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茶几种化学组分苦涩味非线性回归分析及在感官审评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1
作者 徐文平 李大祥 +2 位作者 张正竹 唐茜 宛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9-406,共8页
为了定量分析茶汤苦涩味强度,采用感官评定法中的线性标度法和排序法,建立了EGCG和咖啡碱的呈味特征曲线(滋味强度与浓度关系),以EGCG、咖啡碱和芦丁为主要参数建立了茶汤苦涩味强度定量函数,探讨了这3种主要呈味物质间的相互影响。芦... 为了定量分析茶汤苦涩味强度,采用感官评定法中的线性标度法和排序法,建立了EGCG和咖啡碱的呈味特征曲线(滋味强度与浓度关系),以EGCG、咖啡碱和芦丁为主要参数建立了茶汤苦涩味强度定量函数,探讨了这3种主要呈味物质间的相互影响。芦丁能增加咖啡碱的苦味,但是芦丁对EGCG的滋味无明显影响,而咖啡碱对EGCG的涩味有明显增强作用。利用苦涩味强度定量函数对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20个茶样的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苦味的解释程度达78%~137%,对涩味的解释程度达68%~144%,较高的EGCG和咖啡碱含量可能是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绿茶 苦涩味 EGCG 咖啡碱 非线性回归分析
下载PDF
茶树转录组中SSR位点的信息分析 被引量:54
2
作者 杨华 陈琪 +3 位作者 韦朝领 史成颖 方从兵 宛晓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2-886,共5页
利用茶树全转录组的高通量测序获得的127 094条Unigenes来发掘茶树转录组SSR功能性标记。在这些序列中共搜索出12 242个SSRs,分布于10 325条Unigenes中,出现频率为9.63%。茶树转录组SSRs的平均长度为16 bp,平均分布频率是1/3.68 kb。在... 利用茶树全转录组的高通量测序获得的127 094条Unigenes来发掘茶树转录组SSR功能性标记。在这些序列中共搜索出12 242个SSRs,分布于10 325条Unigenes中,出现频率为9.63%。茶树转录组SSRs的平均长度为16 bp,平均分布频率是1/3.68 kb。在茶树转录组的SSRs中,二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类型,占总SSRs的63.78%。茶树转录组SSRs共包含181种重复基元,二核苷酸重复基元CT/AG和TC/GA是优势重复基元类型,分别占总SSRs的23.84%和23.58%。同时对这些SSR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转录组 SSR信息
原文传递
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17种游离氨基酸 被引量:34
3
作者 杨卫 鲜殊 +1 位作者 李大祥 宛晓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1-217,共7页
采用邻苯二甲醛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优化了色谱条件,实现对茶汤中17种一级氨基酸的精确定性和定量分析。17种氨基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分别在0.02%~0.70%与0.11%~1.15%之间,经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 采用邻苯二甲醛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优化了色谱条件,实现对茶汤中17种一级氨基酸的精确定性和定量分析。17种氨基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分别在0.02%~0.70%与0.11%~1.15%之间,经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柱前衍生化 邻苯二甲醛(OPA) 游离氨基酸 茶叶
下载PDF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林 陈键 +4 位作者 张应根 邬龄盛 王振康 杨卫 尤志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3-503,共11页
分别以铁观音、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其新梢生育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和重现性等符合茶样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构建要求... 分别以铁观音、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其新梢生育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和重现性等符合茶样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构建要求。运用指纹图谱数据处理软件ChemPattern 2.0专业版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模式识别结果。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各茶样指纹图谱存在较大差异,且能与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Work in process,WIP)指纹图谱相区分;采用聚类分析法(欧氏距离-近邻法),尤其是主成分分析法(Log变换数据预处理),可实现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的品种鉴别。各茶树品种在新梢生育过程中以EGC含量变化最为明显,其次为EGCG和咖啡碱;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则以EGCG变化较为明显,其次为EGC。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在新梢生育过程中含量及组成的动态变化较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中的变化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指纹图谱 儿茶素 嘌呤碱
