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提升机理研究
1
作者 周涛 郭鑫年 +2 位作者 李百云 许泽华 邢润东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5期44-49,55,共7页
有机碳是土壤质量与肥力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过程,提升土壤有机碳是维持农田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关调查研究,分析了宁夏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腐殖质碳组分的含量特征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阐述了... 有机碳是土壤质量与肥力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过程,提升土壤有机碳是维持农田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关调查研究,分析了宁夏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腐殖质碳组分的含量特征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阐述了宁夏农田有机碳提升研究需要揭示的机制问题,提出农田土壤有机碳提升机理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宁夏农田土壤有机碳提升技术的不断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腐殖质碳 提升机制 宁夏农田土壤
下载PDF
宁夏枸杞果实品质及微域气候对行间生草种类的响应
2
作者 赵燕 葛玉萍 李磊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8-708,共11页
为探究行间生草种类对园区微域气候及枸杞(Lyciumbarbarum)果实品质的影响,本文以清耕为对照,开展枸杞行间自然生草、人工种植黑麦草(Loliumperenne)及人工种植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3种不同生草种类田间比较试验,分析不同处理下土... 为探究行间生草种类对园区微域气候及枸杞(Lyciumbarbarum)果实品质的影响,本文以清耕为对照,开展枸杞行间自然生草、人工种植黑麦草(Loliumperenne)及人工种植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3种不同生草种类田间比较试验,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水、热、气环境因子及枸杞品质形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清耕处理相比,人工种植黑麦草处理可增加冠层空气相对湿度,同时,该处理相比自然生草处理可提高枸杞花期0-20 cm土层含水量12.75%。另外,人工种植黑麦草处理下0-10cm土层内日均温度相比清耕处理降幅最大,为0.86℃;CO_(2)平均排放速率在人工种植黑麦草及人工种植红三叶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分别比清耕处理降低了19.61%、19.12%。枸杞品质分析得出,相比清耕处理,人工种植黑麦草可增加夏果多糖31.31%,而人工种植红三叶可分别增加夏、秋果实总糖6.91%、9.26%。此外,人工种植黑麦草与人工种植红三叶处理均能增加夏、秋果实维生素C含量,且显著提高秋果实甜菜碱含量。冗余分析认为,冠层相对湿度是影响夏果、秋果枸杞品质形成的最大环境因子,其次为CO_(2)排放速率。因此,行间种植牧草可作为宁夏枸杞园管理模式之一,且以人工种植黑麦草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自然生草 黑麦草 红三叶 冠层相对湿度 CO2排放速率 果实品质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下玉米适宜栽培密度研究
3
作者 赵营 马英 +3 位作者 刘晓彤 罗健航 张学军 雷金银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23-26,共4页
为筛选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2∶3行比配置)模式下玉米的适宜栽培密度,设置8.25万、7.50万、6.75万株/hm^(2)3个玉米栽培密度,对比分析作物产量、农学性状、养分吸收利用和光合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低玉米栽培密度,... 为筛选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2∶3行比配置)模式下玉米的适宜栽培密度,设置8.25万、7.50万、6.75万株/hm^(2)3个玉米栽培密度,对比分析作物产量、农学性状、养分吸收利用和光合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低玉米栽培密度,其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同时可显著提高大豆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玉米栽培密度7.50万株/hm^(2)可改善玉米农学性状和产量构成,6.75万株/hm^(2)可显著改善大豆农学性状和产量构成;玉米和大豆肥料偏生产力分别以玉米栽培密度7.50万、6.75万株/hm^(2)时最高。综合考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的适宜栽培密度在6.75万~7.50万株/h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栽培密度 产量 肥料偏生产力 农学性状
下载PDF
宁夏扬黄灌区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洋 赵如浪 +2 位作者 张文杰 邢润东 郭鑫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9期189-194,199,共7页
[目的]分析膜下滴灌施肥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阐明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技术优势,解决宁夏扬黄灌区玉米水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方法]在相同施肥水平条件下,以常规大水漫灌(6 000 m^(3)/hm^(2))为对照,在滴灌定额为3 750m^(3... [目的]分析膜下滴灌施肥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阐明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技术优势,解决宁夏扬黄灌区玉米水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方法]在相同施肥水平条件下,以常规大水漫灌(6 000 m^(3)/hm^(2))为对照,在滴灌定额为3 750m^(3)/hm^(2)的基础上设置不覆膜滴灌和膜下滴灌2个处理,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光合特性、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玉米抽雄期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漫灌处理分别提高1.5%、11.0%,比不覆膜滴灌处理分别提高6.1%、3.2%。