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三甲医院ICU患者的急性肝损伤病因分析
1
作者 林晚 苗雨 +2 位作者 黄莹 张飞雄 阮继刚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7期709-714,共6页
目的归纳总结某三甲医院ICU患者急性肝损伤的发病情况和易患因素,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思路、治疗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7年6月收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确诊的192例急性肝损... 目的归纳总结某三甲医院ICU患者急性肝损伤的发病情况和易患因素,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思路、治疗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7年6月收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确诊的192例急性肝损伤患者,总结病因构成及易患因素。通过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相关情况和既往病史等,分析导致患者发生急性肝损伤的病因及预后。结果在192例出现急性肝损伤(ALI)的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76例,年龄11~89岁,平均(65.83±15.80)岁。收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ICU急性肝损伤患者的常见病因依次为全身感染、药物、缺血(心衰、外伤)等。收住ICU前已出现ALI患者的病因主要是药物为主,收住ICU后起始肝功能正常、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ALI患者则以全身感染为主。病因分析显示,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28.2%),缺血(25.5%),全身感染(39.1%),不同病因导致急性肝损伤分型及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87,P=0.004)。结论危重症患者的急性肝损伤的病因主要有全身感染(脓毒症)、药物、缺血(心衰、外伤)等,在疾病发生发展、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患者 急性肝损伤 致病原因
下载PDF
利那洛肽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及其对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贠雅玲 刘萍 苗雨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利那洛肽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效果及其对P物质(SP)、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选取IBS-C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2),观察组给予利那洛肽治疗,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 目的探讨利那洛肽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效果及其对P物质(SP)、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选取IBS-C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2),观察组给予利那洛肽治疗,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片+乳果糖治疗,应用IBS症状尺度表(IBS-SSS)、IBS生活质量问卷(IBS-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比2组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和不良情绪,记录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ELISA方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SP、5-HT、VIP变化水平。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IBS-SSS、IBS-QOL、HAMA评分以及血清SP、5-HT、VI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IBS-SSS、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IBS-QOL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80.8%(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P、5-HT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VIP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那洛肽是治疗IBS-C安全、有效的药物,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SP和5-HT,降低VIP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那洛肽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P物质 5-羟色胺 血管活性肠肽
下载PDF
基于结肠癌组织芯片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表达及其意义初析
3
作者 董俭达 陈山 +3 位作者 徐秋燕 王宝宏 张艳冰 张飞雄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5期504-509,共6页
目的利用结肠癌组织芯片,研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在正常结肠黏膜、腺瘤、腺癌及转移性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芯片组织中AMPKα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利用Image J软件对... 目的利用结肠癌组织芯片,研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在正常结肠黏膜、腺瘤、腺癌及转移性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芯片组织中AMPKα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利用Image J软件对阳性强度及阳性率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对应隐窝腺体比较,AMPKα在正常结肠黏膜中表面上皮的表达较高(t=3.053,P=0.030)。与正常黏膜比较,AMPKα在管状腺瘤组织中表达较低(t=5.545,P=0.014)。与正常黏膜及远端黏膜表面上皮分别比较,AMPKα在腺癌组织中表达较低(t=3.159,P=0.006;t=4.503,P=0.047)。AMPKα表达与结肠组织病变分类呈正相关(r=0.336,P<0.001),与腺癌不同临床分期无关(r=0.470,P=0.260),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分级呈负相关(r=-0.453,P=0.028),亦与结肠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340,P=0.042)。结论伴随正常结肠黏膜上皮的成熟分化,AMPKα的表达呈增加趋势,并在黏膜表面上皮中显著高表达,在结肠腺瘤、腺癌和转移癌中AMPKα表达降低,提示AMPKα可能在抑制结肠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 结肠腺癌 结肠腺瘤 细胞分化
下载PDF
超声内镜引导下圈套切除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 被引量:1
4
作者 阮继刚 贠雅玲 +3 位作者 张飞雄 苗雨 孟祥坤 刘萍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第12期1366-1368,130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内镜下圈套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小探头检查明确的23例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行圈套切除术治疗,记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2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均完...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内镜下圈套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小探头检查明确的23例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行圈套切除术治疗,记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2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均完整切除,术中基底部渗血2例,经氩等离子凝固术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发生,术后复查胃镜所有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无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病理均提示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19例患者术后1年行胃镜检查,无复发及残留,无食管狭窄,所有患者无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不适。结论经超声内镜检查初步确诊的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行内镜下圈套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食管平滑肌瘤 内镜下圈套切除术
