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千佛崖组二段细粒沉积岩岩相特征及储集性分析
1
作者 彭军 张新怡 +3 位作者 许天宇 程立雪 张昆 李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62,共16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千佛崖组页岩油气勘探前景良好,但目前对其细粒沉积岩基本沉积特征及发育规律的认识还不足。为此,利用细粒沉积学原理,依据岩心和测井资料,通过岩心精细描述、薄片鉴定、X衍射全岩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精... 四川盆地侏罗系千佛崖组页岩油气勘探前景良好,但目前对其细粒沉积岩基本沉积特征及发育规律的认识还不足。为此,利用细粒沉积学原理,依据岩心和测井资料,通过岩心精细描述、薄片鉴定、X衍射全岩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精细描述了元坝地区千佛崖组二段(简称千二段)细粒沉积岩储层的物质组成、沉积构造、储集空间类型等地质特征,划分了岩相类型,并对主要岩相储层的物性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进行分析与比较,明确了有利层段发育位置。研究结果显示:(1)千二段陆相细粒沉积岩可划分成“黏土岩”和“粉砂岩”2种岩石类型,15种岩相类型。其中,富有机质块状黏土岩、富有机质块状含粉砂黏土岩、富有机质纹层状含粉砂黏土岩、富有机质条带状含粉砂黏土岩、富有机质块状粉砂质黏土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为6种主要岩相类型。(2)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黏土矿物层间缝、层理缝、黏土矿物晶间孔、黄铁矿晶间孔、溶蚀孔及有机孔等,其中黏土矿物晶间孔分布最为广泛。(3)6种主要岩相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2%和0.023×10^(-3)μm^(2),富有机质纹层状含粉砂黏土岩、富有机质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和富有机质块状粉砂质黏土岩的储集空间类型丰富,分布广、数量多,孔隙度与渗透率均高于其他岩相且TOC值较高,是最有利的储集岩相类型。(4)千二段有利层段位于其(1)小层全段、(2)小层的底部和(3)小层的中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岩相特征 细粒沉积岩 千佛崖组二段 侏罗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顶部风化壳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黎虹玮 唐浩 +5 位作者 苏成鹏 陈虹宇 刘宏 胡广 李凌 谭秀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7-492,共16页
四川盆地东部(文中简称“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组近顶部非礁相地层尚未见暴露剥蚀现象的报道。文中以川东涪陵地区二龙口长兴组顶部非礁相地层剖面为例,综合宏微观特征、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发现,在长兴组顶部存在厚3-7c... 四川盆地东部(文中简称“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组近顶部非礁相地层尚未见暴露剥蚀现象的报道。文中以川东涪陵地区二龙口长兴组顶部非礁相地层剖面为例,综合宏微观特征、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发现,在长兴组顶部存在厚3-7cm、垂向分带特征清晰的风化壳,自下而上可分为4层:泥晶生屑灰岩构成的基岩、微风化层、以富硅脱钙为特征的半风化层(由下至上分为3个微层:致密的半风化层、具晕圈的铁质夹层和疏松多孔的半凤化层)和以富铁为特征的全风化层(由下至上分为3个微层:橙红色富铁质层、杂色纹层状黏土层、红色富铁质表层)。风化壳中黏土矿物几乎全是伊利石,未见到强风化阶段的次生矿物如高岭石、三水铝石,氧化铁矿物富集,总体体现出中等风化的特征,对应于风化壳演化的富铁锰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该风化壳之上的飞仙关组底部存在厚约80cm的泥页岩与灰岩韵律地层,并富含珊瑚、腕足类(欧姆贝)、苔藓虫及三叶虫等原位埋藏的典型二叠系宏体生物化石,反映了研究区在二叠纪末期曾发生抬升暴露;同时研究区长兴组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均发育较多垂直溶沟、溶洞等岩溶组构,并为离解的碳酸盐岩砂、角砾和碳质泥等混合充填,说明川东地区长兴组非礁相地层受到了表生岩溶的改造。川东地区二叠纪末期的海退事件不仅使台地区海水变浅,甚至长时间的大面积暴露,而且使长兴组碳酸盐岩普遍受到表生岩溶改造,甚至非礁相地层也可能被改造成为岩溶型储集层。这一结果不仅对二叠纪晚期海平面升降事件研究具有借鉴意义,而且指出了台地内受到表生岩溶改造的非礁相地层也可作为勘探有利区带,因而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 古风化壳 表生岩溶 川东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邻区下二叠统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6 位作者 杨雨 倪华玲 罗冰 文龙 张本健 肖笛 许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9-1131,共13页
