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1
作者 俞旭霞 黄凯 +1 位作者 史煜波 张勤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11期1034-1037,共4页
肺部感染是临床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也是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最为高发的感染性疾病[1,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 肺部感染是临床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也是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最为高发的感染性疾病[1,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离菌 肺泡灌洗液 感染性疾病 药物敏感试验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社区感染 不良反应发生率 肺部感染
下载PDF
宁波地区14736例女性hpv感染率及亚型结果分析
2
作者 曹鹏 李纪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95-0198,共4页
对宁波地区14736例女性hpv感染率及亚型结果展开分析。方法 选择2023.1-2023.12月期间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4736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14736例女性中,HPV阳性3857例,阳性率为26.25%。最常见的HPV感染... 对宁波地区14736例女性hpv感染率及亚型结果展开分析。方法 选择2023.1-2023.12月期间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4736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14736例女性中,HPV阳性3857例,阳性率为26.25%。最常见的HPV感染型别是HPV52(16.02%),HPV58(8.63%),HPV16(6.35%),HPV53(6.17%),HPV81(6.33%)。≤20、21~30、31~40、41~50、51~60、>60岁不同年龄段的HPV感染率分别为44.94%、29.03%、23.49%、22.52%、28.84%、33.50%。结论 宁波地区14736例女性hpv感染分型分布存在年龄差异,因此必须提升对宫颈癌筛查的重视与宣传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地区 HPV感染 亚型结果
下载PDF
血培养阳性样本快速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3
作者 李安琪 张澍雅 +6 位作者 何珊娜 陈巧巧 吕绮 吕婉飞 李春仙 王卫华 郑琳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43-248,共6页
目的分析分离胶离心富集和5 h培养2种前处理方法在血培养阳性样本快速菌种鉴定和快速药物敏感性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阳的血培养样本211例,分别采用分离胶离心富集和5 h培养(快... 目的分析分离胶离心富集和5 h培养2种前处理方法在血培养阳性样本快速菌种鉴定和快速药物敏感性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阳的血培养样本211例,分别采用分离胶离心富集和5 h培养(快速方法),以及12 h培养(标准方法)3种方法进行前处理。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简称MS)对3种方法处理的血培养阳性样本进行快速菌种鉴定。采用自动化鉴定药敏仪对156例需氧瓶报阳血培养样本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常规培养(18~24 h)+MS鉴定结果为标准,比较5 h培养+MS和分离胶离心富集+MS 2种快速方法菌株鉴定准确率。以培养24 h后仪器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标准,判断5 h培养和分离胶离心富集后仪器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与标准方法的一致率。结果2种快速方法鉴定准确率最高的菌种为粪肠球菌,分别为100.00%、87.50%;5 h培养+MS对链球菌属的鉴定准确率较低(33.33%)。2种快速方法对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标准培养+MS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性分别超过73.00%和85.00%;对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部分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性达100.00%;对万古霉素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性最低,为70.73%。结论5 h培养+MS和分离胶离心富集+MS可快速判断血培养阳性样本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准确率较高,适合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病原菌鉴定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短时培养法
下载PDF
5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公式对肾脏滤过功能进行评估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米民东 巩继勇 +1 位作者 孙维杰 梁伟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56-460,共5页