下载PDF
蛋白芯片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谱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孟祥坤 冯丽丹 +1 位作者 苗雨 翟惠虹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13-415,共3页
目的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分布情况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80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血清中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尿素酶(Ure)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对其中357例患者进一步行胃镜检... 目的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分布情况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80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血清中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尿素酶(Ure)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对其中357例患者进一步行胃镜检查,证实其患有不同程度的胃十二指肠疾病。结果 806例患者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对Hp检测,无感染者40.57%,感染者59.43%,感染者中I型占7.32%;357例进行胃镜检查,I型Hp感染者主要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7.88%)、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29%)、胃癌(12.50%),与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型、中间型、其它型Hp感染者,在各种胃十二指肠疾病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中,胃溃疡占51.52%,与其它胃十二指肠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芯片技术检测Hp感染分型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情况有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判断Hp感染者是否需根除Hp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芯片 幽门螺杆菌 胃十二指肠疾病
下载PDF
五种评分系统预测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鵷臻 员雅玲 +1 位作者 谢娟 黄李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1-1397,共7页
目的探讨PASS评分、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HAPS评分和Ranson评分五种评分系统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AP)病情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300例HTGAP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PASS评分、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HAPS评分和Ranson评分五种评分系统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AP)病情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300例HTG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三个组别,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评分系统差异,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根据病情程度是否重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三组间PASS评分(χ^(2)=219.351)、Ranson评分(χ^(2)=83.084)、APACHE-Ⅱ评分(χ^(2)=43.388)和BISAP评分(χ^(2)=50.7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和预测方面,PASS评分的敏感度(0.945)和AUC(0.963)高于其他四种评分系统,Ranson评分的敏感度(0.655)和AUC(0.819)次之。结论对于HTGAP患者,PASS评分可以更准确地评估HTG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望在临床中更好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高甘油三酯血症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下载PDF
伴同疗法与铋剂四联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马佑平 侯瑞瑞 张飞雄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不含铋剂的伴同疗法与含铋剂的四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分析符合纳入标准并完成治疗的14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8例采用不含铋剂的伴同疗法(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40mg 2次/日+克拉... 目的观察比较不含铋剂的伴同疗法与含铋剂的四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分析符合纳入标准并完成治疗的14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8例采用不含铋剂的伴同疗法(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40mg 2次/日+克拉霉素片500 mg 2次/日+阿莫西林胶囊1000 mg 2次/日+甲硝唑片400 mg 2次/日)治疗,74例采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40 mg 2次/日+克拉霉素片500 mg 2次/日+阿莫西林胶囊1000 mg 2次/日+枸橼酸铋钾胶囊220 mg 2次/日)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结果伴同疗法和含铋剂的四联疗法1周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分别为89.71%和91.8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8%和6.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同疗法与含铋剂四联疗效相当,根除率高,安全性良好,均可作为根据幽门螺杆菌的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耐药 伴同疗法 铋剂
下载PDF
窄带成像内镜对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活动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孟祥坤 马刚 +1 位作者 尹华 阮继刚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9期1077-1079,共3页
目的以组织病理学分级为标准,对比普通内镜和窄带成像(NBI)联合放大内镜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炎症活动度的价值。方法对4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进行普通内镜、NBI联合放大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分级,比较两种内镜检查方法分级与组... 目的以组织病理学分级为标准,对比普通内镜和窄带成像(NBI)联合放大内镜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炎症活动度的价值。方法对4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进行普通内镜、NBI联合放大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分级,比较两种内镜检查方法分级与组织病理学对UC炎症活动的轻、中、重度的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UC活动期患者普通内镜和NBI联合放大内镜诊断轻、中度炎症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0%、76.47%、66.67%、9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重度炎症的诊断符合率(82.61%vs80.00%)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分级与NBI联合放大内镜分级的加权Kappa=0.729(P<0.001),表明二者具很高的判断一致性。结论 NBI联合放大内镜比普通内镜对诊断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提示NBI联合放大内镜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分度是一种准确而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内镜 溃疡性结肠炎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4