通过对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基于海平面升降、层序充填、古地貌与岩相的相互关系研究,恢复四川盆地及周缘下二叠统梁山组—栖霞组(简称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如下:栖霞阶可划分为SQ0、SQ1... 通过对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基于海平面升降、层序充填、古地貌与岩相的相互关系研究,恢复四川盆地及周缘下二叠统梁山组—栖霞组(简称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如下:栖霞阶可划分为SQ0、SQ1、SQ2共3个三级层序,各层序厚度所反映的古地貌表明,早二叠世栖霞阶沉积前四川盆地周缘发育古隆/古陆,盆地内部则为高地与洼地相间的古地貌特征;SQ2为栖霞组主要的成滩期,高能丘滩相主要发育于沉积古地貌高地等处;白云质岩类(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储集层分布与沉积地貌高地等具有良好相关性;有利丘滩、白云质岩类储集层具有沿台缘带规模分布的特点。指出四川盆地西部台缘带依然是目前勘探的重点领域,而台内成都—绵阳、广旺以及川中—川南地区是下一步栖霞组白云质岩类储集层有利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二叠统 栖霞阶 层序地层 三级层序 丘滩体 碳酸盐台地 储集层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组有机质碳同位素异常成因
4
作者 何智同 尹相东 +5 位作者 陈世加 雷明珠 朱必清 刘杨 赵荣茜 刘宇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6-279,共14页
部分中国近海湖盆和大西洋裂谷盆地发现了腐泥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的现象,并伴随异常高总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本文依据泥岩有机碳测试、孢粉分析、主微量元素、泥岩和原油碳同位素及饱和烃色质色谱资料,并结合现代湖泊盘星藻发育特... 部分中国近海湖盆和大西洋裂谷盆地发现了腐泥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的现象,并伴随异常高总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本文依据泥岩有机碳测试、孢粉分析、主微量元素、泥岩和原油碳同位素及饱和烃色质色谱资料,并结合现代湖泊盘星藻发育特征,从有机质来源、古环境条件和有机质保存改造三个方面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古近系文昌组碳同位素正偏移的成因机制。珠三坳陷文昌组碳同位素异常与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和藻类勃发等古环境因素有关。然而,从三级层序尺度看,古水深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指示水深的Rb/K比值随深度加深而增加,与碳同位素和TO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同时现代湖泊研究也证实了盘星藻分布于不同水深范围,因此“深水型盘星藻”的繁盛很可能是珠三坳陷文昌组二段烃源岩碳同位素偏重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泥型有机质 碳同位素 古环境 盘星藻 珠三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碳酸盐工厂的精细刻画:定量化重建视角
5
作者 王夏 孟令赞 +5 位作者 柳晶晶 甯濛 葛毓柱 曾雨涵 李飞 颜佳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0-370,共21页
【意义】碳酸盐工厂为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海洋演化、元素循环、表生地质过程等密切相关,是反映地球系统演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定量化表征碳酸盐工厂及其主控因素是深入理解碳酸盐岩所记录的地质信息的关键。【进展】总... 【意义】碳酸盐工厂为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海洋演化、元素循环、表生地质过程等密切相关,是反映地球系统演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定量化表征碳酸盐工厂及其主控因素是深入理解碳酸盐岩所记录的地质信息的关键。【进展】总结了半定量—定量表征碳酸盐工厂的研究方法进展,结合对沉积过程正演模拟方法的介绍,从定量重建的角度为精细刻画碳酸盐工厂提供了思路。【展望】针对碳酸盐工厂的研究,应在传统碳酸盐岩沉积学的基础上加深对其主控因素的定量评估,特别是直接影响生态的因素。但在套用基于碎屑岩沉积体系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差异,并进一步完善适用于碳酸盐岩的模型和分析方法。此外,在应用地球化学指标反演碳酸盐工厂及其主控因素时,要加强对成岩作用改造程度的定量评估,以降低成岩作用对地球化学信号的影响。