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红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宋春丽 徐阳 +6 位作者 周禾丰 王华 李娟 张存 张俊萍 郝玉英 许并社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5-289,共5页
采用Suzuki耦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线性双偶极小分子红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即2,7-二噻吩基-9-芴酮(2,7-di(2-thienyl)fluoren-9-one,DTFO),对其结构及电子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各种测试方法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并对其光物理性能、热... 采用Suzuki耦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线性双偶极小分子红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即2,7-二噻吩基-9-芴酮(2,7-di(2-thienyl)fluoren-9-one,DTFO),对其结构及电子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各种测试方法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并对其光物理性能、热稳定性及成膜性进行了详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DTFO为线性近平面交替共轭结构;在光致发光谱中,溶液中DTFO发射的峰值波长为616 nm,固态DTFO为618 nm;电致发光光谱显示其发光为峰值波长为570 nm的红光发射。此外,DTFO还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成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D 红光材料 芴酮 噻吩 给体-受体
下载PDF
重油残渣基新型碳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永珍 刘旭光 +4 位作者 郭明聪 刘红艳 罗秋苹 文海荣 许并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64,共6页
综述了以重油残渣为原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共炭化法和微波等离子体法可控制备气相生长碳纤维、碳微球、内包铁洋葱状富勒烯、纳米碳管、内包金属碳微米颗粒及定向碳纳米薄膜等各种高附加值碳材料;采用等离子体氧化法、酸处理法、化... 综述了以重油残渣为原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共炭化法和微波等离子体法可控制备气相生长碳纤维、碳微球、内包铁洋葱状富勒烯、纳米碳管、内包金属碳微米颗粒及定向碳纳米薄膜等各种高附加值碳材料;采用等离子体氧化法、酸处理法、化学还原法等方法对气相生长碳纤维和碳微球进行表面修饰,在产物表面引入含氧官能团,解决了可溶性碳材料的制备问题;在碳微球表面引入Pt纳米颗粒,使重油残渣基新型碳材料在表面修饰和功能化后可望成为性能优异的吸附和催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残渣 定向转化 新型碳功能材料 表面修饰
下载PDF
Mg-Li合金界面结构及合金化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培德 白晋纲 +2 位作者 李洪飞 张彩丽 许并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1-253,259,共4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中的DFT理论,研究了Mg/Li界面的能量和电子结构,讨论了替位型掺杂的元素Zn、Al、Si、Ca在Mg/Li界面处的作用。结果表明,合金化元素Zn、Si、Al替换界面处Li原子后,均可提高Mg/Li界面的结合能力,使得界面更加稳定。同时,研... 利用第一性原理中的DFT理论,研究了Mg/Li界面的能量和电子结构,讨论了替位型掺杂的元素Zn、Al、Si、Ca在Mg/Li界面处的作用。结果表明,合金化元素Zn、Si、Al替换界面处Li原子后,均可提高Mg/Li界面的结合能力,使得界面更加稳定。同时,研究了Mg/Li界面体系的总能量、界面面积、电荷密度以及应力-应变曲线,表明了Zn、Si、Al可改善Mg/Li界面的结合能力,它们由强到弱为:Zn,Si,Al。另外还探讨了合金化元素的强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下载PDF
凹凸界面结构对磷光材料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
4
作者 高志翔 苗艳勤 +2 位作者 郝玉英 王华 许并社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2-345,371,共5页
以有机电致磷光器件ITO/NPB/CBP+Ir(ppy)3/Li F/Al为研究对象,在该器件中,CBP(4,4'-N,N'-二咔唑联苯)为主体材料,Ir(ppy)3(三(2-苯基吡啶)铱)为磷光掺杂剂,NPB为空穴传输层。然后在参考器件的NPB/CBP+Ir(ppy)3界面处构建了凹凸... 以有机电致磷光器件ITO/NPB/CBP+Ir(ppy)3/Li F/Al为研究对象,在该器件中,CBP(4,4'-N,N'-二咔唑联苯)为主体材料,Ir(ppy)3(三(2-苯基吡啶)铱)为磷光掺杂剂,NPB为空穴传输层。然后在参考器件的NPB/CBP+Ir(ppy)3界面处构建了凹凸结构,制备了一系列凹凸发光层的磷光器件。通过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电流效率-电压曲线考察了不同凹凸发光层磷光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并分析了这些器件的界面电荷俘获以及注入电荷动力学。研究结果发现,当凸起个数为3个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22 cd/A,与传统结构器件相比提高了26%。电流效率的提高主要归结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凹凸结构拓宽了载流子复合界面的面积,从而减弱了三线态激子-三线态激子的淬灭;另一方面,凹凸结构有利于减弱器件的光波导效应,增强器件内部的光耦合输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界面 磷光材料 发光效率
