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胃管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健 朱静波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第14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多孔胃管留置深度对判断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胃管在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出血患者按抽签法分成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方法,留置胃管长度为患者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观察组采用留置胃管长度为患者耳垂至鼻尖... 目的探讨多孔胃管留置深度对判断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胃管在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出血患者按抽签法分成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方法,留置胃管长度为患者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观察组采用留置胃管长度为患者耳垂至鼻尖至剑突再加10cm。两组患者运用方便常用的三种方法判断胃管是否在位。结果观察组患者能听到气过水声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胃液抽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气体逸出无明显区别。结论使用多孔胃管进行治疗的患者,置胃管长度在常规长度基础上再加10cm,更利于临床准确判断胃管是否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胃管 留置长度 神经外科 昏迷
下载PDF
导航下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甲 葛韬 +2 位作者 沈罡 朱光耀 王波定 《中国内镜杂志》 2021年第5期58-63,共6页
目的探讨导航下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分为导航内镜组(n=32)和显微手术组(n=2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航内镜组手术时间(112.1±14.5)min,术中中位失血量1... 目的探讨导航下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分为导航内镜组(n=32)和显微手术组(n=2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航内镜组手术时间(112.1±14.5)min,术中中位失血量100.0(92.5,140.0)mL,血肿清除率(93.6±3.7)%,术后24 h中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9.0(8.0,12.0)分,较术前的9.0(8.0,11.8)分明显升高(Z=-3.50,P=0.000),血肿周围水肿体积(14.9±5.2)mL,无术后再出血患者,ICU中位入住时间0.0(0.0,0.0)d,ICU入住率15.6%,住院时间(12.4±2.5)d,气管切开率6.3%,肺部感染率9.4%,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中位数为4.0(4.0,5.0)分,与显微手术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航下神经内镜基底节血肿清除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防止正常脑组织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ICU入住时间和住院时间,并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导航 基底节脑出血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析
3
作者 王波定 姜智南 戎建东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5期488-488,共1页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治疗分析 乙状窦后入路 三叉神经根 血管压迫 治疗效果 效果满意 脑干区 搏动性
下载PDF
颅底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底肿瘤
4
作者 谢光天 章建勋 +5 位作者 陈海 韩义新 李幼珍 史波宁 沈志森 成立新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6年第4期289-290,共2页
位于颅、面、咽等结构之间侵犯颅底邻近部的肿瘤,手术显露困难。我们采用颅底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4例位于斜坡、蝶窦、筛窦、眶后等处的肿瘤,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颅底前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切除 颅底肿瘤
原文传递
颅内压监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沈罡 朱光耀 +2 位作者 孙成丰 王波定 李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患者60例,其中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6例(感染组),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并...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患者60例,其中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6例(感染组),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创颅内压监测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急诊手术、电解质、血糖、疾病类型、手术时间、术后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引流管位置、引流管留置时间、探头位置、探头留置时间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探头位置为有创性颅内压监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保护因素[Ol^R=0.101(95%CI:0.003,1.246)],并发症为有创性颅内压监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Ol^R=5.894(95%CI:1.256,6.775)]。结论探头位置、并发症为有创性颅内压监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中枢神经系统 独立危险因素
下载PDF
黄芪抑制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和基因靶点研究
6
作者 陈潘迪 王洪财 +3 位作者 李振强 王东峰 叶耿帆 陈茂送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9-14,I0004,I0005,共8页
目的探讨黄芪抑制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和基因靶点。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黄芪可能治疗胶质瘤的基因靶点,采用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出Hub基因,最... 目的探讨黄芪抑制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和基因靶点。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黄芪可能治疗胶质瘤的基因靶点,采用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出Hub基因,最后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的可视化网络。同时取胶质瘤细胞株U251进行细胞实验论证,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活死细胞双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芪培养液对U251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的影响。