下载PDF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组成化学模式的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林 张应根 +3 位作者 陈键 邬龄盛 王振康 尤志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59,共7页
分别以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香气成分在茶树新梢生育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进行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鲜叶及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共可检出香气成分365种,其与癸酸乙酯峰面积比值经数据标准化预... 分别以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香气成分在茶树新梢生育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进行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鲜叶及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共可检出香气成分365种,其与癸酸乙酯峰面积比值经数据标准化预处理后,再行相似度分析(夹角余弦)、聚类分析(欧氏距离-近邻法)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金观音和黄观音茶样可按品种划分成两个类群,不同生育期芽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且能与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进行较好区分。金观音和黄观音茶样的橙花叔醇、香叶醇、法呢烯和植醇等香气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香叶醇和芳樟醇伴随茶树新梢生育呈递减趋势;橙花叔醇、吲哚和法呢烯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大幅增加。由此可见,清香型乌龙茶香型品质的形成不仅与茶树品种和芽叶嫩度有关,还受制茶工艺技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香气 气质联用 模式识别
下载PDF
茶叶中AMP的苦味掩盖效果评价及其含量的测定方法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文平 李大祥 宛晓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2-687,共6页
为了研究茶叶内部可能存在的苦味抑制效应,采用定量感官分析法比较了蔗糖、D-葡萄糖酸钠、L-谷氨酸钠、乳酸锌和腺苷-5′-磷酸(AMP)对咖啡因、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茶汤的苦味掩盖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蔗糖(5 mmol.L-1)... 为了研究茶叶内部可能存在的苦味抑制效应,采用定量感官分析法比较了蔗糖、D-葡萄糖酸钠、L-谷氨酸钠、乳酸锌和腺苷-5′-磷酸(AMP)对咖啡因、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茶汤的苦味掩盖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蔗糖(5 mmol.L-1)、葡萄糖酸钠(5 mmol.L-1)和谷氨酸钠(2 mmol.L-1)对苦味掩盖不明显,在高浓度下这3种物质的苦味掩盖效果明显,但对茶汤滋味的协调性产生不利影响。乳酸锌(0.5~1.5 mmol.L-1)和AMP(0.2~0.6 mmol.L-1)对苦味的掩盖作用均明显,但是乳酸锌即使在低浓度下涩感也较强,加重茶汤涩感;AMP是最为有效的苦味掩盖剂,可有效掩盖茶汤的苦味,且对茶汤滋味协调性没有明显影响。此外,还建立了茶叶中AMP的HPLC测定方法,1/15 mmol.L-1的磷酸盐缓冲体系(pH7.0,含5 mmol.L-1四丁基溴化铵,5%甲醇)为主要流动相,35℃条件下C18柱分离,254 nm测定AMP的方法。茶叶中AMP的含量(0.23~0.32 mg.g-1)尚未达到明显掩盖茶叶自身苦味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5’-磷酸(AMP) 苦味掩盖 茶叶 HPLC
原文传递
做形温度对金龙玉珠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军 方世辉 +5 位作者 李大祥 陈习村 郑生宏 韦欢 江山 卢雯静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610,共5页
金龙玉珠是安徽省金寨县所生产的一种地方特种绿茶。就该茶加工过程中做形温度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次做形温度各设3组处理。第1次做形温度设置(190±10)℃、(160±10)℃和(130±10)℃高中低3组;第2次做形温度设... 金龙玉珠是安徽省金寨县所生产的一种地方特种绿茶。就该茶加工过程中做形温度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次做形温度各设3组处理。第1次做形温度设置(190±10)℃、(160±10)℃和(130±10)℃高中低3组;第2次做形温度设置(130±10)℃、(100±10)℃和(70±10)℃高中低3组。结果表明,第1次做形,低温处理品质显著好于中温和高温处理,低温处理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有利于茶汤滋味的改善。第2次做形,中温处理品质最好。在一定范围内茶样香精油含量随做形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因此,在金龙玉珠茶加工过程中,第1次做形和第2次做形温度应分别控制在(130±10)℃和(100±10)℃,此时成品茶的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龙玉珠茶 做形温度 GC-MS分析
原文传递
茶叶籽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8
