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表达JNK2增强SCL-1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及抗凋亡能力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慧旭 董辉 +3 位作者 张旭 陈源昊琪 焦亚宁 葛新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00-1007,共8页
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或JNK2过表达对SCL-1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JNK1、JNK2分别与p HBAD-EF1-MCS-3FLAG-CMV-GFP载体结合,构建JNK1和JNK2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感染SCL-1细胞,优化感染条... 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或JNK2过表达对SCL-1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JNK1、JNK2分别与p HBAD-EF1-MCS-3FLAG-CMV-GFP载体结合,构建JNK1和JNK2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感染SCL-1细胞,优化感染条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鉴定过表达效果。CCK-8法测定SCL-1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划痕愈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JNK1、JNK2、c-Jun mRNA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c-Jun的蛋白水平。结果 JNK1、JNK2过表达腺病毒载体最佳感染条件为感染复数(MOI)=100,感染48 h后,SCL-1细胞的JNK1和JNK2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JNK1对SCL-1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能力无显著影响,过表达JNK2的SCL-1细胞增殖和抗凋亡能力明显增强,且磷酸化c-Jun蛋白水平上调。结论过表达JNK2可以增强SCL-1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凋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状细胞癌 SCL-1细胞 c-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 JNK2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变迁情况 被引量:9
2
作者 喻楠 王乐 +2 位作者 尚元元 贾伟 张云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了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变迁情况,探讨本院深部真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4-2008年在本院住院诊断为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检出真... 目的了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变迁情况,探讨本院深部真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4-2008年在本院住院诊断为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检出真菌的标本来源、菌群分布及菌种变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最高,为51.02%;但白假丝酵母菌的比例由2004年的69.56%下降为2008年的4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1,P=0.023);检出的499株真菌中,痰标本所占的比例最高,平均为33.87%。结论 2004-2008年本院院内深部真菌感染菌群分布已经发生了变迁,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正在取代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真菌 菌群变迁
原文传递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宋洪彬 朱勤勤 +2 位作者 陶春霞 刘敏 施惠娟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803-806,共4页
目的评估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的HPV清除率、复发率。方法将65例尖锐湿疣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3例采用ALA-PDT联合微波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微波治疗。2组均每周复诊1次,在4周内,治疗次数不超过4次。治疗... 目的评估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的HPV清除率、复发率。方法将65例尖锐湿疣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3例采用ALA-PDT联合微波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微波治疗。2组均每周复诊1次,在4周内,治疗次数不超过4次。治疗前后、末次治疗后第4、8和12周取材检测HPV DNA。结果治疗4周后及末次治疗后第4、8、12周,治疗组高危型HPV患者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V清除率、治愈率分别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2周后治疗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微波治疗对HPV清除率高,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5-氨基酮戊酸光化学疗法 微波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DNFB诱导的ICR小鼠慢性湿疹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洪彬 王媛 +1 位作者 施惠娟 薄开平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9期1022-1025,1033,共5页
目的探究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诱导的ICR小鼠慢性湿疹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5只ICR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30mg·kg^(-1)氧化苦参碱组(OMT Ⅰ组)、60mg·kg^(-1)氧化苦参碱组(... 目的探究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诱导的ICR小鼠慢性湿疹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5只ICR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30mg·kg^(-1)氧化苦参碱组(OMT Ⅰ组)、60mg·kg^(-1)氧化苦参碱组(OMT Ⅱ组)、1mg·kg^(-1)地塞米松组、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其中前四组利用DNFB致敏和激发建立ICR小鼠慢性湿疹模型,致敏当天分别腹腔注射30mg·kg^(-1)氧化苦参碱、60mg·kg^(-1)氧化苦参碱、1mg·kg^(-1)地塞米松及PBS溶液,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PBS溶液,每日1次,共6周。治疗前后对小鼠耳皮损进行评分,测量耳厚度变化;实验结束行耳部组织病理检查,利用HE染色对比观察各组小鼠耳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计算各组小鼠皮损中炎症细胞数量。结果从第2、3、4次激发后24h,OMT Ⅰ组、OMT Ⅱ组、地塞米松组小鼠皮损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OMT Ⅱ组与地塞米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次激发后24h,评分OMT Ⅱ组低于OMT Ⅰ组(P<0.05)。从第2、3、4次激发后24h,小鼠耳厚度OMT Ⅰ组、OMT Ⅱ组、地塞米松组均小于模型组(P<0.05),OMT Ⅰ组与地塞米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MT Ⅱ组小于地塞米松组(P<0.05),第4次激发后24h,OMT Ⅱ组小于OMT Ⅰ组(P<0.05)。OMT Ⅰ组、OMT Ⅱ组、地塞米松组及正常对照组小鼠炎细胞数均小于模型组(P均<0.05),OMT Ⅱ组与地塞米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MT Ⅱ组小于OMT Ⅰ组(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可改善DNFB诱导的ICR小鼠慢性湿疹皮损,显著减轻炎症反应,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慢性湿疹 二硝基氟苯 小鼠
下载PDF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俊蕾 葛新红 +4 位作者 喻楠 吴昊 蒲小霞 杨彪 陈源浩琪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195,215,共3页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为一种罕见病,多误诊为不典型纤维黄色瘤或上皮样肉瘤。患者男,67岁。因左大腿内侧结节3月,进行性增大1月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中成分呈多形性表现,部分细胞似成纤维细胞样交织排列呈漩涡状;有些细胞似组织...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为一种罕见病,多误诊为不典型纤维黄色瘤或上皮样肉瘤。患者男,67岁。因左大腿内侧结节3月,进行性增大1月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中成分呈多形性表现,部分细胞似成纤维细胞样交织排列呈漩涡状;有些细胞似组织细胞样,可见形状怪异的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Vim(+)、CD163(+)、CD68(+)、CD34血管(+)、Ki-67 index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鉴别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