目的 评估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MDRD中国公式(MDRD_(CHN))、慢性肾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KD-EPI)_(Cr)、CKD-EPI_(CysC)、CKD-EPI_(Cr-CysC)5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公式在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诊断慢性肾病(CKD)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评估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MDRD中国公式(MDRD_(CHN))、慢性肾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KD-EPI)_(Cr)、CKD-EPI_(CysC)、CKD-EPI_(Cr-CysC)5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公式在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诊断慢性肾病(CKD)的临床应用价值,明确最适公式。方法 纳入2 610例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肌酐(Cr)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分别采用5种公式评估eGFR,比较不同公式计算值的差异性。选取412例住院患者,以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作为参考方法,分析其与5种eGFR结果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5种eGFR计算值诊断CKD的效能。选取239例健康人群,建立本实验室eGFR参考区间。结果 5种eGFR计算结果均呈偏态分布,两两比较差异大多具有统计学意义。5种eGFR与cCr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CKD-EPI_(Cr-CysC)的相关系数最高(r=0.903)。5种eGFR诊断CKD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968、0.969、0.970、0.967和0.976,CKD-EPI_(Cr-CysC)的诊断效能最佳(敏感性97.3%、特异性89.8%)。5种公式的健康人群95%可信区间下限分别为76、87、82、99和93mL/min/1.73m2。结论 在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诊断CKD方面,以参考区间下限为93 mL/min/1.73m2的CKD-EPI_(Cr-CysC)公式诊断效率最佳,值得在宁波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慢性肾病 内生肌酐清除率 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 MDRD中国公式 慢性肾病流行病学协作组
下载PDF
基于代谢相关基因的胃癌预后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5
作者 杨永 张蕾 舒鹏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47-353,I0004,共8页
目的 整合胃癌(GC)分子亚型和代谢相关基因,并依此构建GC预后模型。方法 从基因综合表达(GEO)数据库中采集GC患者基因表达谱和临床数据,通过整合网络分析筛选出主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亚型的代谢标志基因,再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整合标... 目的 整合胃癌(GC)分子亚型和代谢相关基因,并依此构建GC预后模型。方法 从基因综合表达(GEO)数据库中采集GC患者基因表达谱和临床数据,通过整合网络分析筛选出主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亚型的代谢标志基因,再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整合标志基因与生存信息,构建基于代谢相关基因的GC预后模型;依据该模型对GC患者进行风险分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模型的预后预测作用,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筛选富集的通路。结果 整合网络分析筛选出3个主调控EMT亚型的代谢标志基因,分别为人脂质磷酸磷酸酶相关蛋白4型基因、谷氨酸胺-果糖-6-磷酸转氨酶2基因和硫酸酯酶1基因;基于这3个代谢标志基因构建的预后模型可将GC患者划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生存曲线分析表明,高危组患者的预后更差,在多组验证数据集中均呈现一致结果,该模型表现出较强的预后预测效能。GSEA分析表明,高危组中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传导、EMT等与癌恶性特征相关的通路显著富集;M2巨噬细胞、M0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与高风险显著相关。结论 基于代谢相关基因的GC预后模型可实现GC患者风险分层,有助于指导GC患者的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预后 代谢 标志物
下载PDF
基于以医者精神为核心的分子诊断学思政课程建设探索
6
作者 方倩倩 邱萍萍 +2 位作者 郑琳 郭飞 梁伟 《科学咨询》 2024年第21期188-191,共4页
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是新时代医者被赋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医学教育关系着医学的未来发展,加大对临床实习阶段检验专业学生“医者精神”的培养力度,把“医者精神”作为核心环节的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始... 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是新时代医者被赋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医学教育关系着医学的未来发展,加大对临床实习阶段检验专业学生“医者精神”的培养力度,把“医者精神”作为核心环节的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实现三全育人。本文在分子诊断学专业课程中运用以“医者精神”为核心的思政教学模式,构建思政教学引入实习阶段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框架,通过树立教学情感的目标培养出具备“医者精神”的高素质医学检验专业的全能人才,结合学生心理、人格、情感素质的需求及时更新分子诊断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程,为医学实践单位的其他相关辅助专业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诊断学 医学精神 思政教育 教学框架
下载PDF