9
作者 买倩 徐振艳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年第4期45-47,共3页
目的总结了8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反搏泵的观察和护理、制动的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停机及反搏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循证支持。方法回顾... 目的总结了8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反搏泵的观察和护理、制动的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停机及反搏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循证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应用IABP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总结提炼有规律性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患者IABP辅助时间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IABP辅助时间最短为5 h,最长为125 h;并发症:出血及血肿2例(25%)、感染3例(37.5%)、下肢缺血2例(25%)、肾衰竭1例(12.5%)、迷走神经反射3例(37.5%)。结论正确恰当的护理方法对应用IABP进行治疗的高危冠心病患者健康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 护理干预 并发症
下载PDF
品管圈在肠镜检查前患者肠道清洁度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佳 买倩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7年第7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究在肠镜检查患者中推行品管圈活动对其肠道准备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行肠镜检查10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50例接受品管圈活动干预,评估经两种方案干预后... 目的探究在肠镜检查患者中推行品管圈活动对其肠道准备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行肠镜检查10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50例接受品管圈活动干预,评估经两种方案干预后患者的肠道清洁率。结果干预组的肠道清洁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肠镜检查过程中积极推行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肠道清洁率、提升护理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 肠道清洁度 护理干预
下载PDF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迁 何芳 张飞雄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007-1009,共3页
目的探索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治疗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柳氮磺吡啶+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和对照组(柳氮磺吡啶)各30... 目的探索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治疗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柳氮磺吡啶+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和对照组(柳氮磺吡啶)各30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及炎性因子变化情况,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0.00%;肠镜疗效评价有效率分别为90.00%、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ron内镜评分均下降,观察组Baron内镜评分为(0.54±0.29)分,对照组为(1.04±0.45)分(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为(8.55±1.72)mg/L,对照组为(13.52±2.51)mg/L(P<0.05);观察组血沉(ESR)为(16.33±1.53)mm/h,对照组为(26.88±2.38)mm/h(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IL-1)为(63.38±8.27)ng/mL,对照组为(89.59±7.39)ng/mL(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2(IL-2)为(79.62±10.30)ng/mL,对照组为(124.92±13.40)ng/mL,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恢复肠黏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溃疡性结肠炎 C反应蛋白 血沉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2
下载PDF
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ESD术后多次导尿致尿道出血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买倩 赵延凤 石思奇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年第4期138-139,共2页
导尿术是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将无菌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技术,简便易行,是常用的解除尿潴留、做尿细菌培养的首选方法,但同时也是最易发生危险,损伤尿道的技术之一.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尿道出血 护理
下载PDF
218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荣 卢涛 +1 位作者 贺艳婷 杨少奇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363-366,共4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临床特点、死亡原因,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0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PBC患者首次住院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临床特点、死亡原因,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0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PBC患者首次住院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以患者首次确诊日期为随访起点,进行电话或住院病例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时间,结局事件为2016年10月1日。结果 1)PBC患者平均患病年龄58.24岁,88.53%的患者起病于40~75岁,男∶女为1∶5.46。55.04%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14.69%患者起病初期无任何临床症状。2)抗线粒体抗体、抗线粒体抗体-M2是较为特异性的抗体;抗核抗体阳性率88.07%,在抗核抗体的核型中以胞浆颗粒型(38.5%)最为常见。PBC患者主要以IgG升高为主。3)PBC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占21.5%、合并感染性疾病占20.64%。4)PBC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为0.02(73d)~7.77年,平均生存时间为5.82年,1年生存率89%,2年生存率为78%、5年生存率为58%。5)PBC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消化道出血(36.90%)、感染(32.14%)、肝性脑病(25.00%)。结论 PBC多见于47~70岁的女性。60.73%起病隐匿。PBC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PBC主要死亡原因是消化道出血、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临床特点 合并症 死亡分析
下载PDF