下载PDF
球差矫正电子显微镜在新型二维晶体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5
作者 郭俊杰 许并社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53-357,371,共6页
近年来,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二维晶体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能得到了诸多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重点介绍了低加速电压下原子分辨率的原子序数衬度成像(Z衬度像)在二维晶体材料微观结构表征中的应用。装备有... 近年来,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二维晶体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能得到了诸多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重点介绍了低加速电压下原子分辨率的原子序数衬度成像(Z衬度像)在二维晶体材料微观结构表征中的应用。装备有球差矫正器的新型电子显微镜在低加速电压下(60kV)的分辨率可以达到-0.1nm,避免了对B,C,N和O等轻元素原子的Knock—Oil损伤。通过原子分辨率的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验证了Z衬度像在二维晶体观测中的可靠性。利用球差矫正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可在二维晶体中快速准确地判断掺杂原子的种类,可以研究二维晶体材料中原子尺度的界面和缺陷结构。球差矫正电子显微学在新型二维晶体材料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将对晶体结构学、材料科学、物理学等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电子能量损失谱 石墨烯 二维晶体
下载PDF
新型炭功能材料在抗菌敷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勇 李倩倩 +3 位作者 张辉 于世平 张利 杨永珍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3-335,共13页
微/纳米炭功能材料(如活性炭纤维、纳米碳管、石墨烯、碳点和炭气凝胶)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制备成本低以及生物相容性、物理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优异等优点,可以作为抗菌材料和载体赋予伤口敷料强大的杀菌活性,有望提高伤口的治疗效果。... 微/纳米炭功能材料(如活性炭纤维、纳米碳管、石墨烯、碳点和炭气凝胶)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制备成本低以及生物相容性、物理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优异等优点,可以作为抗菌材料和载体赋予伤口敷料强大的杀菌活性,有望提高伤口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基于微/纳米炭材料的高度创新抗菌剂和抗菌敷料,为治疗感染伤口开辟了新的途径,并提出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展望了未来碳基抗菌敷料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功能材料 抗菌 敷料 伤口治疗 现状
下载PDF
一种新型宽发射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7
作者 施昆雁 席昭洋 +10 位作者 陈柳青 文平 张跳梅 王忠强 赵波 梁效中 孙鹏 曹亚雄 王华 刘旭光 许并社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3-66,73,共5页
以2-噻吩甲醛、苯胺及方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含噻吩基方酸菁衍生物的宽发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1,3-二(苯基噻吩氨基)方酸(SQ),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定其分子结构。并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能。研究发现,SQ薄膜的发射光谱... 以2-噻吩甲醛、苯胺及方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含噻吩基方酸菁衍生物的宽发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1,3-二(苯基噻吩氨基)方酸(SQ),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定其分子结构。并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能。研究发现,SQ薄膜的发射光谱位于517nm,半峰宽105nm。将其作为发射材料首次制备了结构为ITO/MoO3(3nm)/NPB(20nm)/SQ(15nm)/TPBi(27nm)/LiF(1nm)/Al(100nm)的发光器件,得到了峰位在520nm,半峰宽为132nm的宽发射光谱。利用其宽发射特性,进一步设计白光器件,其结构为ITO/MoO3(3nm)/CBP(23nm)/TPBi∶SQ(5%,15nm)/TPBi(27nm)/LiF(1nm)/Al(100nm),此器件启亮电压为5V,最大亮度为124cd/m^2(at 13V),最大电流效率为0.12cd/A,CIE为(0.30,0.33)。结果表明,通过在TPBi主体材料中掺杂SQ,利用主客体材料之间发生能量不完全传递,可实现色饱和度好的白光发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方酰胺 有机电致发光 白光 宽发射
下载PDF