而在开发和应用新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代用指标时,需明确其赋存或分馏机理,从而更准确地解读其所反映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同时,在利用沉积过程正演模拟研究工厂的演化和生产机制时,需评估从现代环境中获取的参数在深时地质记录中的适用性,并在建模过程中考虑早期成岩作用及海水化学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工厂 定量分析 碳酸盐颗粒 元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层正演模拟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制--以广元上寺剖面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4 位作者 苏成鹏 芦飞凡 张本健 潘政屹 肖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1-610,共2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砂糖状白云岩具有如下特征:①主要分为层状白云岩与斑块状白云岩两类,其中层状白云岩主要位于栖二段中部,斑状白云岩则分布较为广泛,位于栖一段底部和栖二段层状白云岩上部与下部;②层状白云岩由中-粗晶白云石构成,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发红光,MgO/CaO为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2.42‰与-6.18‰;③栖一段底部白云质灰岩内的白云石化斑块由细-粉晶白云石构成,阴极射线下多不发光,MgO/CaO为0.54,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1.69‰与-1.23‰;④栖二段顶部与底部斑块均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顶部为具有不发光的核心与发红光环带的细晶白云石组成,而底部为发暗红光的中粗晶白云石组成,MgO/CaO分别为0.59和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分别为2.16‰、-6.50‰和3.32‰、-3.75‰。基于以上野外工作与室内分析结果认为,①栖霞组底部发育两个准同生暴露面,其下为斑状岩溶系统,岩溶系统多被白云石化;②栖霞组顶部发育早成岩期暴露面,岩溶分带清晰可见,岩溶系统均被白云石化;③砂糖状白云岩是由于重卤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与热液白云石化叠合形成,但由于岩溶发育的位置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两期白云石化叠合的结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统栖霞组 白云岩成因 岩溶 回流渗透白云石化 热液白云石化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浅水超覆沉积模式
7
作者 陈雷 谭秀成 +5 位作者 郑健 陈鑫 杨扬 熊敏 王高翔 计玉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4-627,共14页
细粒沉积作用决定着页岩储集层的物质基础,对优质页岩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以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露头、薄片、地震资料等分析,对该套黑色页岩的沉积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龙马溪组黑... 细粒沉积作用决定着页岩储集层的物质基础,对优质页岩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以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露头、薄片、地震资料等分析,对该套黑色页岩的沉积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龙马溪组黑色富有机质页岩段发育粉砂岩与页岩互层,见生物扰动、交错纹层、波状纹层、粒序纹层、泥砾定向排列、底部侵蚀面等沉积构造,具明显的浅水沉积特征;(2)黑色页岩内部发育多期受波浪作用影响而形成的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反粒序沉积旋回,显示出波浪作用对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3)风暴作用对于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在不规则侵蚀面之上形成粉砂岩—黑色页岩正粒序沉积旋回;(4)从地震剖面以及连井剖面对比可以看出,随着海平面的不断上升,页岩总体上具有向古隆起边缘不断超覆迁移的特征。推测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形成于水体较浅且受限的沉积环境,易受波浪以及风暴作用的影响,具有随着海平面上升而不断超覆迁移的特征。研究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浅水超覆模式对于上扬子地区富有机质页岩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浅水沉积 超覆 龙马溪组 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深度Transformer迁移学习的页岩气储层核心参数预测案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敏 郭鑫平 +3 位作者 唐洪明 张少龙 杨桃 钟光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92-2610,共19页
