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霍山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宏苏 许凤清 +4 位作者 陈箫箫 胡江苗 曾凡俊 彭代银 吴德玲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491-1498,共8页
研究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Tang et Cheng茎的化学成分。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gel、Rp-18结合Semi-prep 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霍山石斛茎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bat... 研究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Tang et Cheng茎的化学成分。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gel、Rp-18结合Semi-prep 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霍山石斛茎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batatasin Ⅲ(2)、5,4′-二羟基-3-甲氧基联苄(3)、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4)、对羟基苯丙酸甲酯(5)、二氢松柏醇(6)、二氢阿魏酸(7)、松柏醛-4-O-β-D-吡喃葡萄糖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苯基葡萄糖苷(9)、erythrosyringoylglycerol-4-O-β-D-glucopyranoside(10)、3,4,5-trihydroxyallylbenzene-3-O-β-D-glucopyranosyl-4-O-β-D-glucopyranoside(11)、(7S,8R)syringylglycerol-8-O-4′-sinapyl ether 4-O-β-D-glucopyranoside(12)、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13)、对羟基苯甲酸(14)、5-hydroxylated isobenzofuran-1(3H)-one(15)、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6)、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7)、3,4,5-trimethoxyphenol-1-O-β-D-glucopyranoside(18)、天麻苷(19)、丁香脂素(20)、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21)、丁香脂素-4,4′-O-β-D-二葡萄糖苷(22)、柚皮素(23)、2,6-二甲氧基对苯醌(24)、5-羟甲基糠醛(25)、tetrahydro-5-oxo-2-furan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26)、焦谷氨酸甲酯(27)、川芎哚(28)和尿嘧啶核苷(29)。其中化合物5~19、21~29位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0、11、15、16、18、26、28为首次从石斛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石斛 化学成分 联苄 苯丙素
下载PDF
多花黄精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程子洋 黄宇飞 +2 位作者 邬家成 孙涛 王国凯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4-58,共5页
采用组织块法和平板划线法对从多花黄精中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纯化,并观察菌落形态,利用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多花黄精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70株,属于21属59种,主要分布在Fusarium、Diaporthe、Aspergillus... 采用组织块法和平板划线法对从多花黄精中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纯化,并观察菌落形态,利用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多花黄精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70株,属于21属59种,主要分布在Fusarium、Diaporthe、Aspergillus、Penicillium和Alternaria属中,占总菌株数的61.43%。分布最广的属是Fusarium,共有23株,分离频率为32.86%,是多花黄精的优势菌群。该研究丰富了多花黄精内生真菌资源,为其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内生真菌 分离鉴定 多样性
下载PDF
丹皮酚异丁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降血脂活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鹏 徐淼焱 +2 位作者 李光耀 常皓云 黄鹏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22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研究丹皮酚异丁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寻找比先导化合物丹皮酚降血脂活性更佳的目标化合物。方法以丹皮酚为原料,碱性条件下与α-溴代异丁酸发生取代反应,再与不同的醇成酯;以HepG2高血脂细胞实验、脂肪酶活性抑制和胆酸盐结合能力实... 目的研究丹皮酚异丁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寻找比先导化合物丹皮酚降血脂活性更佳的目标化合物。方法以丹皮酚为原料,碱性条件下与α-溴代异丁酸发生取代反应,再与不同的醇成酯;以HepG2高血脂细胞实验、脂肪酶活性抑制和胆酸盐结合能力实验研究丹皮酚异丁酸酯类衍生物的体外降血脂活性。结果合成得到6个丹皮酚异丁酸酯类衍生物,化合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确证;体外降血脂细胞实验发现与丹皮酚组相比,目标化合物2c、2f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P<0.05),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5);2c、2f脂肪酶活性抑制和结合胆酸盐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在浓度为5 mg/mL时,脂肪酶的抑制率均可达到60%左右,2c、2f对甘氨胆酸钠(SG)、牛黄胆酸钠(ST)的结合率分别达到了80%和90%左右。结论目标化合物2c、2f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血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酯类衍生物 合成 降血脂活性
下载PDF
基于光谱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的藤黄酸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卞在东 文峻 +4 位作者 张辉兰 闫恳 黄鹏 倪佳 黄和平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23年第6期22-28,共7页