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旭东 廖于峰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5期31-33,38,共4页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PCa的早期筛查主要由广泛使用的血液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确定,并最终通过活检来明确诊断。然而,PSA作为筛查工具缺乏足够的特异度,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前...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PCa的早期筛查主要由广泛使用的血液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确定,并最终通过活检来明确诊断。然而,PSA作为筛查工具缺乏足够的特异度,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前列腺穿刺检查,甚至过度治疗。近年来,已经发现多种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液和尿液)可以弥补PSA在PCa筛查中的这些局限性,包括针对血液的前列腺健康指数、4-激肽释放酶评分和针对尿液的PCa抗原3、TMPRSS2-ERG、SelectMDx、外泌体Dx等。本文对这些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综述,希望给PCa的诊断提供更多的思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活检和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前列腺癌 生物标志物 非侵入性 诊断
下载PDF
基于PCR-SSP技术的RhCE血型基因型检测方法
8
作者 陈鲁燕 吕定丰 +7 位作者 刘丽平 陈慧敏 陶栓 方野微 徐瑶 张鹤 应琪明 梁伟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9期2021-2026,共6页
目的 基于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建立一种用于检测临床标本红细胞RhCE血型基因型的快速定型方法。方法 将2023年9至12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检的152例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血样分别采用试管法、间接抗人球法和微柱凝胶卡法检测... 目的 基于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建立一种用于检测临床标本红细胞RhCE血型基因型的快速定型方法。方法 将2023年9至12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检的152例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血样分别采用试管法、间接抗人球法和微柱凝胶卡法检测RhD血型和RhCE血型。采用硅基质柱法提取样本DNA。采用Sanger测序法选择RhCE基因标准品序列。采用PCR-SSP法确定检测RhC和Rhc、RhE和Rhe两对等位基因的4对序列特异性引物。采用TA克隆技术得到重组质粒并评估序列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和抗干扰性能。采用PCR-SSP法检测样本,并与血清学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用表型分别为CCee、CcEe、ccEE的3个标本成功确定不同RhCE基因型的标准品序列。4对序列特异性引物能有效区分RhC和Rhc、RhE和Rhe两对等位基因。序列特异性引物在对应等位基因1:128干扰下仍能检测出且灵敏度为10~4~10~5拷贝数/μL。临床样本RhE、Rhe和Rhc基因型检测结果与表型一致性为100.00%,但RhC基因型与表型一致性只有92.76%,其中RhD阳性背景人群中的一致率为98.39%,RhD阴性背景人群中一致率为88.89%。结论 PCR-SSP技术在红细胞RhCE血型基因型快速鉴定方面具有可行性,检测RhE、Rhe和Rhc基因型与表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RhC基因型的检测,需区分不同RhD血型背景,建议使用两种及以上的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CE血型 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基因分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一家系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维杰 徐琦煜 +4 位作者 王峰 徐全军 周伟 陈慧敏 牧启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548-551,共4页
目的调查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外周静脉血,检测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和抗凝血酶活性等指标以明确表型诊断。采用PCR对... 目的调查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外周静脉血,检测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和抗凝血酶活性等指标以明确表型诊断。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的保守性;使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家系中有4人存在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先证者临床表现为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其他家系成员无明显的血栓形成事件表现。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PROC基因第7号外显子存在c.541T>G杂合错义突变(p.Phe181Val)和c.577-579delAAG杂合缺失突变(p.Lys192deletion),其父亲为c.541T>G突变杂合子,母亲和妹妹为c.577-579delAAG突变杂合子。保守性分析显示Phe181和Lys192在同源物种间均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2个突变位点均为有害突变。结论该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存在c.541T>G杂合错义突变和c.577-579delAAG杂合缺失突变,该复合杂合突变可能引起先证者蛋白C活性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反复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基因突变 易栓症 肺栓塞
下载PDF
血清CHI3L1在HBV相关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10