地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工区间数据分布存在差异.这导致基于已有工区数据构建的机器学习储层参数预测模型,推广到新工区会存在较大预测误差.常规地质方法是在岩心与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建模,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参数,流程复杂.该方... 地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工区间数据分布存在差异.这导致基于已有工区数据构建的机器学习储层参数预测模型,推广到新工区会存在较大预测误差.常规地质方法是在岩心与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建模,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参数,流程复杂.该方法需要岩心校准模型,同样难以快速推广到新的工区.考虑地层纵横向非均质性,本文设计了一种深度Transformer迁移学习网络,通过已有工区的测井与岩心资料构建预测模型,实现未取心新工区储层参数快速准确预测.首先利用无监督学习算法-孤立森林剔除测井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噪声数据.然后设计Transformer特征提取网络,提高网络特征提取能力,以此深入挖掘测井数据与储层参数的内在联系.最后设计深度迁移学习网络,构建网络损失函数,利用随机梯度下降算法优化网络参数,实现储层参数准确预测.本方案应用于四川南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参数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和总含气量预测.实验结果与工区校正后计算结果、主流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结果对比,本方案结果与岩心数据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案具有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迁移学习 总含气量 总有机碳含量 孔隙度 TRANSFORMER
下载PDF
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柴兵强 赵峰 +4 位作者 计玉冰 王维康 陈雷 程青松 闫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73-4983,共11页
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区龙马溪组页岩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高、热演化成熟度高,但构造条件复杂,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形特征相关研究较少且与四川盆内页岩存在差异,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更好地表征页岩孔隙结构非... 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区龙马溪组页岩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高、热演化成熟度高,但构造条件复杂,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形特征相关研究较少且与四川盆内页岩存在差异,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更好地表征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综合运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及扫描电镜等技术,定量表征复杂构造区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基于分形理论,利用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方法获得不同尺度孔隙的分形维数,并探讨分形维数与孔喉结构参数、TOC含量、矿物组分含量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区页岩主要发育有机孔、粒间孔和微裂缝。孔隙结构具有多重分形特征,不同尺度孔喉分形维数存在差异,大孔喉复杂程度高于小孔喉,孔隙总分形维数为2.4702~2.8191,均值为2.6256,反映复杂构造区页岩发育更为复杂的孔隙结构,为页岩气提供大量吸附点位,对页岩气聚集具有积极作用。TOC含量和石英含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研究区页岩的强非均质性和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与四川盆内页岩相比,研究区页岩孔径分布较广、分形维数偏低。综合分析页岩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可为昭通示范区、整个川渝盆缘山地页岩有利储集层段优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页岩 龙马溪组 川东南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的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饱和度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莉莎 闫建平 +3 位作者 郭伟 郑马嘉 钟光海 黄毅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22-28,共7页