结果共筛选出145个黄芪可能治疗胶质瘤的基因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最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不同蛋白结合、相同蛋白结合、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向调控、酶结合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最主要的信号通路包括癌症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等。Hub基因关联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蛋白激酶B(AKT)1、JUN、基质金属蛋白酶9、PTGS2、IL-6、IL-1B、CASP3、TP53、HIF1A。在所有生物活性成分中,MOL000098(槲皮素)的度值最高,为118;在所有信号通路中,hsa05200(癌症通路)的度值最高,为61;在所有基因靶点中,AKT1、RELA、PTGS2、MAPL1、TP53的度值较高,分别为21、20、20、19、18。细胞实验证实,不同浓度(1、5、10 mg/mL)黄芪培养液对U251细胞增殖均有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其作用强度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结论黄芪对U251细胞增殖具有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主要基因靶点包括AKT1、RELA、PTGS2、MAPL1、TP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胶质瘤 网络药理学 基因靶点 作用机制 细胞实验
下载PDF
体位提高颅内压联合药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7
作者 陈嘉宇 王哲 +34 位作者 臧迪 郑锐哲 叶相如 齐曾鑫 许泽宇 李志强 孙成丰 沈良军 盛罗平 徐福林 叶汝勇 周开宇 汤伟军 胡跃清 施大鹏 王昱泉 乌锡真 王莹 张启麟 刘飞利 余果 陆逸平 孙一睿 张宁 黄锋 顾夏龙 张浛 丁建 毕永延 杜昊蓝 张静 吉海龙 丁玎 张嵬 吴雪海 《中华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18,共7页
目的比较体位联合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第一阶段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体位联合药物治疗的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体位联合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第一阶段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体位联合药物治疗的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龄[M(IQR)]66(16)岁(范围:28~84岁)。其中19例为单侧血肿,11例为双侧血肿。患者均接受体位治疗,方法为平卧位时使用脚垫抬高下肢20~30 cm,并通过定制的腹带进行腹部加压,每日维持体位时间争取达到目标16~18 h。对于单侧硬膜下血肿患者,头部偏向患侧,避免偏向对侧;对双侧硬膜下血肿患者无头位偏侧要求。患者同时联合口服地塞米松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通过Clopper-Pearson方法分析患者的血肿改善率,初步观察体位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开展二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法,将我国9个临床试验中心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体位联合药物治疗组(试验组),共治疗3个月,并随访至治疗后6个月。治疗有效定义为血肿完全吸收或血肿体积减小>10 ml,同时Markwalder评分系统评分较治疗前改善≥1分。观察并计算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转手术率和6个月血肿复发率。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和转手术治疗率。结果回顾性研究中,3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13~353 d完成复查。末次复查时,28例(93.3%)患者血肿完全吸收或明显改善(血肿体积明显减少伴随明显症状的缓解),Clopper-Pearson方法获得血肿改善率的双侧95%CI为77.9%~99.2%。多中心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其中体位联合药物治疗组55例,男性39例,女性16例,年龄74(17)岁(范围:26~92岁)。药物治疗组51例,男性37例,女性14例,年龄69(12)岁(范围:48~84岁)。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日记卡上记录的每日体位治疗时间为(15.7±2.3)h(范围:7.6~19.3 h)。治疗第3个月时,联合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6%(46/55)和56.9%(29/5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优于药物治疗组(OR=3.88,95%CI:1.57~9.58,P=0.003)。联合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的转手术率分别为5.5%(3/55)和21.6%(11/5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组更易转手术治疗(OR=0.21,95%CI:0.05~0.80,P=0.023)。随访6个月时,体位联合药物治疗组无复发,药物治疗组的复发率为6.3%(3/4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联合药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下 慢性 颅内压 体位治疗 地塞米松 阿托伐他汀
原文传递
头颅CT血管造影原始图像斑点征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茂送 王洪财 +3 位作者 王波定 孙成丰 沈罡 陈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0-1023,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原始图像斑点征对急性期(3~6 h内)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连续性分析50例HICH患者,在发病6 h内行急诊头颅CT平扫和CTA同步检查,根据CTA原始图像有无斑点征分为两组,如患者临...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原始图像斑点征对急性期(3~6 h内)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连续性分析50例HICH患者,在发病6 h内行急诊头颅CT平扫和CTA同步检查,根据CTA原始图像有无斑点征分为两组,如患者临床症状恶化即时或常规发病后24 h复查头颅CT平扫,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比较分析两组血肿扩大的发生率。结果:(1)50例患者中,急诊头颅CTA原始图像斑点征阳性13例(26.0%),斑点征阴性37例(74.0%),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入院GCS评分及首次头颅CT血肿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共有14例患者(28.0%)发生血肿扩大,其中斑点征阳性组11例(11/13,84.6%);斑点征阴性组3例(3/37,8.1%),两组比较血肿扩大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4.27,P<0.05)。结论:头颅CTA原始图像斑点征可为急性期HICH患者血肿扩大提供客观影像学指标,有助于筛选出血肿易于扩大的高危患者,进而使该类患者的治疗更为及时和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CT血管造影 斑点征