作者 吕绮 徐晓珍 +1 位作者 高国生 蔡挺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6期19-24,29,共7页
目的探讨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protein 1,CHI3L1)表达水平的关联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科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359例... 目的探讨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protein 1,CHI3L1)表达水平的关联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科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359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108)、乙肝肝硬化组(n=92)、乙肝相关肝癌初发组(n=98)和乙肝相关肝癌经治组(n=61),同时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HI3L1表达水平,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CHB组、乙肝肝硬化组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组的血清CHI3L1表达水平分别为47.57(32.74,54.75)ng/ml、80.45(56.69,126.80)ng/ml、143.92(94.97,287.87)ng/ml、149.36(68.75,273.4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01)。血清CHI3L1鉴别诊断CHB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06(0.632~0.780)(P<0.001),与血清AFP相仿;但其鉴别诊断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的AUC为0.484(0.400~0.567)(P=0.698),显著低于血清AFP。在校正了HBeAg、肝癌个数和大小、有无癌栓和远处转移、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等混杂因素后,HBV-DNA、年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为影响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血清CHI3L1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血清CHI3L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P=0.046),但显著低于TACE治疗组(P=0.003),而与复发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结论血清CHI3L1表达水平随着慢性HBV感染疾病的进展而上调,特别是终末期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显著升高。对于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其表达水平与年龄、病理学、病毒学、治疗手段以及是否复发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癌 壳多糖酶3样蛋白1
下载PDF
酶法检测静脉血血浆二氧化碳的临床应用评价
11
作者 米民东 巩继勇 +3 位作者 孙维杰 周伟 张丹青 梁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S02期69-74,共6页
目的分别比较动脉血血浆总二氧化碳(TCO_(2))和[HCO_(3)^(-)]与酶法测定静脉血浆TCO_(2)的差异性,评价静脉血浆TCO_(2)替代动脉血气分析评价人体酸碱平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9例... 目的分别比较动脉血血浆总二氧化碳(TCO_(2))和[HCO_(3)^(-)]与酶法测定静脉血浆TCO_(2)的差异性,评价静脉血浆TCO_(2)替代动脉血气分析评价人体酸碱平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浙江金华强盛厂家试剂盒(PEPC酶法)检测其静脉血血浆TCO_(2),采用沃芬GEM Premier 5000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其动脉血TCO_(2)和[HCO_(3)^(-)]水平,评价血浆TCO_(2)与动脉血TCO_(2)和[HCO_(3)^(-)]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同时挑取新鲜抽取静脉血30份,随机分成3组(冰浴组、常温闭盖组、常温开盖组),在即刻、10 min、20 min、30 min、60 min、120 min时间检测分别其血浆TCO_(2)水平,计算各时间的相对偏倚,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3组实验环境条件下血浆二氧化碳的偏倚的差异性和不同时间的血浆二氧化碳的偏倚的差异性是否显著,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对每个实验组内的整体差异和两两差异是否显著。挑选新鲜动脉血1份,在常温下对其在即刻、10 min、20 min、30 min、60 min、120 min时间进行血气分析,与3组实验组一起绘制折线图。结果静脉血浆TCO_(2)与血气的[HCO_(3)^(-)](r=0.783,P<0.01)和TCO_(2)(r=0.779,P<0.01)均具有高度正相关性。静脉血浆TCO_(2)与血气[HCO_(3)^(-)]和血气TCO_(2)的一致性良好,但其存在的差异需要改善。不同环境条件下(P<0.01)和不同时间下(P=0.015)血浆二氧化碳偏倚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各实验组组内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实验组内的两两比较分别为:常温开开盖组,10 min与20 min(P=0.322),30 min与60 min(P=0.8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温闭盖组,10 min、20 min和30 mi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9、0.5922、0.9901);冰浴组:10 min与20 min(P=0.975),10 min与30 min(P=0.085),30 min与60 min(P=0.279),60 min与120 min(P=0.0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剩余组内的两两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折线图显示:冰水浴下可以有效缓解血浆二氧化碳的丢失,而封闭环境并没有缓解血浆二氧化碳的丢失。结论研究人体内的酸碱变化及体内TCO_(2)或[HCO_(3)^(-)]的变化,最佳标本仍旧为动脉血气,若要采用酶法检测系统检测静脉血浆TCO_(2)替代动脉血气样本,需要临床采集到完成检测的最佳时间为30 min,60 min内必须完成检测;若无法及时送检,可以保存于冰箱,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采用冰浴送检并在120 min内完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浆 动脉血气分析 血浆总二氧化碳 [HCO_(3)^(-)]