作者 马跃青 张正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6-69,共4页
介绍了茶叶籽和茶叶籽油的组成及其利用价值。茶叶籽油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占总脂肪酸的80%以上。其脂肪酸组成合理,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健康食用油。由于茶叶籽油中富含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生育酚(VE),因此茶叶籽油有着极强的抗氧化能... 介绍了茶叶籽和茶叶籽油的组成及其利用价值。茶叶籽油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占总脂肪酸的80%以上。其脂肪酸组成合理,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健康食用油。由于茶叶籽油中富含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生育酚(VE),因此茶叶籽油有着极强的抗氧化能力。分析了茶叶籽的综合利用途径和潜力,为茶叶籽的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 茶叶籽油 脂肪酸 综合利用
下载PDF
绿茶面条加工工艺优化及护色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灿 张正竹 宛晓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84-189,共6页
以超微绿茶粉、特一粉为主要原料,以葡萄糖酸锌和叶绿素铜钠为主要护色剂,对绿茶面条的加工工艺及护色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利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对绿茶面条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绿茶面条的优化加工工... 以超微绿茶粉、特一粉为主要原料,以葡萄糖酸锌和叶绿素铜钠为主要护色剂,对绿茶面条的加工工艺及护色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利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对绿茶面条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绿茶面条的优化加工工艺为海藻酸钠添加量0.20%,超微绿茶粉添加量1.5%,葡萄糖酸锌添加量0.018%,叶绿素铜钠添加量0.010%,水添加量26%。以上5个因素在影响绿茶面条品质上的优先次序为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叶绿素铜钠添加量>水添加量>葡萄糖酸锌添加量>海藻酸钠添加量。所制得的绿茶面条色泽翠绿、均匀,外形整齐,表面细密光滑,咬劲、软硬、弹性均适口,具有绿茶特有的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绿茶粉 面条 工艺 优化 护色
原文传递
茶籽壳酸水解制备木糖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生宏 李大祥 +1 位作者 方世辉 汤志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5-200,共6页
以超声波为辅助手段,稀盐酸为催化剂,常压水解茶籽壳制备木糖,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对水解液中的木糖进行检测。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超声预提时间、酸浓度、茶籽壳粉碎度、水解时间等对木糖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因素对木... 以超声波为辅助手段,稀盐酸为催化剂,常压水解茶籽壳制备木糖,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对水解液中的木糖进行检测。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超声预提时间、酸浓度、茶籽壳粉碎度、水解时间等对木糖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因素对木糖得率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解时间、酸浓度、粉碎度、超声预提时间;最佳制备条件为:超声预提时间为45 min,功率为50 kHz,温度为25~30℃;酸浓度为0.6 mol/L;粉碎度为40目;水解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木糖产率最高,达28.44%。研究为茶籽壳的利用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壳 酸水解 木糖
下载PDF
两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茶氨酸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卫 鲜殊 +2 位作者 王玺 李大祥 宛晓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7-180,共4页
选取白茶为原料,比较了2种HPLC方法测定茶叶中茶氨酸含量,即不经衍生的三氟乙酸洗脱法和经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的国标法(GB/T 23193-2008)在茶氨酸含量测定上的数值差异。结果显示:以Wa-ters AccQ.Tag化学试剂包的测定结果作为参照... 选取白茶为原料,比较了2种HPLC方法测定茶叶中茶氨酸含量,即不经衍生的三氟乙酸洗脱法和经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的国标法(GB/T 23193-2008)在茶氨酸含量测定上的数值差异。结果显示:以Wa-ters AccQ.Tag化学试剂包的测定结果作为参照,三氟乙酸洗脱法测定结果与AccQ-Tag试剂盒法的测定结果比较接近,而GB/T 23193-2008测定结果与AccQ-Tag试剂盒测定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对GB/T 23193-2008法中的OPA衍生化反应时间进行了实验论证,发现在338 nm检测波长下,衍生化产物在衍生后15~20 min内最稳定且具有最大信号响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氨酸 HPLC 方法比较