下载PDF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方红珍 王洪财 朱静波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7期150-152,156,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护理...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SDS评分及SS-QOL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干预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S-QO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患者的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其负性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综合性护理干预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光耀 戎建东 +1 位作者 丁方 何瞻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3期681-68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对重度颅脑外伤昏迷的作用。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纳洛酮治疗,治疗组52例加用醒脑静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个月的促醒率分别为76.92%、48.00%;GOS预后分级恢复良好率分别为44.23%、20.0... 目的:观察中药对重度颅脑外伤昏迷的作用。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纳洛酮治疗,治疗组52例加用醒脑静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个月的促醒率分别为76.92%、48.00%;GOS预后分级恢复良好率分别为44.23%、20.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92%、58.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GCS和GOS评分均升高,EOPD和EOLD评分均降低,以治疗组变化更为明显;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有效促进重度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苏醒,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外伤 纳洛酮注射液 醒脑静注射液 中西医结合疗法
原文传递
以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为发病表现的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瞻 丁方 +1 位作者 戎建东 甘咏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0-543,共4页
一例26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头痛6d,加重伴恶心呕吐1d”入院。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额颞顶枕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伴中线移位,急诊行左颞项钻孔引流术。术后6d头痛复发。头颅MRI提示左侧额颞顶枕部硬脑膜、大脑镰、左侧小脑幕广泛增厚... 一例26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头痛6d,加重伴恶心呕吐1d”入院。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额颞顶枕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伴中线移位,急诊行左颞项钻孔引流术。术后6d头痛复发。头颅MRI提示左侧额颞顶枕部硬脑膜、大脑镰、左侧小脑幕广泛增厚伴强化,全脑软脑膜强化。腰椎蛛网膜下腔穿刺检查结果提示颅内压增高,脑脊液IgG水平升高。脑膜活检病理学检查提示脑膜纤维组织增生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给予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 脑膜炎/病理学 脑膜炎/诊断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东峰 王洪财 +1 位作者 谢光天 韩义新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12期1804-1805,共2页
高血压脑出血是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内科治疗疗效多不满意,尚无突破性进展.而外科手术治疗可使病死率有所下降。目前外科手术南单一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演变为多种手术方式.但病死率和致残率仍较高,因... 高血压脑出血是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内科治疗疗效多不满意,尚无突破性进展.而外科手术治疗可使病死率有所下降。目前外科手术南单一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演变为多种手术方式.但病死率和致残率仍较高,因此,临床上进一步探讨手术治疗方式仍是外科治疗的关键。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急性脑血管疾病 开颅血肿清除术 外科手术 病死率 高发病率
下载PDF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预测脑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的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盼盼 王超超 +3 位作者 董海波 李亚迪 王洪财 梁良 《浙江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43-147,I0003,共6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WHOⅡ~Ⅳ级脑胶质瘤患者的影像...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WHOⅡ~Ⅳ级脑胶质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颅脑MRI常规和IVIM-DWI检查。其中,IDH1突变型17例,IDH1野生型38例。测量肿瘤最大层面实性区域和对侧正常白质区域,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真性水分子扩散系数(D)、微循环灌注系数(D*)和灌注分数(f)4个定量参数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IDH1突变组与IDH1野生组IVIM-DWI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IVIM-DWI定量参数预测脑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的效能。结果IDH1突变组ADC、D、f值分别为(1.197±0.242)×10^-3 mm^2/s、(0.985±0.191)×10^-3 mm^2/s、0.496(0.282,0.712),IDH1野生组ADC、D、f值分别为(0.951±0.252)×10^-3 mm^2/s、(0.774±0.173)×10^-3 mm^2/s、0.269(0.118,0.871)。IDH1突变组ADC、D、f值均明显高于IDH1野生组(均P<0.05),但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ADC、D、f值预测脑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793、0.807、0.818,ADC值预测IDH1基因突变的特异度最高,f值的灵敏度最高。结论IVIM-DWI的定量参数ADC、D、f值在术前预测脑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有重要价值,以f值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神经脑胶质瘤 IDH1基因突变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中细胞周期素E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姜智南 周江 +2 位作者 何向蕾 夏朝霞 汪艳龙 《浙江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9-11,37,共4页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中细胞周期素E(cyclin E)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末端脱氧核昔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47例脑胶质瘤中cyclin E、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凋亡细胞,计算三者阳性单...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中细胞周期素E(cyclin E)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末端脱氧核昔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47例脑胶质瘤中cyclin E、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凋亡细胞,计算三者阳性单位(PU)值,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及其与胶质瘤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增高,cyclin E的PU值(cyclin E PU)明显升高(t=8.08,P<0.01)。增殖指数(PI)及凋亡指数(AI)亦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升高。cyclin E PU与PI和AI呈明显正相关(r=0.895、0.703,均P<0.01)。并且,随着cyclin E的表达水平及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增高,PI比AI有更大的增高趋势(F=33.72,P<0.01)。结论人脑胶质瘤中cyclin E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肿瘤病理学分级密切相关,很可能参与了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和恶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CYCLIN E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瞻 丁方 +1 位作者 戎建东 朱光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3-235,共3页