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苗雨 刘昊 +3 位作者 王振川 陈芙蓉 张飞雄 阮继刚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9期994-997,1002,共5页
目的研究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 ribonucleotide,AICAR)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将0.5、1、2和3mmol·L^(-1) AICAR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24、48和72h后,应用... 目的研究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 ribonucleotide,AICAR)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将0.5、1、2和3mmol·L^(-1) AICAR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24、48和72h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BGC823细胞内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蛋白的表达。2mmol·L^(-1) AICAR作用24h后,应用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0.5、1、2和3mmol·L^(-1) AICAR分别作用24、48和72h后,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能力均被抑制,随着AICAR作用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BGC823细胞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2mmol·L^(-1) AICAR作用后,BGC82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减弱(P均<0.01);随着AICAR作用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p-AMPK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均<0.01)。结论 AICAR可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AICAR通过上调BGC823细胞内p-AMPK蛋白表达而发挥肿瘤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 胃癌细胞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内镜黏膜切除术和热圈套切除术治疗无蒂结直肠息肉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库水萍 张飞雄 +1 位作者 尹华 李永华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热圈套切除术(HSP)切除无蒂结直肠息肉的尺寸界值,分析影响EMR与HSP完全切除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大型无蒂结直肠息肉患者2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MR治疗组与HSP治疗组,EMR组128例...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热圈套切除术(HSP)切除无蒂结直肠息肉的尺寸界值,分析影响EMR与HSP完全切除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大型无蒂结直肠息肉患者2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MR治疗组与HSP治疗组,EMR组128例患者有151枚息肉,HSP组128例患者有150枚息肉。比较2组患者完全切除率与住院时间,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评估不完全切除的相关因素。结果 EMR组的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HSP组(88. 7%与72. 7%,P <0. 05),EMR组20 mm及以上息肉的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HSP组(75. 9%与19. 2%,P <0. 05); EMR组完全切除率超过90%的息肉直径界值为19 mm,而HSP组为14 mm。HSP组总手术时间显著低于EMR组[(14. 87±3. 36) min与(17. 31±3. 67) min,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HSP与息肉直径≥15 mm是无蒂结直肠息肉不完全切除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EMR和HSP在切除14 mm以下息肉的完全切除率相似。EMR切除大型息肉,特别是直径20 mm及以上的息肉疗效优于H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蒂结直肠息肉 内镜 热圈套切 完全切除率 尺寸界值
下载PDF
泮托拉唑联合维生素C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6
作者 沈迁 刘占川 +1 位作者 杨媛 张飞雄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152-1154,共3页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联合维生素C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的疗效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泮托拉唑+维生素C)和对照组(泮托拉唑),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联合维生素C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的疗效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泮托拉唑+维生素C)和对照组(泮托拉唑),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FPG、HbA_(1C)、TC、TG、TyG指数、胃溃疡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PG、HbA_(1c)、TC、TG、TyG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胃溃疡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托拉唑联合维生素C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可达到较好的疗效,并在血糖、血脂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2型糖尿病 泮托拉唑 维生素C
下载PDF
AMPK激活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苗雨 陈芙蓉 +3 位作者 王振川 刘昊 张飞雄 阮继刚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0期1147-1150,1158,共5页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激活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将10mmol·L-1二甲双胍(met...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激活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将10mmol·L-1二甲双胍(metformin)、2mmol·L-1 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 nucleotide,AICAR)、10μmol·L-1 compound C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24h后,应用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MT相关分子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二甲双胍、AICAR作用于SGC7901细胞24h后,p-AMPK蛋白表达上调(P均<0.0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P均<0.05),E-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P均<0.001),Vimentin和α-SMA蛋白表达下调(P均<0.001);应用compound C作用于SGC7901细胞24h后,p-AMPK蛋白表达下调(P<0.0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均<0.05),EMT分子标记物E-cadherin表达下调(P<0.001),Vimentin和α-SMA表达上调(P均<0.001)。结论 AMPK激活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并抑制其迁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上皮-间质转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患者肠镜检查时肠道清洁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振艳 王玲霞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年第6期95-96,共2页
