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以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7月2个机构,2种乳腺X线设备检查的有病理结果的首诊乳腺非肿块病...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以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7月2个机构,2种乳腺X线设备检查的有病理结果的首诊乳腺非肿块病变480个。患者被分为建模组[n=310,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检查]、内部验证组(n=108,DM检查),和外部验证组[n=62,数字乳腺体层合成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检查]。记录患者术前乳腺X线(DM或DBT),MRI以及临床特征。采用XGBoost算法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分别构建XGBoost模型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建模组中,患者以7∶3随机分为训练集(n=217)和测试集(n=93)。训练集、测试集、训练集的内部验证组及训练集的外部验证组中,恶性非肿块病灶分别为159(73%)、58(62%)、73(68%)和43(69%)。XGBoost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LR模型,在独立的训练集、测试集、训练集的内部验证组及训练集的外部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在0.884~0.913之间。XGBoost模型在四个队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校准能力和临床净获益。结论XGBoost模型能够准确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展开更多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夏地区回、汉族三种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流行特征,为更好地开展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3-01-01/2012-12-31十年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5616例回、汉族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目的回顾性分析宁夏地区回、汉族三种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流行特征,为更好地开展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3-01-01/2012-12-31十年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5616例回、汉族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贲门癌、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患者确诊日期作为观察起点,以因上消化道肿瘤死亡的日期作为观察终点,对上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3634例)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成功1454例患者,生存时间的计算截止到2016-01-26.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民族、入院时间、结局变量、生存时间等指标的分布特征,用寿命表法分时期和民族求出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用KaplanM e i e 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结果共有5616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其中汉族患者4695例(83.5%),回族921例(16.5%),汉族vs回族比例为5.10 vs 1;男性患者共计4325例(77.0%),女性患者1291例(23.0%),男性vs女性比例为3.35 vs 1;食管癌患者1563例(27.8%),贲门癌患者1478例(26.3%),胃癌患者2575例(45.9%);食管癌与贲门癌均以≥60岁组(67.7%vs 63.9%)患者为主,胃癌以40-60岁组(45.9%)及≥60岁组(45.1%)患者为主.上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3634例,其中食管癌手术患者794例,回、汉族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 mo vs 38 mo,回、汉族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3%vs 74.7%、46.8%vs50.9%、23.4%v s 30.9%.贲门癌手术患者734例,回、汉族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2 mo vs 33 mo,回、汉族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vs 76.3%、58.7%vs 48.0%、54.3%vs39.9%.胃癌手术患者2106例,回、汉族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8 mo vs 81 mo,回、汉族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3%vs 77.0%、50.7%vs 48.1%、24.7%vs 22.7%,食管癌、贲门癌、胃癌患者回、汉族间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地区三种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在性别与年龄的分布与我国其他区域相同病种患者的分布近似;宁夏地区胃癌与贲门癌患者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包括宁夏在内的几个北方地区的胃癌人群5年生存率低于南方地区人群.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纯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DCISM的首诊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为训练组,评估术前患者的临床病理、MG和MRI特征。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前瞻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分析联合模型中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最小ADC值(minimum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in)预测DCISM的价值。收集535例患者共550个病灶(15例患者为同时性双乳癌),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0岁。训练组(n=382)中102个病灶(27%)和验证组(n=168)中52个病灶(31%)被诊断为DCISM。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ADCmin是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参数构建临床病理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37、0.899)。根据SHAP分析,病灶最长径、Ki-67指数和ADCmin在联合模型中对预测DCISM起主要贡献,而钙化状态、核级别、P63状态和坏死是补充因素。结论联合临床病理及术前MG和MRI特征的预测模型可有效从纯DCIS区分出DCISM,从而提升临床决策和治疗规划的准确性。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的sh RNA沉默肝再生磷酸酶-3(PRL-3)基因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组。将携带PRL-3 sh RNA的慢病毒载体转染结肠癌SW480细胞,建立稳定沉默PRL-3的细胞株...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的sh RNA沉默肝再生磷酸酶-3(PRL-3)基因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组。