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临床影像学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1
作者 陈平 代国坡 史恒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721-1725,共5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临床影像学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AGC)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人资料,随机分为训练组158例和验证组58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及计算机断层成像(CT)影像学征象...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临床影像学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AGC)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人资料,随机分为训练组158例和验证组58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及计算机断层成像(CT)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R 3.5.3软件包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验证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216例病人中,130例淋巴结转移阳性,86例淋巴结转移阴性。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饮酒史、瘤周脂肪浸润、强化程度、CT-淋巴结状态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在术前胃癌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饮酒史、瘤周脂肪浸润、CT强化程度、CT-淋巴结状态、PLR>161是术前预测胃癌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饮酒史、瘤周脂肪浸润、CT强化程度、CT-淋巴结状态及PLR构建预测胃癌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为0.789(95%CI:0.719~0.860)、0.791(95%CI:0.678~0.905)。模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在训练组分别为67.4%、78.3%,在验证组中分别为62.5%、84.6%,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证实了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论:饮酒史、瘤周脂肪浸润、CT强化程度、CT-淋巴结状态及PLR是胃癌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计算机断层成像 列线图
下载PDF
分数阶微积分模型DWI结合SMS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汪飞 孙宜楠 +5 位作者 张宝媞 陈明 杨擎 陈曦 刘孟潇 朱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 探讨分数阶微积分(fractional-order calculus, FROC)模型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结合多层同时(simultaneous multi-slice, SMS)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 目的 探讨分数阶微积分(fractional-order calculus, FROC)模型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结合多层同时(simultaneous multi-slice, SMS)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乳腺MRI扫描的124例患者(141个病变),所有患者均应用3.0 T MR行两组多b值(14个b值、最高b值3 000 s/mm^(2)) DWI扫描,一组为常规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ingle-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SSEPI)-DWI,另一组为SMS-SSEPI-DW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组的图像质量评分、FROC模型参数值[异常扩散系数(D)、体素内扩散异质性参数(β)和空间参数(μ)]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应用Bland-Altman图评估两组DWI衍生参数间的一致性。结果 乳腺恶性病变的ADC、D、β值均低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的μ值高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SEPI-DWI和SMS-SSEPI-DWI序列中,D值曲线下面积最大,β值诊断敏感性最高,D值特异性最高。Bland-Altman图显示两组DWI序列衍生的相对应参数值均无偏倚,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基于SMS-SSEPI-DWI FROC模型可以在临床可接受时间内提供良好的图像质量和病变特征参数值,与SSEPI-DWI相比,其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一致的诊断性能,D值和β值表现出较好的诊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数阶微积分模型 多层同时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DCE-MRI表现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刚虎 汪飞 +1 位作者 程兰兰 胡汉金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97-99,共3页
目的 分析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 RI)表现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0月来我院进行乳腺检查患者161例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病变60例、恶性病变101例,分别纳入良性... 目的 分析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 RI)表现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0月来我院进行乳腺检查患者161例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病变60例、恶性病变101例,分别纳入良性组(n=60)及恶性组(n=101)。分析两组DCE-MRI表现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模型的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良性组与恶性组TIC曲线、BI-RADS分级、早期强化率、边缘形态及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TIC曲线、BI-RADS分级、早期强化率、边缘形态及病灶大小是乳腺良恶性病变危险征像;构建logistic乳腺癌良恶性病变诊断模型Y=-0.633+0.645TIC曲线+2.112×BI-RADS分级+1.142×早期强化率+1.136×边缘形态+1.136×病灶大小;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诊断效能,AUC为0.944,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85.15%,提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 基于乳腺病变早期DCE-MRI表现的logistic诊断模型,能够筛选出对乳腺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有意义的特征变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良恶性病变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下载PDF
肝硬化老年男性病人影像指标与乳腺发育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操焰林 王栋 史恒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249-1253,共5页