材料界面原子、电子结构的设计与表征
8
作者 张振华 刘伟伟 +1 位作者 许并社 郭俊杰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42-747,共6页
材料的变形与相变、晶体生长、电荷分离传输、催化反应等过程均涉及到材料中的界面问题,并且紧密依赖于界面附近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因此,可以通过调控材料的界面原子、电子结构来赋予材料特殊的新功能。介绍了材料界面研究的最新进展,... 材料的变形与相变、晶体生长、电荷分离传输、催化反应等过程均涉及到材料中的界面问题,并且紧密依赖于界面附近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因此,可以通过调控材料的界面原子、电子结构来赋予材料特殊的新功能。介绍了材料界面研究的最新进展,枚举了研究者如何获得固-固材料界面的原子结构,在光催化和太阳能电池中如何利用界面分离和电荷传输及电子全息技术定量分析二维电子气,以及在材料生长和催化过程中的固-液和固-气界面演化。这些研究结果展示了人们对界面原子、电子结构前所未有的认知,这些科学而直观的构效关系对于启发研究者设计和构筑更加精细、高效的界面结构提出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原子结构 电子结构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以二苯并吩嗪为核心的聚集诱导发红光材料制备及表征
9
作者 邢艺凡 石明恺 +8 位作者 李芷君 李达 董林林 罗杨 赵世杰 谢天佑 王华 郭鹍鹏 苗艳勤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88-1596,共9页
有机红光材料在全色显示、生物成像及荧光探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电子受体二苯并吩嗪为核,在其3,6位引入给电子基二苯胺衍生物,在其11,12位引入拉电子基吡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给-受体结构的化合物DBPAP。通过元素分... 有机红光材料在全色显示、生物成像及荧光探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电子受体二苯并吩嗪为核,在其3,6位引入给电子基二苯胺衍生物,在其11,12位引入拉电子基吡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给-受体结构的化合物DBPAP。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对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与确认。荧光发射光谱表征发现,DBPAP在四氢呋喃和水的混合溶剂中随不良溶剂水含量增加呈现出典型的聚集诱导发光现象。基于其在固态下的有效红光发射,将DBPAP掺杂到PMMA中制备了红光LED器件。在3.8 V工作电压下,器件的最大发射波长为644 nm,CIE坐标为(0.58,0.35),最大亮度为1 616 cd·m^(-2)。该工作为发展新型固态有机红光材料提供了重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红光材料 二苯并吩嗪 给-受体 聚集诱导发光 红光LED
下载PDF
激光照明用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强 郑静霞 +2 位作者 杨永珍 刘旭光 许并社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3-352,共10页
半导体激光器具有亮度高、传输距离远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特殊照明领域(如激光车灯、投影显示等)。简述激光照明的实现方式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综述稀土、半导体、碳点3种荧光材料在激光照明中的研究进展。稀土作为目前最常用的... 半导体激光器具有亮度高、传输距离远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特殊照明领域(如激光车灯、投影显示等)。简述激光照明的实现方式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综述稀土、半导体、碳点3种荧光材料在激光照明中的研究进展。稀土作为目前最常用的激光照明用荧光材料,主要有稀土荧光粉、荧光陶瓷、荧光玻璃3种形式,具有光热稳定性高等优点,但资源不可再生和价格昂贵等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半导体荧光材料主要有以CdSe和ZnS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量子点材料、以SiC和Al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钙钛矿材料,第二代半导体量子点材料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性能稳定等优点,但受限于成本和工艺,钙钛矿材料具有带隙可调、可获得稳定的自发辐射等优点,但含有毒性元素且对环境的高度敏感性导致其稳定性较差;碳点荧光材料具有发光波长可调、低毒性等优点,主要有光转换材料和增益介质2种形式,但目前在激光下的热稳定性欠缺。最后,对未来激光照明用荧光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高亮度 荧光材料 照明 光热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PtOEP分子温度探针对OLED结温的判定及实验研究
11
作者 丁川 姜雪松 +2 位作者 许正印 王忠强 王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9-1076,共8页