将携带PRL-3 sh RNA的慢病毒载体转染结肠癌SW480细胞,建立稳定沉默PRL-3的细胞株,real-time PCR检测转染后PRL-3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侵袭小室法检测转染后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稳定沉默PRL-3的细胞株构建成功,转染组PRL-3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L-3 sh RNA转染SW480细胞72 h后,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转染120 h时最明显(P<0.05)。转染组克隆形成能力较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下降(P<0.05)。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下降,凋亡率增加(P<0.05)。结论结肠癌SW480细胞转染PRL-3 sh RNA可减少PRL-3的表达,有效抑制SW480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PRL-3可能成为治疗结肠癌的靶基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2(Tie-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与胃癌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和2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ng-2、Tie-2及VEGFR-2的表达,并对CD34标记的微血管(MVD...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2(Tie-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与胃癌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和2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ng-2、Tie-2及VEGFR-2的表达,并对CD34标记的微血管(MVD)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的Ang-2、Tie-2及VEGFR-2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4.58%、69.49%和61.02%vs 25.00%、17.50%和17.50%,P<0.05);与胃癌临床分期、复发转移有关(P均<0.05);Ang-2、Tie-2及VEGFR-2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胃癌组织中MVD数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33.69±11.60 vs 10.65±3.00,P<0.05)。Ang-2、Tie-2及VEGFR-2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Ang-2、Tie-2和VEGFR-2蛋白的高表达,与胃癌复发转移及预后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eanADC)和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ADC)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MeanADC值和MinADC值在预测直肠癌发生的诊断潜力。方法手术前接受常规MR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的直肠癌病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eanADC)和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ADC)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MeanADC值和MinADC值在预测直肠癌发生的诊断潜力。方法手术前接受常规MR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的直肠癌病例185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测量直肠癌癌灶的MeanADC值和MinADC值,并研究其与直肠癌T分期、N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周围神经侵犯、壁外血管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直肠癌扩散加权成像MeanADC值、MinADC值与T分期、N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周围神经侵犯、壁外血管侵犯有关;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无明显关系(P>0.05);与MeanADC值相比,MinADC值在鉴别高分化、低分化直肠癌的诊断效能更高(高分化以0.930×10-3 mm 2/s为截断值,敏感度80%、特异度88%,低分化以0.750×10-3 mm 2/s为截断值,敏感度94.0%、特异度74.1%)。结论MeanADC值和MinADC值均可作为评价直肠癌侵袭性的定量指标,与MeanADC值相比,MinADC值可以作为鉴别肿瘤分化程度更好地预测因子。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以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7月2个机构,2种乳腺X线设备检查的有病理结果的首诊乳腺非肿块病变480个。患者被分为建模组[n=310,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检查]、内部验证组(n=108,DM检查),和外部验证组[n=62,数字乳腺体层合成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检查]。记录患者术前乳腺X线(DM或DBT),MRI以及临床特征。采用XGBoost算法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分别构建XGBoost模型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建模组中,患者以7∶3随机分为训练集(n=217)和测试集(n=93)。训练集、测试集、训练集的内部验证组及训练集的外部验证组中,恶性非肿块病灶分别为159(73%)、58(62%)、73(68%)和43(69%)。XGBoost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LR模型,在独立的训练集、测试集、训练集的内部验证组及训练集的外部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在0.884~0.913之间。XGBoost模型在四个队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校准能力和临床净获益。结论XGBoost模型能够准确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文摘目的回顾性分析宁夏地区回、汉族三种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流行特征,为更好地开展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3-01-01/2012-12-31十年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5616例回、汉族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贲门癌、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患者确诊日期作为观察起点,以因上消化道肿瘤死亡的日期作为观察终点,对上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3634例)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成功1454例患者,生存时间的计算截止到2016-01-26.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民族、入院时间、结局变量、生存时间等指标的分布特征,用寿命表法分时期和民族求出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用KaplanM e i e 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结果共有5616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其中汉族患者4695例(83.5%),回族921例(16.5%),汉族vs回族比例为5.10 vs 1;男性患者共计4325例(77.0%),女性患者1291例(23.0%),男性vs女性比例为3.35 vs 1;食管癌患者1563例(27.8%),贲门癌患者1478例(26.3%),胃癌患者2575例(45.9%);食管癌与贲门癌均以≥60岁组(67.7%vs 63.9%)患者为主,胃癌以40-60岁组(45.9%)及≥60岁组(45.1%)患者为主.