含气(水)饱和度是低电阻率(低阻)页岩气储层中游离气量评价的关键参数,对低阻页岩气勘探开发风险评估极其重要,由于低阻页岩气储层成因复杂,常用的Archie、Simandoux饱和度电法模型及中子-密度重叠的非电法模型对准确计算含气饱和度都... 含气(水)饱和度是低电阻率(低阻)页岩气储层中游离气量评价的关键参数,对低阻页岩气勘探开发风险评估极其重要,由于低阻页岩气储层成因复杂,常用的Archie、Simandoux饱和度电法模型及中子-密度重叠的非电法模型对准确计算含气饱和度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具有自带监督学习、多棵决策树共同决策及防止过拟合的优点,通过多测井变量重要性排序,选取无铀伽马、声波时差、密度、中子、铀、钾、深浅侧向电阻率这8条测井曲线作为输入参数,岩心含水饱和度作为输出标签,通过参数调优,当决策树个数为238时,算法模型精度最高,最终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的低阻页岩气储层含水饱和度预测模型。分别对参与和未参与模型训练的各2口低阻页岩气井进行含水饱和度预测,预测结果与岩心测试数据相关系数均达0.94以上,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与适应性。该模型不受测井低电阻率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低阻页岩气储层饱和度预测精度,为低阻页岩气储层含气量计算及勘探开发风险评价提供了依据,是一种便捷、实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低电阻率 随机森林回归 饱和度评价
下载PDF
基于电成像测井的深层页岩气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11
作者 张轩昂 闫建平 +3 位作者 廖茂杰 钟光海 郭伟 黄毅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6期717-725,共9页
为了确定深层页岩气储层裂缝与构造的演化关系,利用电成像测井、岩心、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对川南泸州L20X井深层页岩气储层构造裂缝类型与产状特征、形成期次及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构造裂缝按成因可分为穿... 为了确定深层页岩气储层裂缝与构造的演化关系,利用电成像测井、岩心、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对川南泸州L20X井深层页岩气储层构造裂缝类型与产状特征、形成期次及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构造裂缝按成因可分为穿层剪切缝、层内张裂缝、顺层滑脱缝、复合缝、构造压溶缝合线;电成像测井数据可识别出的构造裂缝有高阻缝、高导缝和断层,高阻缝、高导缝多为穿层剪切缝。(2)构造裂缝的形成主要受3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印支期受NNW向应力挤压,发育NEE向剖面剪切缝和NWW向断层;燕山晚-喜山早期受SEE向挤压,发育NNE向剖面剪切缝和NEE向断层;喜山中-晚期受NEE向挤压,发育NW向剖面剪切缝和NNE向断层。电成像测井数据统计出的裂缝走向产状有NEE、NNE和NW,与3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是3期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留下的构造记录。该研究表明电成像测井数据可为构造期次演化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成像测井 深层页岩气 裂缝 构造期次 构造演化 剪切缝 断层
下载PDF
基于LightGBM算法的页岩气储层甜点参数预测方法
12
作者 肖晓 闫建平 +3 位作者 郭伟 钟光海 丁明海 罗光东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第10期28-37,共10页
页岩气储层看似均一,实则在矿物、有机质、物性及含气性等方面具有强的非均质性特征,多元回归法和经验公式法等常规方法难以精确计算页岩气储层的甜点参数。机器学习中LightGBM回归算法具有训练效果好、不易过拟合及训练速度快等优点。... 页岩气储层看似均一,实则在矿物、有机质、物性及含气性等方面具有强的非均质性特征,多元回归法和经验公式法等常规方法难以精确计算页岩气储层的甜点参数。机器学习中LightGBM回归算法具有训练效果好、不易过拟合及训练速度快等优点。通过选择自然伽马、无铀伽马、钍钾比、钍铀比、铀、钍、钾、声波时差、中子、密度10条能够反映储层甜点特性的测井曲线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储层甜点参数作为输出,开展多测井曲线变量贡献率分析,运用递归特征消除算法获取最优特征子集,最终构建了基于LightGBM回归算法的页岩气储层甜点参数(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吸附气量、游离气量及总含气量)预测模型。进而对川南地区未参与模型训练的一口页岩气井进行甜点参数预测,计算结果与岩心测试甜点参数数据相关性达到了0.90以上,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表明LightGBM回归机器学习是一种复杂页岩气储层甜点参数有效、低成本的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甜点参数 总有机碳 吸附气量 游离气量 LightGBM回归算法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M地区低含油饱和度砂岩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特征
13
作者 何澳庭 闫建平 +3 位作者 黄莉莎 丁明海 罗光东 宋东江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476-485,共10页
