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2021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叶康保 汪世靖 +2 位作者 张黎 孙权 胡文彬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2年第5期1109-1112,共4页
目的统计分析2019—2021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用药处方,具体对其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 目的统计分析2019—2021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用药处方,具体对其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排序比(B/A)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19—2021年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销售金额呈逐年升高趋势,氯硝西泮、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用药频度(DDDs)始终位居前3位。第二类精神药品DDC值基本保持稳定,略有上涨。DDC值均<4元。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数同步性良好。结论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结构基本合理,但仍需加强管理干预,确保医师规范用药,以提高药物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类精神药品 销售金额 用药频度 日平均费用 排序比 氯硝西泮 右佐匹克隆 唑吡坦
原文传递
中医药院校《神经病学》之教学方法微探 被引量:2
2
作者 程楠 段雷 韩咏竹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年第5期981-983,共3页
神经病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相关疾病,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度较大。如何顺应教学教... 神经病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相关疾病,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度较大。如何顺应教学教材改革,给教师提供更加便捷、合理的方法与思路,为学生减负,成为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作者从夯实基础与"靶向"教学结合、恰当的手段、重视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神经病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地有利于与同行交流与学习,共同促进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神经病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Wilson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宗亮 胡纪源 杜益刚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4期141-144,共4页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较纯西药相比疗效显著,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专病专方等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专病专方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简述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概况,探讨肝...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较纯西药相比疗效显著,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专病专方等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专病专方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简述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概况,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中医药研究概况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波 史梦楠 +1 位作者 王共强 韩咏竹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11期2192-2195,共4页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至今仍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经治疗缓解后容易复发,常常呈缓解复发交替的现象。在现代医学中,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常常被用来治疗该病,但随着病程进...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至今仍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经治疗缓解后容易复发,常常呈缓解复发交替的现象。在现代医学中,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常常被用来治疗该病,但随着病程进展,复发次数增多,药物疗效减弱而副作用却渐渐增多。近年来,随着中医学者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加深,开始运用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中医药在治疗中的优势渐渐体现出来,特别是在改善患者运动、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表现有显著疗效。该文现就多发性硬化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方药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中医病名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中医方药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概况 被引量:6
5
作者 汪加胜 王训 +2 位作者 许胜强 徐大兵 程楠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年第6期765-768,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我国≥65岁人群PD患病率约1.7%,患者总数≥200万。现代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我国≥65岁人群PD患病率约1.7%,患者总数≥200万。现代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黑质一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浓度显著降低,造成了多巴胺一乙酰胆碱能之间的平衡打破,使得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老年震颤 中医药 综述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被引量:7
6
作者 韩永升 程楠 +5 位作者 韩咏竹 胡纪源 王共强 王训 杨任民 胡文彬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82-84,共3页
