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1
作者 张廷 查安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1期199-201,共3页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的出现,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文章就新媒体的含义,中医药文化传播...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的出现,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文章就新媒体的含义,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新媒体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优势、不足以及改善策略做简要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医药文化 传播
下载PDF
《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思考 被引量:10
2
作者 欧阳劲光 《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5期59-60,共2页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课程,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进行阐述,并运用中医药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间的过渡阶段,也是中医临床学生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内容。他...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课程,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进行阐述,并运用中医药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间的过渡阶段,也是中医临床学生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内容。他一方面是对于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医学理论知识的高度总结。但是其理论知识学习上有抽象,易于乏味特点,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热情。造成其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表现出学生掌握知识不够深刻、全面,临床实践能力差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多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 课堂 教学 思考 临床课程 学科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程鹏 霍星星 +3 位作者 欧阳劲光 章小平 查安生 邹晓华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7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CAG患者的基本情况、辨证分型以及电子胃镜的结果和病理...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CAG患者的基本情况、辨证分型以及电子胃镜的结果和病理结论进行分析统计,以Logistic回归分析的手段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与性别、年龄段及病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证候分布为肝胃不和证为27.90%、脾胃虚弱证43.84%、脾胃虚寒证患者为7.97%、胃阴不足证患者为3.99%、胃络瘀阻证患者为16.30%,其中脾胃虚弱证所占比例最高,胃阴不足证所占比例最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患者为77例(27.90%),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为132例(47.83%),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伴上皮内瘤变或肠上皮化生患者为67例(24.27%),不同中医证候的患者在性别、年龄段及病理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龄段及病理类型均为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侯证分布相关因素。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胃虚弱证为主,中医证型的分布受性别、年龄段及病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证候 病理组织 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汪悦 邹晓华 +2 位作者 章小平 李明 查安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7期817-82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患者26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G患者中脾...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患者26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G患者中脾胃虚弱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肝胃不和证(22.4%)、脾胃湿热证(17.9%)、胃阴不足证(13.4%)、胃络瘀血证(9.8%)。CAG患者中医各个证型不同年龄段及病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中医各个证型在性别、饮酒及吸烟、家族史分布及有无伴糜烂及胆汁反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各证型G17、PGⅠ水平比较发现,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水平较高,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较低(P<0.01);其中胃络瘀血证组最低。各证型血清PGⅡ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较高,脾胃虚弱证组最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与其余3组证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GⅠ水平是影响CAG中医侯证分布的相关因素。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胃虚弱证为主,中医证型的分布受PGⅠ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证型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下载PDF
化肝煎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曹静 查安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观察化肝煎联合兰索拉唑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难治性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化肝煎口服。观... 目的观察化肝煎联合兰索拉唑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难治性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化肝煎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GERD-Q积分均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GERD-Q积分减少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肝煎联合兰索拉唑治疗难治性GERD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化肝煎 肝胃同治
下载PDF
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董晓琳 程雪 +1 位作者 严琴 查安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年第12期1133-1134,共2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导致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Dys),而IM及Dys被公认...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导致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Dys),而IM及Dys被公认为是胃癌前病变(PLGC)。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尚无明显疗效,而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不仅能明显改善CAG癌前病变临床症状,且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其黏膜病变能够逆转。鉴于此,中医药治疗本病,以期阻断和逆转萎缩向癌变的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中医诸多证型中以脾胃气虚,兼夹瘀血阻滞证较为多见,故将益气化瘀法治疗CAG癌前病变研究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前病变 益气化瘀法 综述
下载PDF