目的研究藤黄酸(G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为深入探析藤黄酸在体内的运转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UV)、荧光光谱法(FS)、圆二色光谱法(CD)和分子对接方法。结果实验表明GA对BSA荧光猝灭的原因是静态猝灭和... 目的研究藤黄酸(G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为深入探析藤黄酸在体内的运转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UV)、荧光光谱法(FS)、圆二色光谱法(CD)和分子对接方法。结果实验表明GA对BSA荧光猝灭的原因是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所致;计算得到GA与BSA在不同温度下获得的结合常数(K_(a))分别为8.670×10^(5)(290 K)、5.058×10^(5)(300 K)和3.027×10^(5)(310 K),结合位点数(n)约为1;基于Förster能量转移理论,GA-BSA中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为2.94 nm;根据热力学参数计算得到ΔH<0、ΔS<0、ΔG<0,说明GA-BSA的结合作用力主要有氢键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且该结合过程为自发过程;紫外光谱、同步荧光和圆二色性实验结果表明,GA与BSA的结合诱导BSA发生一定的构象变化;分子对接结果同样表明GA与BSA的结合诱导BSA发生一定的构象变化,GA-BSA的结合作用力主要为氢键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GA与BSA的相互作用,为揭示GA在体内的运输、代谢及毒理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酸 牛血清蛋白 紫外-可见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 圆二色光谱法 分子对接
下载PDF
NO供体型丹皮酚氧异丁酸硝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降血脂活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光耀 陈诚 +3 位作者 卞在东 刘鹏 徐淼焱 黄鹏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66-1271,共6页
以丹皮酚为先导化合物,与α-溴代异丁酸通过Willamson合成法得到丹皮酚氧异丁酸,与不同碳数的二溴烷烃生成丹皮酚氧异丁酸溴代烷基酯中间体,再与硝酸银反应得到5个目标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确证。采用H... 以丹皮酚为先导化合物,与α-溴代异丁酸通过Willamson合成法得到丹皮酚氧异丁酸,与不同碳数的二溴烷烃生成丹皮酚氧异丁酸溴代烷基酯中间体,再与硝酸银反应得到5个目标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确证。采用HepG2高血脂细胞实验、脂肪酶活性抑制和胆酸盐结合能力实验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降血脂活性高于丹皮酚,其中丹皮酚氧异丁酸硝氧乙基酯活性最好,其升高HDL-C能力高于非诺贝特。当目标化合物浓度为5 mg/mL时,脂肪酶抑制率可达40%左右,对甘氨胆酸钠(SG)、牛黄胆酸钠(ST)的结合率可达8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苯氧芳酸 合成 降血脂活性
下载PDF
芡实壳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琼 许凤清 +3 位作者 邓梦云 任梦婷 王桐生 吴德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794,共8页
目的研究芡实壳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福林酚法、硝酸铝比色法测定芡实壳-萃取物中多酚、黄酮含量;以DPPH·、ABTS^(+)·、·OH和·O_(2)4种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体外抗氧化活性;冰... 目的研究芡实壳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福林酚法、硝酸铝比色法测定芡实壳-萃取物中多酚、黄酮含量;以DPPH·、ABTS^(+)·、·OH和·O_(2)4种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体外抗氧化活性;冰醋酸灼伤法建立口腔溃疡大鼠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氧化因子水平;HE染色观察溃疡黏膜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溃疡黏膜组织中Keap1、Nrf2、Nes-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多酚、黄酮含量为306.74±1.04 mg/g、23.43±0.61 mg/g,其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是3.42±0.97µg/mL、3.32±0.90µg/mL(P<0.01);乙酸乙酯组能明显改善模型动物口腔黏膜损伤,提高血清中CAT水平、降低MDA水平(P<0.01),显著增加血清中NEs-Nrf2(P<0.01)以及HO-1(P<0.05)蛋白表达量、降低Keap1(P<0.01)蛋白表达量显著。结论芡实壳提取物对口腔溃疡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Keap1/Nrf2/HO-1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芡实壳 抗氧化活性 口腔溃疡 NRF2 HO-1 KEAP1
下载PDF
亳白芍内生真菌哈茨木霉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7
作者 周文双 张曼莉 +3 位作者 孙云鹏 刘劲松 方玲 王国凯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671-678,共8页
目的研究亳白芍内生真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探究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测试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 目的研究亳白芍内生真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探究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测试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及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中NO生成的抑制活性。结果从亳白芍内生真菌哈茨木霉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hydroxy-2,3-dimethyl-7-methoxychromone(1)、5-hydroxy-3-hydroxymethyl-2-methyl-7-methoxychromone(2)、ω-hydroxy-pachybasin(3)、cyclo-[(S)-Pro-(R)-Leu](4)、N-乙酰基色胺(5)、N-(苯乙基)乙酰胺(6)、对羟基苯乙醇乙酸酯(7)、对羟基苯乙醇(8)、3-苯乙酰氧基-2-丁醇(9)、二氢松柏醇(10)、3-苯丙基-1,2-二醇(11)、(2S,3R)-1-phenylbutane-2,3-diol(12)、对羟基苯甲醛(13)。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13无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3~6、9、11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中NO的生成无明显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3~7、9~13均为首次从哈茨木霉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所测化合物无明显的降糖和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 白芍 次生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基于FtMt抑制铁死亡探讨藁本内酯减轻OGD/R诱导HT22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8