准噶尔盆地M地区三工河组二段是典型的低含油饱和度砂岩储层,纵向上砂岩体内部含油非均质性强,四性关系不明,增加了储层有效性评价和流体识别的难度。利用试油结论、含油级别描述、岩石薄片、高压压汞及测井数据等资料,分析含油非均质... 准噶尔盆地M地区三工河组二段是典型的低含油饱和度砂岩储层,纵向上砂岩体内部含油非均质性强,四性关系不明,增加了储层有效性评价和流体识别的难度。利用试油结论、含油级别描述、岩石薄片、高压压汞及测井数据等资料,分析含油非均质性并划分含油条带,厘定了不同含油条带与其岩性、物性、电性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工河组二段内单一砂岩体中不同含油级别的条带频繁互层,依据试油结果及含油级别信息可划分出3大类、5小类含油条带(Ⅰ_(1)、Ⅰ_(2)、Ⅱ_(1)、Ⅱ_(2)类和Ⅲ类)。其中,Ⅰ类条带以纯净细砂岩和粗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高,孔喉半径大,孔隙度大于11.0%,渗透率大于7.0mD^(*);Ⅱ类条带细砂岩和中-细砂岩居多,孔隙度为6.0%~11.0%,渗透率为0.2~7.0mD;Ⅲ类条带多为细砂岩(含灰质/泥质/粉砂质),孔隙不发育。针对条带间物性和流体差异通过声波时差和深感应电阻率曲线识别,其中,Ⅰ类条带声波时差大于68.5μs/ft^(*),Ⅰ_(1)类深感应电阻率为14.0~18.5Ω·m,Ⅰ_(2)类深感应电阻率低于14.0Ω·m。含油条带的精细划分能够有效表征低饱和度砂岩储层内的含油非均质性,明确其与岩性、物性、电性响应的关系,也为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识别及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饱和度砂岩储层 含油非均质性 三工河组 电性响应 含油条带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早成岩期喀斯特化研究新进展及意义 被引量:74
14
作者 谭秀成 肖笛 +2 位作者 陈景山 李凌 刘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1-456,共16页
基于四川盆地多个层位的、不同岩相的碳酸盐岩具有差异岩溶特征的发现与思考,结合当今国外有关碳酸盐岩早成岩期喀斯特化研究进展的调研,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归纳。(1)喀斯特物质基础可分为孔渗性较好的早成岩期岩石与致密的晚成岩期岩石... 基于四川盆地多个层位的、不同岩相的碳酸盐岩具有差异岩溶特征的发现与思考,结合当今国外有关碳酸盐岩早成岩期喀斯特化研究进展的调研,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归纳。(1)喀斯特物质基础可分为孔渗性较好的早成岩期岩石与致密的晚成岩期岩石2类。它们分别以基质粒间孔和裂缝作为岩溶水的输导介质,形成所谓的非受限管道与受限管道,从而控制了不同成岩期岩石的喀斯特形态特征,并强调不同成岩期碳酸盐岩孔渗性控制喀斯特缝洞发育模式。(2)重视不同地理环境对喀斯特化的影响,按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岛屿、海岸型喀斯特和大陆型喀斯特2类:前者主要以与大气淡水透镜体相关的化学溶蚀为主,发育极具识别意义的侧翼边缘溶洞,但其影响是局部性的;后者以地表、地下河流的机械侵蚀为主,地下暗河沉积发育,其影响是区域性的。(3)重点关注目前国内涉及较少的早成岩期喀斯特的宏观与微观特征、判识标志以及溶蚀机理等研究成果。最后,结合四川盆地古生界多个层位类似早成岩期喀斯特的发现与识别,分析总结早成岩期喀斯特型储集层发育及分布特征,以期今后对类似喀斯特现象的发现、识别以及相关储集层的勘探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控制因素 地理环境 溶蚀机理 识别标志
下载PDF
数据挖掘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渊 廖明光 +2 位作者 李斌 胡晓蝶 胡雯雯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42,152-153,共6页
以川东北龙会场—铁山区块礁滩相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现有储层评价标准与大量强非均质性储层不匹配的情况,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使用数据挖掘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储层进行定量分类,总结每类储层岩石学、沉积学以及物性特征,建... 以川东北龙会场—铁山区块礁滩相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现有储层评价标准与大量强非均质性储层不匹配的情况,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使用数据挖掘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储层进行定量分类,总结每类储层岩石学、沉积学以及物性特征,建立储层定量评价标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产能资料分析和验证,认为此定量评价和传统定性研究结论一致,且突出了储层相控特征,又提高了储层间的对比精度,更适于本区储层的精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储层定量评价 碳酸盐岩储层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川北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相及与储层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梓桑 杨雪飞 +4 位作者 王兴志 王雅萍 陈超 曾德铭 杜双宇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以四川盆地北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露头、测井及岩心等资料,探讨了川北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并分析了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认为:川北地区在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的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台地,发育潮坪、局... 