5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影响
7
作者 欧阳劲光 查安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5年第2期100-105,共6页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其中医证候变化的影响,从而指导中医药辨证治疗。方法:采用横截面研究方法,回顾2020年5月—2023年8月行胃黏膜病变ESD术...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其中医证候变化的影响,从而指导中医药辨证治疗。方法:采用横截面研究方法,回顾2020年5月—2023年8月行胃黏膜病变ESD术,且术后病理明确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共51例。建立数据库,分析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以及ESD术对于中医证型的影响。结果:51例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主要为胃胀、嘈杂、胃痛。中医辨病以胃痞、胃痛最多,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27例)>肝胃不和证(11例)>脾胃湿热证(10例)>胃络瘀阻证(3例)。中医证型分布在年龄分布、病理分级、病灶大小、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P<0.05,OR=4.646)、病灶直径≤2 cm(P<0.05,OR=5.347)可增加脾胃虚弱证发生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术后患者舌象表现以舌淡红、白腻苔为主,胃胀、嘈杂、纳差、腹泻、疲乏、畏寒等临床症状积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最多见。年龄≤60岁、病灶直径≤2 cm、低/高级别异型增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胃虚弱证的发生有相关性。年龄≤60岁、病灶直径≤2 cm可能是脾胃虚弱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脾胃虚弱是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ESD术可导致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术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痰湿内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胃癌前病变 中医证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中药灌肠结合穴位按摩在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8
作者 胡燕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189-192,共4页
探寻中药灌肠结合穴位按摩于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中的独特效用。方法 选取80例UC患者,分为实验组(n=40)与对照组(n=40)。实验组实施中药灌肠联合穴位按摩,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 相较对照组,实验组临床症状评分更低、炎症指标更优、生... 探寻中药灌肠结合穴位按摩于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中的独特效用。方法 选取80例UC患者,分为实验组(n=40)与对照组(n=40)。实验组实施中药灌肠联合穴位按摩,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 相较对照组,实验组临床症状评分更低、炎症指标更优、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中药灌肠与穴位按摩相结合,能切实改善UC患者预后,展现出良好的护理成效,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灌肠 穴位按摩 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症状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基于双语分层教学模式探讨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课程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一芳 施慧 +1 位作者 王睿 邹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22期48-50,共3页
随着高等教育中双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医院校中开设中医类课程双语教学势在必行。中医护理学核心课程——中医护理学基础应迫切考虑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科学的课程设计方案,因此,本课题组成员借鉴以往双语教学经验,秉承双语分层教... 随着高等教育中双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医院校中开设中医类课程双语教学势在必行。中医护理学核心课程——中医护理学基础应迫切考虑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科学的课程设计方案,因此,本课题组成员借鉴以往双语教学经验,秉承双语分层教学的理念,探讨中医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课程设计,为中医院校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中医护理专业英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具备双语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护理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护理学基础 双语教学 分层教学 课程设计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服用美沙拉嗪致急性胰腺炎发作1例
10
作者 张雯婧 王睿 +1 位作者 李睿 丁小丽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617-619,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难愈性的慢性疾病。疾病的反复发作往往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且存在癌变风险,严...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难愈性的慢性疾病。疾病的反复发作往往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且存在癌变风险,严重者需要住院、手术等。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典药物是以美沙拉嗪为代表的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该类药物总体安全性高,但个别患者仍出现不良反应。本文报道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服用美沙拉嗪后诱发的急性胰腺炎,并就患者发作急性胰腺炎的原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美沙拉嗪 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1
作者 夏酉年 查安生 +2 位作者 邹晓华 章小平 纪慧萍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柴胡...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及相关炎性因子变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治愈率及安全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胃痛、胃胀、胃酸、纳差等临床证候积分明显降低,Hp阳性患者明显减少,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不良反应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GⅠ、PGⅡ及G-17含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可有效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柴胡疏肝散 肝胃不和
下载PDF
逍遥煎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树卿 查安生 +6 位作者 邹晓华 欧阳劲光 王睿 夏酉年 曹静 汪悦 纪慧萍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观察逍遥煎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匹维溴... 目的观察逍遥煎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口服逍遥煎剂以及接受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以及停药4周后两组患者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irritable bowel syndrome-quality of life,IBS-QOL)评分、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分系统(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everity scoring system,IBS-SS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和停药4周后,两组患者Bristol评分,IBS-SSS评分及腹痛、腹泻、便溏评分,症状总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IBS-QOL的焦虑不安、日常生活、躯体意识、健康担忧、食物回避、社会功能、性生活、人际关系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4周后和停药4周后IBS-SSS评分,腹痛、便溏评分和症状总评分明显降低(P<0.05),IBS-QOL的焦虑不安、日常生活、躯体意识、健康担忧、食物回避、社会功能、人际关系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逍遥煎剂口服联合穴位贴敷可减轻IBS-D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肝郁脾虚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逍遥煎剂 穴位贴敷