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正确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工作的基础。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中,从临床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临床科研教学3个维度综合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对研究生的... 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正确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工作的基础。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中,从临床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临床科研教学3个维度综合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对研究生的角色快速转变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临床硕士研究生 神经病学 临床思维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邵子杰 韩咏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第4期57-58,共2页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替代疗法等,中医多采取辨证论治、针灸等方法。笔者就近年中医治疗PD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中医药治疗 进展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多系统萎缩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9
8
作者 马心锋 王共强 林康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第6期157-159,共3页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散发的、成年期发病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Graham和Oppenheimer两位学者在1969年第一次提出MSA的概念^([1])。MSA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高度磷酸化的α-突触核蛋白在脑组织内...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散发的、成年期发病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Graham和Oppenheimer两位学者在1969年第一次提出MSA的概念^([1])。MSA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高度磷酸化的α-突触核蛋白在脑组织内广泛分布,造成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病理学特征是在神经胶质细胞胞质内发现嗜酸性包涵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中医病名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方药治疗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邢赛伟 饶娆 +1 位作者 曹泽妤 韩永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4期64-68,共5页
收集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中医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中医在WD上的治疗方法,并针对其局限性进行思考和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药治疗涉及肝豆汤、肝豆灵、自拟方、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尤其... 收集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中医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中医在WD上的治疗方法,并针对其局限性进行思考和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药治疗涉及肝豆汤、肝豆灵、自拟方、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尤其对肝豆汤、肝豆灵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颇为成熟,然WD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并不统一,探究WD的共性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建立比较完整、系统的WD中医药治疗体系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药治疗 综述
下载PDF
自噬在中医药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的作用研究概况
10
作者 史梦楠 李波 +4 位作者 董健健 徐陈陈 程楠 韩永升 韩咏竹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第7期1410-1414,共5页
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是临床医生较棘手的问题,现代医学的治疗效果不佳,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自噬是目前生物学界研究较热门的一种细胞自我清理有害物质,完成生理代谢的过程,但是自噬不足或者过度都会... 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是临床医生较棘手的问题,现代医学的治疗效果不佳,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自噬是目前生物学界研究较热门的一种细胞自我清理有害物质,完成生理代谢的过程,但是自噬不足或者过度都会引起细胞的损伤。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神经系统运动障碍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进一步研究中医药调控神经细胞的自噬效应机制,对中医药治疗运动障碍疾病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自噬调控机制研究可以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障碍疾病 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 自噬 调控机制
下载PDF
中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神经心理学》的教学与体会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永升 王训 +1 位作者 程楠 薛本春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年第6期547-548,共2页
神经心理学是神经病学和心理学结合而成的学科,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的Boring于1929年根据Lashley的工作提出来的。安徽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应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 神经心理学是神经病学和心理学结合而成的学科,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的Boring于1929年根据Lashley的工作提出来的。安徽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应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咨询与诊治技能,并能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综合性医院、神经精神病医院、司法部门和体育运动部门等从事专门心理咨询、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心理学 中医院校 应用心理学 教学 体会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中医治疗研究简况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昊 王训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年第2期370-373,共4页
视神经脊髓炎作为一种免疫性脱髓鞘疾病,治疗时临床上多以激素冲击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而疾病本身的波动性及药物副作用给治疗带来困难,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针灸等传统医学辨证论治的方法,常可拓展治疗思路,带来有益后果。而中医药治疗... 视神经脊髓炎作为一种免疫性脱髓鞘疾病,治疗时临床上多以激素冲击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而疾病本身的波动性及药物副作用给治疗带来困难,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针灸等传统医学辨证论治的方法,常可拓展治疗思路,带来有益后果。而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报道不多,但治法多样,疗效显著,本文就中医治疗该病的文献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 中医治疗 综述