总结了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在改善肠道清洁度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包括成立改善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管理CQI小组,评估肠道清洁度差的原因并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有效的整改措施。结果住院患者肠道清洁度由原来的80%上升为93.5%。认为持续... 总结了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在改善肠道清洁度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包括成立改善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管理CQI小组,评估肠道清洁度差的原因并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有效的整改措施。结果住院患者肠道清洁度由原来的80%上升为93.5%。认为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优化了患者肠道准备的流程,提高了患者、医生、护士三方的满意度,全面提升了小组成员对CQI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消化内科 住院患者 肠道清洁度
下载PDF
Let-7f对人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转换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19
作者 苗雨 尹华 +3 位作者 张旭 郭丹 张飞雄 阮继刚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12期1365-1369,共5页
目的探讨Let-7f在结肠癌组织和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分析上调Let-7f对人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检测Let-7f在结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检测Let-7... 目的探讨Let-7f在结肠癌组织和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分析上调Let-7f对人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检测Let-7f在结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检测Let-7f在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480、SW620)和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中的表达;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将Let-7f模拟物转染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qRT-PCR验证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结肠癌细胞中EMT相关分子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变化;采用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转染后的HT2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Let-7f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P<0.01);同时,Let-7f在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480和SW620)中的表达量均低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NCM460)(P均<0.01)。转染Let-7f mimic 48h后,qRT-PCR检测转染效率显示:与阴性对照组(NC组)相比,Let-7f mimic转染组Let-7f表达水平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et-7f mimic转染组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水平高于NC组(P<0.05),而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低于NC组(P<0.05)。划痕愈合实验显示:Let-7f mimic转染组细胞划痕愈合率低于NC组(P<0.05)。Transwell小室法显示,Let-7f mimic转染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少于NC组(P<0.05)。结论 Let-7f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t-7f 上皮间质转化 结肠癌细胞 侵袭 转移
下载PDF
数字连接试验-B联合轨迹描绘试验对轻微肝性脑病诊断价值的前瞻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20
作者 闫俊卿 祖红梅 +34 位作者 王晶 郭小青 李晓燕 刘尚豪 向慧玲 严兆兰 党彤 王海英 孙佳 黄磊 孟繁平 张清格 张国 黄燕 杨少奇 呼圣娟 阮继刚 李异玲 雷创 宋瑛 瞿章书 石瑞春 刘琴 刘益军 杨巧华 赵学兰 赵彩彦 吴晨曦 沈迁 武曼群 刘娅媛 鄢冬梅 刘川 福军亮 祁小龙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59-666,共8页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心理学评分(PHES)子测试单独和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轻微肝性脑病(MHE)的诊断价值,进而优化PHES。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由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发起,参与单位来自...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心理学评分(PHES)子测试单独和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轻微肝性脑病(MHE)的诊断价值,进而优化PHES。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由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发起,参与单位来自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家医院,包括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等。连续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门诊和住院无显性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均以相同顺序接受数字连接试验(NCT)-A、NCT-B、数字符号试验(DST)、轨迹描绘试验(LTT)、系列打点试验(SDT)共5项PHES子测试,并计算分值。以PHES总分<-4分作为诊断MHE的界值。比较MHE组与非MHE组子测试得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HES各子测试单独、2项联合、3项联合检测对MHE的诊断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DeLong检验。结果共纳入581例肝硬化患者,457例诊断为MHE,MHE患病率为78.7%。MHE组NCT-A、NCT-B、SDT、LTT、DST测试结果分别为60.00 s(47.01 s,88.00 s)、90.45 s(69.32 s,125.35 s)、74.00 s(57.65 s,96.60 s)、74.72分(60.00分,98.61分)和27.00分(20.00分,36.00分),与非MHE组的34.00 s(29.15 s,44.48 s)、50.00 s(40.98 s,60.77 s)、50.00 s(41.07 s,63.03 s)、46.23分(38.55分,59.42分)和42.00分(34.00分,50.75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2.37、12.98、9.83、11.56、10.66,均P<0.001)。PHES单项子测试NCT-B、NCT-A、LTT、DST和SDT诊断MHE的AUC(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80(0.849~0.910)、0.862(0.828~0.896)、0.838(0.799~0.877)、0.812(0.772~0.851)和0.788(0.743~0.832)。子测试两两组合显著提高了对MHE的诊断效能,其中NCT-B+LTT诊断效能最优,AUC(95%置信区间)为0.924(0.902~0.947),特异度为91.9%,灵敏度为79.2%,优于PHES单项子测试(NCT-A、NCT-B、SDT、LTT和DST),且优于《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推荐的NCT-A+DST[AUC(95%置信区间)为0.879(0.847~0.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8、3.83、5.57、5.51、5.38、2.93,均P<0.01)。将NCT-B+LTT与PHES 3项子测试联合对比,仅有NCT-B+LTT+SDT[AUC(95%置信区间)为0.936(0.916~0.956)]诊断效能优于NCT-B+L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P=0.020)。结论综合PHES各项子测试及其组合的诊断效能和可执行性,推荐使用NCT-B+LTT组合用于诊断M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轻微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心理学评分 数字连接试验-B 轨迹描绘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