一例55岁男性患者,因“进行性双下肢酸麻、乏力7月余”入院。胸椎MRI提示T3-6水平椎管内背侧、硬脊膜外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占位性病变,增强后明显强化。手术探查发现肿块完全位于硬膜外腔,硬脊膜、椎体骨质无受累。肿块切除后组织病... 一例55岁男性患者,因“进行性双下肢酸麻、乏力7月余”入院。胸椎MRI提示T3-6水平椎管内背侧、硬脊膜外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占位性病变,增强后明显强化。手术探查发现肿块完全位于硬膜外腔,硬脊膜、椎体骨质无受累。肿块切除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外科学 椎管 胸椎/放射摄影术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颅面联合进路切除筛窦肿瘤4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光天 陈海 +4 位作者 韩义新 沈志森 李幼珍 赵侃 缪光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5-386,共2页
关键词 筛窦肿瘤 前颅窝底 颅面联合进路 手术入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人脑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的分离鉴定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元元 陈书达 +4 位作者 张卫华 金晓 楼林 沈罡 朱君明 《浙江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294-1297,共4页
目的 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分离出肿瘤干细胞.体外培养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获取5例人脑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通过无血清培养基和悬浮培养法,观察肿瘤干细胞克隆球的形成.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原代肿瘤细胞和克隆球细胞中CD133阳... 目的 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分离出肿瘤干细胞.体外培养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获取5例人脑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通过无血清培养基和悬浮培养法,观察肿瘤干细胞克隆球的形成.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原代肿瘤细胞和克隆球细胞中CD133阳性细胞的比例,分析克隆球细胞的抗原表达和多向分化能力.观察肿瘤干细胞子代分化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逆向分化现象.结果 成功获取人脑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研究发现部分细胞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呈悬浮球状生长,并可稳定增殖、传代.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原代肿瘤细胞及克隆球细胞中均有CD133阳性细胞.克隆球细胞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其分化的子代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逆向分化.结论 培养获得人脑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证实其在体外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多向分化和逆向分化的生物学特性,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干细胞 悬浮克隆球 CD133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鼻内镜下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附19例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志森 姜智南 +1 位作者 赵侃 王波定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23-325,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止.方法唇龈沟切口鼻内镜下经鼻中隔蝶窦径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19例,16例微腺瘤施行全切,3例大腺瘤行囊内次全切除并用无水酒精烧灼,全部病人用唇筋膜和鼻中隔骨片重建鞍...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止.方法唇龈沟切口鼻内镜下经鼻中隔蝶窦径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19例,16例微腺瘤施行全切,3例大腺瘤行囊内次全切除并用无水酒精烧灼,全部病人用唇筋膜和鼻中隔骨片重建鞍底.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3例.7例术前视力损害者6例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所有病例症状改善,术后除1例视力一过性减退和2例嗅觉一过性减退外,其余病例均无脑脊液漏和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36个月,16例肿瘤无复发,3例次全切除者肿瘤生长缓慢.结论鼻内镜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是切除垂体腺瘤的较理想径路,术中囊内烧灼可有效地防止或减缓术后肿瘤复发,术后唇筋膜和鼻中隔骨片重建鞍底可防止相应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外科学 显微外科手术 内镜术
下载PDF
颅脑损伤血清Cystatin C浓度测定与肾功能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丁方 裘晓蕙 戎建东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年第5期294-294,共1页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清 CYSTATINC 浓度 测定 肾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动脉瘤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江 朱光耀 +3 位作者 陈茂送 孙成丰 陈孟宗 丁方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914-91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3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33例均成功治疗,术后即刻DSA造影,结果按Raymond分级:I级23例,I级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3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33例均成功治疗,术后即刻DSA造影,结果按Raymond分级:I级23例,I级6例,I级4例。出院时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29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重度障碍2例,死亡0例。全部病例随访3~36个月,除1例再出血外,其余均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栓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