目的:探讨综合使用各类影像学手段建立老年男性肝硬化与乳腺发育症相关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肝硬化老年男性病人123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均>60岁。确定病人Child-Pugh分级,根据是否乳腺发育分为乳腺发育症组(n=53)和无乳腺发育症组(n=... 目的:探讨综合使用各类影像学手段建立老年男性肝硬化与乳腺发育症相关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肝硬化老年男性病人123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均>60岁。确定病人Child-Pugh分级,根据是否乳腺发育分为乳腺发育症组(n=53)和无乳腺发育症组(n=70)。采用CT、MRI或BUS影像学资料估算病人乳腺体积(V_(乳腺))、体表面积(BSA)、标准化乳腺体积(R_(乳/表))、正常肝脏体积(V_(肝脏)),区域增长或容积测算技术测定病变肝脏体积(V_(病肝))、肝脏体积变化率(R_(肝)),涂氏肝硬化影像学分级评估肝脏图像。结果:乳腺发育症组病人中19例呈单侧增大,34例呈双侧增大,单侧和双侧乳腺增生病人的R_(乳/表)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V_(乳腺)、R_(乳/表)、Child-Pugh分级、Child-Pugh评分和肝硬化CT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V_(病肝)、R_(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hild-Pugh分级法将2组病人分别分为A、B、C级,其中乳腺发育症组病人V_(乳腺)、R_(乳/表)随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均有增加趋势(P<0.05~P<0.01),且与无乳腺发育组各对应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病变肝脏的V_(病肝)、R_(肝)随肝功能分级增加均有减小趋势(P<0.01),但2组各相应肝功能分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发育症组病人的V_(乳腺)、R_(乳/表)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涂氏肝硬化CT分级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V_(病肝)、R_(肝)与肝功能分级、涂氏肝硬化CT分级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综合使用各类影像学手段测量肝硬化老年男性病人的乳腺体积增大情况,可以帮助推断和评估病人肝功能损害和肝脏萎缩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男性乳腺发育症 影像学
下载PDF
单指数、双指数、拉伸指数弥散加权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肝性脑病的应用
5
作者 张媛媛 宋育林 汪楠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8期60-67,共8页
目的探讨多模型弥散加权成像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肝性脑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肝性脑病患者和60例同期体检中心健康受试者的弥散加权成像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脑功能磁共振图像,利用GE AW 4.6 Function tool后处理软... 目的探讨多模型弥散加权成像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肝性脑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肝性脑病患者和60例同期体检中心健康受试者的弥散加权成像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脑功能磁共振图像,利用GE AW 4.6 Function tool后处理软件测量23个感兴趣区单指数模型的表观扩散系数值、双阶单指数模型的弥散系数值、假性弥散系数值、灌注分数值、拉伸指数模型的分布扩散系数值、扩散异质性指数值以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脑血流量,并分析肝性脑病组与对照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结果选取的23个感兴趣区中,有18个区域的分布扩散系数参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多模型参数(除外灌注分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10个感兴趣区(双侧顶叶、枕叶、颞叶、额叶及后扣带回)中,只有双侧后扣带回的脑血流量升高。结论弥散加权成像不同模型为肝性脑病增加了影像学信息。双侧后扣带回灌注和代谢的变化与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分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弥散加权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DCE-MRI与DWI评估直肠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和环周切缘的价值研究
6
作者 杨华林 汪飞 +1 位作者 刘骏 杨擎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264-1267,共4页
目的:探究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直肠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LNM)和环周切缘(CR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2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DCE-MRI、DWI扫描,术后行病理学检查。... 目的:探究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直肠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LNM)和环周切缘(CR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2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DCE-MRI、DWI扫描,术后行病理学检查。分析DCE-MRI、DWI对直肠癌T分期、LNM、CRM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62例直肠癌患者中,手术病理检查证实T_(1-2)期35例,T_(3-4)期27例;经手术共清扫85枚淋巴结,其中LNM 64枚,非LNM 21枚;CRM阳性19例,CRM阴性43例。T_(1-2)期患者Ktrans低于T_(3-4)期患者;ADC值高于T_(3-4)期患者(P<0.05);LNM患者Ktrans高于非LNM患者;ADC值低于非LNM患者(P<0.05);CRM阳性患者Ktrans高于CRM阴性患者;ADC值低于CRM阴性患者(P<0.05)。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WI诊断LNM的准确率高于DCE-MRI(P<0.05),DCE-MRI诊断CRM的准确率高于DWI(P<0.05)。结论:DCE-MRI诊断直肠癌LNM具有较好的价值,DWI对CRM的诊断价值稍逊于DCE-MRI,临床可考虑联合两种检查方法对直肠癌局部浸润、LNM和CRM进行分析,避免单一诊断造成结果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局部浸润 淋巴结转移 环周切缘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双能量CT成像联合肿瘤指标CEA对晚期肺腺癌EGFR突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宋芹霞 王祥发 +1 位作者 刘静 丁国正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5-859,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成像联合肿瘤指标癌胚抗原(CEA)对晚期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87例晚期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DECT定量参数、CEA水平及EGFR基因突变数据,DECT定量参数为碘浓度...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成像联合肿瘤指标癌胚抗原(CEA)对晚期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87例晚期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DECT定量参数、CEA水平及EGFR基因突变数据,DECT定量参数为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k)。比较突变组和野生组临床资料、CEA及DECT参数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构建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58例EGFR基因突变阳性。EGFR突变在女性且非吸烟者多见。突变组动脉期IC、NIC及k值及静脉期IC均高于野生组(P均<0.05)。单因素动脉期IC、NIC、k、静脉期IC及CE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6、0.658、0.682、0.667、0.736。临床特征联合CEA建立回归模型1,临床特征联合DECT参数建立模型2,临床特征联合DECT参数及CEA建立模型3,模型3预测EGFR基因突变效能优于模型1和2,其AUC为0.967。而两组患者年龄、动脉期NIC及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有效突变好发于女性、非吸烟者,动脉期IC、NIC、k、静脉期IC及CEA为EGFR基因突变可靠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EGFR 双能量CT 肿瘤标志物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