下载PDF
健脾消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商娟娟 王翼洲 李林 《四川中医》 2019年第5期99-101,共3页
目的:观察健脾消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阴亏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胃复春治疗,治疗组采用健脾消萎方治疗。两组分别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 目的:观察健脾消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阴亏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胃复春治疗,治疗组采用健脾消萎方治疗。两组分别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病理积分变化、胃镜积分变化、血清Bcl-2和Bax水平和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的66.67%(P<0.05);治疗组治疗后萎缩、肠化、异型增生以及慢性炎症病理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镜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Bcl-2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Ba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消萎方可有效的修复胃黏膜损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Bcl-2和Bax失调的比例关系,提高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消萎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 腺体萎缩 疗效
原文传递
PBL教学模式在消化内镜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商娟娟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1399-1400,共2页
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运用到消化内镜教学工作中。在教学工作中观察到该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其由刻板的输入性学习思维过程转变为发散性交流性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 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运用到消化内镜教学工作中。在教学工作中观察到该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其由刻板的输入性学习思维过程转变为发散性交流性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消化内镜 教学
下载PDF
查安生基于“兰除陈气”理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经验
15
作者 许圣楠 查安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116-1118,1122,共4页
查安生教授认为功能性胃肠病的核心病机在于脾胃受纳运化失常,肝主疏泄失司,“陈气”内生。临证施治时,详细辨证“所陈为何气”,再基于“兰除陈气”理论,组方以狭义之“兰”为基,兼辨施“兰”方,以“除陈气”,复中焦脾胃升降运化之职。
关键词 查安生 功能性胃肠病 兰除陈气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畅享生活 远离肠癌
16
作者 张树卿 《保健与生活》 2024年第20期6-10,共5页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其中,胃癌和肠癌作为两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上期《名家讲坛》中,我们介绍了胃癌的早筛早治。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消化系统疾病 饮食习惯 肠癌 胃癌 逐年上升 名家讲坛 人类健康
原文传递
归脾汤加减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脾不统血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文波 王翼洲 +4 位作者 陈士民 杨辉 黄驭 闫玲玲 张芝林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目的评价归脾汤加减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脾不统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2月太和县中医院120例ANVUGIB脾不统血证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 目的评价归脾汤加减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脾不统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2月太和县中医院120例ANVUGIB脾不统血证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先予以注射用奥美拉唑静脉注射,后改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归脾汤加减。2组均治疗7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尿素酶-谷氨酸脱氢酶法检测BUN,免疫比浊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期间,2组各有2例患者退出研究,最终各有58例纳入疗效统计。观察组治疗后主症、次症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73、4.45、7.98,P<0.05)。观察组治疗后HCT[(41.25±5.03)%比(38.19±5.26)%,t=2.95]、Hb[(81.09±5.23)g/L比(78.39±5.37)g/L,t=2.7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BUN[(4.38±0.96)mmol/L比(5.39±1.13)mmol/L,t=5.1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T[(12.48±0.67)s比(13.22±0.73)s,t=5.69]、APTT[(24.66±2.29)s比(27.78±2.04)s,t=7.75]低于对照组(P<0.01),FIB[(3.68±0.62)g/L比(3.41±0.74)g/L,t=2.1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54/58)、对照组为79.3%(46/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3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2/58)、观察组为1.7%(1/5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559)。结论在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基础上服用归脾汤加减可明显改善ANVUGIB脾不统血证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体循环血容量不足的相关症状、体征,提高止血效率,减少再出血风险,且不增加患者用药安全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脾汤 上消化道出血 非静脉曲张 临床疗效 脾不统血 奥美拉唑
原文传递
查安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探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安 查安生 胡慧婷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584-587,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多因素反复损伤胃黏膜上皮,导致内在胃黏膜层变薄,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常伴有假幽门腺化生,大肠、小肠腺体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症状多为上腹隐痛、嗳气、反酸、胀满...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多因素反复损伤胃黏膜上皮,导致内在胃黏膜层变薄,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常伴有假幽门腺化生,大肠、小肠腺体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症状多为上腹隐痛、嗳气、反酸、胀满[1]。随着疾病的进展,甚至有癌变可能[2]。查安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系国家中医脾胃病重点专科带头人,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名医经验 从肝论治 脾虚瘀毒 胃络枯萎 查安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