上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3634例,其中食管癌手术患者794例,回、汉族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 mo vs 38 mo,回、汉族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3%vs 74.7%、46.8%vs50.9%、23.4%v s 30.9%.贲门癌手术患者734例,回、汉族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2 mo vs 33 mo,回、汉族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vs 76.3%、58.7%vs 48.0%、54.3%vs39.9%.胃癌手术患者2106例,回、汉族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8 mo vs 81 mo,回、汉族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3%vs 77.0%、50.7%vs 48.1%、24.7%vs 22.7%,食管癌、贲门癌、胃癌患者回、汉族间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地区三种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在性别与年龄的分布与我国其他区域相同病种患者的分布近似;宁夏地区胃癌与贲门癌患者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包括宁夏在内的几个北方地区的胃癌人群5年生存率低于南方地区人群.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纯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DCISM的首诊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为训练组,评估术前患者的临床病理、MG和MRI特征。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前瞻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分析联合模型中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最小ADC值(minimum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in)预测DCISM的价值。收集535例患者共550个病灶(15例患者为同时性双乳癌),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0岁。训练组(n=382)中102个病灶(27%)和验证组(n=168)中52个病灶(31%)被诊断为DCISM。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ADCmin是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参数构建临床病理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37、0.899)。根据SHAP分析,病灶最长径、Ki-67指数和ADCmin在联合模型中对预测DCISM起主要贡献,而钙化状态、核级别、P63状态和坏死是补充因素。结论联合临床病理及术前MG和MRI特征的预测模型可有效从纯DCIS区分出DCISM,从而提升临床决策和治疗规划的准确性。
文摘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的sh RNA沉默肝再生磷酸酶-3(PRL-3)基因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组。将携带PRL-3 sh RNA的慢病毒载体转染结肠癌SW480细胞,建立稳定沉默PRL-3的细胞株,real-time PCR检测转染后PRL-3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侵袭小室法检测转染后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稳定沉默PRL-3的细胞株构建成功,转染组PRL-3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L-3 sh RNA转染SW480细胞72 h后,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转染120 h时最明显(P<0.05)。转染组克隆形成能力较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下降(P<0.05)。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下降,凋亡率增加(P<0.05)。结论结肠癌SW480细胞转染PRL-3 sh RNA可减少PRL-3的表达,有效抑制SW480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PRL-3可能成为治疗结肠癌的靶基因。
文摘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2(Tie-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与胃癌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和2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ng-2、Tie-2及VEGFR-2的表达,并对CD34标记的微血管(MVD)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的Ang-2、Tie-2及VEGFR-2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4.58%、69.49%和61.02%vs 25.00%、17.50%和17.50%,P<0.05);与胃癌临床分期、复发转移有关(P均<0.05);Ang-2、Tie-2及VEGFR-2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胃癌组织中MVD数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33.69±11.60 vs 10.65±3.00,P<0.05)。Ang-2、Tie-2及VEGFR-2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Ang-2、Tie-2和VEGFR-2蛋白的高表达,与胃癌复发转移及预后有关。
文摘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eanADC)和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ADC)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MeanADC值和MinADC值在预测直肠癌发生的诊断潜力。方法手术前接受常规MR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的直肠癌病例185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测量直肠癌癌灶的MeanADC值和MinADC值,并研究其与直肠癌T分期、N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周围神经侵犯、壁外血管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直肠癌扩散加权成像MeanADC值、MinADC值与T分期、N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周围神经侵犯、壁外血管侵犯有关;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无明显关系(P>0.05);与MeanADC值相比,MinADC值在鉴别高分化、低分化直肠癌的诊断效能更高(高分化以0.930×10-3 mm 2/s为截断值,敏感度80%、特异度88%,低分化以0.750×10-3 mm 2/s为截断值,敏感度94.0%、特异度74.1%)。结论MeanADC值和MinADC值均可作为评价直肠癌侵袭性的定量指标,与MeanADC值相比,MinADC值可以作为鉴别肿瘤分化程度更好地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