下载PDF
野葛异黄酮糖苷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华 韩坤 +1 位作者 宛晓春 方从兵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5,共5页
以野葛的根样为试材,依次通过总黄酮提取、有机溶剂分级分离和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4种异黄酮糖苷组分,依据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分析结果分别鉴定为葛根素、大豆苷、芒柄花苷和染料木苷。采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有机自... 以野葛的根样为试材,依次通过总黄酮提取、有机溶剂分级分离和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4种异黄酮糖苷组分,依据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分析结果分别鉴定为葛根素、大豆苷、芒柄花苷和染料木苷。采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有机自由基体系和超氧阴离子(O2-·)的无机活性氧自由基体系,对上述4种异黄酮糖苷化合物的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异黄酮糖苷组分对DPPH·自由基和O2-·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清除能力的大小与处理浓度均成正相关关系,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染料木苷、大豆苷、葛根素和芒柄花苷,抑制O2-·自由基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和芒柄花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酮糖苷 分离纯化 清除自由基 野葛
原文传递
甲基化EGCG的合成及其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 被引量:14
13
作者 伍妍俊 汪小钢 宛晓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8-691,共4页
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原料,用硫酸二甲酯对其进行部分甲基化。甲基化产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再经硅胶柱、凝胶柱和反相硅胶柱分离得到EGCG的甲基化衍生物,再经ESI-MS,MS/MS和1HNMR鉴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分离到的甲... 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原料,用硫酸二甲酯对其进行部分甲基化。甲基化产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再经硅胶柱、凝胶柱和反相硅胶柱分离得到EGCG的甲基化衍生物,再经ESI-MS,MS/MS和1HNMR鉴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分离到的甲基化EGCG和EGCG在人工模拟体胃液与肠液中的变化。结果表明,该体系合成甲基化EGCG的最佳条件是:硫酸二甲基酯与EGCG的摩尔比1∶1,在60℃水浴条件下回流反应5h。通过分离,最后得到纯度为93.86%的单甲基化产物242 mg,得率约为9%,经鉴定其结构为EGCG4″Me。在人工模拟胃液中,EGCG4″Me脱去甲基,生成EGCG,起到缓释作用;而在人工模拟肠液中,EGCG4″Me由于甲基化,稳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甲基化 稳定性
原文传递
PAL和4CL酶专一性抑制剂处理对野葛异黄酮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贺勤 杨华 +2 位作者 张娟娟 宛晓春 方从兵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1期47-52,共6页
采用外加代谢酶抑制剂阻断法,对PAL酶专一性抑制剂(AOA)和4CL酶专一性抑制剂(MDCA)处理后野葛愈伤异黄酮的生物合成,以及预苯酸、对羟基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丙乳酸的积累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OA处理虽显著抑制以苯丙氨酸为前体的异... 采用外加代谢酶抑制剂阻断法,对PAL酶专一性抑制剂(AOA)和4CL酶专一性抑制剂(MDCA)处理后野葛愈伤异黄酮的生物合成,以及预苯酸、对羟基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丙乳酸的积累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OA处理虽显著抑制以苯丙氨酸为前体的异黄酮化合物的合成,但在野葛愈伤中仍有异黄酮的显著积累,说明野葛愈伤培养体系中应该存在其他黄酮生物合成途径。MDCA处理的野葛愈伤组织中,预苯酸、对羟基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丙乳酸发生了显著积累,表明上述物质可能为异黄酮生物合成的前体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酮 生物合成 抑制剂 野葛
下载PDF
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华 石冠华 +1 位作者 方从兵 宛晓春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3期398-402,共5页