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提高玉米收获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比漫灌处理增产8.6%,比不覆膜滴灌处理增产8.2%。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玉米耗水量,比漫灌处理降低28.4%,灌水利用效率提高73.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2.0%;同时提高了玉米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比漫灌处理分别提高8.5%、8.6%、8.5%。与漫灌处理相比,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成本投入增加26.9%的基础上获得了最高的经济效益,比漫灌处理增加808.4元/hm^(2),收入提高8.1%,比滴灌不覆膜处理增收787.5元/hm^(2),收入提高7.8%。[结论]在滴灌定额为3 750m^(3)/hm^(2)基础上采用膜下滴灌施肥可在节水37.5%的基础上实现增产和增收,该技术在宁夏扬黄灌区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可以应用于该地区的玉米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扬黄灌区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 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盐碱地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规律研究
5
作者 王长军 李凤霞 吴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26-129,共4页
以盐碱荒地和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了盐碱地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苜蓿生长5~7 a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 以盐碱荒地和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了盐碱地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苜蓿生长5~7 a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生长年限为2、3、6 a的苜蓿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盐碱荒地相比显著增加;生长年限为7 a的土壤缓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与生长年限为2、3、4、6 a的相比显著提高。因此,当地通过种植苜蓿改良盐碱地以持续生长7 a以上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苜蓿 生长年限 土壤有机碳 组分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宁夏不同农业生态区环境保护与建设
6
作者 王芳 洪瑜 +4 位作者 李友宏 赵天成 陈晨 刘汝亮 张艳铃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8年第6期9-12,共4页
宁夏不同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而复杂。本文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宁夏整体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不同农业生态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阐述了宁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政策、措施、方法。
关键词 宁夏 不同农业生态区 环境保护与建设
下载PDF
宁南山区杏树开花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调查研究
7
作者 刘怡彤 李维倩 +3 位作者 陈刚 白阳阳 吴艳 蔡进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12期43-47,共5页
杏树是宁夏南部山区开展生态建设的重要树种。近年来,由于当地区域性小气候的影响,花期冻害已成为宁南山区红梅杏生产中主要的气象灾害,这导致杏树减产甚至绝产。本文通过调查宁南山区8个不同杏树品种花期、育性及抗冻性,并对不同地形... 杏树是宁夏南部山区开展生态建设的重要树种。近年来,由于当地区域性小气候的影响,花期冻害已成为宁南山区红梅杏生产中主要的气象灾害,这导致杏树减产甚至绝产。本文通过调查宁南山区8个不同杏树品种花期、育性及抗冻性,并对不同地形下杏树开花规律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明确了不同海拔、坡向、坡位环境因子变化对杏树开花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南山区8个杏树品种中本地乡土树种“山杏”初花期最早,“围选1号”初花期最晚;“一窝蜂”有效花比例最高(48.8%),“山杏”最低(37.0%);“龙王帽”坐果率最高(19.9%),“山杏”最低(11.4%);“金太阳”冻害指数最高(74.25%),“山杏”最低(61.88%)。宁南山区杏树花期随着纬度南低北高的趋势,呈现南早北晚的规律性;海拔成为限制杏树开花坐果的首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宁南山区杏树防冻措施探索及筛选抗冻晚花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杏树花期 杏树育性 抗冻性
下载PDF
典型兽用抗生素在奶牛粪便堆肥过程中的消减规律研究
8
作者 司海丽 朱英 +4 位作者 纪立东 秦丽莉 尚红莺 李磊 刘菊莲 《农业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25-31,共7页