下载PDF
霍山石斛多糖抑制帕金森病模型神经炎性损伤作用研究
13
作者 尚小龙 徐陈陈 +5 位作者 董健健 慈春玲 张良杰 金洪洋 李婕 王训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2345-2349,I0001,共6页
目的研究霍山石斛多糖(DHP)对帕金森病(PD)模型神经炎性损伤的作用。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将小胶质细胞BV-2分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干预正常培养)、模型组[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DHP组(先行2~400 mg/L DHP干预,后加模... 目的研究霍山石斛多糖(DHP)对帕金森病(PD)模型神经炎性损伤的作用。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将小胶质细胞BV-2分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干预正常培养)、模型组[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DHP组(先行2~400 mg/L DHP干预,后加模型组相同剂量MPP+诱导),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30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DHP组,每组10只。设置DHP等效治疗剂量即350 mg/kg为DHP组。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双蒸水0.5 mL,1次/天,持续2周;DHP组灌胃0.5 mL DHP溶液,浓度为15.4 g/mL,1次/天,持续2周。通过平衡木实验和转棒试验观察小鼠平衡能力、肌力以及运动协调力;ELISA检测小鼠中脑组织IL-1β和IL-18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中脑黑质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和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BV-2细胞模型组IL-1β水平显著升高[(76.32±6.18)ng/L比(51.12±4.72)ng/L,P<0.05];与模型组比较,DHP组IL-1β水平降低(P<0.05),且在2.0~100.0 mg/L内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通过平衡木时间显著延长(P<0.05),在棒时间缩短(P<0.05),中脑组织IL-1β[(190.10±14.68)ng/L比(80.46±15.18)ng/L]和IL-18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DHP组通过平衡木运动时间缩短(P<0.05),在棒时间延长(P<0.05),DHP组中脑组织IL-1β[(89.69±14.31)ng/L]和IL-18水平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脑黑质Iba-1表达显著升高(P<0.05),TH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DHP组中脑黑质Iba-1表达显著降低(P<0.05),TH表达升高(P<0.05)。结论DHP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进而降低PD模型神经炎性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属 帕金森病 霍山石斛多糖 神经炎症 小胶质细胞 黑质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和帕金森病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分析与疾病分型和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付晓明 毛玉强 +4 位作者 汪世靖 许亚娟 欧梦迪 喻绪恩 赵静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8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和帕金森病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分析与疾病分型和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2020年7月至2024年3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住院的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20例(MND组),帕金森病(PD)患...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和帕金森病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分析与疾病分型和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2020年7月至2024年3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住院的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20例(MND组),帕金森病(PD)患者12例(PD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名(正常对照组),均行经颅磁刺激TMS-MEP检查,并收集临床资料。比较3组受试者MEP波幅、MEP潜伏期以及MEP波形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EP波幅、MEP潜伏期参数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首发症状以上肢无力、下肢无力为主,而PD患者首发症状以上肢、下肢抖动僵硬为主。ALS组、PD组、对照组的MEP潜伏期、MEP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D组MEP潜伏期相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而明显低于ALS组(P<0.05)。PD组MEP波幅低于对照组,高于对ALS组(P<0.05)。ALS和PD患者的MEP波形存在差异(P<0.05),其中ALS组患者以2级为主,而PD患者以1级为主。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LS患者MEP潜伏期与病程呈正相关性(r=0.539,P<0.05),PD患者MEP波幅与病程呈负相关性(r=-0.438,P<0.05)。结论TMS-MEP检查可有效评估PD、ALS。ALS患者MEP潜伏期明显增加,波幅明显减低,病程越长则MEP潜伏期越长;PD患者MEP潜伏期较健康人群无明显变化,而波幅略有降低,病程越长MEP波幅降低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帕金森病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元宇宙时代下神经病学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共强 马心锋 +2 位作者 金平 李波 韩咏竹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98-101,共4页
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社会负担急剧加重,神经科医生的职业需求在不断扩大,这也将推动神经病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元宇宙时代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型信息科技在教学场景的应用将... 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社会负担急剧加重,神经科医生的职业需求在不断扩大,这也将推动神经病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元宇宙时代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型信息科技在教学场景的应用将全方位赋能神经病学教育的综合改革。元宇宙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临床神经病学全新教学的模式创新和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神经病学 虚拟现实 数字教育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的肝豆状核变性下肢肌张力障碍临床评估研究
16