下载PDF
多黏菌素B联合褪黑素对多黏菌素B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12
作者 赵玉杰 吴巧萍 +2 位作者 冯络珠 刘亿 秦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5年第6期834-839,共6页
目的研究体外诱导多黏菌素B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并探究多黏菌素B联合褪黑素对其的体外杀菌活性。方法采用体外诱导方法将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临床分离的10株多黏菌素B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诱导成多黏菌素B... 目的研究体外诱导多黏菌素B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并探究多黏菌素B联合褪黑素对其的体外杀菌活性。方法采用体外诱导方法将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临床分离的10株多黏菌素B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诱导成多黏菌素B耐药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联合测序分析探究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机制;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B与褪黑素单用及联用对多黏菌素B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价多黏菌素B与褪黑素的联合抑菌效果,选取联合抗菌活性表现为明显协同效应的菌株测定其时间杀菌曲线。结果在多黏菌素B诱导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黏菌素耐药基因pmrB、lpxA和lpxD均出现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多黏菌素B和褪黑素联合用药后,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MIC值下降,两种药物的联合抗菌活性表现为协同作用的占80.00%(8/10),相加作用的占20.00%(2/10);时间杀菌曲线显示多黏菌素B和褪黑素联用在24 h时呈现显著的杀菌效应。结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基因突变是本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的主要机制。多黏菌素B与褪黑素联用可逆转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B 褪黑素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机制
原文传递
E3泛素连接酶斑点型锌指结构蛋白调控RLR信号通路抑制肠道病毒71型复制
13
作者 杨歆煜 臧利超 +4 位作者 彭阳 蒋丽娟 马锦洪 史伟峰 周围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6-712,共7页
目的探讨斑点型锌指结构蛋白[speckle-type POZ(pox virus and zinc finger protein)protein,SPOP]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免疫共沉淀分析SPOP对EV71非结构蛋白2A蛋白酶(2Apro)泛素化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干扰... 目的探讨斑点型锌指结构蛋白[speckle-type POZ(pox virus and zinc finger protein)protein,SPOP]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免疫共沉淀分析SPOP对EV71非结构蛋白2A蛋白酶(2Apro)泛素化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蛋白磷酸化水平,过表达或敲低细胞中SPOP后感染EV71,RT-qPCR分析IFN-β转录水平,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V71结构蛋白VP1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质水平。结果过表达HA-SPOP后感染EV71,发现EV71感染RD细胞受抑,同时EV71-2Apro的泛素水平呈HA-SPOP梯度依赖增多。转染shSPOP质粒进行内源性SPOP敲低后,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接头蛋白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磷酸化干扰素调节因子3(p-IRF3)水平呈剂量依赖地减少,而转染HA-SPOP质粒后,MDA5、MAVS、p-IRF3蛋白质水平呈剂量依赖地增加。SPOP高、低表达促进或降低EV71感染的细胞表达IFN-βmRNA,同时抑制和增加VP1在mRNA或蛋白质水平表达。结论SPOP可提高EV71-2Apro的泛素化水平从而促进2Apro降解,推测SPOP可通过抑制2Apro对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Ⅰ(RIG-Ⅰ)样受体(RLR)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MAVS和MDA5的降解,从而上调IRF3磷酸化水平促进IFN-β释放,最终活化宿主细胞抗病毒固有免疫抑制EV71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型锌指结构蛋白 肠道病毒71型 RLR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1例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的家系分析
14