为确定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及开发新型天然抗氧化剂提供试验依据,采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有机自由基体系以及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两种无机活性氧自由基体系,检测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体外清除... 为确定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及开发新型天然抗氧化剂提供试验依据,采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有机自由基体系以及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两种无机活性氧自由基体系,检测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体外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并与野葛根提取物、葛根素、Vc和茶多酚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与野葛根提取物、茶多酚的清除能力相当,且显著优于葛根素和Vc;野葛根提取物的羟自由基(.OH)清除活性最高,茶多酚和野葛愈伤异黄酮次之,Vc对.OH的清除活性稍弱;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的羟自由基清除活性随处理浓度增加而提高;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野葛根提取物和Vc均具有较强的清除O-2.能力,均显著高于葛根素和茶多酚。说明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葛 愈伤 异黄酮 清除自由基 抗氧化
下载PDF
预苯酸脱氢酶和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与野葛异黄酮的生物合成
16
作者 李贺勤 杨华 +2 位作者 张娟娟 宛晓春 方从兵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8,共6页
以野葛悬浮细胞系为研究体系,测定PPDH酶和HPPR酶活性,并对细胞生长周期中2种酶活性与野葛异黄酮生物合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野葛培养细胞中检测到PPDH酶的活性,并能催化预苯酸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由野葛培养细胞中提取的HPP... 以野葛悬浮细胞系为研究体系,测定PPDH酶和HPPR酶活性,并对细胞生长周期中2种酶活性与野葛异黄酮生物合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野葛培养细胞中检测到PPDH酶的活性,并能催化预苯酸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由野葛培养细胞中提取的HPPR粗酶液能催化对羟基苯丙酮酸形成对羟基苯丙乳酸,从而在野葛细胞培养体系中证实了从预苯酸经对羟基苯丙酮酸到对羟基苯丙乳酸的反应。在野葛细胞培养周期中,随着PPDH酶和HPPR酶活性的提高,细胞培养体系中异黄酮的积累逐步增加,但异黄酮的积累滞后于酶活的提高;PP-DH酶和HPPR酶活性与野葛异黄酮生物合成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 2和0.804 6。试验结果为以预苯酸为前体化合物,经对羟基苯丙酮酸和对羟基苯丙乳酸到香豆酸的中间代谢过程的一条异黄酮生物合成新途径的证实提供了初步的酶学研究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酮 生物合成 预苯酸脱氢酶 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 野葛
下载PDF
“丰香”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主要氨基酸组分的HPLC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娟娟 杨华 +2 位作者 王馨 胡颍蕙 方从兵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7-381,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并结合荧光检测方法,对不同生育期"丰香"草莓果实中的主要氨基酸组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醋酸盐-磷酸盐缓冲液(A相)、乙腈(B相)和水(C相)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草莓果实中各氨基酸组分均可...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并结合荧光检测方法,对不同生育期"丰香"草莓果实中的主要氨基酸组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醋酸盐-磷酸盐缓冲液(A相)、乙腈(B相)和水(C相)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草莓果实中各氨基酸组分均可得到良好的分离;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加样回收率合理。草莓果实中氨基酸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丝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含量较高,为主要氨基酸;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幼果期达48.39μg.g-1,成熟期仅有8.62μg.g-1;其中,含量较高的主要氨基酸组分如丝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变幅较大。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组分如缬氨酸、酪氨酸、亮氨酸等,在整个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含量变化较小。本研究为果树以及其他生物样品中氨基酸组分的准确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氨基酸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
下载PDF