为了研究典型兽用抗生素在粪便堆肥过程中的消减规律及最终残留量,评价其生态风险,以奶牛粪便及典型兽用抗生素(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磺胺类)为试验材料,通过高温堆肥发酵,分别在发酵起始、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陈化... 为了研究典型兽用抗生素在粪便堆肥过程中的消减规律及最终残留量,评价其生态风险,以奶牛粪便及典型兽用抗生素(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磺胺类)为试验材料,通过高温堆肥发酵,分别在发酵起始、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陈化期、发酵结束6个阶段采集堆肥样品,分析不同发酵阶段几种典型抗生素的消减规律、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变化,明确抗生素的消减规律及残留量。结果表明:①在堆肥升温期抗生素总量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堆肥高温期结束时抗生素总量消减72.7%,发酵降温期至陈化期,抗生素消减速度减缓,直至发酵结束抗生素总量去除率为96.3%。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去除率在95%以上;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去除率接近100%;磺胺类抗生素中,磺胺嘧啶去除率为100%,磺胺间甲氧嘧啶去除率为96.2%。②至发酵结束总养分质量比保持在40 g/kg,有机质质量分数随着堆肥发酵进程推移逐渐降低至33.24%,全盐质量比逐渐增加至43.8 g/kg。③过氧化物酶活性与脲酶活性随着堆肥进程推移逐渐分别增加至4.49 mg/(g·2 h)和3.47 mg/(g·24 h),蛋白酶在堆肥高温期活性最高,最大值为20.8 mg/(g·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用抗生素 奶牛粪便 堆肥过程 消减规律 生态风险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2014-2023年国内牛粪堆肥发酵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9
作者 王文林 刘菊莲 +1 位作者 陈丽佳 胡登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23-228,242,共7页
日益增加的农业废弃物已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妥善、快速地处理这些大量的废弃物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揭示当下牛粪堆肥发酵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研究热点,对于未来该领域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方向... 日益增加的农业废弃物已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妥善、快速地处理这些大量的废弃物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揭示当下牛粪堆肥发酵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研究热点,对于未来该领域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方向至关重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4—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牛粪堆肥发酵领域相关论文的发文特征、研究热点及其演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并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自2018年起,国外关于牛粪堆肥发酵研究的发文量显著增加,为40~85篇,远高于国内;国内发文量保持稳定;国内研究机构合作松散,以区域合作为主。国际上,中国高校为主导,研究分支多。国外研究合作强度大,核心作者发表量高,但未形成固定群;国内合作网络弱,研究分支少,多中心、分散。国外研究主题广泛,内容细致,深入探讨微生物效用和基础理论。国内研究集中于堆肥材料和工艺优化,侧重农业生产实践。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和牛粪堆肥发酵研究焦点转向微生物学机制、工艺优化和质量提升。研究结果展示了近10年来牛粪堆肥发酵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为相关研究挖掘出新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堆肥发酵 文献计量 可视化 CITESPACE
下载PDF
宁夏主要枸杞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云翔 柯英 +2 位作者 罗健航 陈晓群 张学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26,共6页
为了摸清宁夏主要枸杞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2013年分别在宁夏中宁(n=48)和惠农(n=18)对≤5年、6~10年和≥10年不同树龄枸杞地0~30 cm耕层土壤环境和浅层地下水进行监测,分析评价了枸杞地土壤肥力、土壤重金属含量和浅层地下水水质... 为了摸清宁夏主要枸杞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2013年分别在宁夏中宁(n=48)和惠农(n=18)对≤5年、6~10年和≥10年不同树龄枸杞地0~30 cm耕层土壤环境和浅层地下水进行监测,分析评价了枸杞地土壤肥力、土壤重金属含量和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结果表明,宁夏中宁和惠农不同树龄枸杞地0~3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幅分别为14.2~16.8 g/kg、0.94~1.16 g/kg、79.1~305.0 mg/kg和183.3~292.3 mg/kg,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树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两枸杞产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二级和三级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一级和二级水平,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达到一级标准。不同树龄枸杞0~30 cm耕层土壤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铁含量分别为0.91~2.55、6.58~7.42、1.32~2.99和16.40~53.90 mg/kg,两枸杞产地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锰已经出现潜在缺乏现象。不同树龄枸杞地0~30 cm土壤铅、镉和砷含量分别在20.6~22.9、0.177~0.304和9.6~12.2 mg/kg之间,均处于安全等级。中宁枸杞地冬灌后浅层地下水(n=9)矿化度、p H值、总氮和总磷平均分别为1.54 g/L、7.59、15.81 mg/L和0.13 mg/L,总氮、总磷含量分别达到地表水劣Ⅴ类和Ⅲ类水标准。因此,两枸杞产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锰、锌含量与树龄大小有关,而土壤铅、镉、砷含量与基础环境背景值相关。