系 生物活性物质 缓释性能 载体构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