作者 罗婷婷 胡波 +1 位作者 迟佳妮 孙维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4年第9期1901-1904,共4页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族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用凝固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凝血...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族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用凝固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凝血因子Ⅺ抗原。我们使用Sanger测序技术对F11基因的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了分析,使用Clustalx-2.1-win软件进行同源保守性分析,运用Mutation Taster在线工具预测突变位点的危害性,并通过PyMOLWin对突变蛋白结构进行模拟构建。结果先证者APTT延长至76.8 s,同时,凝血因子Ⅺ活性和抗原分别下降为2%和4%。基因型分析显示先证者携带F11基因第7号外显子c.738G>A(p.Trp228stop)和第13号外显子c.1556G>A(p.Trp501stop)两个杂合无义突变。保守性分析显示Trp228和Trp501在7种同源物种中高度保守。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两种突变均被认为是有害的。蛋白模型分析显示,这两种突变导致了截短蛋白的产生,进而使蛋白质丧失结构完整性。结论p.Trp228stop和p.Trp501stop无义突变可能是凝血因子Ⅺ缺乏症在先证者和家族成员中的分子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Ⅺ 复合杂合突变 截短蛋白 F11基因
原文传递
2022年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报告:革兰阴性菌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志盈 陈云波 +57 位作者 嵇金如 应超群 杨青 孔海深 茆海丰 丁卉 田鹏鹏 宋江勤 刘永云 王际亮 金炎 戴媛媛 周义正 耿燕 陈凤訇 王璐 李岩岩 刘丹 张鹏 曹俊敏 李小燕 宋迪静 强鑫华 李艳红 张秋莹 廖国林 黄颖 张保华 郭良 李爱云 康海全 黄东红 满思金 李卓 尹佑东 梁坤鹏 董海新 刘东华 徐红云 董银樵 徐荣 郑琳 虎淑妍 李建 刘强 栾亮 沈继录 张利侠 全博 颜小平 戚晓燕 乔登嫣 刘卫平 夏修三 孟灵 梁金花 沈萍 肖永红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7,共16页
目的监测全国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病原谱分布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血流感染治疗及细菌耐药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成员单位2022年1至12月所有分离自血培养阳性的革兰阴性菌,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 目的监测全国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病原谱分布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血流感染治疗及细菌耐药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成员单位2022年1至12月所有分离自血培养阳性的革兰阴性菌,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WHONET 5.6和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51家医院革兰阴性菌9035株,其中肠杆菌目细菌7895株(87.4%),非发酵菌1140株(12.6%);排在前5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4510株(49.9%)、肺炎克雷伯菌2340株(25.9%)、铜绿假单胞菌534株(5.9%)、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405株(4.5%)及阴沟肠杆菌327株(3.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BSLs)大肠埃希菌、EBSLs(+)肺炎克雷伯菌和EBSLs(+)变形杆菌属检出率分别为47.1%(2095/4452)、21.0%(427/2033)和41.1%(58/141);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分别为1.3%(58/4510)和13.1%(307/2340);CREC和CRKP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62.1%(36/58)和9.8%(30/307)。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复合体的检出率为59.5%(241/405),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均<5%。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检出率为18.4%(98/534)。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构成比及主要耐药菌在不同地区的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CRKP和CRP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89和20.252,P<0.001)。省级医院的CREC、CRKP、CRPA、CRAB、ESBLs(+)大肠埃希菌及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均高于地市级医院(χ^(2)=11.953、81.183、10.404、5.915、12.415和6.459,P<0.01或<0.05);人均GDP≥92059元地区的CRPA检出率高于人均GDP<92059元地区(χ^(2)=6.240,P=0.012)。结论我国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分离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上升明显;ESBLs(+)大肠埃希菌和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率呈下降趋势,CREC保持低水平流行,CRKP流行率呈下降趋势,CRAB复合体仍保持高水平流行率;我国不同地域的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构成比和耐药株略有不同,主要耐药菌在省级医院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菌 抗药性 血流感染 全国范围 耐药监测