总体来说,目前宁夏中宁和惠农枸杞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尚安全,但浅层地下水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氮、磷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枸杞 土壤养分 土壤重金属 浅层地下水 现状与评价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盐化程度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凤霞 王学琴 +1 位作者 郭永忠 许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了掌握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盐化土壤退化程度对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采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比色法及滴定法对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程度盐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化程度的... 为了掌握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盐化土壤退化程度对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采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比色法及滴定法对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程度盐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各种酶活性的季节变化不完全相同,而且在土壤不同层次上波动很大。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20cm土层表现为9月>8月>6月,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0—40cm土层表现为6月>8月>9月。不同盐化程度与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达之间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不同盐化程度、土壤脲酶活性之间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盐渍化关系密切,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微生物多样性可作为盐碱地土壤退化程度及土壤肥力评价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化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酶 引黄灌区 宁夏
下载PDF
宁夏枸杞园土壤养分资源与枸杞根系形态调查 被引量:22
12
作者 赵营 罗建航 +1 位作者 陈晓群 张学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0,57,共5页
2005年4月,在宁夏中宁和园林场以不同树龄的宁杞1号构杞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点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构杞园土壤养分资源及构杞根系形态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宁构杞园土壤养分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基本农田,速... 2005年4月,在宁夏中宁和园林场以不同树龄的宁杞1号构杞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点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构杞园土壤养分资源及构杞根系形态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宁构杞园土壤养分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基本农田,速效养分平均含量是基本农田的1.6~2.0倍;园林场或中宁,不同树龄构杞树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养分都主要集中在0~30cm的土体范围内;园林场构杞树根系随着其树龄增加,主、须根长及根冠直径都呈增加趋势,中宁树龄3年的构杞树的主、须根数小于树龄6年以上构杞树;不同树龄的构杞树根系都主要分布在0~35cm的土体范围内,与土壤养分的主要分布范围一致。说明构杞园农民施肥方法不合理,造成根系分布的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杞园 土壤养分 根系分布
下载PDF
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区水土环境变化研究初报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杨建国 樊丽琴 +5 位作者 许兴 孙兆军 尚红莺 杜永霞 纪立东 刘新琴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9-285,共7页
采用"脱硫废弃物施用+平整土地+深松耕+水盐调控+平衡施肥+耐盐作物种植"的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模式在惠农核心试验示范区开展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经过2年的改良,示范区地下水位下降了50cm左右,土壤总盐及有害盐分离子含... 采用"脱硫废弃物施用+平整土地+深松耕+水盐调控+平衡施肥+耐盐作物种植"的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模式在惠农核心试验示范区开展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经过2年的改良,示范区地下水位下降了50cm左右,土壤总盐及有害盐分离子含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油葵出苗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出苗率为70%以上,平均产量为1534.3kg/hm2,示范区水土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表明以脱硫废弃物施用为切入点的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模式对轻度碱化盐荒地具有良好的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技术集成模式 地下水位 土壤盐分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膜下滴灌春玉米需水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楠 黄兴法 +4 位作者 任夏楠 杨建国 张晓航 刘晓晖 纪立东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34,共4页