以四川盆地北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露头、测井及岩心等资料,探讨了川北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并分析了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认为:川北地区在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的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台地,发育潮坪、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等3种相带,这些相带又进一步细分为混积潮坪、台内点滩、潟湖和滩间海等4种亚相。其中,混积潮坪亚相主要发育砂质白云岩坪、白云岩坪等,部分地区可见潮道;台内点滩亚相以砂屑白云岩最为常见,沉积厚度不大;潟湖亚相以白云质潟湖沉积和白云质灰质潟湖沉积为主,分布面积大;滩间海亚相沉积物以深灰色块状石灰岩为主,局部夹白云质豹斑灰岩。纵向上,大部分地区龙王庙组沉积由2次海退旋回构成,潟湖主要发育在单个沉积旋回的中下部;台内点滩主要发育在沉积旋回的中、上部,单个滩体厚度较薄;混积潮坪发育在旋回顶部,即旋回末期。平面上,由于受古陆影响,研究区自西向东具有物源供应减少、沉积水体逐渐变深,以及沉积相从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过渡的特征,台内点滩主要围绕局限潟湖分布。结合不同沉积相带储层物性的分析,认为台内点滩的颗粒白云岩储集性能最好,晶粒白云岩次之,膏盐岩最差。龙王庙组储层发育的最有利沉积环境为台内点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储层 碳酸盐岩 龙王庙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源储接触关系及其对近源致密油富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_(1)油藏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正录 李勇 +3 位作者 朱志勇 路俊刚 卢子兴 李程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5-834,共10页
对致密油地质特征的认识已经相对成熟,但对致密油分布规律的认识还有许多急需回答的问题。通过岩心、测井、物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借助均质储层原油充注动力的理想化模型,研究了源储接触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_(1)段近源致密... 对致密油地质特征的认识已经相对成熟,但对致密油分布规律的认识还有许多急需回答的问题。通过岩心、测井、物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借助均质储层原油充注动力的理想化模型,研究了源储接触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_(1)段近源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可将源储接触关系细分为直接接触型、过渡接触型、泥质隔挡型和裂缝沟通型四种类型。其中,直接接触型和裂缝沟通型对致密油的运聚有利,而过渡接触型和泥质隔挡型对致密油的运移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陇东地区长8_(1)段致密储层中的油井大多分布于源储间泥质岩层厚度小于4 m的区域内,而水井和干井大多分布于源储间泥质岩层厚度大于4 m的区域内。源储接触关系决定了原油在近源致密储层中的富集程度,在对诸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_(1)段近源致密油的勘探过程中,不但要寻找利于原油侧向运移的储层“甜点区”,还需重点考虑源储接触关系类型对致密油成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储接触关系 富集规律 致密油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不同构造带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18
作者 付晓燕 路俊刚 +3 位作者 师玉雷 周然然 袁满 陈世加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91,共16页