原文传递
2022年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报告:革兰阳性菌 被引量:1
16
作者 应超群 陈云波 +57 位作者 嵇金如 刘志盈 杨青 孔海深 茆海丰 丁卉 田鹏鹏 宋江勤 刘永云 王际亮 金炎 戴媛媛 周义正 耿燕 陈凤訇 王璐 李岩岩 刘丹 张鹏 曹俊敏 李小燕 宋迪静 强鑫华 李艳红 张秋莹 廖国林 黄颖 张保华 郭良 李爱云 康海全 黄东红 满思金 李卓 尹佑东 梁坤鹏 董海新 刘东华 徐红云 董银樵 徐荣 郑琳 虎淑妍 李建 刘强 栾亮 沈继录 张利侠 全博 颜小平 戚晓燕 乔登嫣 刘卫平 夏修三 孟灵 梁金花 沈萍 肖永红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12,共14页
目的通过监测全国血流感染革兰阳性菌病原谱分布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提供更为合理的防控方案。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RICS)成员单位2022年1至12月所有分离自血培养的革兰阳性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 目的通过监测全国血流感染革兰阳性菌病原谱分布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提供更为合理的防控方案。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RICS)成员单位2022年1至12月所有分离自血培养的革兰阳性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WHONET 5.6和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51家成员单位3163株革兰阳性菌,分离菌株数排在前5位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147株(36.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28株(29.3%)、屎肠球菌369株(11.7%)、粪肠球菌296株(9.4%)和α-溶血链球菌192株(6.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RCNS)流行率分别为26.4%(303/1147)和66.7%(619/928),未检测到对糖肽类和达托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比罗、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利奈唑胺、米诺环素及替加环素的敏感率均>95.0%。屎肠球菌分离率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为0.5%(2/369),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我国南部地区的MRSA检出率低于其他地区(χ^(2)=14.578,P=0.002),而北部地区的MRCNS检出率高于其他地区(χ^(2)=15.195,P=0.002)。省级医院的MRSA和MRCNS检出率均高于地市级医院(χ^(2)=13.519和12.136,P<0.001)。人均GDP≥92059元地区的MRSA和MRCNS检出率均高于人均GDP<92059元地区(χ^(2)=9.969和7.606,P=0.002和0.006)。结论我国引起血流感染的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MRSA整体流行率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屎肠球菌检出率超过粪肠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我国不同地域的革兰阳性菌构成比和耐药谱略有不同,MRSA和MRCNS在省级医院和人均GDP≥92059元地区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阳性菌 细菌耐药 血流感染 耐药监测 全国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及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岚 陈筑 +3 位作者 胡丽庆 王姗姗 余方友 周迎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6-762,共7页
目的明确本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特点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宁波市第二医院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肺炎克雷伯菌92株。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 目的明确本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特点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宁波市第二医院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肺炎克雷伯菌92株。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确定其荚膜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与耐药基因等分子特征;使用PlasmidFinder确定菌株的质粒复制子类型;Parsnp进行细菌核心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CRKP主要分离自病情较为危重的老年患者,标本以痰液居多(51.09%,47/92),其次是尿液(13.04%,12/92)和血液(8.70%,8/92),感染高发科室为重症监护病房(33.70%,31/92)。所有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但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较低(6.52%,6/92)。耐药基因以bla_(KPC-2)为主(78.26%,72/92),荚膜血清型以KL64为主(48.91%,45/92),MLST分型以ST11为主(54.35%,50/92)。ST11-KL64是优势克隆型,检出率高达46.74%(43/92),且携带多个质粒,以IncR和IncFⅡ型为主。结论本地区CRKP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主要携带bla_(KPC-2)耐药基因,克隆型ST11-KL64在本地区广泛克隆传播,两家医院流行的菌株存在相似性,应加强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克隆传播 耐药基因 血清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