为探讨适宜膜下滴灌的灌溉模式,通过设立不同灌水下限,分析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的需水规律。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耗水量较大,抽穗期耗水量达到全生育期的第二峰值,是玉米的耗水高峰期,灌浆期耗水量开始下降,成熟期后期急剧下降。苗期、拔... 为探讨适宜膜下滴灌的灌溉模式,通过设立不同灌水下限,分析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的需水规律。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耗水量较大,抽穗期耗水量达到全生育期的第二峰值,是玉米的耗水高峰期,灌浆期耗水量开始下降,成熟期后期急剧下降。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灌水下限为土壤田间持水率的65%、75%、80%、85%、65%时,需水量最大,为518mm,产量最高,为12 538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2.42kg/m3,保水增产效果最佳,为当地同等气候条件下的最优灌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膜下滴灌 灌溉制度 需水规律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壤磷累积状况及磷肥肥效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芳 李友宏 +3 位作者 赵天成 陈晨 洪瑜 刘汝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宁夏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灌淤耕地速效磷含量明显提高,平均含量由1985年的16.3 mg/kg增加到现在28.04 mg/kg。吴忠市利通区东塔乡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磷肥肥效试验研究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在50~60 mg/kg高水平下,小麦套玉米施磷... 宁夏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灌淤耕地速效磷含量明显提高,平均含量由1985年的16.3 mg/kg增加到现在28.04 mg/kg。吴忠市利通区东塔乡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磷肥肥效试验研究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在50~60 mg/kg高水平下,小麦套玉米施磷效果较低,小麦玉米总产量肥料函数效应达显著水平,施P2O5最大量114kg/hm2,产量最大为12 245 kg/hm2,肥料农学效率为4.43 kg/kg P2O,肥料农学效率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施有机肥(45 t/hm2)条件下施磷无效;水稻施磷也无效。但为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小麦套种玉米、水稻分别需施P2O589、107kg/hm2。土壤含磷中下等水平,水稻施磷效果显著,特别是配施氮钾肥处理的磷肥农学效率最高达26.6 kg/kgP2O5。P2O5施量达到135 kg/hm2时则减产。当施P2O5量〉64 kg/hm2时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在此施磷量下产量最高为10 158 kg/hm2,磷肥农学效率23.3 kg/kg P2O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淤土 土壤磷累积动态 磷肥肥效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膜下滴灌春玉米适宜施肥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兴法 赵楠 +3 位作者 任夏楠 杨建国 纪立东 李光永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8-31,共4页
为研究与玉米膜下滴灌相适应的施肥制度,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田间玉米膜下滴灌试验,通过"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16组不同氮、磷、钾施肥量处理下的玉米需肥规律。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对不同单因素肥料的施肥量和对应产量进行... 为研究与玉米膜下滴灌相适应的施肥制度,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田间玉米膜下滴灌试验,通过"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16组不同氮、磷、钾施肥量处理下的玉米需肥规律。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对不同单因素肥料的施肥量和对应产量进行一元二次方程回归拟合,得出氮、磷、钾肥最佳施肥量分别为255、90、37.5kg/hm^2,其产量最大为12 929kg/hm^2,且氮、磷、钾肥对应的农学效率分别为19%、58%、88%,表明适量增加钾肥施用量对产量的增加非常有效;该处理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可以作为当地同等地力条件下的最优施肥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膜下滴灌 需肥规律 施肥制度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纪立东 郭鑫年 +1 位作者 孙权 王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6-524,共9页
以宁夏引黄灌区6种典型利用方式(12年果园田、稻旱轮作田、盐化旱田、枸杞田、常年旱田、常年稻田)灌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期野外多点采样和室内培养分析相结合,运用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下灌淤土理化... 以宁夏引黄灌区6种典型利用方式(12年果园田、稻旱轮作田、盐化旱田、枸杞田、常年旱田、常年稻田)灌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期野外多点采样和室内培养分析相结合,运用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下灌淤土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区系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及相关关系,以期为宁夏引黄灌区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长期秸秆还田的盐化旱田、长期有机无机配施的12年果园以及常年旱田3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地力水平较高,相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炭、氮水平最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保持,而常年淹水条件下的常年稻田土壤肥力水平低下,微生物生物量最低。