作者 许芸 汪世靖 +3 位作者 赵蕊 朱凌 夏昆 韩永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也称Wilson病(WD)下肢肌张力障碍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作为WD下肢肌张力障碍评估工具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36例WD下肢肌张力障碍患者(观察组)以及20例WD无下肢肌张力障碍患者(对照组),同...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也称Wilson病(WD)下肢肌张力障碍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作为WD下肢肌张力障碍评估工具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36例WD下肢肌张力障碍患者(观察组)以及20例WD无下肢肌张力障碍患者(对照组),同时选取20例正常人作为健康组。sEMG采集受试者行走状态下胫骨前肌、腓肠肌、股直肌的AEMG、MF、MPF、iEMG值,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双下肢股直肌iEMG值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部分量表(UWDRS-Ⅰ)、肌张力障碍量表(BFMDRS)、改良Ashworth量表以及10 m步行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并计算比较观察组与健康组两侧同名肌肉的对称指数(SI),最后将观察组的SI值同样与量表评分、步行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受试者的iEMG值以及股直肌的所有肌电值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股直肌iEMG值与ADL量表之间呈负相关,与肌张力障碍相关量表以及10 m步行时间呈正相关,说明股直肌iEMG值可反映WD下肢肌张力障碍的严重程度。同时,观察组与健康组双侧肌肉的SI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肌肉的SI值同样与ADL量表之间呈负相关,与其他变量呈正相关,表示WD下肢肌张力障碍具有不对称性,不对称程度与其肌张力障碍程度存在正相关。结论 sEMG在评估WD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中具有应用价值,作为WD下肢肌张力障碍的评估工具使用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下肢 肌张力障碍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中医院校《神经心理学》教学思考与建议
17
作者 喻绪恩 陈林 +5 位作者 张亮亮 沙从波 宋彬 石永光 张杰 胡纪源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10期1989-1991,共3页
神经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神经机制、高级认知功能的一门学科,是通过研究脑损害患者高级认知功能,加深对脑的各种疾病症状谱认识,通过神经心理学检测为认知功能康复寻找突破口。更为重要的是,脑结构和功能的问题是当今科学时代的研... 神经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神经机制、高级认知功能的一门学科,是通过研究脑损害患者高级认知功能,加深对脑的各种疾病症状谱认识,通过神经心理学检测为认知功能康复寻找突破口。更为重要的是,脑结构和功能的问题是当今科学时代的研究热点,神经心理学研究对脑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临床中医医疗工作,服务对象是病人,而病人的神经心理变化,直接关系到就诊的最终预后,故学习神经心理学对于医学生有着重要意义。神经心理学涉及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具有更新较快、实践性强等特点,如何让医学生在轻松易懂的过程中学好神经心理学,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一直努力追求的。论文从中医院校的神经心理学教学中目前存在问题、对策措施及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院校 神经心理学 教学方法 建议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医证型的临床客观指标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韩永升 饶娆 +5 位作者 薛本春 叶群荣 王伟 杜益刚 徐银 韩咏竹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25-29,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临床客观指标的差异,为HLD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185例未经驱铜治疗的HLD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和中医证型,并比较不...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临床客观指标的差异,为HLD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185例未经驱铜治疗的HLD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和中医证型,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客观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证型HLD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血尿酸水平,角膜K-F环阳性率,肝脏超声影像学表现,以及肾脏损伤、腹水和胆囊疾患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HLD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呈现不同的特征性变化。如肝肾不足证者发病最低,病程最短,血尿酸水平最高,角膜K-F环阳性率最低,肝脏超声主要呈现星光点征,肾脏损伤发生率最低。结论 HLD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尿酸水平、角膜K-F环、腹部彩色超声影像学表现对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尿酸 K-F环 腹部超声 中医证型 辨证客观化
下载PDF
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段雷 胡文彬 袁畅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28-130,共3页
广义的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发育可塑性和突触形态的可塑性,一般如未作特殊说明,即指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科学领域近年来进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大的研究领域,其主要表现形式-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 广义的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发育可塑性和突触形态的可塑性,一般如未作特殊说明,即指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科学领域近年来进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大的研究领域,其主要表现形式-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现象已被公认为是学习记忆活动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本文就突触的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可塑性 突触传递 记忆活动 POTENTIATION 突触发育 神经科学 长时程增强 海马体 新进展综述 生物神经网络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段雷 胡文彬 袁畅 《安徽医学》 2017年第3期379-382,共4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指不表现有神经系统体征,且用各种检查并无明显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者。其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痛如刀割、...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指不表现有神经系统体征,且用各种检查并无明显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者。其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痛如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被认为是人类最痛苦的疾病之一[1]。目前临床上对于PTN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积极合理的建立恰当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