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27a-3p激活MAPK信号通路促进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1
作者 李俊 巩晶晶 +5 位作者 孙国斌 郭睿 丁杨 强立娟 张晓莉 方占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9-1617,共9页
背景:目前多项研究证实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参与了细胞的增殖过程,且miRNA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因此深入探讨了miR-27a-3p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目的:探究miR-27a-3p通过丝裂原活化蛋... 背景:目前多项研究证实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参与了细胞的增殖过程,且miRNA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因此深入探讨了miR-27a-3p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目的:探究miR-27a-3p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收集皮肤标本并分别分离出原代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免疫荧光予以验证;采用qRT-PCR检测miR-27a-3p在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利用数据库预测miR-27a-3p的靶基因,再将预测的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生物通路富集分析;设置分组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miR-27a-3p过表达组、miR-27a-3p抑制组、miR-27a-3p过表达+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组、miR-27a-3p过表达+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抑制剂组、miR-27a-3p过表达+c-Jun氨基末端激酶抑制剂组,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p38激酶总量及其磷酸化水平,采用CCK-8法和EdU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更强(P<0.05),增殖速度也更快(P<0.001);②与正常皮肤相比,miR-27a-3p在增生性瘢痕中呈高表达(P<0.001);③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7a-3p能促进细胞的增殖活性(P<0.001)和增殖水平(P<0.001);④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敲低miR-27a-3p能抑制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和增殖水平(P<0.001);⑤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7a-3p促进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水平(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敲减miR-27a-3p能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水平(P<0.05);⑥与miR-27a-3p过表达组相比,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可逆转miR-27a-3p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P<0.01)和增殖水平(P<0.001);⑦提示miR-27a-3p通过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促进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7a-3p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增殖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效果分析
2
作者 薛晓鹏 佟鑫 +2 位作者 孙明江 王鹏程 刘爱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3-1119,共7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动脉瘤中长期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566例颅...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动脉瘤中长期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5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681个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205例,女性361例,年龄[M(IQR)]55(14)岁(范围:18~77岁)。12例(12个动脉瘤)为术前破裂动脉瘤,75例(172个动脉瘤)存在多发动脉瘤。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的患者16例(2.8%)。前循环动脉瘤患者444例(552个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22例(129个动脉瘤)。患者术后3~12个月于门诊或接受电话随访。收集患者动脉瘤基线参数、手术情况、随访中影像学及临床功能预后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动脉瘤中长期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完成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中辅助应用弹簧圈221例(226个动脉瘤),辅助应用球囊20例(22个动脉瘤)。3例患者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占0.5%(3/566);4例患者发生术中血栓形成,占0.7%(4/566);7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占1.2%(7/566)。术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0.9%)、脑实质内出血2例(0.4%)、缺血性脑梗死19例(3.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6例(3.0%)。共447例患者(548个动脉瘤)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16.7±6.7)个月(范围:3~45个月)。末次随访时,动脉瘤不完全闭塞79例(95个动脉瘤),占17.3%(95/548);载瘤动脉狭窄63例(72个动脉瘤),占13.1%(72/548)。共530例患者(644个动脉瘤)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9.4±11.3)个月(范围:3~54个月),mRS评分>2分18例,占3.4%(18/530)。其中前循环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的随访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率分别为16.9%(76/450)和19.4%(19/98),载瘤动脉狭窄比例分别为10.9%(49/450)和23.5%(23/98),不良功能预后比例分别为2.4%(10/415)和7.0%(8/11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瘤颈宽度(β=0.075,OR=1.08,P=0.028)和应用弹簧圈(β=-1.070,OR=0.034,P=0.001)是动脉瘤术后中长期闭塞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影像学及临床功能随访结果均良好,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在瘤颈宽度大的动脉瘤与后循环动脉瘤中的中长期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 血流导向装置 疗效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