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束化疼痛护理干预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徐海茹 赵春苗 《医药前沿》 2024年第5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疼痛护理干预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70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集... 目的:探讨集束化疼痛护理干预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70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集束化疼痛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疼痛情况、心理状态及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以及疼痛控制障碍问卷(BQ-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分低于对照组,Herth希望指数(HHI)、慢性病自我效能表(CD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护理管理中运用集束化疼痛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集束化疼痛护理干预 效果 疼痛
下载PDF
miR-24-3p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万宁军 陶亚梅 +2 位作者 郝斌 许少伟 王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353-3359,共7页
目的:探讨miR-24-3p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调控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骨肉瘤标本及配对癌旁组织标本10例,RT-qPCR检测骨肉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24-3p的相对表达量。MG-63细胞转染miR-24-3p mimics或miR-24-3p inhibi... 目的:探讨miR-24-3p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调控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骨肉瘤标本及配对癌旁组织标本10例,RT-qPCR检测骨肉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24-3p的相对表达量。MG-63细胞转染miR-24-3p mimics或miR-24-3p inhibitor后,RT-qPCR检测miR-24-3p干扰及过表达效率。通过CCK-8及EdU实验评估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骨肉瘤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CNA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骨肉瘤组织及细胞中miR-24-3p表达显著下调。敲降miR-24-3p表达后,CCK-8及EdU实验结果表明MG-63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划痕实验和Tranwell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凋亡降低(P<0.001)。过表达miR-24-3p表达后,CCK-8、划痕实验和Tranwell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减弱,细胞凋亡增加(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24-3p mimics组PCNA蛋白表达降低,miR-24-3p inhibitor组PCNA蛋白表达增加。结论:miR-24-3p在骨肉瘤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下调,并且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促进细胞凋亡,发挥抑癌作用,有望成为骨肉瘤治疗的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miR-24-3p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与侵袭
下载PDF
lncRNA DIO3OS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研究
3
作者 万宁军 许少伟 +2 位作者 马剑 郝斌 王真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481-484,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lncRNA DIO3OS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在调控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骨肉瘤标本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6例,qRT-PCR检测骨肉瘤组织中DIO3OS表达。MG-63细胞转染si-DIO3OS或pcDNA3.1-DIO3OS,敲降或过表达DIO3OS后... 目的探讨lncRNA DIO3OS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在调控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骨肉瘤标本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6例,qRT-PCR检测骨肉瘤组织中DIO3OS表达。MG-63细胞转染si-DIO3OS或pcDNA3.1-DIO3OS,敲降或过表达DIO3OS后,通过CCK-8实验评估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骨肉瘤细胞MG-63迁移与侵袭能力。基于TARGET数据库,根据患者骨肉瘤组织中DIO3OS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Kaplan Meier生存分析评估DIO3OS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qRT-PCR结果显示,骨肉瘤组织及细胞中DIO3OS表达下调。敲降DIO3OS表达时,CCK-8实验结果表明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能力增加,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增加(P<0.05)。过表达DIO3OS后,CCK-8、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减弱(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IO3OS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lncRNA DIO3OS在骨肉瘤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下调,并且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DIO3OS高表达的骨肉瘤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lncRNA DIO3OS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与侵袭
下载PDF
枸杞多糖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飞 丁冬 +8 位作者 温鹏 黄永禄 巩凡 姚占川 李晓亮 杨子洋 张多强 马军 王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9-583,共5页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以大耳白兔胫神经为来源,采用化学萃取方法制备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9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和实验组(n=72...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以大耳白兔胫神经为来源,采用化学萃取方法制备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9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和实验组(n=72),后者又随机分为模型组、LBP组、支架组和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组(联合组),每小组均为18只.于大鼠左侧股中部切断1 cm坐骨神经,分别用LBP或(和)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进行桥接修复.术后,各组动物分别于4周、8周、12周行大体观察、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小腿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MAP)恢复率、小腿三头肌湿重比及腓肠肌纤维平均截面积比恢复率,桥接体神经行免疫荧光染色标记S-100和NF200.结果 同一时相点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与LBP组坐骨神经断端形成瘤性膨大,模型组神经断端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较LBP组严重,支架组与联合组神经,桥接体粗细基本正常,表面分布大量血管,联合组再生神经纤维较LBP组及支架组的更加密集、排列规则.空白组、模型组、LBP组、支架组、联合组术后12周SFI分别为0、-58.59±2.37、-51.58±1.09、-49.68±3.32、-41.34±2.72;小腿腓肠肌CMAP恢复率分别为0、(19.70±2.12)%、(35.40±3.23)%、(44.42±3.85)%、(56.53±2.77)%;小腿三头肌湿重比分别为0%、(34.48±2.36)%、(43.14±3.23)%、(50.46±2.79)%、(61.74±2.09)%;腓肠肌纤维平均截面积比分别为0、(27.25±1.09)%、(33.56±1.30)%、(36.71±2.21)%、(52.52±2.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较单一应用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其促进神经再生的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坐骨神经损伤 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 神经再生
原文传递
枸杞多糖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被引量:2
5
作者 赵飞 丁冬 +8 位作者 温鹏 巩凡 黄永禄 姚占川 杨子洋 李晓亮 马军 张多强 王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4-308,共5页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1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以大耳白兔胫神经为来源,采用化学萃取方法制备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取90只健康成年SD大鼠...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1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以大耳白兔胫神经为来源,采用化学萃取方法制备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取9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即空白组、模型组、LBP组、支架组、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组(联合组)。于大鼠左后肢股中部切除长度10mm坐骨神经,造成坐骨神经缺损模型。2周后用LBP或(和)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进行桥接修复。各组分别于建模后4、8、12周行神经支架大体形态观察、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MNCV%)测定、移植体的神经纤维组织学观察、甲苯胺蓝染色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模型组与LBP组坐骨神经断端形成瘤性膨大,模型组神经断端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较LBP组严重,支架组与联合组神经移植体粗细基本正常,表面分布大量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联合组较LBP组及支架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分布密集、排列规则整齐。术后12周空白组、模型组、LBP组、支架组、联合组坐骨神经MNCV%和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BP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能成功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神经再生 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 枸杞多糖
原文传递
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万宁军 陶亚梅 +3 位作者 牛东生 王真 王庆锋 郝斌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1年第3期382-384,共3页
脊椎血管瘤是一种脊柱良性病变,表现为脊椎内血管组织异常增生。尸检结果显示,脊椎血管瘤发生率为10%~12%,通过影像学手段筛查脊椎血管瘤的发病率为10%~27%,可见脊椎血管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1-3]。有研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将脊椎血... 脊椎血管瘤是一种脊柱良性病变,表现为脊椎内血管组织异常增生。尸检结果显示,脊椎血管瘤发生率为10%~12%,通过影像学手段筛查脊椎血管瘤的发病率为10%~27%,可见脊椎血管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1-3]。有研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将脊椎血管瘤分为无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疼痛性脊椎血管瘤和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脊椎血管瘤[4]。目前,临床所说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即为后两种类型总称,仅占脊椎血管瘤的0.9%~1.2%。近40年间,84例症状性血管瘤仅有28.6%的患者出现脊髓受压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截瘫[5]。因此,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在临床中较少见,且目前关于其手术治疗方面的国内外报道较少。由于脊椎血管瘤为富血供病变,术中出血汹涌,手术难度及危险系数极高,因此对脊髓或神经根减压方式和病变椎体的处理方法尚无一致观点[6-10]。笔者对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脊椎血管瘤治疗现状综述如下,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血管瘤 脊髓损害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