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创性影像学技术评估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解读
1
作者 柴烨子 姜萌 卜军 《肿瘤影像学》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无创性影像学技术评估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指南指出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ancer therapy-related card...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无创性影像学技术评估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指南指出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ancer therapy-related cardiovascular toxicity,CTR-CVT)已成为肿瘤幸存者主要的死亡威胁之一,而无创影像学检查在CTR-CVT的临床风险分层、早期诊治、监测和随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该指南中提出的常见CTR-CVT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和监测策略进行解读,为CTR-CVT的临床管理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心脏病 无创性影像学技术 指南
下载PDF
上海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
2
作者 张海洋 蒋惠如 +11 位作者 杨毅宁 陈曦 奚斌 戴慧敏 王彩霞 沙婧婧 张胜冰 徐文杰 赵倩 张薇 张松 卜军 《中华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068-1074,共7页
目的分析上海社区≥60岁老年人群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2019年17948名≥60岁的社区居民被招募参加上海社区老年人群队列。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队列基线信息,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收集队列成员最近1个月... 目的分析上海社区≥60岁老年人群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2019年17948名≥60岁的社区居民被招募参加上海社区老年人群队列。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队列基线信息,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收集队列成员最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睡眠质量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风险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最终被纳入的16271名研究对象年龄为(68.4±5.9)岁,男性占46.25%(7525名),随访(4.49±0.45)年,观察到死亡700例。以睡眠时长为6~<7 h/d为参照,睡眠时长<6 h/d全因死亡风险增加(HR=1.51,95%CI:1.01~2.26),睡眠时长7~<8、8~<9以及≥9 h/d全因死亡风险也均增加,HR(95%CI)分别为1.40(1.08~1.82)、1.51(1.16~1.96)和2.08(1.58~2.73)。PSQI得分、自报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得分、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得分、每周使用催眠药物次数、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和日间小睡时长与全因死亡风险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C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风险呈“J”型关系,睡眠时长7 h/d时风险最低(非线性P=0.048)。在睡眠时长7 h/d以上的人群中,睡眠时长每增加1 h/d,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22%,HR(95%CI)为1.22(1.13~1.31)。结论上海社区≥60岁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风险呈“J”型相关,其中,睡眠时长7 h/d的全因死亡风险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睡眠时长 死亡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单节段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清泽 袁欣华 +6 位作者 王相利 郑轶 何榕真 刘义 彭忠忠 罗明星 罗坚 《脊柱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因单节段OVCF行PVP治疗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继发相邻椎...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因单节段OVCF行PVP治疗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继发骨折组(A组,38例)和无继发骨折组(B组,10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非手术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外力参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和手术因素(骨水泥填充材料、注入量、注入方式、渗漏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有无外力参与5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纳入相关分析;其余统计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5个指标进入方程,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具有相关性。结论椎体骨密度低、楔形角≥15°、骨折位于胸腰交界处、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外力作用5个指标是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手术因素不会增加继发相邻椎体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折 压缩性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1年后射血分数改善的预测模型
4
作者 陶政宇 赵航 +13 位作者 王姿 柴烨子 郭欣宁 吴其蓁 王依楠 巫辰 倪璐彦 李昕欣 周妍萍 李涔钰 李新立 孙小伟 姜萌 卜军 《中华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7-305,共9页
目的:构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1年后射血分数改善的预测模型。方法: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14年8月至2021年3月多中心前瞻性多模态影像队列中诊断为HFrEF的STEMI患者,根据基线... 目的:构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1年后射血分数改善的预测模型。方法: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14年8月至2021年3月多中心前瞻性多模态影像队列中诊断为HFrEF的STEMI患者,根据基线及随访1年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改善分为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HFimpEF)组和持续HFrEF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STEMI合并HFrEF 1年后发生HFimpEF的预测模型,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性能及临床适用性。结果:共纳入患者117例,男102例,女15例,年龄(61.6±11.6)岁,HFimpEF组61例(52.1%),持续HFrEF组56例(47.9%);与持续HFrEF组相比,HFimpEF组基线时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M(Q_(1),Q_(3))]较小[33.0(30.0,36.0)比35.5(32.0,39.0)mm],梗死心肌体积百分比较低[26.1%(20.3%,36.0%)比40.6%(33.0%,45.4%)],B型利钠肽(BNP)峰值较低[340.0(190.5,692.5)比636.0(318.5,1188.8)ng/L],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峰值较低[36.7(25.8,60.5)比62.4(30.6,120.7)μg/L],红细胞压积较高[(43.5%±3.5%)比(40.8%±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时较小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OR=0.825,95%CI:0.745~0.914)、较小的梗死心肌体积百分比(OR=0.967,95%CI:0.939~0.995)、BNP峰值≤400 ng/L(OR=3.062,95%CI:1.283~7.306)、sST2峰值≤35μg/L(OR=2.600,95%CI:1.040~6.501)以及较高的红细胞压积(OR=1.109,95%CI:1.030~1.193)是STEMI合并HFrEF患者改善为HFimpEF的预测因子。基于上述预测因子构建的预测模型公式为:logit(P)=2.619-0.034×梗死心肌体积百分比(%)+1.119×BNP峰值≤400 ng/L(是=1,否=0)+0.956×sST2峰值≤35μg/L(是=1,否=0)+0.103×红细胞压积(%)-0.192×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5(95%CI:0.723~0.887),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模型一致性与临床实用性好。结论: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梗死心肌体积百分比、BNP峰值、sST2峰值以及红细胞压积是STEMI后HErEF患者LVEF改善的预测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对HFimpEF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