近年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不断获得勘探突破,但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的研究集中在南部的吉兰泰构造带,有关中部纳林湖和北部兴隆构造带仍缺乏研究。开展岩石热解、TOC和饱和烃色谱色质实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原油形成于强还原咸水... 近年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不断获得勘探突破,但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的研究集中在南部的吉兰泰构造带,有关中部纳林湖和北部兴隆构造带仍缺乏研究。开展岩石热解、TOC和饱和烃色谱色质实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原油形成于强还原咸水环境,母源从南向北呈由水生和藻类为主到以陆生生物为主的变化;(2)吉兰泰构造带的原油均来自本地固阳组烃源岩,兴隆构造带原油具有“自生自储”特征,以本地同层烃源岩为主,纳林湖构造带原油具有“混源”特征;(3)成熟度、母源的变化和强还原环境中富硫生油母质的存在导致原油从低硫中黏度轻质油到高硫高黏度重质油的物性变化。原油和烃源岩的特征及油源关系的确定可以为生烃机理和资源量等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也有利于油气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烃源岩 临河坳陷 河套盆地
原文传递
层序格架下页岩岩相非均质性及其储层品质差异性——以四川盆地川南长宁地区五峰组—龙一段页岩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高翔 赵圣贤 +6 位作者 陈雷 张鉴 张成林 苑术生 冯江荣 李博 谭秀成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75-1690,共16页
页岩岩相作为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基础,对于页岩气储层基础地质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龙一段)页岩,在层序划分基础上,基于岩心、钻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层序格架下页岩岩相非均质... 页岩岩相作为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基础,对于页岩气储层基础地质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龙一段)页岩,在层序划分基础上,基于岩心、钻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层序格架下页岩岩相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储层品质差异。结果表明:(1)川南长宁地区五峰组—龙一段可划分成2个三级层序SQ1、SQ2,每个三级层序均由海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构成,进一步将SQ1和SQ2划分出6个准层序组。(2)川南长宁地区SQ1—SQ2层序内主要发育混合硅质页岩、含黏土硅质页岩、含灰/硅混合质页岩、混合质页岩、含黏土/硅混合质页岩及含硅灰质页岩6种岩相类型。SQ1—TST时期以含灰/硅混合质页岩为主,SQ1—HST时期灰质含量较高,发育含灰/硅混合质页岩和含灰硅质页岩。SQ2—TST时期,硅质含量增多,稳定发育混合硅质页岩。SQ2—HST早期,由于黏土含量增多,主要发育含黏土硅质页岩为主。SQ2—HST中晚期(准层序组5、准层序组6)灰质含量、黏土含量较高,主要发育含黏土/硅混合质页岩。(3)平面上,SQ1—TST时期全区主要发育含黏土/硅混合质页岩,在研究区的西部和东部发育混合硅质页岩,北部发育含灰/硅混合质页岩。SQ1—HST时期,全区以混合质页岩为主,研究区东部发育含灰硅质页岩。SQ2—TST时期,全区主要为混合硅质页岩,南部N16井区主要发育含灰/硅混合质页岩,SQ2—HST时期,含黏土硅质页岩广泛分布于研究区。(4)不同层序内不同岩相储层品质具有明显差异:SQ1—TST时期混合质页岩以高碳为特征,含气性好,孔隙度高,是储层品质较好的岩相类型;SQ1—HST时期,岩相主要以混合质页岩和含灰/硅混合质页岩为主,其有机质含量较低,含气性较差。SQ2—TST时期以混合硅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储层品质最佳,有机质含量高,孔隙度高,含气性好;SQ2—HST时期所有岩相有机质含量均偏低,孔隙度偏低,含气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层序地层 储层品质 岩相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原文传递
巨厚高原山地式页岩高频沉积旋回特征与有机质富集机理
20
作者 庞鹏 谭秀成 +2 位作者 伍坤宇 邢浩婷 邓伟 《地质论评》 CAS 2024年第S01期27-28,共2页
高频沉积旋回是地球轨道驱动力周期性变化引起海平面升降和气候波动的高频周期性响应(吴怀春等,2011)。同时,高频沉积旋回对有机质富集和储集空间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钟寿康等,2022)。因此,高频沉积旋回分析不仅有利于揭示古气候... 高频沉积旋回是地球轨道驱动力周期性变化引起海平面升降和气候波动的高频周期性响应(吴怀春等,2011)。同时,高频沉积旋回对有机质富集和储集空间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钟寿康等,2022)。因此,高频沉积旋回分析不仅有利于揭示古气候演化、古环境重建和古地貌恢复等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而且能为油气实践勘探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地式页岩 柴达木盆地 高频旋回 古环境重建 有机质富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