作者 孙小敏 吴倩 汪宁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4167-4177,共11页
该研究基于线粒体铁蛋白(ferritin mitochondrial,FtMt)抑制铁死亡探讨藁本内酯(ligustilide,LIG)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xygen and glucose-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体外建立... 该研究基于线粒体铁蛋白(ferritin mitochondrial,FtMt)抑制铁死亡探讨藁本内酯(ligustilide,LIG)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xygen and glucose-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体外建立OGD/R诱导HT22细胞损伤的模型,HT22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LIG 5、10、20μmol·L^(-1)组,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2μmol·L^(-1))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LDH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释放量,倒置显微镜观察HT22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内Fe^(2+)含量。为进一步探究FtMt抑制铁死亡的机制,沉默HT22细胞的FtMt,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20μmol·L^(-1)LIG组、si-NC组、si-FtMt组、si-FtMt+20μmol·L^(-1)LIG组。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FtMt的表达,化学发光法检测HT22细胞内NADPH/NADP+、GSH、MDA、ATP的含量,激光共聚焦观察mtROS荧光强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Fe^(2+)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Ferrtin、GPX4、ASCL4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LIG可以显著提高HT22细胞存活率,改善损伤的HT22细胞形态及线粒体超微结构,降低细胞内Fe^(2+)含量和降低促铁死亡蛋白ACSL4的表达,增加抗铁死亡蛋白Ferrtin、GPX4的表达。沉默FtMt后,LIG促进FtMt的表达;与si-FtMt组相比,LIG可以显著提高NADPH/NADP+、GSH含量,降低mtROS的荧光强度、MDA含量,提高ATP活性,降低HT22细胞内Fe^(2+)含量,抑制促铁死亡蛋白ACSL4的表达,提高抗铁死亡蛋白Ferrtin、GPX4的表达。综上,LIG通过上调FtMt的表达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铁死亡,从而减轻OGD/R诱导HT22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本内酯 缺血性脑卒中 HT22细胞 铁死亡 FtMt
原文传递
麝香酮抑制mPTP开放减轻OGD/R所致HT22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平 袁美玲 +3 位作者 王磊 陈宇昂 汪宁 吴思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6154-6163,共10页
探讨麝香酮(muscone)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xygen and glucose-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所致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探讨麝香酮(muscone)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xygen and glucose-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所致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建立OGD/R损伤的HT22细胞的体外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HT22细胞活力;JC-1荧光探针标记法检测HT2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荧光显微镜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及mPTP的开放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T22细胞线粒体中ATP的活性及HT22细胞胞浆和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HT22细胞中钙离子的含量及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ax和Bcl-2的表达。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链酶酶解后的HT22细胞蛋白验证麝香酮和MEK的结合情况。采用MEK抑制剂U0126对HT22细胞进行干扰,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EK、p-ERK、CypD的表达。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比较,麝香酮给药处理后能显著升高HT22细胞活力,增强线粒体ATP活性及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ROS的含量、Cyt C的浓度及Ca^(2+)的含量,降低mPTP的开放度进而抑制细胞凋亡。麝香酮能明显升高MEK和p-ERK的表达,降低CypD的表达。分子对接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麝香酮和MEK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综上可知麝香酮能通过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抑制凋亡,对OGD/R损伤的HT22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并且该保护作用与激活MEK/ERK/CypD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酮 OGD/R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线粒体功能障碍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