使用正性光敏聚酰亚胺(PSPI)和光刻技术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图案化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以铂八乙基卟啉(PtOEP)作为分子温度探针探究不同图案化OLED所产生的热效应,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热效应对OLED器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像素尺寸在500... 使用正性光敏聚酰亚胺(PSPI)和光刻技术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图案化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以铂八乙基卟啉(PtOEP)作为分子温度探针探究不同图案化OLED所产生的热效应,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热效应对OLED器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像素尺寸在500μm以下时,器件工作中产生的热效应与像素尺寸呈正相关,且与线宽和总开口面积无关;而像素尺寸达到500μm以上时,器件中产生的热效应没有进一步增长。其中5μm孔径的像素在室温10 mA/cm^(2)电流密度下工作时,器件的温度为303.29 K,而相同条件下像素尺寸为2000μm时,器件温度可高达314.65 K;当环境温度升至323.15 K时,器件所产生的热效应呈现相同的趋势。具有不同热效应器件的外量子效率曲线表明,器件温度的升高导致外量子效率降低,其原因是温度升高导致载流子迁移速率加快,但同时也使三线态激子之间及激子与极化子之间的碰撞概率升高,从而加剧激子猝灭,导致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案化OLED PtOEP 分子温度探针 结温
下载PDF
表/界面双重修饰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
12
作者 霍宇 吴治昕 +2 位作者 周利通 余春燕 翟光美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46-1755,共10页
采用二维/三维(2D/3D)钙钛矿结构已被证明是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综合性能的有效策略,但该策略通常要求表面2D修饰层厚度极薄致使其不能连续覆盖3D钙钛矿层,而未覆盖/修饰的3D钙钛矿表/界面则可能因仍然存在大量缺陷而影响器件性能。基... 采用二维/三维(2D/3D)钙钛矿结构已被证明是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综合性能的有效策略,但该策略通常要求表面2D修饰层厚度极薄致使其不能连续覆盖3D钙钛矿层,而未覆盖/修饰的3D钙钛矿表/界面则可能因仍然存在大量缺陷而影响器件性能。基于此,研发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环己甲胺氢碘酸盐(CMI)+苯乙基碘化铵(PEAI)表/界面双重修饰策略,即利用PEAI修饰由CMI构建的2D/3D钙钛矿结构来实现更为充分的缺陷钝化和界面修饰。结果表明,CMI+PEAI双重修饰钙钛矿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和缺陷态密度明显低于未处理和单一CMI表界面修饰的钙钛矿薄膜,分别降至11.3 nm和2.29×10^(15)cm^(-3),且该双重修饰方法将钙钛矿薄膜的光生载流子寿命提高至45.1 ns,并有效促进了钙钛矿/空穴传输界面处的电荷提取,最终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得到明显提升。CMI+PEAI双重修饰太阳能电池的平均能量转化效率为20.12%±0.35%,明显优于未处理器件(16.79%±0.57%)及单一CMI表/界面修饰器件(18.81%±0.34%),同时也展现出了最佳稳定性。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充分、有效的钙钛矿表界面修饰/钝化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表/界面修饰 2D/3D结构 双重修饰 缺陷钝化
原文传递
基于低维材料的神经形态器件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依婷 万军 +2 位作者 邱晨光 赵建文 王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5-1111,共27页
大数据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面临极大的挑战,存算分离的架构从根本上限制着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能效,迫切地需要开发一种新的计算范式来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近年来,神经形态计... 大数据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面临极大的挑战,存算分离的架构从根本上限制着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能效,迫切地需要开发一种新的计算范式来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近年来,神经形态计算以高度的并行处理、极低功耗和存算一体的特征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具有独特物理机制的新型神经形态器件是构建神经形态芯片的基本底层单元。在构建神经形态器件的众多候选电子材料中,低维材料相比传统三维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特性和电学特性,并且弱的层间范德华力使其易于堆叠,有利于异质整合集成。本文详述了基于低维材料的人工突触器件和人工神经元器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类型神经形态器件的工作机制、性能指标和技术优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低维材料的神经形态器件在视觉、听觉、运动控制和规模集成芯片等领域的应用,并对神经形态器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维材料 人工突触器件 人工神经元器件 神经形态芯片
下载PDF
壳聚糖基生物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薛添仁 曹省慧 +2 位作者 王硕 贾晓丽 王慧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1-234,240,共5页