(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磷脂脂肪酸PLFA总量变幅为81.1-94.8 nmol·g^?1,其中盐化旱田>12年果园>稻旱轮作>常年旱田>枸杞园>常年稻田;好氧细菌14:0、16:0和18:0比例最大,革兰氏阳性细菌16:0iso在12年果园、稻旱轮作田中含量显著提高,放线菌次之,而真菌18:3ω6c在12年果园、盐化旱田、稻旱轮作3种利用方式下含量升高。(3)相关分析表明,引黄灌区土壤磷酸脂肪酸与土壤pH、微生物量碳及微生物量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盐化旱田和12年果园具有相近的微生物群落结构。(4)综上所述,有机无机配施常年果园和秸秆还田常年旱田是适用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土地利用方式 磷脂脂肪酸(PLFA)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宁夏典型设施蔬菜地氮素污染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洪瑜 王芳 +3 位作者 刘汝亮 李友宏 陈晨 赵天成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2-405,共4页
针对宁夏典型设施蔬菜地所存在的氮素污染问题,通过"区域氮肥施用量污染程度划分参考标准"和"肥料氮污染指数计算方法",研究设施蔬菜地中氮肥淋失情况以及土壤和地下水的氮素特征,分析造成设施蔬菜氮素污染问题的... 针对宁夏典型设施蔬菜地所存在的氮素污染问题,通过"区域氮肥施用量污染程度划分参考标准"和"肥料氮污染指数计算方法",研究设施蔬菜地中氮肥淋失情况以及土壤和地下水的氮素特征,分析造成设施蔬菜氮素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宁夏典型设施蔬菜地氮素污染的防治措施:平衡施肥;施用控释、缓释肥料;改进施肥方式;合理耕作,用地养地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氮素污染 设施蔬菜 污染防治
下载PDF
宁夏银北灌区灌淤土营养元素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友宏 董莉丽 +1 位作者 王芳 张建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2,共5页
规则网格取样,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别进行资料分析,研究宁夏银北灌区灌淤土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Ca、Mg、N、K、P、S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氨态N和速效K、P含量普遍较低,低于临界值的比例分别... 规则网格取样,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别进行资料分析,研究宁夏银北灌区灌淤土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Ca、Mg、N、K、P、S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氨态N和速效K、P含量普遍较低,低于临界值的比例分别为100%、11.8%和22.7%,而Ca、Mg和S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速效Ca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31.13%,其它元素变异系数32.97%~77.45%.利用球型模型对各元素的实验半变异函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速效N在田间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纯块金效应,说明其空间变异性主要受灌溉、作物类型、施肥等随机因素影响.而有机质、Ca、Mg、K、S具有较强的空间结构,块金效应在1.6%~20%之间.由于速效P含量的预测值和测量值在0.01水平未达到显著相关,仅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绘制了土壤速效Ca、Mg、K、S含量分布图,以直观地反映其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淤土 营养元素 空间变异 银北灌区
下载PDF
控释肥在宁夏灌淤土中的氮素释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洪瑜 赵营 +4 位作者 王芳 刘汝亮 李友宏 赵天成 陈晨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69,114,共7页
为了寻求改善宁夏灌淤土水稻氮素利用的有效措施,通过静水浸泡与盆栽试验,以自研聚氨酯包膜控释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控释肥的氮素释放特征,在氮磷钾等养分供应下研究了5个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研控释... 为了寻求改善宁夏灌淤土水稻氮素利用的有效措施,通过静水浸泡与盆栽试验,以自研聚氨酯包膜控释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控释肥的氮素释放特征,在氮磷钾等养分供应下研究了5个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研控释肥CRF1、CRF2在静水(25℃)中的氮素累积释放比例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抛物线"形状,其24 h初期释放率分别为3.54%、2.28%(≤15%),28 d的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3.17%、30.58%(≤80%),符合缓释肥料的国家标准要求。与等量NPK处理相比,CRF2处理主要通过提高水稻穗粒数与千粒重获得最高子粒产量,达到31.21 g/盆,增加了10.44%;其地上部总吸氮量达到150.89 kg/hm^2,提高了10.46%;其氮肥利用率达到36.64%,提高了5.49个百分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与无机氮含量峰值均出现在水稻插秧后的15 d前后,随后不同程度的下降,控释肥处理下降较慢,在土壤中氮素释放时间达到75 d以上。其中CRF2处理由于添加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能够在水稻移栽45 d前保持最高的硝态氮(第45 d:99.41 mg/kg)和无机氮含量(第45 d:104.46 mg/kg),在60 d前保持最高的铵态氮含量(第60 d:4.03 mg/kg),满足了水稻生育关键期对氮素的需求,从而保证稻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灌淤土 氮素释放 水稻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