外源硒肥对茶树叶中硒代氨基酸形态及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秦冰 谷勋刚 +4 位作者 王雅楠 夏强 朱林 曹海生 陈晶晶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56-963,共8页
通过土施和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的盆栽及大田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硒肥对茶树叶中硒代氨基酸形态及含量的影响;采用离子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检测法(HPAEC-IPAD)对茶树叶中硒代氨基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种硒代氨基酸在其... 通过土施和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的盆栽及大田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硒肥对茶树叶中硒代氨基酸形态及含量的影响;采用离子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检测法(HPAEC-IPAD)对茶树叶中硒代氨基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种硒代氨基酸在其线性范围内的相关系数R2在0.9994~0.999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47、3.17和3.77,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茶树叶中硒代甲基半胱氨酸(SeMeCys)是硒代氨基酸存在的主要形式,随着喷施和土施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其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茶树叶中总的硒代氨基酸的含量变化与此变化相符;茶树叶中总的硒代氨基酸在喷施Se180μg ml-1、12天左右时采摘最为理想,所含硒代氨基酸总量为336.1μg g-1,但喷施浓度不宜高于Se 180μg ml-1,否则茶树叶面上会出现褐色的斑点及焦化,影响其外观和品质;土施亚硒酸钠时以Se 0.25~0.5 mg kg-1,施后6个月采摘较佳,茶树叶中总的硒代氨基酸的含量为293.9~471.7μg g-1,大田试验结果与盆栽试验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肥 硒代氨基酸 离子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检测法
原文传递
基于ATR校正的红茶成分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 被引量:11
19
作者 任广鑫 张正竹 +2 位作者 宁井铭 王胜鹏 徐荣荣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12年第4期2148-2154,共7页
采用偏最小二乘(PLS)算法结合衰减全反射(ATR)校正提取近红外光谱的特征信息,建立红茶含水率、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酚氨比的预测模型。与原始光谱建模相比,在保证预测精度的前提下,采纳的主成分数更少,降低了预测模型的复杂性。红茶含... 采用偏最小二乘(PLS)算法结合衰减全反射(ATR)校正提取近红外光谱的特征信息,建立红茶含水率、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酚氨比的预测模型。与原始光谱建模相比,在保证预测精度的前提下,采纳的主成分数更少,降低了预测模型的复杂性。红茶含水率、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酚氨比预测集相关系数(R_p)和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994、0.960、0.944、0.922和0.182、0.523、0.184、0.556。通过配对双边t-检验,该方法与标准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结合ATR校正能够有效地简化红茶含水率、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酚氨比的预测模型,实现红茶品质成分的快速检测,为评估红茶质量优劣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衰减全反射校正 近红外光谱 无损检测
原文传递
鲜叶摊放程度对绿茶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习村 石琳 +2 位作者 李军 郑生宏 方世辉 《茶业通报》 2011年第2期80-84,共5页
以1芽2、3叶的茶鲜叶为原料,进行摊放处理,取不同减重程度(分别减重4%、8%、12%、16%、20%、24%)摊放叶经微波杀青后烘干,制成绿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以及儿茶素组分的含量,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研究不同摊放程... 以1芽2、3叶的茶鲜叶为原料,进行摊放处理,取不同减重程度(分别减重4%、8%、12%、16%、20%、24%)摊放叶经微波杀青后烘干,制成绿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以及儿茶素组分的含量,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研究不同摊放程度对绿茶感官品质以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摊放叶含水率逐渐下降,鲜叶干物质含量逐渐减少,减少速率渐慢;适当摊放有利茶叶品质,在摊放叶减重8%~16%时,制得绿茶的感官品质较好,其中减重12%综合品质最好,继续摊放感官品质呈下降趋势。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变化规律不明显,非酯型儿茶素逐渐增加,没食子酸酯(GA)持续增加,酯型儿茶素没有明显的减少趋势,甚至有一定的增加;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持续增加,酚氨比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摊放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