食品包装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壳聚糖因具有来源广泛、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抗菌性和易于成膜等优点,成为当前食品包装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丰富的活性表面基团可以通过多种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修饰,为此,综述了壳聚糖与... 食品包装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壳聚糖因具有来源广泛、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抗菌性和易于成膜等优点,成为当前食品包装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丰富的活性表面基团可以通过多种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修饰,为此,综述了壳聚糖与不同物质复合形成食品包装薄膜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包装薄膜的制备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和借鉴。最后对壳聚糖基食品包装薄膜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包装薄膜 壳聚糖 抗菌性 制备方法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用于检测苯胺的新型铜席夫碱络合物设计及应用研究
15
作者 耿向东 李达 +3 位作者 于泽民 刘少洲 汤克勇 张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9-124,共6页
以4-甲酰基三苯胺、2-肼基苯并噻唑和硝酸铜为原料,通过醛胺缩合及金属螯合反应合成了一种铜络合物探针T-Cu,并将其用于苯胺检测。结果表明,苯胺加入后探针溶液颜色由红色转变为黄色,可实现对苯胺的“裸眼”比色型识别。该方法具有较高... 以4-甲酰基三苯胺、2-肼基苯并噻唑和硝酸铜为原料,通过醛胺缩合及金属螯合反应合成了一种铜络合物探针T-Cu,并将其用于苯胺检测。结果表明,苯胺加入后探针溶液颜色由红色转变为黄色,可实现对苯胺的“裸眼”比色型识别。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测限低至0.368μmol/L;同时,检测过程不易受常见苯系物、金属阳离子、阴离子及其他小分子的干扰,表现出优异的特异性。该探针在实际水样中具有优异的苯胺识别效果,在环境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络合物 席夫碱 探针 比色型 苯胺
原文传递
壳聚糖基吸附材料去除水中有机染料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贾晓丽 王青青 +1 位作者 薛添仁 王慧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6,共5页
壳聚糖是一种丰富的天然生物多糖,具有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等众多优异性能。由于壳聚糖分子结构上的氨基、羟基等可作为吸附位点,因此它成为了吸附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些年来壳聚糖基吸附材料的改性及其在染料吸附方面... 壳聚糖是一种丰富的天然生物多糖,具有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等众多优异性能。由于壳聚糖分子结构上的氨基、羟基等可作为吸附位点,因此它成为了吸附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些年来壳聚糖基吸附材料的改性及其在染料吸附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壳聚糖基吸附材料吸附有机染料的主要机理为:静电吸引、络合作用、氢键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物理吸附作用。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壳聚糖基吸附材料在该领域研究中应着重考虑再生性、选择性和分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有机染料 吸附机理
原文传递
一种Y型延迟荧光分子及其蓝光和绿光OLED应用
17
作者 孙静 樊志杰 +2 位作者 杜纪宽 董海亮 王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5,共8页
以噻吨酮作为受体、3,6-(二咔唑基)三咔唑作为给体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延迟荧光特性的Y型分子(TX-TCz)。模拟计算表明化合物HOMO和LUMO能级完全分离且在苯环上存在较小的重叠,有助于获得小的S1和T1的能级差ΔEST。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化... 以噻吨酮作为受体、3,6-(二咔唑基)三咔唑作为给体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延迟荧光特性的Y型分子(TX-TCz)。模拟计算表明化合物HOMO和LUMO能级完全分离且在苯环上存在较小的重叠,有助于获得小的S1和T1的能级差ΔEST。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化合物发射峰发生明显的红移且由于电荷转移态和局域激发态的共存产生了双峰发射。在纯膜中TX-TCz的发射峰位于513 nm,量子产率为11.5%。基于低温下荧光和磷光发射峰,计算得到化合物的ΔEST为0.03 eV,并且检测到µs级的寿命,说明化合物具有延迟荧光发射。与此同时,化合物展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有助于制备高性能OLED器件。其在掺杂浓度为5%(wt)的器件中展示了良好的蓝光性能,发射峰位于463 nm,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53%;在非掺杂器件中展示了良好的绿光发射(522 nm),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1.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D Y型分子 蓝光/绿光 延迟荧光
下载PDF
不同纳米碳材料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性能的表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薛宝霞 牛梅 +3 位作者 张莹 王欣 杨雅茹 戴晋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70,共6页
以碳微球(CMSs)、碳纳米管(MWNTs)、碳微球(CMSs)与碳纳米管(MWNTs)复配的3种材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分别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进行阻燃改性,制备出不同纳米碳材料阻燃PET复合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LOI)法、垂直燃烧法、热重分析、... 以碳微球(CMSs)、碳纳米管(MWNTs)、碳微球(CMSs)与碳纳米管(MWNTs)复配的3种材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分别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进行阻燃改性,制备出不同纳米碳材料阻燃PET复合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LOI)法、垂直燃烧法、热重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测试和表征了CMSs/PET、MWNTs/PET、CMSs/MWNTs/PET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分散性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1%的CMSs可使PET的LOI明显提高到28.9%,但对其抗熔滴性能的改善并不明显;同质量分数的MWNTs的添加,可有效提高PET的抗熔滴性能,其熔滴数由原PET的24d/min减少为6d/min;且CMSs与MWNTs具有协同阻燃效应,当两者的质量比为1∶2时,CMSs/MWNTs/PET的LOI为27.3%,且其熔滴数仅为4d/min;三者的垂直燃烧级别都由原PET的V-2级上升为V-0级,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但力学性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微球 碳纳米管 阻燃 抗熔滴 复配
下载PDF
纳米抗菌剂/羊毛纤维复合新方法 被引量:9
19
作者 牛梅 魏丽乔 +2 位作者 王淑花 侯文生 许并社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4-128,共5页
运用紫外光辐射的方法对超细羊毛纤维表面进行刻蚀、糙化,并在其表面接枝载银纳米SiO2抗菌剂制备抗菌羊毛纤维。通过SEM、IR等,对其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测试了其抗菌和耐洗涤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抗菌羊毛纤维表面形成了约200 nm... 运用紫外光辐射的方法对超细羊毛纤维表面进行刻蚀、糙化,并在其表面接枝载银纳米SiO2抗菌剂制备抗菌羊毛纤维。通过SEM、IR等,对其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测试了其抗菌和耐洗涤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抗菌羊毛纤维表面形成了约200 nm的抗菌层,羊毛纤维与纳米抗菌剂以价键形式结合而非单纯的物理吸附,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达96%以上,经20次以上洗涤,抗菌率仍能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辐射 抗菌羊毛纤维 制备 抗菌性能
下载PDF
室温磷光材料二(2-苯基吡啶)(2-(2-吡啶)苯并咪唑)合铱(III)的合成及光电特性 被引量:10
20
作者 岳岩 许慧侠 +4 位作者 郝玉英 解晓东 屈丽桃 王华 许并社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93-1598,共6页
以2-苯基吡啶(ppy)为主配体,2-(2-吡啶)苯并咪唑(pybiH)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一种室温蓝绿色磷光发射材料二(2-苯基吡啶)(2-(2-吡啶)苯并咪唑)合铱(III)((ppy)2Ir(pybi)),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质谱(MS)、元... 以2-苯基吡啶(ppy)为主配体,2-(2-吡啶)苯并咪唑(pybiH)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一种室温蓝绿色磷光发射材料二(2-苯基吡啶)(2-(2-吡啶)苯并咪唑)合铱(III)((ppy)2Ir(pybi)),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质谱(MS)、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循环伏安曲线,结合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模拟计算研究了(ppy)2Ir(pybi)的光物理特性及能级结构,并研究了其电致发光性能.(ppy)2Ir(pybi)的紫外吸收峰分别位于250,295,346和442nm,与理论模拟计算吻合得很好;(ppy)2Ir(pybi)为蓝绿光发射,发光峰分别位于495和518nm;(ppy)2Ir(pybi)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能级分别为-6.11和-3.43eV,光学带隙为2.68eV;以(ppy)2Ir(pybi)为掺杂剂,4,4-N,N-二咔唑基联苯(CBP)为主体材料,制备电致磷光器件,电致发射峰位于508nm,最大亮度为8451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17.6cd·A-1.这些研究为(ppy)2Ir(pybi)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光发射材料 2-苯基吡啶 2-(2-吡啶)苯并咪唑 光电特性 分子轨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